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创始人褚健被查后中控集团几近失控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0日责任编辑:李大生来源:扬子晚报

浙大副校长褚健被批捕 曾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20年12月25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因经济问题,被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立案调查,这是继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之后,又一个被调查的部属高校副校长。褚健2005年任浙大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人事、离退休、学校企业工作,分管浙大的人事处、后勤集团,以及浙大下属的企业—圆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褚健在学术和企业运作领域都曾取得过相当的成绩,他曾不止一次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而他参与创建并曾担任总裁的浙江中控科技集团公司,也被视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知情人士称,褚健此次被查,或与多年前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有关。浙江省人民检察院12月24日向记者确认,大约在一个月之前,褚健已经被检察机关批捕,但由于目前案件还在侦查过程中,具体案情不便透露。或涉浙大海纳旧事从2020年10月开始,有关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就开始不断见诸网络。一位浙大的教师告诉记者,褚健被调查的消息已经在学校传了一个多月,但官方一直没有任何明确的通知,在浙江大学的官方网站上,褚健仍然被列在校领导一栏。在褚健担任所长的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仍然悬挂着褚健工作的照片,但褚健的办公室大门紧闭。办公室旁边房间的工作人员称,不了解褚健最近的情况。知情人士称,此前一直有人举报褚健,但大都不了了之。这次褚健被调查,源于一位极有分量的教授举报。据了解,褚健这次事发可能与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的旧事有关。2020年,包括《证券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诸多媒体都曾经集中报道过浙大海纳公司上市后,优质资产被掏空,并试图包装后再上市一事。浙大海纳是1999年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共同发起,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当时的招股书,浙大海纳上市时的核心资产主要有三块,即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营的业务。这三块业务,经由资本运作,先后被剥离,并试图再次包装上市。三块资产中,杭州浙大中控是负责自动化业务的,这一部分资产的剥离与褚健有很大关联。中华工商时报浙江记者站站长尚启庄曾在10月21日的个人微博上发布信息,称“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建因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被调查,一月前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总裁金建翔己被调查。”尚启庄当天还表示:“一个多月前,浙江省检察院已调查中控总裁金建祥、财务总监褚健妹妹、褚健秘书等4人。”记者联系了尚启庄,他表示,自己发布的内容均与办案机关进行过核实,目前该条微博的转发已经超过600条。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向记者确认,该案仍在侦查阶段,而大约一个月之前,褚健就已被批捕。检察机关表示,褚健涉嫌经济犯罪,但由于目前案件还在侦查阶段,尚不能对案情进行详细披露。学术企业两手抓褚健是中国控制系统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学术履历相当耀眼。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被立案调查之前,这位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首批特聘教授已经进入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一轮候选人名单。褚健是浙大本土培养出的学术明星。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15岁的褚健在恢复高考后第二年,顺利考入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这成为他学术的起点。1986年,硕士毕业的褚健赶上了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以下简称“化自专业”)与日本京都大学的首届博士联合培养课程,成为浙大化自专业中日联合培养第一人。1992年,29岁的褚健成为国内高校第一个工程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次年,年仅30岁的褚健成为浙大的正教授。1999年,褚健先是成为了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首批特聘教授,随后又成为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现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除学术上的成就,褚健在做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运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褚健参与创建并曾担任总裁的中控科技集团,在自动化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3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中控科技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褚健是创始人之一。这是一家主攻自动化的公司,呼应彼时的国家产学研相结合的口号而生。公司刚刚成立时,国内自动化行业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但中控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如今,中控集团拥有4000多员工,2020年的产值超过30亿元,并制定了国内自动化行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因此,中控成为了民族企业的代表之一,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中控科技集团参观。褚健还曾担任过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本报杭州12月24日电浙大褚健 一直被举报2020年12月27日05: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姚建莉上海报道据新华社消息,浙江省人民检察院12月25日证实,浙江大学副校长禇健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批准逮捕,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之中。至12月26日,浙江大学的官方网站副校长一栏不再出现褚健的名字。不论是从其履历,还是与其共事过的浙大人士的评价来看,褚健都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与浙大的关系也十分深厚。从1978年以15岁之龄进入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就读,到1986年成为浙大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与日本京都大学的首届博士联合培养第一人,褚健学术和职业生涯就此扎根于浙大。1993年,时年仅30岁的褚健晋升为浙大的正教授。也是在这一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中控科技集团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褚健是创始人之一。在浙大任职的二十多年内,褚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和课题,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在1997-2020年间曾多次登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在被立案调查之前,褚健已进入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审的第二轮候选人名单。2005年3月起,褚健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浙大的人事处、后勤集团,以及浙大下属的企业——圆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不仅学术上颇有成就,褚健也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其参与创建并曾担任总裁的中控集团被视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也是国内自动化行业的翘楚。因此,中控颇受浙江省乃至中央的重视,国务院高层赴浙江调研,往往少不了中控集团这一站。202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浙江考察经济运行情况时就曾到访中控集团。一名中控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褚健此次被查,或与2020年中控集团涉嫌掏空浙大海纳优质资产有关。21世纪经济报道曾在2020年报道过浙大海纳公司上市后,自动化资产被转让,并试图包装后再上市一事,而自动化业务主要是由浙大中控(现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中控科技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负责。浙大海纳是1999年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共同发起,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利益相关方一直在举报褚健,但官方始终没有回应。作为对外界传言的回应,中控集团在12月25日发布公告称,“褚健自2005年以后不担任本公司任何职务,也不参与本公司经营活动。目前,公司总裁金建祥主持本公司工作,其他领导也在公司正常工作。”浙大副校长褚健落马 掌管校办企业8年http://www.nbd.com.cn 2020-01-11 09:18 来源: 中国经营报核心提示: 不断爆出一些高校领导被调查或者被逮捕的消息: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以及最近刚刚被调查的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晏耀斌编者按/在2020年不断掀起的反腐高潮中,高校也是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领域,不断爆出一些高校领导被调查或者被逮捕的消息: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以及最近刚刚被调查的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使高校领导更大程度上接近于政府官员,而如果高校本身又拥有自己创立的产业和创收渠道,那么高校官员贪腐就有了便利之门。据本报记者了解,此次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被调查就涉及校办企业的利益输送。中国的企业界,高校校办企业是一个特殊的板块,这些企业面临的产权改革和利益分配监管难题需要高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来解决。褚健:浙大“首富”?2020年12月31日,浙江省检察院一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褚健涉嫌侵吞数亿元国有资产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实际上,多年来一直有人举报褚健,每次都没有结果。”履历显示,自2005年起褚健掌管浙江大学校办企业8年之久。“如果没有"教授抵制新任校长运动’,褚健如今仍然稳稳坐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位置上。”在很多人看来,褚健的落马纯属偶然,但高校负责人的频繁出事则暴露出了高校办企业中的腐败和监管空白。祸起阻止校长换人?据浙大一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没有“教授抵制新任校长运动”,褚健如今仍然稳稳坐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位置上。“教授抵制新任校长运动”发生在2020年6月24日。彼时,一条关于“浙江大学教授集体上书,公开反对新任校长任命”的新闻开始热炒。引发该事件的导火索则是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可能调任浙江大学担任校长一职。2020年2月,浙江大学原任校长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后校长职位已空缺4个月。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几个副校长里面,宋永华较受上级认可,担任校长可能性较大。但他的英国国籍,让他错失机会。剩下的两个副校长为吴朝晖和褚健。一起毕业典礼时间的改变开始引发网上抵制活动。据当时记录显示,重庆大学毕业典礼由原定6月28日改为6月24日,目的是配合林建华校长调任浙江大学,能够参加6月29日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这场抵制行动最终矛头直接指向“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多个呼吁方趁此提出了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四个条件。对比上述四个条件,褚健一度被认为是符合条件的“完美校长”。为此,浙大校内论坛有人发帖称,浙大校友会的“抵制闹剧”是受“副校长”的暗中指使。2020年6月26日林建华被教育部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与此前传闻临时改变重庆大学毕业典礼旨在参加浙江大学毕业典礼完全吻合。此后,网上明确反对林建华就任浙大校长的微博彻底淡出。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发布声明的"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是校外组织的联合,真正校方组织的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并没有发布过任何声明。混淆了概念,引起了极大关注。”褚健履历显示,从1978年以15岁之龄进入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就读,到1986年成为浙大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与日本京都大学的首届博士联合培养第一人。1993年,时年仅30岁的褚健晋升为浙大的正教授。也是在这一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中控科技集团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褚健是创始人之一。此后20年内,褚健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在1997~2020年间曾多次登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在被立案调查之前,褚健已进入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审的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学术之外,褚健参与创建并曾担任总裁的中控集团被视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也是国内自动化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因此,中控集团颇受浙江省乃至中央的重视。涉嫌侵占国有资产褚健落马之所以具有偶然性,是多年前的旧事引起的。浙江省检察院一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褚健涉嫌侵吞数亿元国有资产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实际上,多年来一直有人举报褚健,每次都没有结果。”具体事情则与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海纳”)资产有关。上述浙江省检察院内部人士说法与此前有关传闻和报道吻合。2020年12月31日,记者在浙江省检察院采访时,有关部门也确认褚健已经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之所以被认为是旧事,公司记录显示,自2002年起褚健已经与浙江海纳划清了界限,2005年辞去了中控技术公司的一切职务。浙江海纳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共同发起,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当时的招股书,浙江海纳上市时的核心资产主要有三块,即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营的业务。这三块业务,经由资本运作,先后被剥离,并试图再次包装上市。有关披露显示,在浙江海纳上市3个月后,浙江海纳公司联合褚健等23个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浙江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其中浙江海纳出资2950万元,占总股本的98.34%,该公司占据6个募集资金投向中的自动化项目。中控科技集团成立于1999年2月,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其中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持股50%的控股股东。而褚健自1992年4月起担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根据有关媒体报道,之后通过多次增资、转让,2003年中控科技集团变身中控企业集团。通过将公司逐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用来增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高达1亿元人民币,褚健以6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资料显示,中控科技集团的四家股东浙江恒汇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致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势道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集团60%、20%、5%和15%的股权。其中大股东恒汇投资的股东分别是自然人褚健(持有90%)和褚燕芸(持有10%)。据之前媒体报道,褚健和褚燕芸系亲属关系。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控集团拥有4000多员工,2020年的产值超过30亿元。截至2003年6月,中控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褚健辞去浙江海纳董事后,除却褚健本人持有浙江海纳45万原始股外,中控科技和浙江海纳不再有任何联系,直到2005年浙江海纳面临破产。另外一个褚健与掏空浙江海纳有关的证据则是,据上述检察院内部人士透露,在褚健被调查期间,现任中控集团总裁金建祥也接受了相关方面的调查。中控集团则于2020年12月25日发布公告称,“褚健自2005年以后不担任本公司任何职务,也不参与本公司经营活动。目前,公司总裁金建祥主持本公司工作,其他领导也在公司正常工作。”校企监管空白混乱褚健的落马再次将校办企业在经营、监管中的问题暴露。在产学研精神的推动下,全国各大高校均创办了大量的企业,浙江大学也不例外。根据全国科技大会和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精神,为理顺高校与高校企业间的资产关系,规范高校企业的投资行为和经营活动,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大学圆正控股集团(下称“浙大控股”),下辖浙江海纳(后重组为合众机电)、浙大网新等上市公司和众多企业。浙江海纳作为浙江大学第一家上市企业,因监管空白成为学校领导争相就职的目标。相关资料表明,浙江海纳上市时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几乎涵盖了浙江大学理工科重点学院的院长和书记。并且大部分在海纳大股东浙大企业集团里(即浙大控股)任职,职位还较高。以1999年浙江海纳上市时的高管职务为例,董事长梁树德,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石油化工学院院长等职,并为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世明,公司副董事长。曾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任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立本,公司董事兼总裁,历任浙江大学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厂长等职。褚健,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姚志邦,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科仪系党总支副书记,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杭州中程兴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并任浙江大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建,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等职。浙江海纳上市后,其三大资产即开始了向外输送和变卖,最后分别被立立电子、浙大网新、中控技术所吞噬。其中立立电子曾创下了两次冲击上市纪录,结果均因“资产腾挪”等问题被证监会叫停。结果,浙江海纳彻底被拖垮。2005年浙江海纳证实被掏空,2020年停牌,并成为中国首例债权人申请上市公司破产重组的案例,2020年7月16日经过资产重组更名为众合机电(10.15)。10年前即有多方质疑,浙大系实际上也是被一部分人所支配的。比如,中控技术的实际控制人褚健同时也是浙大圆正集团的法人代表;而赵建同时也是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为此,曾有多人举报,均没有结果。据了解,2005年3月起,褚健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浙大的人事处、后勤集团,以及浙大下属的企业。此番褚健落马,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浙大落马副校长曾被指系抵制新校长“幕后推手”2020年01月22日07:54 来源:中国江苏网他是国内顶尖的学者,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但一边担任大学领导职务,一边管理校企将国有资产变为私有,又是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的“原罪”。有人称褚健是“蛀虫”,也有人说褚健所在的中控科技产权清晰化是中国企业变革史上产权量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一系列高校领导的贪腐案例中,褚健是个典型。也正因为此,他揭开了高校校企管理混乱的漏洞:挣了钱算谁的?在西湖西北角一处紧邻杭州植物园的地方,坐落着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进入大门,林荫道旁两排红白相间的楼房隐匿其间,里面不少是代表中国最先进科技的研究中心。褚健从这里走出。论学术,他是自动控制理论前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论经商,他负责浙江大学校企管理工作,近十年,浙大校企经营运作,风生水起。然而,这一切却在2020年12月末止步。来自浙江省检察院的消息证实,浙大副校长褚健因涉嫌职务犯罪、侵吞数亿元国有资产,目前已经被正式批捕。新校长抵制风波的幕后推手?1963年出生的褚健,2005年起任浙大副校长,迄今已有8年多。早在被批捕之前,一场半年前发生在浙江大学的“新任校长抵制风波”,曾一度将其卷入漩涡。曾有消息称,2020年浙江大学校长换人事件中,褚健曾是抵制新校长的“幕后推手”。2020年3月12日,浙大原校长杨卫调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浙大校长一职自此空缺。期间,浙大虽然运行如常,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去年春季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学生毕业证、学位证上需要加盖校长名章,校长空缺,如何加盖名章,让浙大犯难,最终只好用校党委书记名章代替,才化解难题。2020年5月底,浙大新任校长人选从多个渠道传出。随后,消息确定新校长一职将由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担任。但当年6月21日起,便陆续有“浙大校友”在网上发帖,强调浙大校长的就任“标准”,包括必须“年富力强”、“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等,此举被认为是有人发起的对新任校长林建华的抵制。而褚健被捕后,有传言称,他正是这场风波的“幕后推手”。原因在于,杨卫被调任后,褚健成为新校长热门人选。当时常务副校长宋永华的呼声也很高,但宋永华非中国国籍,基本无望获得任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大教师透露,“杨卫卸任后,宋永华任校长的呼声高,后来遭遇不少教师的联名杯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的国籍问题,从而致使浙大校长难产。”2020年1月16日,浙江大学多位教授证实了这一传言。不少教师坚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拿“校友会”提出的新校长标准来看,褚健为最合适人选之一。根据本报记者求证,这场抵制校长风波,源自法国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王晓杰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国内的校友不大方便,所以推举他为起草相关声明的发起人之一。2020年6月21日,他发表博文《浙大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随后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的底本。这个由他起草的稿子征求大家意见并修改后,形成了最终版的《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声明》。2020年6月22日,这份由50多人签名的声明由王晓杰通过个人微博最先发布,并最终演化为《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公开信。“2005年时,褚健就有希望任常务副校长,但最终因为有人举报其经济问题而作罢。”上述浙大教师说。但包括王晓杰在内的多位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均否认在“抵制校长风波”中,受到了“幕后推手”的指使。王晓杰说,其实事件源自于各界校友在聊天群里的一场讨论,最后才有了新校长人选标准,“只是想表达一下校友们对新任校长人选的诉求。”1月17日上午,记者在对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的采访中获悉,学校并不认为抵制校长的风波是导致褚健被捕的“导火索”。在其一份官方声明中,明确提出:“有关部门事实上2020年就启动了本案件的查处,远早于2020年浙大新校长的任命。”学术和企业两手抓的“明星”1月15日,记者走访褚健担任所长的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虽然楼道里仍然悬挂着褚健的照片,但他的办公室大门紧闭。隔壁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不了解褚健最近的情况。公开资料显示,褚健生于1963年4月,浙江海盐人。1978年,15岁的褚健考入原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之一。1986年,褚健硕士毕业,正好赶上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以下简称“化自专业”)与日本京都大学首届博士联合培养课程,成为浙大化自专业中日联合培养第一人。1992年,29岁的褚健成为国内高校第一个工程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次年,30岁的褚健成为浙大教授。该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中控科技集团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褚健是创始人之一。此后20年,褚健的主要成就有: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1997~2020年间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2月,42岁的褚健成为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记者在褚健所在研究所核实,在被立案调查之前,褚健参评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在560位有效候选人中进入第二轮评审,是173位候选人之一。在学术之外,早在20年前,褚健就有“下海”的想法。著名财经作家、杭州本地人吴晓波回忆称,1993年他在新华社任职期间,专访过褚健,当时褚健就提出了想创办一家高科技公司。那次采访几天后,吴晓波的人物特写《少一个科学家,多一个企业家,划算吗?》被新华社通发全国。多年之后,吴晓波所提出的“两难”选择题,被褚健证明,做学问和做企业可以兼顾。褚健走出实验室后,创办了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后来更名为中控科技,成为该领域科技水准最高的企业。据《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公司刚刚成立时,国内自动化行业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但中控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局面。2020年,中控集团拥有4000多员工,产值超过30亿元,并制定了国内自动化行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在二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浙江考察高科技企业,中控科技都是必到的一站。有褚健的同事评价说:“除了长寿是一件不可知的事情外,褚健已经得到了一切。”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廖定(化名)告诉记者:当年在江浙一带的商界,褚健确实很“火”,江浙一带的企业人士都以认识褚健为荣。据浙江大学人事处(褚健直管部门)一位教职工介绍,褚健为人很有亲和力,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褚健被检察机关批捕后,一些浙大校友也四处发帖,为褚健的遭遇感觉惋惜。褚健到底犯了什么事?褚健为什么会被批捕,一直是个谜。1月17日上午,本报记者试图得到浙江大学校方说法,但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学校宣传部以及新闻办公室均以不了解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此前,有媒体以“高校反腐”为题材,将褚健列为一个校长腐败的典型。浙江省检察院一内部人士此前向新华社记者证实,褚健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原因是涉嫌侵吞数亿元国有资产。“实际上,多年来一直有人举报褚健,每次都没有结果。”据本报记者了解,褚健被捕后,浙江中控科技公司也有其他高层被检方调查、询问。知情人士分析,褚健事发可能与多年前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的传闻有关。工商资料显示,浙大海纳是1999年由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褚健等人共同发起,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当年的招股书,浙大海纳上市时的核心资产主要包括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等三部分。三块业务经由资本运作,先后被剥离,并试图再次包装上市。2003年,中控科技完成了一次决定性的增资转让,作为创始人和高管的褚健获益极大,他和妹妹成为第一大股东,占60%的股份,褚健因此一度被坊间称为“浙大首富”。工商资料显示,中控技术的控股股东中控科技集团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从1999年至2002年内经过两次注册资本变更,分别是从100万元增资至1500万元,再增资至2000万元。此后,褚健成为集团前身中控科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以发现,这一次校企产权私有化的动作,褚健家族是最大的获利者。长期研究企业发展史的吴晓波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中国企业变革史上一段迄今仍然争议重大的公案: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企业界发生过一场以国退民进为主题的产权清晰化运动,数以百万计的国有、集体企业被出售给私人,其中,苏南及浙北地区就有相当大的国有、集体企业被私有化,从客观上看,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中国产业经济的生产力,完成了产权私有化的“惊险一跃”,中国民营资本集团的格局是在这一时期被确定下来的。记者查阅同期的国企产权重大案例发现,海尔、长虹、TCL、春兰及科龙等公司的产权改革,其产权清晰化方案多被诟病。香港学者郎咸平甚至针对上述企业进行过一次影响巨大的质疑,但均告无疾而终。正如已公布的信息,中控科技的产权清晰化,正发生在2003年。吴晓波说,在这一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过产权量化改革的政策性条例,因为没有规矩,因此每家企业的产权清晰改革都手法暧昧甚至涉嫌违规。从现行法律意义上,几乎所有的产权改革都可以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如果严格追究,每一个产权获益者都有“侵吞”之嫌。“官方从来都没有公布过非违规法则,但企业的发展需要产权的清晰,谁都在违规,可是只有一两个人被处罚,这就是制度性的问题。”吴晓波说。10年过去了,当年旧账再次被翻起,褚健或许只是一个个例,一大批在那个时代获益的企业家又将如何面对当年的“原罪”?高校校企腐败的“必然性”近两年,是浙江大学的多事之秋。2020年6月28日,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7月12日被依法逮捕。次年3月1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英旭涉嫌贪污案,陈英旭被指控授意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变现占为己有。据悉,这是目前为止最大数额的科研经费贪腐案。而褚健被指控的罪名如果成立,那么他的涉案金额可能将刷新高校领导职务犯罪的纪录。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说,褚健被捕一案,被疑与其开办公司侵吞国有资产有关,教育部多年前曾要求高校清理校产企业,理清校企关系,但不少高校一直未理清。与社会舆论认为高校应该“纯净”相反,如果缺乏对校领导行政权力的制约,大学的贪腐可能更隐蔽,甚至以教育和学术的名义使贪腐看起来更加“名正言顺”。他认为,高校实际上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比如,不少大学的校长既被认为是教育家,同时又是著名学者,还拥有副部、正厅的行政级别;多年前,还有校长担任校企董事长,身担多职。乐观来看,这是能者多劳;但从现实出发,这更是权力通吃、利益均沾。行政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可凭借教学成果奖入选国家教学名师,谋求教育利益;又可申报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享受副部、正厅待遇,谋求学术利益。近五年,江西因基建腐败落马的高校官员达14名,其中校长级的有3名。武汉市已有8名厅级高校领导因基建等贪腐问题落马;2020年,安徽4所高校工程建设贿赂案件总计38件,查处副处级以上干部13人。2020年以来,更出现高校校长密集被查处的事件。8月,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被一审以受贿罪判刑15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利用招生收受大量贿赂,被警方带走调查……熊丙奇认为,行政权力过大,缺乏制约,才是贪腐的根源。“约束行政权力,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校长职业化、高校去行政化、学术自治以及教授治校。”记者了解到,针对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浙江大学目前已经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但据浙大的教职工讲,该委员会刚刚成立徒具形式,尚未发挥实际作用。对于浙大普通教职工而言,该案对他们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今年过年,学校将不再发放米、油、蔬菜等春节福利,并且取消了“团拜会”活动,严禁各个院系、项目中心私自组织员工吃饭庆祝。“学校搞个校企挣钱了,我们教职工一分钱红利分不到。现在企业出腐败了,上下都查得很严,倒霉的还是我们这些基层教职人员,正常的福利什么都没有了,可我们和腐败能搭得上边吗?”廖定向记者诉苦说。相关阅读:浙大副校长被批捕 拷问学而优则仕浙大原副校长褚健涉嫌6项罪名正被审查起诉2020年11月01日10:39今日早报□本报记者 陈洋根  早报讯 昨天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检察机关1至9月查办职务犯罪的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徐进辉透露,2020年10月,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对浙江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涉嫌贪污、挪用公款、行贿、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犯罪一案立案侦查,现已侦查终结,正在审查起诉中。经侦查查明,1998年至2020年间,褚健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上述犯罪,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严重,且本人在案发期间先后采取行贿、销毁证据等非法手段阻碍、对抗调查和侦查,社会影响恶劣。浙大前副校长落马后曾被院士等800余人签名作保2020年02月03日00:34中国经济周刊中控科技办公大楼中控科技园【特别报道】褚健:一名落马大学校长的罪与罚《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浙江报道在经过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之后,浙江大学原副校长、中控科技创始人褚健涉嫌贪腐一案首次在退侦期间被允许律师会见。“检察院已经两次退侦,想查的问题想必都查清楚了。这个春节该让我回家了吧?”1月2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看守所,褚健问他的辩护人、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周泽有点尴尬说,“但愿吧!”虽然他为褚健做无罪辩护,但对褚健能否回家过这个春节没啥信心。褚健落马: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和科研经费2020年,已经进入院士候选的褚健正在等待第二轮答辩。但褚健没能等来他的第二轮答辩,2020年10月19日深夜,褚健在出差途中被异地拘捕。2020年7月,褚健案第一次被移送审查起诉。据悉,褚健涉嫌的罪名包括贪污、挪用公款、行贿、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犯罪。据周泽介绍,“从移送的《起诉意见书》看,褚健涉嫌的这些罪行主要发生在1999年至2005年褚健担任浙大副校长之前,涉及他在创办及执掌中控科技过程中的股权转让、资金拆借、股东分红等问题,以及作为课题负责人支配使用课题经费方面的问题。”周泽说:“褚健否认了所有的罪行。他在一份自辩材料中称,自己是一个严守学术道德的科学家、一个一心报国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学术上、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在涉及工业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方面、在国防军工科技和网络空间安全方面,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周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侦查机关目前调查的情况看,褚健在担任浙大副校长8年的时间里,未涉贪腐问题。令人意外的是,褚健的落马在科学界获得了不少同情。一些院士及科学家们曾数次为他求情、作保。据了解,2020年8 月下旬,褚健案被移交审查起诉后,浙江大学的部分师生、中控技术(中控科技旗下公司)部分员工等800余人,签名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其中,有浙江大学退休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学院院长以及工程院院士。早在2020年4月,有关部门启动对褚健的调查之后,浙江大学的老教授孙优贤、钱积新、王树清便联名写信给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为褚健陈情呼吁。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在对褚健的多项指控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浙大海纳中控公司将其持有的中控技术的股权,转让给褚健所控制的中控科技,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二、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存在侵吞。在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的浙大教授声明中提及:褚健所涉及的是当时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产学研结合、大学教师创业初期的事情。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相关政策,对很多探索的情况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针对这类问题,是否可以给在当时创业的教师们一个相对宽容的看待。褚健下海:校企私有化的最大受益者?被捕之前,褚健的履历堪称完美。1978年,15岁的褚健以全校最高分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业自动化专业;1986年,褚健成为浙大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与日本京都大学首届博士联合培养第一人;1993年,年仅30岁的褚健晋升为浙大教授,次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褚健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5年2月,褚健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浙大人事处、后勤集团,以及浙大下属企业。褚健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亦较为瞩目:从1997年到2020年,褚健获得过8个国家级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褚健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身份,中控系的创始人。而他被指控的主要罪行之一亦是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问题。1992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此后,浙江大学正式成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十二条龙”,即12个学科性公司。1993年,褚健受命创办了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这也是中控系的前身。褚健的另一位辩护人、浙江凯富律师事务所律师方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学校和国家都没有资本金投入,算是虚假注资,是褚健自己借了20万元投了进去。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的主营业务为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产品。当时,国内的DCS系统已被国外的品牌所垄断,国内的大型企业用的都是国外品牌的DCS,几乎没有考虑国产DCS的可能。“中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加上又是虚假注资,艰辛和困难可以想象。”褚健在自辩材料中回忆说。1999年5月,浙大决定将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与浙大半导体厂、浙大快威科技一起并入拟上市企业浙大海纳(原名浙大辰光);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更名为浙大海纳中控公司。“当时愿意并入上市公司,也是希望借这个平台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研发,但浙大海纳总裁及董事会只关心每年完成利润这种眼前任务,对投入研发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控制系统没有给予支持。”褚健说。大约3年后,浙大海纳董事会决定剥离浙大海纳中控公司。2003年1月,浙大海纳中控公司完成剥离,转让给由褚健实际控制的中控科技。褚健也被认为是这一次校企产权私有化的最大获利者,为今天的牢狱之灾埋下了祸患。从浙大海纳剥离出来后,经褚健带领团队打造多年,中控系成为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科技水准最高的企业。至褚健出事前的2020年度,中控科技拥有4000多名员工,年产值达30多亿元。据中控方面介绍,中控科技制定了国内自动化行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不仅占领了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还使DCS系统降价至原来的三分之一。300万股权:是否被贱卖?《中国经济周刊》获悉,褚健涉嫌利用担任浙大工程中心副主任、浙大海纳董事、副总经理的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采取骗取手法,将浙大工程中心、浙大海纳中控公司持有的中控技术股权,低价转让给自己所控制的中控科技,侵吞巨额股权差价及分红。在2020年7月褚健案的《起诉意见书》出来之后,周泽曾在其实名微博上对该问题进行过解释和说明。周泽称:《起诉意见书》指控,2002年7月,褚健隐瞒浙大海纳中控公司所持有中控技术300万股权的真实价值情况,欺骗浙大海纳和浙大海纳中控公司高层同意以1:1.2比例将300万股权转让给中控科技,并操纵浙大海纳中控公司董事会作出同意转让协议。经评估,2003年1月22日该300万股权市场价为2619.23万元,差价2259.23万元被褚健侵吞。这是褚健或将面临的数额最大的一项指控。据周泽介绍,2002年7月9日,浙大海纳中控公司第一届董事会2002年度第一次会议决议,同意将持有的中控技术300万股权按1.2元/股合计36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中控科技。而据中控技术2001年度审计报告,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中控技术每股净资产为1.044元。周泽称,浙大海纳董事长梁树德当时提出以溢价20%的价格转让,后该条件经浙大海纳中控公司董事会同意确认。这根本不存在欺骗之说,海纳的高层都是当时顶尖的学术带头人,有超出正常水平的判断力,受欺骗的可能性不存在。周泽的这一说法,在《中国经济周刊》对当年部分知情者的采访中一定程度上得到印证。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周文骞曾任浙大校长助理,负责管理校办企业。据他的说法,2002年至2003年,浙大因建设紫金港校区资金紧张,遂将浙大海纳卖掉。浙大海纳旗下的浙大半导体、浙大海纳中控公司、浙大快威科技三块业务也被先后剥离转让。“中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独立出去的。”“浙江大学就浙大海纳中控公司所持中控技术的股权转让问题专门开会讨论决策,还形成了文件。”亲历这个过程的中控科技法律顾问、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沈田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当时要求转让回报不少于10%,加上未分配红利,最后以1:1.2的溢价比进行转让。“这个转让是董事会决议同意通过的。”在上述受访者看来,检察机关在侦查期间委托评估机构将中控技术2020年1月22日300万股权市场价格鉴定为2619.23万元,是参照今天中控技术的股权价值,计入该股权交易未来若干年的预期收益,而得出当年的股权价值,并不合理。“当时中控技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还没成型,资金投入回报慢,骨干人员在流失,产业整合出现困难,风险非常大。而中控技术现在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是领军人物,资产价值已经是天文数字,以现在的资产价值去看初创时的转让价格,极其不合理。”沈田丰说。1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是否被骗取或侵吞?《中国经济周刊》获悉,褚健或将面临的指控,还包括在担任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时,1999年至2004年,利用负责管理科研人员费的便利,骗取或直接侵吞经手管理的科研人员费695万元,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及个人向中控科技的增资。褚健在自辩材料中称,“科研人员费”实指“科研人工费”。据褚健的辩护律师方军介绍,2020年之前,因国家就科研经费的具体管理没有详细规定,浙江大学“科研人工费”发放的主要依据,是该校自己出台的一些规定。依据这些规定,科研人工费一直被作为课题组增加学校科研经费收入的奖励和补贴,是学校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费而采取的一种激励措施。一般在科研经费到达学校之后,由课题组负责人直接领取并享有支配使用权。例如,1999年出台的《浙江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科研经费按当年学校经济政策的规定提取科研管理费、水电费、人工费和特支费。” 2004年,浙江大学相关规定中,人工费提取比例最高达到16%。当然,从科研经费中按比例提取人工费、管理费的做法,并不仅仅存在于浙江大学,而是普遍存在于全国的各大高校。2005年,国家开始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进行整顿,严禁课题经费提成。2020年,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的通知,废止了原来的科研经费相关政策,改变了“科研人工费”的领用规则。2020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浙江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废止了之前的激励措施。“作为课题项目负责人,褚健所经手管理的这600多万科研人员费都是按照学校的政策,根据财务处要求履行手续多次提取的。而且都发生在2020年之前,应适用当时的政策规定。”方军认为,根据学校的政策,提取后的人工费如何使用,项目负责人享有自主权。所以,褚健对这600多万科研人员费也应享有自主权。褚健在自辩材料中说,他将本可以分配掉的人工费积累存了下来,部分集中用于给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发放年终奖或补贴,以鼓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与科研创新。这一说法得到了褚健在研究所的同事王树清的证实。据王树清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老师们争取国家课题获得的科研人工费由所里统一管理,财务支出由所里的领导集体讨论决定。“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科研项目有多的年份也有少的年份,如果发现有不平衡,年终的时候再发一两万给大家补贴一下,同时奖励给那些表现突出的年轻老师们几万。”然而,褚健在自辩材料中并未就除用于奖励科研外的剩余人工费去向进行说明。据悉,《起诉意见书》指称,褚健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及个人向中控科技的增资。《起诉意见书》还指控褚健,2000年至2003年间,利用担任浙江大学工程中心副主任的便利,将本属于工程中心的SUPCON系列产品示范工程项目的900万元科研经费,分三次转入中控技术,再由中控技术转入中控科技,其中800万元作为未分配利润入账,占为己有。根据褚健方面的说法,考虑到学科和实验室的业绩和经费利益,褚健当时的领导、工程中心主任孙优贤要求中控技术在申报各类国家项目时,尽可能以工程中心名义联合申请。“实际是,褚健所在企业的科研被放到了工程中心的名下。”方军说,“SUPCON系列产品示范工程项目共支出1.6459亿元,除部分国拨经费外,其他绝大部分资金均为中控自筹。而由于国家拨款远落后于项目建设进度,当拨款到账时只能用于填补公司之前用在项目投入上的自有资金。当时并没有相关规定,要求接收企业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因此国拨资金当然就进入了中控的自有资金账户。”他认为,该项指控完全不能成立。“褚健一直坚持对侦查人员解释,他所有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可能在主观上有贪钱的想法。”方军律师介绍说。“但这种集中一切资源的方法,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规范的。”褚健的罪与非罪、如何处罚,还有待法律的判决。中控集团创始人被查后失控 院士联名打紧急报告2020年02月26日21:31财经国家周刊中控失控褚健案尚无定论,重压之下的中控集团,却几近失控。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汪峥当中控集团统计出2020年高达20%的离职率时,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环忧虑道:中国控制系统领域的自主产业正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2020年10月,准备参加中国工程院正式候选人答辩的中控集团创始人、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因涉嫌贪污、挪用公款、行贿等行为被拘。创立于1993年并一路猛进的中控集团随之陷入困境。去年4月,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苏君红、周立伟,中国工程院兼国际宇航科学通讯院院士、中国制导系统工程技术专家钟山等,联名致信国家安全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认为,中控集团“国内最为领先”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研发若受影响而延缓,“后果不可想象”。“但现在不知道怎么往前走,只有暂时停下来。”中控集团工会主席章全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没有了主心骨,就没有了好办法。”2020年8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移交褚健案至湖州市检察院审查起诉;之后分别于9月30日及12月16日两次退回补充侦查。春节前夕,检方对褚健提起公诉。褚健案尚无定论,重压之下的中控集团,却几近失控。龙禧担保案深冬杭州。钱塘江畔的中控科技园与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隔江相望,即便周末,也能看到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进出往来。这家制订出中国自动化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被誉为“中国霍尼韦尔”的明星企业,如今举步维艰。2020年12月26日,中控集团向褚健代理人递交“关于解决中控集团资金困难的请示”道:“中控集团在龙禧担保案发生后,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明确提出春节前还需要筹集4500万元左右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营。2020年5月8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因褚健案“扣押”中控资金共10015万元。此外,因卷入“龙禧担保案”,中控集团的银行授信无法获批,无疑雪上加霜。中控集团今年1月5日向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提交的资产核查申请显示,“龙禧担保案”导致的合计缺口资金,已高达3亿元以上。《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多方了解到,“龙禧担保案”源于浙江龙禧投资集团(下称“龙禧”)于2020年11月中标的绍兴市绍兴县汇金广场项目。项目中标后,以房地产开发及酒店经营为主业的龙禧希望中控集团与本地另一家企业为此担保3.8亿元。据当时主要负责起草担保报告的中控集团副总裁赵忠平回忆,因担保数额巨大且中控集团对龙禧并不知底,起初褚健并未同意龙禧的担保请求,直到“后来孙优贤老师出面做工作后,许永杰(龙禧集团董事长)多次找了褚老师(褚健)和金老师(金建祥,中控集团总裁),才同意为龙禧集团担保”。赵忠平提及的孙优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工程中心之一——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此中心副主任便是褚健。另一名中控高层则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龙禧请求中控集团的两次担保,均以书面报告形式送至褚健,而非面议,报告中“龙禧真实的资金、经营情况并不属实”。对此,记者试图采访金建祥核实未果。2020年,龙禧集团资金短缺,无法支付转让标的公司的2.28亿元尾款。绍兴县政府决定设立国资平台公司出面解决,但仍须中控集团提供担保。“对于一家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的公司,不管是谁,若了解实情,都肯定不会再为其担保。”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控技术”)副总裁贾勋慧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担保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中控集团将不堪重负”。次年12月,未兑现归还借款及利息要求的龙禧再次要求中控集团续保,被明确拒绝。2020年7月,龙禧资金链断裂,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了龙禧及中控集团的银行账户并查封、扣押相应价值的财产。中控集团工会主席章全说,中控集团不仅企业发展难以为继,“生存也走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阶段”。财务困境章全的另一身份,是中控集团旗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业务的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控信息”)副总裁。中控信息在其所涉足的轨道交通、智能交通、水务、建筑、医疗、公用工程等行业的系统集成项目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承接项目多为大型工程甚至全覆盖一座中小型城市。对银行授信额度要求较高的中控信息,在中控集团的资金困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至少要把公司撑下去。”章全说,但在融资过程中,却发现路已被堵死。早在2020年11月12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便发函至中控集团,要求“暂停办理股权转让、股权质押、变更工商等级等相关手续”,以“保证(褚健案)侦查工作顺利进行”。这让中控压力骤增。无法依托商业银行支持,意味着面对资金短缺时,“向外部借款成为唯一选择”。无奈之下,中控信息于2020年2月25日、10月23日、10月31日、12月10日、12月12日分别就增资扩股事宜进行讨论和决议。在10月23日的增资扩股讨论中,中控信息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共96人,通报公司经营状况。记录显示:“褚健案”前,中控信息年合同额达15亿元,其2020年在各大银行的授信总额达8.5亿元。但“龙禧担保案”后,银行授信集中到期,无法融资、无法开具保函的中控信息业务急剧萎缩:2020年第三季度合同额相比第二季度环比下降24%,利润下降22%,且“情况还在继续恶化”,“处理不慎可能会将公司带入破产倒闭的境地”。在2020年2月25日的董事会会议决议中,中控信息计划以不低于每股4元的价格“向外部某特定法人股东增发20%~25%的公司股份”。12月1日,中控信息召开股东会,同意新进股东将持1200万股公司股权。至12月12日,中控信息致信褚健代理人,告知以定向招标形式,根据6家企业的投资意向及估价条件,确定公开募资投资者。但褚健代理人却否决了通过定向招标公开募资的形式。不仅如此,褚健刑事辩护律师钟炜更向中控信息发送了紧急律师函,以前述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的函文为据,警告中控信息此举“违反检查机关禁令”,增资行为“涉嫌违法”。中控信息的增资意图搁浅,彻底陷入财务困境。褚健之妻陈亚秋在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解释缘由时表示,对于中控集团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褚健妻子,有义务和责任帮助解决,但褚健被捕后至今,匿名电话、信息对其及女儿的骚扰、恐吓从未间断。陈亚秋认为:“有数家公司觊觎中控集团及关联企业、下属公司的资产”,并“妄图以合法手段窃取中控系公司多年来由褚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创造的成果”。在中控信息定向招标的6家企业中,杭州巨星科技(14.45)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巨星科技”)及浙江正泰电器(32.79)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泰电器”)与中控集团的关系,格外微妙。股权易主“2020年年底至2020年年初,我主持了公司第一轮融资运作,估值达到3亿元;而2020年公司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仅3000万元。”原中易和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邹骁向记者谈及中控集团的新型产业时介绍。虽如此,邹骁却选择在2020年8月辞职。原因在于“公司引入了一些对我们产业发展不合适的投资人”,如此一来,“中控曾经的精神便不在了”。邹骁眼中的“不合适的投资人”,即为巨星科技。同于中控集团成立于1993年的巨星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中高档手动工具、电动工具等工具五金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六”的手动工具企业,并逐步实现跨行业经营。其创始人仇建平现为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2020年初,褚健将其持有中控技术9%的股份转让于正泰电器,获得资金1.2亿元(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实获资金1亿元)。随后,褚健将这笔资金中的4500万元,转借给中控集团副总裁施一民、张伟宁及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创瑞投资”),作为中易和组建启动资金。同时,褚健又直接借款4000万元给中易和作为流动资金。2020年3月19日,中易和正式成立,注册资金6000万元,法人代表施一民。施一民出资2100万元,持股35%;金建祥出资1500万元,持股25%;张伟宁出资900万元,持股15%;创瑞投资出资1500万元,持股25%。7月21日,中易和注册资金增至6600万元,新增600万元由杭州伟明投资管理公司(下称“伟明投资”)认缴,持股9.09%。2020年5月8日,巨星科技发布公告称已与创瑞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1800万元的股权转让价格受让创瑞投资持有的中易和22.72%的股份。巨星此份公告发布得极为突然。对此,毫不知情的褚健妻女表示“难以接受”。5月23日,创瑞投资突然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紧急报告”,表明创瑞投资持有的股权转让协议书“并不代表实际股东权利”,所以“相关文件、协议存在法律效力瑕疵”,要求中止并撤销创瑞公司与巨星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对此,巨星科技董事长仇建平未作公开回应,公司分管投资事宜的副总裁何天乐则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解释:在此股权收购交易中,“并不知情创瑞投资为褚健代持的内幕”。因此,6月21日,巨星科技发布第二份公告。公告显示中易和股东已整合变更为创瑞投资和伟明投资,分别持股77.273%、22.727%。股东整合变更后,巨星科技废除与创瑞投资的股权转让协议,转而增资4589万元持有伟明投资股权30.09%,从而间接持有了23.251%的中易和股权。7月17日,巨星科技再发第三份公告,通过伟明投资增资中易和并持有伟明投资88.66%的股权,巨星公司间接持有中易和股权增至 26.68%,实际成为中易和第一大股东。成为中易和第一大股东后,巨星科技股价从2020年4月的每股8.8元上升至当年9月的每股12.8元。9月9日、10日,仇建平及其妻王玲玲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合计出售所持巨星科技股份3900万股。谁的中控“我从未见过一家股权变更如此频繁的企业。”资深商业顾问黄惟洪在对褚健被捕前中控集团及旗下公司历年股权变更进行分析后发现:公司成立初期,基本均由褚健解决资金投入,待公司运营正常后,“创始人的持股比例逐渐缩小”。《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中控集团历年股东变更记录发现:2002年11月,中控集团的注册资金由1500万元增至2000万元,褚健通过受让及认购成为持股60%的第一大股东。经过多轮减持,目前在中控集团及中控系12家子公司中,褚健持有的股份共计30%左右。2020年11月,褚健辞去集团职务,至2020年7月,期间经历5次人事变动后,中控集团的股东变更为:浙江致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0%,浙江昌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5%,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5%。而上述3家投资公司中,前两家法人代表分别为集团董事赵忠平和褚敏。在中控集团旗下12家子公司中,规模较大的中控技术、中控信息、中易和的股权结构均经过多次变更。中控技术自1999年成立至今,股权变更共计24次,相比中控集团,公司管理更为成熟的中控技术,其股东构成由最初的一家机构、两名自然人,最终变更为10家机构及113名自然人。如前所述,褚健所持有的9%股份,已于2020年转让于正泰电器。中控信息在经历15次股权变更后,注册资金由1999年的3000万元增至2020年的1.1亿元,褚健于2020年辞去董事。目前中控集团持股占比50.28%,中控集团副总裁张伟宁、中控信息副总裁王建军分别持股12.57%和32.96%,另外4.19%则由浙江大学创业投资公司持有。“中控集团各公司的股权变更情况基本相似。”中控集团法律顾问、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沈田丰说,“中控集团管理层及技术人员所持的股份,其实很多就是褚健直接送的。”贾勋慧称,正泰电器早于2020便表示希望可受让更多股份,以成为中控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财经国家周刊》多方了解到,在中控信息增资过程中,巨星科技对中控信息的估价为每股7.1元,而正泰电器的估价则高达每股9.1元。巧合的是,正泰和巨星这两大中控主要的外部股东,其负责人均在浙江省工商联担任要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为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巨星科技董事长为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章全则认为,引入外部民间投资是迫不得已的长远考虑,眼前最重要的是“守住中控集团的成果,尤其是新型产业不能丢掉”。“没有褚健,就没有中控。”沈田丰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这句话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说,我想谁都不会有异议。”争抢中易和虽然巨星科技副总裁何天乐表示对中易和的投资“只占巨星集团很小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中易和渡过难关”,但中控技术副总裁贾勋慧及原中易和节能公司总经理邹骁等人却认为,巨星集团如此“势在必得”,实为“趁人之危”。中易和股权易主后,褚健案另一刑事辩护律师周泽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巨星科技收购中易和事宜发生在褚健被羁押且律师无法会见期间,褚健后来得知此消息后尤为痛心,“因为中易和绝对是中控最具潜力的新秀”。2020年初成立的中易和共由4家公司组成,分别为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及中易和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褚健曾表示,4家公司分别致力于“支持国防军工、聚光太阳能、机器人和节能技术产业这些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数年内即可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中控多名高层均表示,褚健成立中易和的目标,实则在于通过10年时间再打造一个中控。“中易和涉足的各领域前景巨大。”贾勋慧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及中控集团总设计师黄文君曾多次向褚健表达成立中易和的担忧,例如太阳能光热的研发项目“又是一个世界难题”,但中控的特点就是“敢于冒险”。“褚健和金建祥、施一民等可以说是中控集团的黄金组合。”沈田丰评价道:褚健负责的是战略规划,金、施则将其执行到位。事实证明,中易和不负众望。《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中易和各公司致力的新型产业均已取得突破性成果:可实现全天候、全自助巡检的国自机器人在“国家电网2020年第一批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中,中标4个标段。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于青海德令哈建设的5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为中国第一座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领先国家巨资投入的中科院八达岭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此外,中易和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不仅承担了国家节能中心全国重点用能单位监测平台的建设,更在浙江建设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智慧能源监测中心。长江证券(14.67)对中易和进行估算认为,其各领域的潜在市场容量可能超过1000亿元。2020年11月12日,巨星科技晚间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杭州巨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15日,巨星科技再发公告,拟出资4141.9万元增资入股中易和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占其增资后注册资本的26.94%。与此同时,巨星科技也重新对公司战略进行了定位:将中易和作为“投资、创新、创新平台”,依靠中易和旗下4公司“共同开创发展新能源、节能、机器人、国防装备自动化产业”。“可以说,谁控制了中易和,谁就控制了中控的未来。”中控集团一高层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使命与任务不同于“中控系”其他公司,中控研究院承担着“最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科研攻关项目,且多为“对国家作用巨大”的趋势性领域。“这段时间头发全白了,因为关键项目的研发目前均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中控研究院副院长阮伟叹道。阮伟在中控研究院分管军工项目及信息安全业务。中国在军用装备上使用的大多是西门子等国外品牌的控制系统。2020年10月发生的"震网’病毒攻击伊朗布什尔电站控制系统事件,印证了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依赖国外装备的危险性。这一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国家的政治损失和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阮伟说,中控很早就开始布局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的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形象描述这些项目为信息化时代的“后门技术”,“事关国家军事及重大产业安全”。而在此领域,中控集团为“我国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阮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中控研究院所致力的军工研发项目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至今尚未签订合同。此外,所有研发费用均由中控集团投入,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名义上则全归浙江大学。“若一家民营企业总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技术的发展,其实是不堪重负的。”贾勋慧说,内部也有争议。褚健却坚持己见。陈亚秋说,褚健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导师曾对他说过,日本在国际上的成就和地位,离不开科研人员作出的重大贡献,“这对褚健的刺激很大”。一旦“旗杆”倒了,“人心便散了”。阮伟说,褚健一事,导致各项工作陷入困境。目前中控研究院主要研发人员已离职1/3,而此领域人才格外难得:“既要精通控制系统,又要熟知信息安全,更要完全将两者结合起来”。此外,项目研究成果多涉及国家秘密,辞职离开的研发人员一旦不小心“泄密”,“谁也担不起这样的责任”。“我们也开过很多次会议讨论。”阮伟直言:“很多次都想直接放弃此前的投入,将这一块研发停掉算了。”中控前史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汪峥1993年,30岁的浙江大学教授褚健受命创办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此为中控集团前身。“其实,从浙大工业自动化公司起,褚健便是自筹资金。”中控集团法律顾问沈田丰说, “公司起步则是依靠褚健借来的20万元。”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证监会推动高科技企业上市,浙江大学将三块优质资产:中控、半导体厂和快威科技合并成浙大海纳,当年便上市成功。上市后,由于浙大海纳管理层决定将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半导体产业,忽视了中控的自动化及快威科技的电子系统两大领域。快威科技和中控自动化很快便开始“自谋出路”。2002年,浙大海纳董事会通过决议,退出其在中控的股份,浙江大学亦决定将90%的海纳控股权转让于民营企业飞天集团。此后,“快威”这块曾经响亮的招牌“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飞天集团则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掏空”浙大海纳等上市公司案。“中控随后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环感慨不已:从“自由组合、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到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中控”都是典范。领域内“唯一”自动化控制系统渗透各个领域,是大型工业工程的“大脑”。中控集团总设计师黄文君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道:“在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生产过程中,各种重要指标如温度、厚度、速度、压力等,均依赖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节和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则不仅须“24小时全天运行”,而且“不能出现故障”,技术要求及售后保障极为严苛,所以“国外根本不相信中国可以自主研发成功”。石定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全球工业中央控制系统长期被美国通用、霍尼韦尔、德国西门子、日本横河(电机)等跨国公司垄断,就中国市场而言,“几乎是霍尼韦尔的天下”。以SUPCON (Super Control)命名的“中控”,野心勃勃。“当时我们什么都没有,但褚健的目标却十分明确——成为中国的霍尼韦尔。”中控集团副总裁施一明说。1990年代开始,国家便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工业中央控制系统的国产化研究。“但由于当时科研院所体制的束缚,没有一家达到产业化目标。”石定环回忆道,在国家加大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环境下,直到2005年前后,才形成3家在此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浙江中控集团、上海新华集团以及北京和利时集团。这3家企业均由科研人员创办,中控集团为留日回国的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博士褚健创办,新华集团为中国火电控制领域专家李培植创办,和利时集团则为海归博士、自动控制和系统辨识学者王常力创办。2004年,美国通用电气收购上海新华集团,持股90%。仅仅一年,双方便合作破裂。起因源于2005年新华集团销售额从8亿元急剧下跌至4亿元。至2020年,新华集团年营业额不足3亿元。同样在2020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震惊全国,因事故中的D301、D3115列车均采用和利时集团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制造的CTCS-2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导致和利时集团深陷舆论讨伐。“当年铁道部门急于缩小事故影响,在未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让和利时集团成为了替罪羔羊。”石定环说。褚健被捕半个月后,和利时集团董事长王常力宣布辞职,“黯然退出”。如此一来,中控集团便成为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里完全自主创新并可抗衡国际巨头的“唯一”成果。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基础,中控集团在其延伸领域陆续组建中易和、中控技术、中控信息、中控软件、中控仪表等12家“中控系”公司。首个国际标准2020年,中控全线突破。年初,中控获得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项目的合同,标志着国产自动化控制系统首次全面进入高端市场及大型石化项目。“很难,压力太大。”施一明对当时情形记忆犹新,中石化曾“警告”中控集团:“若失败,十年之内别想再进入中石化”。一年后,中石化武汉分公司自动控制系统成功投运。随后,中石化北海、塔河、安庆、长岭、川维、茂名、扬子、石家庄等分公司相继与中控集团签订大单,而北海石化项目更为“国产自动控制系统首次进入千万吨级炼油化工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的联合装置”。早在2005年底,中控集团制定的工业通信网络标准EPA(Ethernet for PlantAutomation)便正式被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为国际标准,实现中国自动化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国外机构的制定占比为99.8%,即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不足2‰。“可以说,在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已经没有中控做不成的项目。”曾负责中控集团海外业务拓展的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海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不仅如此,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外,中控集团在伊朗、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及非洲国家也取得不俗业绩。此外,俞海斌统计,目前中控集团在国内控制系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0%,使“霍尼韦尔在我国市场的报价降低了1/3”。对于中控集团的能力,或许跨国行业巨头——霍尼韦尔看得更为明晰。《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相关部门、专家及中控高层获知,早于2005年,霍尼韦尔便对中控集团表达了收购事宜。虽然霍尼韦尔答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未有过此意向”,且“作为竞争对手,也不便评价中控集团”,但俞海斌却能清楚记得:“当时霍尼韦尔各主要高管是直接包机过来与我们谈判的,很重视。”不过“褚健拒绝了霍尼韦尔出价1亿美元的股权收购提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说。“原因很简单。”了解中控相关情况的泰来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黄惟洪认为,新华集团与通用电气合作失败的教训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问题,而中控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不做国外代理,只做自主品牌”。安信证券:巨星科技买入评级2020年02月27日 08:06来源:现价:14.45 涨跌:0.48 涨幅:3.44% 总手:187037 金额(万):26958 换手率:2.14%主业符合预期,今年有望超预期。巨星科技发布业绩快报,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28.66 亿,同比增长8.3%,实现归属股东净利润 5.18 亿,同比增长 21.1%, EPS 为 0.51 元,基本符合预期。业绩提升主要原因(1)公司不断创新,积极研发设计新产品;(2)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使得公司产品毛利率的不断提高。我们认为公司今年业绩有望超预期,人民币近期小幅贬值,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毛利率将继续提升。加速发展工业 4.0,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齐头并进。公司加速发展工业 4.0 相关业务,通过参股中易和及直接入股国自机器人 (合计持有约 39%股权)来发展工业机器人业务,国自机器人主要业务为巡检机器人,近两年发展速度迅速;同时公司出资 5000 万元设立巨星服务机器人,并以此为平台加码服务机器人业务, 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两者具有明显协同效应,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手现金充沛,将持续发力新兴领域。巨星科技 2020 年三季度末在手现金约为 11.5 亿元,公司管理层锐意进取,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从战略入股中易和科技就能看出公司的布局及决心。未来公司将按照转型智能化等新兴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利用资金等优势持续做大做强该板块。投资建议:买入-A 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8 元。我们预计公司2020 年-2020 年的 EPS 分别为 0.51、0.62、0.75 元,公司主业将超预期,智能化转型效果显现,未来将持续发力新兴领域,6 个月目标价 18 元,相当于 2020 年 29 倍的动态市盈率。风险提示:外需大幅萎缩,投资收益下滑。其他机构评级广发证券:巨星科技买入评级巨星科技发布业绩快报, 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2,866 百万元,同比增长 8.3%;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518 百万元,同比增长 21.1%;EPS 为 0.51 元。盈利能力稳步上升:公司积极研发设计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因此产品利润率不断提高。2020 年,公司的营业利润率达到 23.0%,较上年提高了 4.5 个百分点。受益美国经济复苏:公司产品 95%以上为出口,其中,75%左右出口到美国,而 2020 年美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复苏态势是非常突出的。尽管美国的房地产销售、新开工保持平稳而非快速增长,但就业情况(2020 年末失业率已降至 5.6%)和消费水平(2020 年家具和室内装饰零售同比增长3.1%)的好转明显,因此有效拉动公司手工具产品销售。投资机器人,智能化倾向明显:2020 年,公司完成了两笔重要投资,一是通过投资杭州伟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而分享机器人、光热发电、大数据节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利用自有资金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杭州巨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工具,除了加快产品研发、与国自机器人对接合作以外,还可以作为公司未来进一步整合智能行业资源的平台。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020-2020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206和 3,587 百万元,EPS 分别为 0.605 和 0.710 元。基于公司手工具业务稳步增长,对外投资不断取得进展,结合业绩增长情况和估值水平,我们继续给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风险提示:公司产品以出口欧美为主,如果汇率大幅波动将对利润有明显影响;原材料价格如果波动显着将影响公司产品的利润率。(广发证券)两次掏空 浙大海纳九成市值蒸发http://www.nbd.com.cn 2020-06-28 00:00 每经记者方俊浙大海纳发行上市时,公司是我国单晶硅年产量最大的企业。曾与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高纯硅材料技术、微氮单晶硅等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专利权人的无偿使用许可,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公司主营业务前途一片光明。公司业绩也呈逐年增长势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275元、0.419元、0.467元,上市后由于股权摊薄,1999年和200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2元、0.34元,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在上市之初,业内人士都非常看好浙大海纳,公司发行价为8.2元,但上市首日以23.2元大幅高开,并迅速上扬,最高达到30.8元,收盘29.07元,较发行价上涨354.12%。如此巨大的涨幅即使在去年的大牛市中也不多见,可见当时投资者对它寄予了厚望。但两件事的发生导致浙大海纳一蹶不振,一是以李立本为首的原高管将半导体优质资产掏空,二是后来的实际控制人邱忠保将资金掏空。优质资产、核心技术被掏空立立电子是在2000年6月由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联合宁波海纳共同发起设立的。当时浙大海纳一部分优质资产已经通过宁波海纳注入了立立电子,并从此揭开了浙大海纳优质资产向立立电子转移的序幕。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资产和股权转让,浙大海纳1999年的募资项目6英寸硅抛光片逐步演变为立立电子的核心资产。而且,立立电子此次上市的核心资产是硅抛光片和硅外延片。目前主要生产6英寸的硅抛光片,而实际上这一项目在多年前就属于浙大海纳。现在立立电子很多高管都有在浙大海纳工作的背景,且现在也都持有立立电子的股份。如现董事长李立本持有立立电子461.4万股,原为浙大海纳总裁;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必清持有立立电子450.6万股,原为浙大海纳担任财务经理。此外,还有如田达晰、刘培东、李晓军、杨建松等都来自于浙大海纳。由此可见,除了浙大海纳的核心资产转移到立立电子之外,浙大海纳的原主要高管等也都转移到了立立电子。而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转移,同核心资产的转移一样,对于浙大海纳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而从立立电子设立和此后的一系列股权安排,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高管和技术人员集体加入立立电子。2002年3月,立立电子又回购了宁波海纳持有的公司300万股,立立电子从而成为了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控制的公司。此后,立立电子又经过一系列的增资和转让,部分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逐步进入了立立电子。特别是在2004年,陈伯良等7名公司股东分别与李立本、林必清等15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立立电子的1071万股转让给李立本等,而转让价格每股仅为1元。此次李立本购买了462.1万股,持股数共达582.1万股,持股比例为14.17%,并一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 004年立立电子的经营业绩已经非常良好,每股收益高达0.37元,他们能以1元/股的超低价格认购立立电子,这样的特权对于外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非常明显,如此股权安排的最大受益人就是原浙大海纳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这些股权安排对于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顺利转移起到了关键作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浙大海纳《招股说明书》的第五部分《风险因素与对策》这样表述:“本公司作为高科技企业,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如果在人才政策、新技术跟踪及新项目选择、开发等方面的决策出现失误,将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尚未发生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况,但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及人员的流动,将面临知识产权被侵犯、公司利益遭损害的风险。”事实证明,此后发生的掏空事件比上述描述要严重得多。在原浙大海纳高管的齐心协力下,核心人员、关键技术、优质项目一起被转移了。违规占资、违规担保二次掏空公司的优质资产被逐步转移到立立电子以后,浙大海纳又遭巨大打击。从2004年开始,由于邱忠保和其控制的原公司高管人员利用控制地位违规挪用浙大海纳巨额资金高达2.51亿,还擅自以浙大海纳的名义为其掌控的“飞天系”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使浙大海纳资产质量出现严重下降,负债金额急剧增加,陷入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浙江证监局2005年4月5日对浙大海纳发出的《整改通知》显示,浙大海纳存在2亿元资金去向不明、2.9亿元违规担保、对外拆借资金、无合理理由提前超额或高比例支付预付款共计8804万元等问题。而公司2004年三季报显示,浙大海纳当时的净资产为3.98亿元。后经证监会立案调查,由于邱忠保和其控制的原公司高管人员利用控制地位违规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高达2.51亿,还擅自以浙大海纳的名义为其掌控的“飞天系”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2020年2月,邱忠保和“飞天系”高管、财会等人员相继被逮捕。接着,债权人纷纷起诉,该公司涉及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多达19项之多,涉及债权人有16人。从此,浙大海纳资产质量严重下降,负债金额急剧增加,陷入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此次立立电子的IPO,最大的受益人就是以江作良为代表的金融业高管和以李立本为代表的原浙大海纳高管两大利益团体。发行前他们共持有4360万股立立电子,占立立电子总股本的60.07%。而立立电子上市后,有望获得30元每股的估值,这将是一笔价值13亿元的巨额财富,江作良、王敏文、李立本、林必清等人均成功跻身亿万富豪行列。立立电子上市后,如果以每股30元计算,江作良之妻李莉将获得近1.44亿元的身家;王敏文、陈茶花夫妇身价将达到6.6亿;马德林(马骏父亲)和宋锦(马德林儿媳)的身价都将超过4000万。而以李立本为首的原浙大海纳高管也同样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李立本和林必清的身家都达到了1.38亿和1.35亿,而其他原浙大海纳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田达晰、刘培东、李晓军等身价都接近4000万。由此可见,以江作良为代表的金融业高管和以李立本为代表的原浙大海纳高管两大利益团体是此次立立电子上市的最大赢家。与此同时,两次掏空的最终受害者就是数以万计的浙大海纳二级市场投资者。转让立立电子股权之后,浙大海纳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2004年每股亏损0.31元,2005年每股亏损高达7.07元。而浙大海纳的股价也一路暴跌,从2000年底时的最高48元跌到2020年的4元之下,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亏损惨重。浙大原副校长褚健获刑3年3个月 2天后将出狱2020年01月16日15:08新京报原标题:浙大原副校长褚健一审获刑3年3个月 2天后将出狱新京报快讯(首席记者谷岳飞)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浙江大学原副校长褚健贪腐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宣判,褚健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据其律师透露,褚健听判后当庭表示不上诉。这也意味着褚健将于2020年1月18日,即宣判2天后获释。褚健案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案”2020年10月18日,浙江省检察院以涉嫌贪污罪对褚健立案侦查。此案一年后移交至湖州市检察院。2020年2月25日,湖州市检察院对褚健以涉嫌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行贿等罪名向湖州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褚健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之一。褚健案有“中国科技第一案”之称,一直备受关注,此前经历了较为罕见的7次延期审理。湖州市中级法院今日宣判:被告人褚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万元;犯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对褚健贪污所得财物予以追缴。涉案金额1亿3000万减至238万法院审理查明,1999年至2002年,被告人褚健利用担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务便利,侵吞、骗取公款共计人民币238.1803万元;2020年下半年,被告人褚健指使他人销毁浙江中控软件有限公司、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关公司单位的会计账册,情节严重。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褚健的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及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应依法数罪并罚。鉴于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褚健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自愿认罪悔罪,且赃款已全部追缴,具有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法庭遂作出上述判决。同之前检方的指控相比,此次开庭检方变更起诉,指控褚健涉嫌罪名由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行贿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等6项,变更为犯贪污罪及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2项;涉案资金也由原来的1亿3000多万元变为238万余元。褚健代理律师周泽发表辩护意见时表示,就检察机关启动对褚健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变更起诉,褚健已表示接受,并不打算上诉。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3u8759
  • 2、高昊肌肉
  • 3、深渊传说国语版
  • 4、僧尼孽海
  • 5、spyera
  • 6、马丽梅的三十岁
  • 7、三剑奇缘下载
  • 8、鸾殇
  • 9、新明王朝
  • 10、杭州近江电影大世界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