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抗战中的浙江省政府(5)

发布时间:2022年8月25日责任编辑:陈小新来源:南方都市报

--桂系黄绍竑二度主政浙江

收集:2020-09-02

八、抗战纪念建筑

(一)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8年1月,浙江省政府迁徙永康方岩办公后,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以唤起民众团结抗战救亡,省政府决定在驻地方岩寿山坑桃花峰下运动场上建造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碑于1939年在“七七”抗战纪念日前竣工。碑体呈梯形方柱式,用金华岭下朱青石垒砌,由东阳藉石匠朱贵德承建。碑高9米(约30英尺),碑体正面勒刻“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9个大字,落款为“中华民国28年7月7日,浙江省政府立。”由当时著名学者,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题书。碑文由时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陈训正(陈布雷胞兄)撰稿,省主席黄绍竑题写碑文,落款“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碑左、正、右镌刻抗战将士3幅浮雕,碑顶刻有中华民国青天白日国徽。碑座筑石阶数级,整座建筑主题鲜明,气势壮观。

纪念碑落成后,每逢周一上午,凡省政府办公人员都要在此集会,省长黄绍竑在纪念碑台阶上训话或作战时动员,号召大家不忘国耻,坚持抗战到底。每年7月7日和9月18日,还要在纪念碑广场上举行隆重纪念集会,前来凭吊抗日阵亡将士的政府官员、各界人士和民众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激励全省军民奋起抗日的纪念胜地。为纪念抗战,不忘国耻,浙江省政府号召各县都要建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40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前夕,由永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在飞风山南侧山坡上建成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前,有大汉奸汪精卫石雕跪像一座。1942年日军入侵永康城,该跪像被愤怒的群众砸为几截,弃于沟壑。

浙江省“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65年初在即将开展的全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前夕遭毁。改革开放后,方岩的旅游事业发展,1990年4月重建此碑,但其规制已次于前。200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不断有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要求重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呼声。5月8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吸纳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在主任办公会议上提出重建纪念碑的建议,并形成正式文件向永康市人民政府呈送重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请示,得到市长赞同。市关工委又于6月16日行文至金华市有关部门请示,7月28日中共金华市委台办批复同意修复“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认为此举对于宣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对于教育下一代毋忘国耻,以史为鉴都有积极意义。并指出修复工作应注意历史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相关问题可参照南京“总统府”、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模式处理。市关工委即着手重建工作,并确定由副主任胡俊具体负责。

为了查找搜集原始资料,副主任胡俊带领一班人到省、市档案馆、图书馆、省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请求协助,还通过电话向台湾永康同乡会征询,又分别在《永康日报》,永康电视台刊登征询广告,并走访方岩附近知情人,召开坐谈会等等,最终设计出比较复合历史原样的图纸,组织施工。经过近2个月紧张努力,纪念碑的建筑注意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碑的历史原貌,肃穆壮观,并于2005年9月17日准时完工。9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邀请民革中央副主席徐志纯、浙江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李青、省关工委顾问杨彬、省委台办主任裘小玲、省民革副主委张解放,及金华市有关部门领导,省、市各历史、文化、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和永康市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等400多人参加。同日下午,有关领导和专家又参加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重建坐谈会,一致认为:坐落方岩的纪念碑附合历史,庄严肃穆,不仅是浙江省独有的,而且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是纪念抗战前两年在战场上阵亡将士的纪念碑,也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的丰碑。

(二)浙江抗战荣军公墓

陆军医院公墓,坐落在石柱镇留金岭和尚山脚。抗日战争初期,抗日伤员除由军政部陆军医院及时收容治疗外,浙江尚设置辅助医院20多所,以抢救伤员。1937年10月间,浙北战事频发,浙江第一辅助医院由杭州迁来永康县离城8公里的下李溪村,陆续收容从前线退下的抗日负伤官兵。负伤官兵成员以北方部队和当时杭嘉湖一带从事救亡学生(自动投效参军的)居多,有时亦间有新四军的官兵入院。伤员送到下李溪后,则由医院把他们一批批安置在村上“敬亭”、“季静”、“孟盈”等几个祠堂内疗伤。因当时药物供应奇缺,有些伤员的伤势又较严重,常有死亡。死后均由政府出资料理,以一人一墓安葬。墓前各立石碑,刻明姓名、籍贯和任职情况,安葬在下李溪村附近楼园山一带(现金温公路西面),计有200余座。迄1942年夏,浙东事变发生,日军流窜,永城沦陷,省政府从永康方岩内迁,因此辅助医院亦随同转移云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村上慈善人士共同发起,拟将抗日死亡荣军骨骸集中一处,建造公墓安放。事先在浙江、上海各报登载启事一则,通知外省各县家属,限期前来认领,否则作转移处理,至期尚有150余家无人招领,乃醵资雇工将所有骨骸拾移到留金岭左侧和尚山脚,仍按照原来一行一行顺序排列,各立石碣一方,上刻姓名,以凭他日指名认领。同时在墓冢高阜处树立大石碑,额曰:“抗日伤亡荣军之墓”。今大石碑已毁灭,但每穴有姓有名之碑,半数尚存。

野战医院公墓

野战医院公墓坐落在城西新区长安乡主北侧蟹钳山上。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第30师野战医院曾遐乱于下宅方柱国特祠,以收治该师从抗日前线负伤的将士,亦兼收其他部队的病伤员。不少伤员因伤势严重而无药救治,时有死亡。遗体均安葬在桐塘山沿至花街一带的原永康至金华公路两旁山坡上。1942年,日军进犯永康,野战医院撤离他地,尚有20几位重伤员未能随医院转移仍留居下宅方,日军窜犯后,就全村搜查,将未及撤离的重伤员全部枪杀在柱国特祠前。据当地老农追忆,当时环绕特祠门前而过的倪宅溪(大铜川)水都被染红了一大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慰藉长眠于地下的伤亡和被杀害的将士,由当地慈善人士出面,会同六安乡政府共同将散葬于公路两旁的坟墓集中迁葬在长安乡主北侧蟹钳山上。坟墓按一骸一格用特制砖块浆砌,凡伤亡者有原地址、姓名者均刻在砖碣上。墓墙用石块垒砌,墓前立石碑一方,上刻“抗战伤亡荣军公墓”。墓由下宅方村民方江和枫树塘村民方敦祥等人操办。现墓穴尚存,杂草丛生,墓碑已毁。

六安抗战阵亡将士之墓

(三)六安阵亡将士之墓

与浙江野战医院抗战伤亡荣军公墓并立,与前墓同时修建,墓略小于前。昔六安乡人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纷纷奔赴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不少将士血洒疆场,有的连遗体都无处查找。六安乡慈善人士为了慰藉战死他乡的本土将士,共同发起建墓纪念,随后将全乡各村阵亡他乡的抗战将士名单逐一登记,雕造灵牌,并采用民间“召魂葬”的形式建造公墓,以为纪念。墓穴用石块浆砌,墓前石碑刻有阵亡姓氏名单。坟墓修建后,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举办“水陆道场”、“水牛操江”、“翻九楼”邀请剧团公演平安戏等各项活动,召魂为安。公祭毕,将阵亡将士灵牌由亲人迎奉供于长安乡主褒功祠灵寝内,以便亲属崇祀吊牌。该墓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电灌时被毁。--(完)---(徐赤金、童文贤/文)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桔子豆
  • 2、梦回大清恍然如梦
  • 3、宫女涅盘
  • 4、现代爱情故事国语
  • 5、冷公主的紫瞳冰凝
  • 6、新野县地图
  • 7、移动叔叔网站
  • 8、拉手网漳州站
  • 9、男人帮迅雷下载
  • 10、真爱如血第二季下载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