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1986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

发布时间:2023年1月29日责任编辑:刘小强来源:环球网

全国政协委员、原乌鲁木齐军区顾问 幸元林同志在乌鲁木齐逝世新华乌鲁木齐1月9日电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乌鲁木齐军区顾问幸元林,因病于1985年11月8日在乌鲁木齐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杨得志、秦基伟、耿飚、程子华、赛福鼎·艾则孜、周谷城、廖汉生、洪学智、陶峙岳、马文瑞、赵先顺、李宣化等同志,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军委、兰州军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送了花圈。不久前,王恩茂、肖全夫、谭善和、刘海清、唐广才等新疆党政军领导人和军民一千多人,沉痛地向优秀共产党员、我军优秀指挥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幸元林的遗体告别。幸元林1930年4月参加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三次过草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原地区的一些著名战役。战争年代,他执行命令坚决,指挥果断,英勇战斗,先后五次负重伤,战功卓著。建国后,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工作细致,团结同志,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平易近人,忘我工作。他热爱边疆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群众,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服从组织,顾全大局,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操。(1986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全国政协六届常委、原装甲兵副司令员 张文舟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原装甲兵副司令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委张文舟同志,因病于1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向张文舟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颖超、聂荣臻、习仲勋、乔石、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秦基伟、陈慕华、王震、王平、李德生、程子华、张爱萍、洪学智、杨成武、陈再道、包尔汉、赵朴初、马文瑞等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全国政协、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习仲勋、杨得志、王震、王平、李德生、廖汉生、洪学智、杨静仁、杨成武、马文瑞等六百多人向张文舟遗体告别。张文舟是山西沁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二十九军参谋长、延安留守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装甲兵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代理参谋长等职。张文舟早年曾在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军做党的秘密工作。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西征,对陕北红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在代理志愿军参谋长时,参与指挥了金城反击和上甘岭等战役。建国后为装甲兵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张文舟一贯忠于党的事业。1935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地区造成肃反扩大化,张文舟受到冤屈。十年动乱中,他又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始终立场坚定,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张文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献出了毕生精力。(198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杰出的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教授病逝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朱工一因病于1986年1月8日在北京去逝。六十三岁的朱工一教授,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他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和教学人才,对我国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朱工一教授一生勤勤恳恳,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病榻上和学生进行学术讨论。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渊博学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敬重。(198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高杰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牙买加大使高杰同志,因病于1985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九岁。向高杰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医院举行。吴学谦以及外交部工作人员、高杰同志的生前友好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高杰同志是江苏省如东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从事教学工作和外交工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使馆一等秘书、参赞等职务。高杰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优秀干部,他为培养新中国的外交干部和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贡献。(1986年1月15日《人民日报》)胡风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本报讯 记者杨良化报道:1月15日,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胡风因患癌症于1985年6月8日逝世。习仲勋、刘澜涛、杨静仁、赵朴初以及首都文艺界和有关方面知名人士艾青、唐弢、肖军、曹禺、聂绀弩、叶君健、周海婴等五百人参加了追悼会。邓颖超、胡乔木、邓力群、康克清、周培源、巴金、丁玲等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等送了花圈。追悼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主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致悼词。朱穆之在致悼词中称胡风是“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他在追述和高度评价了胡风自二十年代起的革命文艺活动后说:“胡风同志的一生,是追求光明、要求进步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努力为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一生”。悼词中指出,胡风同志于1954年7月向党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对于他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和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由文艺界进行自由讨论的,但是当时却把他的文艺思想问题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把他作为敌对分子处理,这是完全错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于1980年9月重新审理了胡风一案,决定予以平反。胡风恢复自由后,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并被任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胡风的夫人梅志及子女参加了追悼会。(1986年1月16日《人民日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代主席 胡愈之同志逝世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代主席、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胡愈之同志,因病于1986年1月16日十一时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胡愈之同志是浙江上虞人。他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卅”运动,抗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1931年回国后,与邹韬奋等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和《世界知识》等刊物,长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是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之一。1935年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参与筹划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解放前,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开创和发展人民的文化出版、文字改革事业和开展人民外交活动,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6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沉痛悼念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知识分子的好榜样 向胡愈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胡耀邦赵紫阳等参加,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等送花圈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胡愈之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胡愈之同志的遗体深深三鞠躬,沉痛悼念这位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好榜样。胡愈之同志今年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九十岁。他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代主席。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这位1933年入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遗体上,周围摆着翠柏和鲜花。胡耀邦、赵紫阳、万里、习仲勋、方毅、田纪云、乔石、杨尚昆、吴学谦、胡乔木、胡启立、姚依林、秦基伟、陈慕华、陈丕显、王兆国、王震、薄一波、王平、伍修权、刘澜涛、李德生、陈锡联、段君毅、耿飚、姬鹏飞、黄火青、程子华、韩光、彭冲、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周谷城、严济慈、荣毅仁、叶飞、廖汉生、谷牧、张劲夫、宋平、洪学智、郑天翔、杨易辰、杨静仁、康克清、胡子昂、钱昌照、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包尔汉、费孝通、屈武、马文瑞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在哀乐声中,他们缓步来到胡愈之同志遗体旁,向这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表示沉痛哀悼,并向肃立在一旁的胡愈之同志的夫人沈兹九等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胡耀邦同志深情地叮嘱沈兹九要保重身体。作为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胡愈之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一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六百多位胸佩白花的悼念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胡愈之同志的遗体旁,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表示哀悼。庄严肃穆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内花圈林立,黑纱低垂。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和叶剑英、刘伯承、蔡畅、黄克诚同志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李鹏、杨得志、余秋里、倪志福、邓力群、郝建秀、宋任穷、王首道、江华、李一氓、肖克、宋时轮、陆定一、黄镇、王鹤寿、韦国清、胡厥文、许德珩、王任重、朱学范、阿沛·阿旺晋美、韩先楚、黄华、康世恩、张爱萍、王丙乾、季方、庄希泉、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其武、陶峙岳、周培源、缪云台、王光英、邓兆祥、赵朴初、叶圣陶、巴金、茅以升、刘靖基。中共中央、中顾委、中纪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中共中央一些直属单位和一些国家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中央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上虞县的领导机关,也送了花圈。胡愈之同志逝世的当天,在外地的彭真委员长打回电话,对胡愈之副委员长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对他的夫人沈兹九及其他亲属表示亲切慰问。胡愈之同志病重期间,习仲勋、陈丕显、彭冲、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严济慈等同志曾专门到医院探视。邓颖超同志也曾委托工作人员到医院表示慰问。国际世界语协会打电话,对胡愈之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1986年1月23日《人民日报》)胡林畇同志逝世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函授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顾问胡林畇同志,因病于1985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一岁。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胡林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胡林畇是江苏省南京市人,青年时代开始从事进步活动,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以后,曾在解放区从事新闻出版和军队政治工作,1946年转到教育战线,曾任北方大学主任教员,华北大学二部教育科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函授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问等职。胡林畇同志几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转到教育战线后,他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总结办学经验,长期为发展教育呕心沥血,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为创办和发展正规的具有特点的函授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勤勤恳恳,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出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1986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军事科学院原顾问余光文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军事科学院原顾问余光文同志,因病于1985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余光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彭真、聂荣臻、乌兰夫、万里、习仲勋、杨得志、姚依林、秦基伟、陈丕显、王震、宋任穷、王平、伍修权、肖克、宋时轮、程子华、叶飞、廖汉生、韩先楚、张爱萍、郑天翔、杨成武、陈再道等同志,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公安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等单位,送了花圈。叶剑英、黄克诚、何长工也送了花圈。哀乐声中,王震、王平、肖克、宋时轮、程子华、廖汉生、郑天翔、杨成武、陈再道、郑文翰、王诚汉等九百多人,沉痛地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余光文同志的遗体告别。余光文同志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25年加入平江县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湘赣边秋收起义和湘鄂赣、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以及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部长,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十年动乱中,余光文同志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78年,党组织予以平反,恢复名誉。同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余光文同志在战争年代,作战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多次负伤,逝世时,颈动脉内侧还留有当年敌人的子弹。余光文同志从红军时期起,长期从事锄奸保卫工作,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对我军保卫工作建设,对部队的纯洁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以后,他对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公安战线的后勤保障,做出了重大业绩。他在主持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工作期间,对军事科学院的建设和保障军事科研任务的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8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我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袁任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1月18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袁任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袁任远是因病于今年1月2日在北京逝世的,终年八十八岁。袁任远是1925年入党的老同志,参加过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长征途中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任三十二军政委,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作了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绥德专员。抗战胜利后,他曾在军调部执行小组和吉林省政府做领导工作。此后,他任过湖南省副主席,内务部副部长,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副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习仲勋、杨尚昆、余秋里、胡启立、陈慕华、邓力群、王兆国、王震、薄一波、宋任穷、王平、王首道、伍修权、刘澜涛、肖克、黄火青、程子华、王鹤寿、韩光、韦国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廖汉生、杨静仁、杨成武、陈再道、黄克诚、李井泉、肖劲光、何长工、傅钟等同志,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在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民政部,湖南省、青海省、吉林省领导机关,湖南省慈利县领导机关,送了花圈。袁任远同志的遗体安放在松柏丛中。哀乐声中,习仲勋、胡启立、陈慕华、邓力群、王兆国、王震、薄一波、王平、伍修权、刘澜涛、肖克、黄火青、程子华、王鹤寿、韩光、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廖汉生、杨静仁、杨成武、陈再道,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袁任远的生前友好,共五百多人在袁任远同志遗体前肃立、静默。袁任远同志病重期间,习仲勋、邓力群、王兆国、王震、薄一波、宋任穷、王平、王首道、伍修权、肖克、程子华、王鹤寿、韩光、韦国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廖汉生、杨成武、傅钟等同志曾去医院看望,肖劲光同志曾派人到医院看望。袁任远同志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盒将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6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韩东山同志在武汉逝世新华社武汉1月23日电 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韩东山,因病于1月13日在武汉逝世,中年八十三岁。根据韩东山同志的遗嘱,丧事从简,不送花圈,不向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李先念、彭真、徐向前、陈丕显、王震、宋任穷、王平、王首道、肖克、宋时轮、陈锡联、王任重、廖汉生、韩先楚、谷牧、陈再道发唁电表示哀悼。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受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及三总部领导同志的委托,对韩东山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其亲属进行慰问。韩东山是湖北省大悟县人,1928年参加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团长、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斗争、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纵队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他率部挺进太行山,转战河北平原,开展游击战争,为建立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纵队政委、江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他参加了著名的“中原大突围”,率部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转移到陕南地区,保存了有生力量。尔后,参与领导开辟江汉解放区,为湖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湖北军区参谋长、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韩东山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为国防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在十年动乱中,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作了坚决斗争。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1986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原中顾委委员、原中联部顾问 冯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首都各界四百多人今天下午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顾问冯铉同志的遗体告别,悼念这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冯铉同志是1月16日在京病逝的,终年七十岁。今天,他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周围摆放着胡耀邦、李先念、陈云、习仲勋、乔石、杨尚昆、吴学谦、胡启立、王震、薄一波、宋任穷、伍修权、李一氓、耿飚、姬鹏飞、黄火青、黄华、张爱萍、康克清等同志送的花圈。叶剑英、蔡畅同志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中顾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的中央直属单位和国家机关。习仲勋、乔石、杨尚昆、吴学谦、伍修权、李一氓、耿飚、黄火青等同志在冯铉同志的遗体前鞠躬致哀,并向冯铉同志的夫人李斐仪及其他亲属表示慰问。冯铉同志1915年5月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1931年加入少共,参加领导过哈尔滨电车工人的罢工,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由党派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1936年回国后任由红军西路军突围干部、战士组成的新疆“新兵营”政治处主任;1940年回延安,从事国际共运联络等工作;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处处长;1947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部长、旅大区党委委员等职务。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央军委驻天津办事处主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天津局局长、驻瑞士大使、国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兼外文出版局局长等职务。他曾当选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七大列席代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在第十二届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去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主动请求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职务。冯铉病重期间,乔石、吴学谦、薄一波、李一氓、耿飚、姬鹏飞、黄火青等同志,曾到医院探望。(1986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我国著名法学家王之相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我国著名法学家王之相同志因病于1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六岁。王之相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医院举行。彭真、邓颖超、聂荣臻、胡乔木、刘澜涛、陆定一、程子华、许德珩、严济慈、杨静仁、康克清、季方、庄希泉、帕巴拉·格列朗杰、胡子昂、钱昌照、董其武、陶峙岳、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周培源、包尔汉、缪云台、王光英、邓兆祥、费孝通、赵朴初、叶圣陶、屈武、巴金、马文瑞、茅以升、刘靖基,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等送了花圈。胡乔木、严济慈、杨静仁、钱昌照、包尔汉以及王之相同志生前友好三百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王之相是辽宁绥中人,解放前长期从事法学教育工作。解放后曾参与制定宪法、刑法和其它各种法规的工作,并编撰有《国际关系论》、《外交史》、《国际法》等专著。逝世前任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顾问。(1986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原水产部党组织成员、副部长张雨帆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水产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雨帆同志,因病于1986年1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向张雨帆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李先念、徐向前、万里、习仲勋、姚依林、薄一波、宋任穷、江华、许德珩、谷牧、张劲夫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农牧渔业部,商业部,浙江、山西、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等党政领导机关,送了花圈。习仲勋、姚依林、段君毅、谷牧、张劲夫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向张雨帆遗体告别。张雨帆同志是山西省文水县人,1927年6月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坚持公开的或秘密的武装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他组织民工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加速全国解放和新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张雨帆同志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张雨帆同志受到残酷迫害,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张雨帆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在工作中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风正派,严于律己,谦虚谨慎,生活俭朴,关心同志,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1986年2月2日《人民日报》)王逸群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全国地质资料局局长王逸群同志,因病于1月25日在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陈云、彭真、聂荣臻、黄克诚、程子华、杨成武、王鹤寿、何长工等送了花圈。王逸群同志生于1908年,是四川省广汉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又转为中共党员。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部电台的创建工作,担任过红五军团无线电总队政治委员。1936年春,他受党组织委派到西安参加了我党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他还担任过八路军总部民运科长、晋东北地区特委书记、冀中军区整训部队三十二团政委、十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热河省委宣传部长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副政委、四野南下工作团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局局长、地质部南方总局副局长等职。王逸群同志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他为人正派耿直,坚持党的原则,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不正之风,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1986年2月2日《人民日报》)著名二胡演奏家蒋风之在北京逝世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蒋风之因病于1986年1月26日在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蒋风之先生是江苏宜兴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二胡演奏家,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对教学严谨认真,培养了成批的演奏和教学人才。(1986年2月4日《人民日报》)我国著名教育家徐英超逝世据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我国著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学院原副院长、中共党员徐英超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1月24日逝世,终年八十六岁。徐英超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教育家,他从事体育教学六十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徐英超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体育事业,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他是我们党的好党员,好干部。(1986年2月7日《人民日报》)我党优秀党员、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陈秉忱同志在京逝世本报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离休干部陈秉忱同志,因病于1986年1月22日在京逝世,终年八十三岁。陈秉忱同志遗体告别仪式2月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叶剑英、彭真、徐向前、习仲勋、杨尚昆、胡乔木、邓力群、谷牧、张爱萍等同志及中央军委办公厅、济南市委和人民政府等单位送来了花圈,邓力群、谷牧等同志和生前好友五百多人向陈秉忱同志遗体告别。陈秉忱同志是山东潍坊市人。早在青年时期,他就与党组织发生联系,1932年因营救我党同志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出狱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37年在山东入伍。1939年到廷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长期在中央军委、中央办公厅、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毛主席图书管理小组等部门工作。陈秉忱同志在党的机要、秘书等工作岗位上,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奋斗了一生。他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198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东京华侨总会名誉会长甘文芳病逝新华社东京2月8日电(记者朱铁英)旅日爱国华侨、台胞、东京华侨总会名誉会长甘文芳因患突发性心脏病,于2月7日下午在东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甘文芳先生1901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市,1926年毕业于台湾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移居日本,1941年获医学博士称号。1946年至1952年期间,他先后担任旅日华侨总会副会长,华侨民主促进会副委员长、委员长,东京华侨医师会会长和东京华侨总会会长等职务。1982年以来,一直担任东京华侨总会名誉会长。甘文芳先生从青年时期起就积极从事民主运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不懈努力。1954年,他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国政协委员。今天下午,中国驻日本大使章曙等前往甘先生寓所,对他的病逝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甘文芳先生的葬礼将于3月5日在东京都“青山葬仪所”举行,葬礼由东京华侨总会会长陈焜旺主持。(198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原中顾委委员奎璧同志在呼和浩特逝世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3日电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奎璧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7日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八十二岁。奎璧,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人。他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生前曾担任过绥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监委书记、书记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86年2月14日《人民日报》)总参谋部某部原部长胡备文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原部长胡备文因病于2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岁。向胡备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2月27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杨得志、秦基伟、王平、伍修权、康克清、杨成武等同志,以及全国政协、总参谋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对外经济贸易部、江西省党政机关等单位送了花圈。叶剑英、黄克诚等同志也送了花圈。杨得志、余秋里、王平、李德生、杨成武等同志,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胡备文是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军委某局副科长、副处长、处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共中央前委大队长,率部配合了西北野战军进行清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后又担任军委某局副政委。建国后,他历任军委某部局长、政委,总参某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胡备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当无名英雄,为我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在十年动乱中,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作了坚决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1986年3月1日《人民日报》)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著名作家丁玲在京逝世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各种著作二百多万字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当代著名作家丁玲走完了她八十二年的生活道路,今天上午十时四十五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告别人生。丁玲住院期间,习仲勋、李鹏、余秋里、胡乔木、胡启立、陈慕华、邓力群、王震、薄一波、康克清、马文瑞等领导同志,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政协、全国妇联、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以及首都和外地的许多老中青年作家,先后去医院探望。桑干河畔曾经与丁玲共同战斗过的农民,北大荒曾与丁玲患难与共的干部和农工,以及湖南临澧县的乡亲,派代表来京看望了丁玲。丁玲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1927年开始文学生涯;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达延安以后,曾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主编《解放日报》文艺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完成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全国解放初期,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历任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55年和1957年,丁玲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此后,她经历了北大荒难忘的十二年,“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在二十余年的艰苦生活里,与人民结下深情。当“十年浩劫”的阴云消散之后,年逾古稀的丁玲重返文坛,晚年仍胸怀宏愿,为四化建设奔走,为文学的昌盛耕耘,创办并主编文学刊物《中国》。在坎坷的一生中,丁玲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除了动乱中失落的手稿外,现存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论文等各种著作二百多万字。(1986年3月5日《人民日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丁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丁玲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鲜花翠柏丛中安卧着丁玲同志的遗体。遗体上覆盖着北大荒人献的一面红旗,上边乡着“丁玲不死”四个大字。丁玲的丈夫陈明和丁玲的子女们献的花圈摆在灵前。陈明写在花圈白色缎带上的悼词是:“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哀乐声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五百多人从丁玲的遗体前缓缓走过,向这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致最后的敬意。胡耀邦、陈云、彭真、邓颖超、聂荣臻、习仲勋、方毅、田纪云、乔石、李鹏、杨尚昆、余秋里、胡乔木、胡启立、邓力群、王震、薄一波、宋任穷、伍修权、刘澜涛、肖克、陆定一、黄镇、周谷城、荣毅仁、黄华、杨静仁、康克清、胡子昂、杨成武、吕正操、周培源、赵朴初、叶圣陶、巴金、马文瑞、茅以升等领导同志,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中共湖南省委,临澧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以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丁玲同志的生前友好送了花圈。参加丁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有:习仲勋、田纪云、乔石、李鹏、杨尚昆、余秋里、胡乔木、胡启立、邓力群、王震、刘澜涛、肖克、黄镇、程子华、杨静仁、康克清、钱昌照、杨成武、陈再道、周培源、包尔汉、屈武、马文瑞,有关部门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领导人,丁玲同志的生前友好和文艺界人士。还有特地从湖南、山西、桑干河畔和北大荒等地赶来的一些丁玲的老朋友。参加告别仪式的同志,向丁玲同志的亲属陈明、蒋祖林、李灵源、周良鹏、胡延妮、周欣等表示亲切的慰问。丁玲逝世以后,全国各地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许多国家文学界的朋友纷纷拍来电报,表示沉痛的哀悼。今天,人们又用成百上千幅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正在国外访问的丁玲的女儿蒋祖慧,从美国发来唁电,表示要继承妈妈的遗志。(198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副总局长张亮同志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副总局长、党组副书记张亮同志2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彭真、万里、李鹏、姚依林、段君毅、程子华、谷牧、郑天翔、杨成武、赵朴初等同志送了花圈,段君毅、杨成武同志参加了告别仪式。张亮同志1929年入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轻工业部医药局局长、化工部副部长、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北京市五届政协副主席等职。张亮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钻研业务,深入群众,为发展我国化工、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3月5日《人民日报》)美学家朱光潜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朱光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清晨二时三十分辞世,终年八十八岁。朱光潜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民盟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是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在朱光潜病重期间,邓颖超、习仲勋、胡乔木、叶圣陶、周绍铮、李锡铭、陆平、彭佩云、李伯康和沈从文、闻家驷、吴泰昌、鲍昌等同志,曾亲自或派代表前往医院看望,表示慰问。朱光潜1897年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五四”时期即成为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腔热情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朱光潜学术造诣很深。他在晚年,努力用马列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全部论著和译著共约六百多万字,为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3月7日《人民日报》)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朱光潜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赵紫阳同志送了花圈,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邓颖超、习仲勋、李鹏、胡乔木、胡启立、王兆国、彭冲、周谷城也送了花圈,并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钱昌照、周培源、费孝通,民盟中央领导人楚图南、李文宜、钱伟长、高天、叶笃义、陶大镛,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雷洁琼、黄鼎臣、苏子蘅、阎明复、李贵、李定、平杰三、周绍铮、杨拯民、陆平、何东昌、杨海波、彭珮云、李锡铭、金鉴、汪家镠、李伯康、丁石孙、王学珍,朱光潜同志生前友好钱端升、钱逊、陈岱孙、季羡林、王力、钱钟书、冯至、吕叔湘、江泽涵、贺麟、黄镇等,共三百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刘澜涛、陆定一、程子华、康克清、季方、庄希泉、帕巴拉·格列朗杰、胡子昂、钱昌照、董其武、陶峙岳、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周培源、包尔汉、缪云台、王光英、邓兆祥、费孝通、赵朴初、叶圣陶、屈武、巴金、马文瑞、茅以升、刘靖基,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民盟中央代理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国务院、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教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等单位。社会各界一些知名人士和朱光潜同志的生前友好也送了花圈。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同志深切悼念朱光潜这位为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著名美学家、教育家。向朱光潜的夫人奚今吾及子女表示亲切的慰问。(1986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顾问苗树森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顾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离休老干部苗树森同志因病于2月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岁。苗树森同志是河北省霸县人,1938年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多年战斗在冀中、晋察冀边区和晋绥边区,曾任县长兼游击大队长、晋绥五分区武委会主任、支队政委和团政委等职。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师政委、包头市委书记处书记、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兼西安指挥部指挥等职。苗树森同志一生经历过一百多次战斗,曾经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四次负伤,多次受到表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多次精心领导和组织重大工程的建设,为创建我国建筑工程队伍和发展建筑业付出了大量心血。退出第一线后,他带病参加地方党、政、军史的编写工作,并积极参加整党。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根据苗树森同志的遗言,他的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保留骨灰。(1986年3月9日《人民日报》)医学界耆宿杜聪明逝世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二十二十五日逝世,终年九十三岁。杜聪明,字思牧,台湾省淡水人,生于一八九三年。二十五岁时曾获得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早年他曾赴大陆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台湾光复后,他担任台大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并于一九五四年创办了高雄医学院。他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药理研究工作,为台湾培养出大批医学人才,对台湾的医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颇享盛名。(1986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刘胡兰的母亲 胡文秀同志逝世新华社太原3月18日电(记者池茂花)女英雄刘胡兰的母亲、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胡文秀因病于3月10日逝世,胡文秀追悼会今天上午在山西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国务委员康世恩、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罗贵波、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等送了花圈并发去唁电。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全国妇联、民政部和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省顾问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纪委、省军区以及中共吕梁地委、文水县委等单位也送了花圈。胡文秀是刘胡兰的继母,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南湖家堡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南湖家堡妇救会宣传委员,发动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积极支持女儿刘胡兰参加革命斗争。1947年刘胡兰牺牲后,胡文秀又毅然把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送去参军。1950年2月胡文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胡文秀同志曾被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六届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执委,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代表,山西省人大一、二、三、四、五届代表,五届人大常委,文水县人大历届代表,并曾任中共文水县委常委。山西省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今天的追悼会。(1986年3月19日《人民日报》)严慰冰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政协全国委员会原文史资料研究员委会委员、离休干部严慰冰同志,因病于3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八岁。严慰冰同志是江苏省无锡市人,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最早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老同志之一,长期被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打倒“四人帮”后,组织上为其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调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1982年离休。严慰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她忠于党忠于革命,在“四人帮”残酷迫害下,坚贞不屈,并同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她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离休后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积极撰写党史资料。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作风正派,为人正直;组织纪律性强,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团结同志,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按照严慰冰同志的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向遗体告别的仪式。陈云、邓颖超、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几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严慰冰同志病重期间曾亲自或派专人前往医院看望;她逝世后,又对陆定一同志和他们的子女表示慰问。(1986年3月21日《人民日报》)轻工业部原教育司司长、顾问何松亭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轻工部原教育司司长、顾问(副部级)何松亭同志,因病于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何松亭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农民家庭。早在青年时代,即接受革命思想,并于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何松亭先后在沈阳、天津、北平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受党派遣赴西安会见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促使张、杨转变作了积极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何松亭转到经济战线工作。1947年在中央直属华北财经办事处与南汉宸等共同筹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解放后,何松亭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管理处处长,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司长兼高级干部学校副校长,东北财经学院党委常委、院长,辽宁大学党委常委、校长等职务,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何松亭参加革命六十多年来,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他忠于人民、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他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1986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皮肤病性病专家胡传揆教授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著名皮肤病性病学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教授,3月17日在京逝世,享年八十五岁。胡传揆是湖北江陵县人。192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先后两次赴美留学。曾任北大医院皮科主任、北大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解放后,他参与制定消灭梅毒的方案,并积极参加防治梅毒的实际工作。在学术上,他有很高造诣,发表过八十余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他是最早提出维生素甲缺乏的皮肤病的学者。在梅毒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粉碎“四人帮”后,胡传揆虽年过古稀,仍和医疗队一起深入农村为农民防治皮肤病,培训医务人员,深受群众欢迎。胡传揆生前立下遗嘱:遗体不火化,送学校病理解剖后,尽量利用其他组织及骨架供教学用;个人存款献给北京医科大学作为皮肤科的科研经费;个人房产由爱人陈逸然住管,她去世后,上交北京医科大学或国家机关分配使用。(1986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皮肤病性病学家 胡传揆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皮肤病性病学家、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胡传揆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万里、李鹏、杨静仁、周培源、缪云台等送了花圈。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委、卫生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也送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首都知名人士周绍铮、杨拯民、崔月犁、陈敏章、钱信忠、马海德、黄树则、杨纯、吴阶平、白介夫、诸福棠、叶恭绍、严仁英、彭瑞骢、曲绵域等,参加了今天的告别仪式。向胡传揆遗体告别的还有胡传揆教授的生前友好、学生以及北京医科大学的干部、师生,共七百多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原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党支部书记 陈永贵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原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党支部书记、北京市东郊农场顾问陈永贵同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986年3月26日二十时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陈永贵同志病重期间,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十分关心。习仲勋、胡启立、郝建秀、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德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阮泊生等,以及陈永贵同志在大寨和北京东郊农场的生前友好,先后前往医院看望。陈永贵同志是山西省昔阳县人,1914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初期,他先后担任大寨村生产委员、党支部书记、农业社主任,曾当选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至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同志曾经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县、地区和省的奖励。解放初期,他坚决听党的话,带头组织合作社。为改变山区贫穷面貌,他积极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这种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曾经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和表彰。陈永贵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诚恳地总结了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3年,陈永贵同志被分配到北京东郊农场任顾问,他愉快地听从党中央的安排。几年来,他注意联系群众,关心农场的发展,得到农场干部、工人的好评。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1986年3月27日《人民日报》)作家聂绀弩逝世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6日下午四时二十五分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聂绀弩于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老战士。解放后又以高度的热情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而忘我工作。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聂绀弩一生不屈不挠地为中国的文学事业而奋斗,品格高尚,成就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1986年3月28日《人民日报》)聂绀弩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胡乔木、邓力群、朱学范、屈武等献了花圈。全国政协、民革中央、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全国侨联、中国作协、黄埔军官学校同学会、国家出版局,以及湖北省京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也献了花圈。在哀乐声中,习仲勋、邓力群、朱学范、杨静仁、屈武等和首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界人士六百多人,向安卧在鲜花丛中的这位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老战士作最后告别,并向他的夫人周颖表示亲切慰问。(1986年4月8日《人民日报》)黄居素先生在港病逝 三月二十九日举行出殡仪式新华社香港3月29日电 老政治家、国民政府中山县第一任县长、九十高龄的黄居素先生本月22日在香港病逝,今天举行出殡仪式。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送了花圈。灵堂四周置放了亲友送来的花圈和挽联。黄居素先生生前友好到场致祭。黄居素先生是广东中山县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参加政治活动,曾任农民部长、粤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香山县改为中山模范县,直接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黄居素先生出任第一任县长;同时他还担任立法院首届立法委员。嗣后,他到香港家居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居素曾一度到北京小住,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不久抱病返港,数十年深居简出,唯以诗画自娱,曾出版《黄居素画集》和《光网楼诗》。(198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矿物学家彭志忠逝世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彭志忠教授,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3月3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彭志忠是武汉地质学院和北京地质教育中心的教授。他十九岁毕业于清华大学,二十三岁因完成葡萄石晶体结构的测定而闻名国内外。几十年来,他和他领导的实验室共测定了五十多种矿物的晶体结构,单独或与有关单位协作发现并确定了三十多种新矿物和新变种,完成了多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课题,为我国矿物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1984年他被国家科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先后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地质矿产部特等劳动模范。他还担任着十多个部门的学术领导职务。国家科委和地质矿产部曾联合作出决定,号召科技战线和地质矿产部门的同志们向他学习。彭志忠教授在科研、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多年如一日,直到病重无力工作时才带着一包资料住进医院。他住院治疗期间,地质矿产部领导同志曾多次前往看望他,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温家宝等也曾前往看望。(1986年4月2日《人民日报》)自愿回乡当农民的将军甘祖昌同志逝世新华社南昌4月1日电 五十年代因放弃高位自愿回家当农民而闻名全国的甘祖昌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逝世,终年八十一岁。甘祖昌同志是老红军,建国后任解放军新疆军区后勤部长,曾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因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身体不好,组织上让他安心养病,但他不愿给组织上增加麻烦,经过再三请求,于1957年回到家乡莲花县洋桥乡务农。他是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4月2日《人民日报》)甘祖昌同志追悼会在江西举行新华社南昌4月5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五十年代自愿回乡当农民的将军甘祖昌同志追悼会,今天下午在他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中央军委办公厅、兰州军区、南京军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军区等单位送了花圈。余秋里、王震、肖克、王恩茂、朱云谦、万绍芬等领导同志也送了花圈。追悼会由吉安地委书记段家林主持,省委副书记刘方仁致悼词。悼词说,甘祖昌同志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经受了严峻考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甘祖昌因过去多次负伤,身体不好,难以坚持领导工作,经再三请求,被批准辞去领导职务,带着全家回家乡莲花县洋桥乡务农。在农村的二十九年里,甘祖昌同志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前些年一直坚持参加劳动。他回乡后,组织上照发给他薪金,他把绝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为家乡修水利,建电站,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甘祖昌同志是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副主席。(1986年4月6日《人民日报》)全国政协常委、北师大教授关瑞梧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关瑞梧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向关瑞梧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医院举行。邓颖超、习仲勋、杨静仁、刘澜涛、陆定一、程子华、康克清、季方、庄希泉、帕巴拉·格列朗杰、胡子昂、钱昌照、董其武、陶峙岳、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周培源、包尔汉、缪云台、王光英、邓兆祥、费孝通、赵朴初、叶圣陶、屈武、巴金、马文瑞、茅以升、刘靖基等领导同志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全国妇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送了花圈。参加关瑞梧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有:习仲勋、杨静仁、刘澜涛、周培源、费孝通,部分在京政协常委、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关瑞梧同志生前友好、学生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赵炜代表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告别仪式。关瑞梧同志是广西梧州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7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她怀着一颗亦子之心,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她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教育系副主任,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五、六届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执委等职,是民盟盟员。关瑞梧同志一贯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同心同德,她曾将一批家藏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1985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关瑞梧同志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和儿童教育家,她毕生献身于儿童事业,是我国保育工作的先驱,为发展我国的儿童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86年4月4日《人民日报》)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顾委委员 甘渭汉同志在京逝世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他的遗体告别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今天下午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甘渭汉同志遗体告别。甘渭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甘渭汉同志病重期间,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秦基伟、王平、李德生、肖克、段君毅、耿飚、廖汉生、洪学智等前往医院看望。宋任穷同志打电话表示慰问。甘渭汉同志的遗体静卧在翠柏鲜花丛中。告别厅里摆放着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送的花圈。叶剑英、刘伯承也送了花圈。今天向甘渭汉同志遗体告别的还有万里、习仲勋、田纪云、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姚依林、陈丕显、王兆国、薄一波、王平、王首道、伍修权、刘澜涛、李德生、肖克、宋时轮、陈锡联、段君毅、耿飚、王鹤寿、韩光、彭冲、王任重、叶飞、廖汉生、张爱萍、郑天翔、杨易辰、杨静仁、康克清、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邓兆祥、马文瑞等,以及人民解放军各总部、驻京部队各大单位的负责同志和甘渭汉同志在京的生前友好五百多人。送花圈的还有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委,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国防部,解放军各总部,中央军委纪委,沈阳军区,成都军区,湖南省和平江县领导机关等。甘渭汉同志1908年8月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逐渐成长为我军的领导干部,历任湘鄂赣红五军六团政委、红八军团组织部长、红三军团十三团政治处主任、军委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二十九军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8月红军主力东渡后,瓦窑堡被围,他奉周恩来副主席“速解重围”之命,率部驰援,化险为夷,为保卫留守陕北的中央机关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历次战斗中,他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曾两次身负重伤。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委、三八五旅政委等职。在党中央领导和留守兵团直接指挥下,他率部戍边,守卫延安北大门,指挥和参加了肃清匪患、反磨擦等战斗,为巩固边区的稳定与安宁,保卫党中央作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兼政治主任、十四纵队政委、七十军政委等职。他率部转战豫北,先后为解放豫北广大地区,保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配合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甘渭汉同志历任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长、副政委。1956年后,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这期间,他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罗荣桓同志领导下,为建设志愿军后备干部基地,参与和组织制定我军正规化的干部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66年2月,他任成都军区第四政委。“文革大革命”中,他十分憎恨和反对林彪一伙分裂军队篡党夺权的阴谋,遭受到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他1972年10月恢复工作,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政委。他旗帜鲜明,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他1977年11月任沈阳军区第二政委,1980年初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纪委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同沈阳军区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组织所属部队率先在军内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衷心拥护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机构的重新建立,为全军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建立和党风党纪的建设,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甘渭汉同志曾被选为党的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甘渭汉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我军干部队伍和党风建设,奋斗了六十个春秋,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具有很高的党性修养,经受过各种复杂斗争的考验,表现了忠于党、忠于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的高风亮节。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198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五届政协副主席 李伯球同志在广州逝世新华社广州4月10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政协广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李伯球于4月1日在广州病逝,终年八十二岁。李伯球同志的追悼会今天上午在广州举行。追悼会由中共广州省委副书记郭荣昌主持,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致悼词。参加追悼会的有广东省、广州市党政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的人士以及李伯球同志生前友好共五百多人。叶剑英、彭真、邓颖超、王震,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季方、许德珩、黄鼎臣、朱学范、周谷城、赵朴初、方荣欣、茅以升和广东省负责人林若、叶选平等同志,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民革中央委员会、民盟中央委员会、全国侨联,中共广东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等单位献了花圈。李伯球同志是广东省梅县人,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他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团政治指导员、虎门要塞司令部政训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农林厅副厅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和北京市二商局局长等职。五十多年来,他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198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 白志文同志在保定逝世新华社石家庄4月14日电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白志文同志因病于4月3日在保定逝世,终年八十三岁。白志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4月11日在保定举行。陈慕华、王平、程子华、杨成武等同志和全国政协、北京军区等单位送了花圈。白志文同志1929年参加了著名的湖北大冶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斗。他机智勇敢,指挥有方,负伤不下火线,被授予中华苏维埃政府奖章。长征途中,他身负重伤,仍坚持爬雪山,过草地;在“西安事变”中,他奉命圆满完成了护送周恩来同志的任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英勇战斗,战绩卓著。全国解放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62年因病离休后,他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尽职尽责地做好政协工作,不知疲倦地撰写党史军史资料,还为青少年作传统报告。白志文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身居高位,始终发扬艰苦相互作风,严格教育子女,不谋私利,为端正党风做出了榜样。《人民日报》(1986年4月16日第四版)著名书画家沈迈士同志逝世新华社上海4月14日电 九十六岁的著名书画家沈迈士在应浙江省湖州市邀请,参加碧浪碑落成典礼活动中,突发脑溢血,于4月2日去世。沈迈士追悼会今天在上海举行。沈迈士同志1985年九十五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致力于书画艺术实践,注重深入生活和写实,因而作品意境深,为艺术界所推崇。不久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个人画册。《人民日报》(1986年4月16日第四版)著名画家蒋兆和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蒋兆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4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蒋兆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艺术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对黑暗势力的无情鞭挞,对新中国满腔热情的歌颂,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美术,而且在世界画坛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美术教育事业中,他沤心沥血,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蒋兆和先生一生谦虚谨慎,为人正直,勤奋治学。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求在他辞世后,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1986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陈孟熙先生在重庆逝世新华社重庆4月19日电 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当年川军起义将领陈孟熙先生因患脑溢血症医治无效,4月12日在重庆逝世,终年八十七岁。陈孟熙遗体告别仪式昨天下午在重庆石桥铺殡仪馆悼念厅举行。陈孟熙先生1919和胞弟陈毅同志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参加过法国工人的罢工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反帝爱国活动,被法国政府押送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北伐,以后在川军曾任一六四师少校参谋长、川西师管区少将副司令等职。他信守孙中山先生的遗教,一贯主张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坚持抗日主张。1949年12月,他在乐山率部起义。陈孟熙先生在川军任职期间,曾支持和掩护陈毅同志的革命活动。解放后,陈孟熙先生真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了有益的工作。他十分崇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仍然没动摇自己的信念。近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回忆整理有关陈毅同志的史料。民革中央、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省政协和张爱萍、何长工、谭启龙等同志送了花圈。(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全国政协常委郭棣活同志在广州逝世新华社广州4月19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棣活的追悼会今天在广州举行。郭棣活同志是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9日在广州逝世的,享年八十二岁。追悼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叶选平主持。参加追悼会的有广东省、广州市党政军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的人士,郭棣活生前友好、亲属等共七百多人。赵紫阳、陈云、叶剑英、彭真、邓颖超、习仲勋、杨尚昆、姬鹏飞、韦国清、胡厥文、荣毅仁、庄希泉、胡子昂、缪云台、王光英等,广东省负责人林若、叶选平等,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国工商联、全国侨联,中共广东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总行董事会等单位,献了花圈。郭棣活是广东省中山市人,1904年10月19日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一个华侨家庭。1918年至1923年回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后赴美国麻省纽必弗纺织学院留学。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任上海永安纺织公司工程师、副经理、副总经理,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主任等职务,1958年调任广东省副省长。他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委、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务。他还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一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广东省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政协广东省三届常委、四届副主席。他1983年4月被选为广东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天在追悼会上致悼词。他说,郭棣活同志一贯爱国。在青年时期,就致力于祖国民族工业,为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是爱国的实业家。解放前夕,他不顾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胁迫,毅然留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带头恢复生产,精心经营永安纱厂,将上海永安纺织公司在外国订购的纺织机械设备及棉纺织原料全部运回国内,支持国家建设。他带头并推动同业公会成员踊跃认购公债,捐献款物支持抗美援朝。1953年,他与其他工商业者一起,在安徽省合肥市创办全国第一间公私合营纺织厂。1955年,他率先接受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上海市棉纺织业很快成为全市最早实现公私合营的行业,对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8年他调任广东省副省长后,为发展广东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但他坚信祖国的光明前途,经受了考验和锻炼。粉碎“四人帮”后,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开展引进外资、侨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工作,为加速四化建设献计献策,为做好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工作,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罗天说,郭棣活同志三十多年来维护祖国的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送花圈的还有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澳门南光公司总经理柯平,港澳知名人士费彝民、王宽诚、马万祺、霍英东、汤秉达、高卓雄等。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余永润夫妇及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处处长威廉斯先生及夫人也送了花圈。(198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杨子谦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杨子谦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杨子谦是4月12日在外地检查工作时,因病逝世的,终年六十五岁。中纪委第二书记王鹤寿看望了杨子谦的家属,并表示慰问。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书记强晓初、韩天石、陈作霖和杨子谦生前友好、中纪委机关干部五百余人参加了安放仪式。陈云、黄火青、王鹤寿、韩光、杨易辰、黄克诚等同志,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辽宁省委送了花圈。杨子谦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新四军豫鄂纵队,历任新四军五师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江汉军区卫生部政委。全国解放后杨子谦担任中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处长,中共辽宁省委监察委员会第二书记,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纪检室主任等职,在党的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的纪检工作的一个损失。(198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天上午九时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王力同志生前是全国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190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1931年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任教,曾任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54年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和第四、五届常委,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力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语言学人才。在他五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写下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他对汉语语言、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都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同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和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都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备受摧残和迫害的情况下,还编写了《同源字典》等著作。他还翻译了二十多种法国文学著作。王力同志毕生追求进步,热爱祖国。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长期以来,他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积极参加政治、社会运动,为建设祖国和促进祖国统一做了有益工作。他在工作中一贯热心支持新生力量,1985年,他用十万余元稿酬设立了“王力语言学奖”。在王力同志住院期间,胡启立、邓力群、王兆国、缪云台、杨海波、李贵、李定、李锡铭、徐惟诚、陈昊苏、汪家镠、李伯康等前往医院看望;周绍铮到医院转达了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慰问;习仲勋、胡乔木、李鹏分别让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医院或学校表示关心;叶至善代表叶圣陶到医院看望了王力同志。(1986年5月4日《人民日报》)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 王力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王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1986年5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他生前还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力教授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周围置放着翠绿的长青松柏。礼堂正中悬挂着王力同志的巨幅遗像,四周摆满了花圈。这些花圈分别是赵紫阳、邓颖超、习仲勋、李鹏、胡乔木、胡启立、邓力群、王兆国、宋任穷、周谷城、严济慈等同志,全国政协的一些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有关的中央国家机关、文化界的群众团体、高等院校、北京市领导机关、全国政协无党派民主人士组全体委员送的。公墓礼堂里低沉、回旋的哀乐叩动着人们的心弦。哀乐声中,习仲勋、胡启立、李鹏、邓力群、周谷城、杨静仁、钱昌照、周培源、缪云台、钱学森、雷洁琼等同志,有关方面负责人,北京大学师生员工代表和各界人士胸佩白花,向这位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默哀致敬,并向他的夫人夏蔚霞及其他亲属表示亲切慰问。一些在京的外国学者和教授也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198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湖南省军区原政委刘世洪同志病故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湖南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刘世洪因病于4月23日逝世,终年七十三岁。向刘世洪同志遗体告别仪式4月29日在太原举行。秦基伟、王平、康克清、杨成武等同志和广州军区、北京军区等单位送了花圈。刘世洪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他历任连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员、旅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省军区副政委等职,并担任过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世洪参加过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曾多次立功受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完成了各项任务。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具有坚强的党性和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人民日报》(1986年05月04日第四版)原装甲兵顾问黄鹄显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原装甲兵顾问黄鹄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4月1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向黄鹄显同志遗体告别仪式5月3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黄火青、程子华、张爱萍、洪学智、康克清、杨成武和黄克诚等同志,以及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福建省、湖南省、天津市等单位送了花圈。余秋里、康克清杨成武等六百多人向黄鹄显同志遗体告别。黄鹄显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红四方面军作战科长、军参谋长、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纵队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师师长、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装甲兵学院院长、湖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等职。黄鹄显入伍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历次战斗中,他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勇敢机智。在参加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和许多战斗中,他精心筹划,指挥果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抗美援朝中,他率领年轻的装甲部队对敌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为装甲兵部队和院校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功绩卓著。在“文化大革命”中,黄鹄显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对党忠诚,革命事业心强,作风正派,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准、在身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他与疾病顽强斗争,坚持写革命回忆录,为党史、军史留下了珍贵史料。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人民日报》(1986年5月5日第四版)著名医学教育家陈耀真逝世新华社广州5月6日电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山医科大学一级教授、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和现代眼科奠基人之一陈耀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5月4日下午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七岁。陈耀真是广东省台山县人,早年留学美国。从1934年起,历任齐鲁大学医学院、华西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国医科院教授,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院长等职。陈耀真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医疗、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眼科学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中国眼科史、古代生理光学、眼电生理、视觉生理等方面,造诣尤深。在晚年,他和倡议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从事眼科研究、医疗、预防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机构——中山眼科中心。1986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性视觉及眼科学研究会议,授予了陈耀真教授“特殊贡献奖”,表彰他在眼科研究上的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陈耀真教授病重期间,中央领导同志邓颖超、徐向前、余秋里、胡乔木,以及广东省和卫生部的一些领导同志曾前往医院探望。《人民日报》(1986年05月07日第三版)“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一代词宗”,缀有这四个大字的一面红旗,覆盖在我国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教授遗体之上。红旗敬献者这一高度评价,正是学术界对教育家夏承焘先生的公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大学教授夏承焘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夏承焘先生1986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鲜花环绕着夏承焘先生的遗体。礼堂正中悬挂着夏承焘先生的遗像。“千门桃李绛帐重茵传绝学,一代宗师春风词笔满中华”,这巨幅挽联垂于礼堂前方两侧。四周陈放着的花圈,分别是习仲勋、乔石、胡乔木、邓力群、张劲夫、张爱萍、赵朴初、叶圣陶等同志,以及中央国家机关一些部委、杭州大学和文化界、学术界人士送的。哀乐声中,周谷城、杨静仁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首都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杭州大学师生代表等向夏承焘先生遗体默哀致敬,并向他的夫人吴无闻及其亲属表示慰问。夏承焘先生字瞿禅,晚号瞿髯,1900年生,浙江温州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三十岁前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三十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的学术成就,也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从教六十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夏承焘先生热爱祖国,毕生追求进步。抗战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救亡诗词,编选两宋爱国词为《宋词系》,以激发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他一面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面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他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词学,创作了大量诗词歌颂新社会、新生活。十年动乱中,夏先生关注着国家民族命运,不废学术上的执著追求,体现了高尚的风貌。四百多位各界人士今天向夏承焘先生遗体告别。近六十幅挽联悬挂于礼堂大门周围,表达了人们对于著名学者夏承焘教授的仰幕与悼念之情。(1986年5月22日《人民日报》)第二炮兵原政委李天焕同志在京逝世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第二炮兵原政治委员李天焕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向李天焕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聂荣臻、万里、习仲勋、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胡启立、秦基伟、王兆国、王震、宋任穷、王平、李德生、肖克、宋时轮、陆定一、陈锡联、耿飚、廖汉生、张爱萍、洪学智、郑天翔、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等送了花圈。叶剑英、刘伯承同志也送了花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国防部、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第二炮兵、武装警察总部、湖北省和红安县等单位也送了花圈。向李天焕同志遗体告别的有王平、李德生、肖克、宋时轮、陈锡联、黄火青、廖汉生、洪学智、郑天翔等五百多人。李天焕同志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冀察军区和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公安部队、公安军副政治委员,总参警备部部长,公安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二政治委员、公安部队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曾当选为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和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李天焕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长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进军绥远、太原,解放包头和张家口等战役,1949年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国解放后,他为创立和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公安部队和第二炮兵,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天焕长期从事我军的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李天焕同志病重期间,胡耀邦、李先念、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秦基伟、王平、肖克、黄火青、程子华、洪学智、杨成武、陈再道和黄克诚等同志曾前往医院看望。(198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原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同志逝世新华社西安5月29日电 原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上午在延长县逝世,终年七十八岁。郝树才同志1935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崂山战役、榆林桥战斗和平型关大战。在历次战斗中,他荣立四次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2年,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又两次荣获特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1955年,郝树才自愿从甘肃省军区回乡务农,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二年。他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共产党员本色。(198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郝树才追悼会在延长县举行新华社西安6月1日电 原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汉娱公子
  • 2、娜是一阵疯全文阅读
  • 3、wwcd
  • 4、伪信者
  • 5、安心亚整容
  • 6、康康吓一跳
  • 7、死神狩猎者
  • 8、河豚abc
  • 9、h6080
  • 10、桑晨简历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