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四川·书院对联集锦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张小明来源:新浪新闻

紫岩书院紫岩书院,位于四川绵竹。城北紫云寺有宋张栻读书堂遗址。元代光禄大夫行四川平章政事赵世延捐俸于遗址建书院。其斋舍、堂室、庖湢、庠厕均备。另有先圣堂祀孔子,配以颜、曾、思、孟,“制度精详,规模宏敞”。陕西张养浩撰记。明永乐初侍郎黄某迁建于城东穿月波井之侧,即张栻之父紫岩先生读书处。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有记。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知县赵时胜重修,邑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尹新逵捐俸重建于县署侧。后又毁圮。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徐鸿烈重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安洪德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名“景宣”,以张栻谥“宣公”之故。十年知县吴一璜移建于灵宝观,改名“晋熙”,因县旧为晋熙郡之故。嘉庆十年(1805)邑举人皮绣黻禀准,知县李霖捐银100两,仍建于邑东紫岩先生读书旧址。工未竣,诸生借川主借就读,并改名月波书院。二十三年举人罗莹璋等续成。道光五年(1825)知县杨上容将“月波”并入“紫岩”。光绪八年(1882)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等增修。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改成县立中学堂。实学在穷经,试看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立身须洁己,欲守宗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佚名题紫岩书院紫岩池水光如鉴;绛峰文星气似珠。佚名题紫岩书院回澜塔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步,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清代杨聪题大厅正门自庄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时道德幽思,易传一编,直使紫岩成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清代张聪题大厅正门亭起势凌霄,宇文公青史书贤,芳躅自堪留百代;湖开波映月,张魏国紫岩嗣响,大名同与峙千秋。□□题紫岩书院鹤山书院鹤山书院,位于四川泸州。原名穆清书院。南宋绍定五年(1232)知州魏了翁建于城南,附祀乡贤尹吉甫。后废为穆清祠。明弘治十七年(1504)兵备道尹嘉言建尊经阁,书院规模未能全面恢复。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马世藻改建于学宫前,祀魏了翁。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刘辰骏正名“鹤山”。次年知州安洪德增建并置学田2处。乾、嘉间,历任知州杨超、夏诏新等相继置学田18处、铺房36间,以其收入供一应经赞开支。山长由知州延聘。生徒名额无定,“视山长学术为之转移”。由诸生中选内、外庠斋长各1人,“责以敬业乐群,收发课卷,支给膏火等事”。设首事2人,“经管学款”。咸、同间,历聘李惺、江国霖等“名宿”主讲,督课颇严。其教法约有四端:“一为读书,穷源于‘四书’、‘五经’,竟委于百家诸子”;“二为学文,诗赋词章上规汉魏,下法宋明”;“三为训育,日坐讲堂,谕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谊、礼义之节、廉耻之防,有益于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为考课,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斲”,“亲临讲堂与生徒指明”。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校士馆。鸣鹤在阴,回思春梦一场,捧檄昔曾骑鹤去;高山仰止,笑说清风两袖,授书今又入山来。清代张棠本题鹤山书院魏了翁讲学之区,鹤鸣子和;尹伯奇抚琴于此,山高水长。钱栻题鹤山书院川南书院川南书院,位于四川泸州。清同治七年(1868)永宁道满洲正蓝旗人觉罗恒保以废文昌宫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华国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罗经学先后掌教。光绪二十七年(1901)道尹黄立鳌呈请以书院经费改办学堂。同年秋,书院始更名川南经纬学堂,为四川改书院设学堂之滥觞。现为梓潼路小学。居今仙人百玉堂,小子勉之,好与文昌储将相;名魁多士黄金榜,吾道南矣,莫将温饱负平生。清代荣昌敖题川南书院丹山书院丹山书院,位于四川叙永。清乾隆十年(1765)同知陶敦和捐俸买北门外瓦窑坝王氏旧庐建,因有丹岩,故名。四十年同知刘祖曾补修,郡人郑国祠为书院凿路225丈,为桥二,生童往来称便。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火。五年同知葛凤修捐银百两为倡,由郡绅李知等共集银1850两,购西城内官井坝地改建。讲堂由江苏巡抚许乃钊题额“鹿洞”,年收租谷约120石,房租及上桥地租银共约120两以充束修膏火。六年葛又置田租40石作日课奖金。另许祖纯也捐置田亩。经费财产立有《碑记》(现存于叙永中学)。山长由地方官主聘,两学官为监院。肄业诸生常数十人。每月皆有月课,先悬牌定期试诗古文辞,分上、中、次取三等,优者奖以膏火;另组织川南书院道课,每季由永宁道封题,邮寄厅县教官备卷考核,评定等第,给予奖赏。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叙永公立初级中学堂。旧址今为叙永中学。读兵书惧战,读律书惧刑,不如读孔孟遗书,战刑不惧;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何若耕自己心田,水旱无忧。清代李惺题丹山书院天壤间无弃材,岂必杞梓楩楠,方成国器;名教中有乐地,唯期子臣弟友,各尽人伦。清代许乃钊题丹山书院其它主要书院简介讲道书院 位于四川汉州(今属广汉)。宋庆历初程颢、程颐之父任州刺史,二程随侍,置讲道亭于开元寺前讲学。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州鲍成龙建书院于张公祠。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周来邰以书院近嚣市,遂移建于二程“讲道”旧址,并以之名。十八年、二十年,知州罗克昌、殷廷瓒大修,增建学舍、二程子祠、奎星楼,广置学田、房产。道光十二年(1832)知州蔡学海立《讲道书院条规》。后历任知州方宗敬、刘英选等均修葺并捐廉以增膏火。江西进士黄景、甘肃进士张敏行任山长时,“从游甚众,一时名士多出其门下”。硕儒徐德山、张怀泗主院,“游其门者,多取科第”。光绪末改中学堂。栅头书院 位于四川丹棱。宋宣和二年(1120)四川恭州状元冯时行不愿师事蔡京,贬知丹棱,始建于县治南。后废。元至大间知县张文柱教民崇善,重加修葺。后废。巽崖书院 位于四川丹棱。宋绍兴初进士李焘始建于城北龙鹄山麓,作读书讲学之所。后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宋惠绥择城东枫落山改建,名大雅书院。四十九年知县吕文俊迁入城南文昌宫。咸丰八年(1858)知县满洲正白旗人德泰复建于枫落山。未几又毁。同治十年(1871)知县庄定域移建于文昌宫,复名“巽崖”。光绪末废。龙门书院 位于四川江安。宋乾道中泸州隐士昌伯佑讲学于城东龙门山,遂建书院。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周颂迁建于县治城北庙垠街。五十二年知县陈铮改建于县城北,并置学田收租谷以供经费。后废。同人书院 位于四川夹江。宋嘉定末年知县高定子建。有藏书。高亲讲学其中。另供祀先贤。为当时蜀中著名四书院之一。元代仍存。后废。修文书院 位于四川洪雅。宋谏议大夫田锡读书修文山麓,后人即其地建书院。明天启五年(1625)知县陈嗣宗改建于青文街文庙。牟光大撰记。明末毁。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县沈敏达重建。雍正三年(1725)知县卢见曾又增建,更名雅江书院。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马维岳迁建于城外东南,复原名,广置学田,岁收租银490余两供开支。涪翁书院 位于四川宜宾。又名文节公祠。宋代已建。元末废,详情无考。明宣德间,“道流窃据其地以为观”。景泰时郡守杨德衍于观之东别建祠,塑黄庭坚像奉祀其中,并建涪翁亭于其后。成化十八年(1482)郡守陆渊之(克深)以“一地等观非古迹”,“遂毁观而兴其堂”,迁庭坚像于其中。周洪谟有记。后废。蟠龙书院 位于四川宜宾。原为南宋龙图阁学士程公许与其兄公说、公硕读书处。3人于宋嘉定四年(1211)中同榜进士,名震三川。后人即于此建书院讲学,具体年代无考。旧址在今宜宾兴隆场越溪河畔。清人樊曙有《题蟠龙书院》诗:“程氏田庐今日荒,尚留书院越溪旁。联镳兄弟流风远,续古文长翰墨香。野径寻幽先辟路,残碑索句独登堂。何人更起龙图业,山自高兮水自长。”后废。文贞书院 位于四川剑阁。元泰定间监察御史忽鲁大都、亚中大夫李玉甫以唐代名臣魏征出生于此,故改旧学建书院于武连镇,并以“文贞”名之。明代及清初均不知其详。及至清咸丰间翰林李榕弟子温恭曾于此讲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初等小学堂。翠屏书院 位于四川宜宾。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陆渊之建于城西翠屏山腰。清嘉庆六年(1801)署知府宋鸣琦迁建于城内大南街。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许道凡捐资增建房舍20余间,以建房余银670两生息补充经费,又将义学田产划归书院。县令朱琦捐银1000两加原有息银共购置田产房屋3处,以租息供束修膏火。定山长年束修银120两,薪水钱40千,节敬银4两,聘金银2两,监院伙食银20两,看司工食钱10千,山长等茶点费约40两,修补房舍及锅碗等项银10两。余银300两,尽数备发膏火奖赏。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尚志学堂。二十年又改为叙州府中学堂。甘棠书院 位于四川广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郡守王舆、同知秦升捐资建于城东。提学吴伯通回乡省亲讲学于此。书院格局按周敦颐《学圣要诀》规制,中堂5间名一要堂、俨若思堂;左右两斋各5间,左额为“敬”、“静”、“明”、“动”、“公”,右额为“义”、“虚”、“通”、“直”、“博”。又刻嵌朱熹《白鹿洞学规》于壁,以为学训。后废。清嘉庆九年(1804)知州恒敏、十六年知州刘有宜均拟重修,皆因经费困难未成。二十三年刘有宜召集士绅集资,重建于城内文明街,规模如前,又称义学。道光二十一年(1841)迁建于文昌宫右侧。光绪六年(1880),知州唐发忠捐资以增膏火。三十年改为蒙学堂。峨山书院 位于四川峨眉(今属峨眉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县吴廷璧改县城东岳庙建。崇祯十七年(1644)毁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何显重建于南门外马寨山学宫后,并亲为诸生讲学授课,文风大振。四十六年知县张建章迁建于城西北,置学田20处,收租谷166石以供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初等小学堂。龙池书院 位于四川新宁(今属开江)。明正德间知县杨桧建于文庙西。后毁于兵。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窦容邃改建于东门内,更名宕渠书院。订每月初二、十六或初五、廿五两次讲授。生徒须经考试。嘉庆七年(1802)训导杨调元等募集资金,又改建于西门忠义宫后,复名“龙池”。光绪间改名“矗峰”。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为县文教局。漹江书院 位于四川夹江。又名平川书院。明县人宿进于瓦砾中得宋人谢达夫诗句“两峰环抱揖平川”、张沦湖诗句“平川麦穗霭如云”,拟建书院,定名“平川”,未果。后知县程洸奉敕于嘉靖元年(1522)建宿进专祠并以为书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刘希周重建,因城南有弱漹渡,遂改名“漹江”,移宿进祠于院后。置学田,岁收租谷67石,租银35两供开支。学易书院 位于四川富顺。又名西湖书院。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周夔于宋李见“读易洞”旧址建。中为景贤堂,后为凌波楼,两旁为讲堂。洞上有滴露亭。六年知县侯秩增修并撰记。清康熙末知县刘上驷增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熊葵向以其地卑湿,夏秋积水,遂捐俸迁建于县治北城隍祠左,额题“景阳”。三十一年知县官德重修,改名“江阳”。四十一年知县段玉裁增修,易名“学易”。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张利贞捐资重修,广置学田,岁收租300余石以供经费。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姚宝铭捐银700两,同治八年(1869)知县杜受廉捐银300两,均生息以增束修膏火。光绪十年(1884)知县陈锡鬯捐资添置书籍。三十一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鹤山书院 位于四川眉山。明嘉靖九年(1530)御史邱道隆建于城西南隅尼寺,以纪念宋儒魏了翁。王元正撰记。十八年知州方端等增建,肆力经营。后废。清康熙初,知州赵蕙茅重建,成都知府冀应熊书额。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眉山女子国民小学校。1929年女小增招初中班,定名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旧址今为眉山第一中学。九峰书院 位于四川乐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巡按熊爵倡建于县城东南凌云山拥翠峰顶。彭汝寔等撰记。明末毁。清康熙初,上川南道张能鳞迁建于高望山顶,改名高慓书院,订立条约。后废。学生借赵太守祠肄业。嘉庆七年(1802)知府宋鸣琦重建于高望山麓宋安乐园故址,仍名“九峰”,购书17种藏院中,置学田房产,岁收息银530两以供经费,撰碑记并订条规。光绪末改为学堂。民国间为女子学校。锦屏书院位于四川阆中。明嘉靖初知府张思聪建于府治西南,并有三贤祠祀朱熹、张栻、黄裳三先生。陈宗虞有《三贤祠记》。万历、天启时均重修。邑人中丞徐绍吉有记。明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学使周灿重建,寻又废。乾隆十六年(1751)观察使周琬重修。二十三年知府庄学和移建于城东北隅古治平园旧址。计有讲堂、厅堂、斋舍等共24间。嘉庆六年(1801)署知县李天培迁回城内原址。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以其处为会府,将书院迁至城外庄学和移建处。置学田多处,收租银550余两供费用。位于四川雷波。清嘉庆七年(1802)按察使董教增、建昌总兵张志林、叙州知府谈士澋等议建书院,共捐银500两置学田。二十一年训导冉思儒购民房5间暂作书院。二十五年通判陆成本以书院旧房另换民房15间扩建,讲堂、学舍兼备,并正式命名。另置山长束修田。道光、咸丰时通判郭辉乾、贺洪煦等均购置学田以增膏火。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学堂。楼山书院 位于四川屏山。明永乐间薛瑄随父宦游屏山书楼乡,并筑室讲学。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府漆登于薛讲学旧址创立书院。首建藏书楼3楹,楼前讲堂名“复性”。祀宋儒“周、程、朱、张”。左右构屋6间,为文会馆,堂之前作楼门,门之外作石坊题院名。“书白鹿洞朱熹所制学规及《吕氏乡约》于堂壁上,俾使诸生有所持循,而庶氓亦知向慕”。隆庆元年(1567)知府吴宗尧重修,立薛瑄牌位于堂。又置“四书”、“五经”及薛著《读书录》等藏于院。明末毁于兵。今仅存石坊。印清书院 位于四川键为。原名五龙书院。明嘉靖间知县徐景元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巡道顾汝学题“双桂轩”。明末毁。清康熙间邑人余廷秀复建,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杨鸾迁建于龙池,改名龙池书院。四十二年知县张官五重修,提学刘学嘏改名“印清”,置学田,岁收租谷200余石。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办学堂。今为县初级中学。凤山书院位于四川岳池。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于县城小南街试院左凤山处。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安知州李萃秀重修。乾隆十年(1745)知县林之正扩建并撰记。接任知县黄克显、王承爔等相继增置学田。道光八年(1828)知县余福谦率士绅捐资补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雁塔书院合并,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位于四川安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郑吉士建于凤凰山麓(今铁峰山)关帝庙右侧,故名。礼聘邑绅举人周于仁为首任山长,招收四方生童48人入院肄业。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郭佑达重建,山长周楠修建水亭。四十一年知县徐观海增修,有大小堂室、斋舍30余间。由乡贤、硕儒若干人组成院董会负现管理。山长由该会延聘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者充任。如首任周于仁、继任周楠及著名经学大师廖平等。诸生除学习“四书”、“五经”以外,还选修《四书解义》、《四书讲义》、《圣谕广训》、《明史》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岳阳镇小学。位于四川简州(今属简阳)。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刘墧建于县城状元街,因西门外有凤岐山而得名。十八年知州胡德琳增修。后知州宋恩仁、吴映白等均修葺,并以龙泉山等地田租拨充书院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现为简阳城关一小。嘉湖书院 位于四川南充。明万历间知府饶景晖建于城北。后知府昝云鹤、知县吴嗣亮迁至北关外,并亲为诸生讲艺,造就不少人才。后毁圮。清嘉庆中重建,并奉祀昝、吴二人。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书院财产移归学堂开支。潾山书院 位于四川邻水。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李时享建于县文昌宫侧。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袁钟秀迁建于北街。同年知县余元培增修讲堂及斋舍。清代邻水举贡科甲、名流学者多曾就读于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办。旧址今为鼎屏小学。眉山书院 位于四川眉州(今属眉山)。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赵蕙茅建于三苏祠。二十一年提学冯云骧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署知州阎源清始置学田并改建于文昌宫前。三十七年署知州林守鹿刊定田界以广学田。嘉庆十二年(1807)知州彭锡珖重修。岁收谷250余石、银100余两以供经费。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同治四年(1865)复建于文庙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雅材书院 位于四川雅州(今雅安)。又名蔡蒙书院。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训导李来章改训导署而建。乾隆三十八年(1775)知县汪世琳改为试院。四十一年知县阮树改建于月心山,更名“宗文”。嘉庆十七年(1812)知府李尧栋修葺,改名“雅材”。与建昌道郑成基共同捐银1000两,生息以资束修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雅州联合县立中学堂。龙泉书院 位于四川安岳。原名岳阳书院。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郑吉士建于城南。延举人周于仁为师,招生童40人。乾隆时,知县林之正、杨佐龙、郭佑选等先后修葺,增置学田。四十年(1775)知县徐观海捐银300两增膏火。嘉庆二年(1797)知县周景福迁建于县南门龙泉山学宫左,更名“龙泉”。十二年署县王梦庚置学田145亩。光绪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渠江书院 位于四川广安。清康熙中知州邵仲礼建。雍正九年(1731)知州曹蕴锦捐资改建讲堂、东西斋舍,规制完备。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翁是平捐资增建,始定名“渠江”。三十一年知州陆良瑜复加修葺,增院长薪水银20两。嘉庆八年(1803)知州恒敏改建堂舍,生员按月考课,增额脯银20两。道光十五年(1835)知州刘有宜以其地低湿遂升高地基,重建堂室头门10余间,两廊各10余间,课亭2座,环以砖墙,蔚为壮观。光绪十一年(1885)知州顾怀壬捐资购《十三经》、《四史》、《四库提要》等书置院中,二十年又以地方公款购经、史、子、集数百种供师生披览。光绪末,改为6乡公局。月心书院 位于四川雅安。清雍正三年(1735)巡道李学裕始建于原巡道行署。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汪世琳改建于武侯祠。嘉、道、咸、同各朝均有增修,添置膏火。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雁江书院 位于四川资阳。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刘炽建于治所西北,并捐俸延聘教师掌教。二十年知县郑章武置学田348亩,收租谷以资束修膏火。二十七年知县张德源增修整顿,增置学田300余亩以充经费。任满并留院掌教凡6年,育才甚多。二十九年知县郑章武增修。光绪时举人伍鋆任主讲。二十七年(1901)诏改书院为学堂,伍会同乡绅改为官办学堂。三十二年改设县立中学堂。朗池书院 位于四川营山。清雍正间知县李文烜建于原察院旧址。后知县毛鸣岐增修。嘉庆三年(1798)毁。旋邑进士侯圻捐资,知县谢惟良重建,并置学田。士多贫困,力难负笈,故“历来延聘名师,专心训迪。讲课之功,无问寒暑;诵读之声,常彻通宵”。“膏火之有无,皆所不计”。人才多出其中。后毁于兵火。旧址今为县邮电局。汉安书院 位于四川内江。清乾隆初年建于城东,建置者不详。二十八年(1763),知县韩莱曾移建于南门内,并置学田数处,生员张尔锡亦捐学田以资束修膏火。四十一年知县王超迁建于西门学宫之左。上有讲堂,祀文昌,中为明伦堂,前为过厅。左右学舍各18间。光绪末改为蚕桑学堂。桂香书院 位于四川彭山。江口仙女山下彭祖寺后旧有书院,建置已无考。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张绰迁至城南文庙西。二十一年知县张凤翥重修。后眉州知州蔡宗、知县徐德元均增置学田。嘉庆九年(1804)知县饶觐光又重修,正殿、门廊、斋舍等均备。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钱聚仁更名“江源”。光绪二十六年(1900)新津举人吴克让任山长,次年知县康寿桐呈准改为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彭山县一中。方亭书院 位于四川什邡。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史进爵捐资建于南门,因县有“方亭”而名之。有大门、前厅、正殿、讲堂、东西斋舍等20余间,并置学田100余亩。二十年知县胡德琳重修,四十一年知县任思正重修并增置学田,提学吴省钦撰记。山长由邑令选聘品学蒹优之贡举或宿儒充任。乾隆十七年(1752)进十黄景、咸丰六年(1856)进士谭能高等先后掌教数年,从学者甚众,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今为方亭镇第一小学。汉章书院 位于四川达县。原名宣汉书院。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陈庆门倡捐建于州署前。讲堂、斋舍、庖厨俱备,并置学田。达县之有书院自此始。四十七年知州重光以院近嚣尘不宜学子,移建于城东文昌宫左,易名“通川”,又增置学田。嘉庆初因政事不宁改为大吏公馆。七年(1802)永宁道陈预饬令修葺恢复,并捐俸延师,亲自劝课。时绥定知府刘佳琦等亦捐银2000两广置田产以增束修膏火。经费管理择斋长立簿呈县查核。九年知县余永宁重修院门,增置斋房。十二年知县何应騊捐银200两以助常年之费。旋更名“汉章”,合府属生童一堂教化,又称“府书院”,山长由府延聘学优望重者充任。兴月课、季课以定膏火多寡,外有府、县官课。凡考列优等者得奖尤厚,寒俊士子深资津润。本县进士王正谊、蒲殿俊等先后任主讲。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设劝学所,院产归入绥定府中学堂。蓬莱书院 位于四川叙永。清乾隆七年(1742)同知杜枢建于文庙侧,因有蓬莱桥,故名。嘉庆六年(1801)知县易昌迁建于南门正街,捐置学田和房舍一幢,又捐银200两发商生息,以供束修膏火,但入不敷出。二十四年知县杜桂睦捐银150两,文童潘锡周、张玉贵各捐银100两以增经费。咸丰七年(1857)知县罗楷倡捐,盐商廖美周捐银300两。同治间乡绅、生童等均多次捐资,共得银1460两,以充师生束修膏火及一应开支。教学月课、官课与丹山书院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懋修书院 位于四川顺庆(今属南充)。又名朱凤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知府刘慥将城南文昌宫作书院进行教学。三十九年知府沈清任、知县褚端北捐资改建于城西,易名“朱凤”。四十四年知府韩莱重修,以莲花池、三教寺等6处学田移作书院膏火。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府郭梦龄增置学田300余亩。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中学堂。和川书院 位于四川天全。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萧维耀拟建书院,以罚没之不法僧寺田数百亩充延师之资,未果。三十二年知州段琪建成,取“和睦”义题其名,置买学田50余亩,延请名师教读。后渐颓圮。五十一年知州龚巽集资,监生张云程捐田作基,改建于北门外,事未竣,继任知州陈登龙续成之。道光十五年(1835)知州杨昶又移建于城内。书院为四川边区之开发,造就了一批人才。泸峰书院 位于四川西昌。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府安洪德与士绅倡捐创建并置学田。嘉庆七年(1802)知府邓熿、十三年知县周启瑶均增置学田。后至光绪间,房舍渐颓,居者廖廖,虽仍延聘山长,按月课文,但多行故事,无储才之实。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崔志道捐廉发商生息增加膏火,派员修葺,重订规章。要求山长、生徒必须常住院中。每年春由县官主考,择可造生童入学肄业。认真督责,先教之读书立品以植其基。生徒月课分二:一为官课,由府县官分月课之,院内外生童皆得与课;一为常课,由山长按月课内生徒。阅卷后,分等揭榜,优者奖励。其课艺先八股试帖,后策论经义,间涉经史图志。三十一年改为小学堂。凤仪书院 位于四川合江。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汪世琳捐资改凤仪山文昌祠为书院。后任知县几度扩建,学舍、讲堂日趋完善。嘉庆九年(1804)知县王泰云筹置学田,岁收租谷320余石以供膏火。县教谕、训导任监院,山长由知县礼聘学行皆优之进士、举人或贡生充任。置首事1人管理院产。肄业者百余人。山长定期授课,每月师试1次,官试1次。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女子小学堂。绍闻书院 位于四川长宁。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朱凝道建于城西南隅。后知县杨荣、曹世德、叶世倬等相继拨置田产以供膏火。嘉庆时,知县盛堂、曹秉让均为改建增修。科考时借作考棚。沈毓新作主讲时,于城东葡萄井重建,更名“龙池”。生徒多成年人,肄业无年限,人数无定额,亦无廪膳膏火。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自由从学。清末废。文江书院 位于四川高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江世春建于小东门内。二十七年知县李鸿楷增修,置学田,岁收租谷40余石。道光六年(1826)知县郭影图以其规模小,不能广育人才,遂将其旁之节孝祠迁出,就其地扩建讲堂,规制较前完备。光绪末废。蓬山书院 位于四川蓬州(今属蓬安)。又名玉环书院。旧有书院,建置无考。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州郑文坦继修讲堂3间。二十七年知州张彦烈增置膏火银300余两。四十年知州周天柱迁建于梓橦宫外,添置东西斋房8间,左右厢房6间及下舍等共21间。屋宇整齐,坐具几案皆备。旋又增银600余两购置学田以增膏火。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姚莹迁建于玉环山下,讲堂、学舍等皆备,栋宇坚壮,规模宏整,改名“玉环”。置田6处,收租供束修膏火。次年知州高士魁续修,并立《戒规》12条,《条规》4条。光绪末废。斗山书院 位于四川中江。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王定九建于治东南。四十八年署县陈景韩增修并置学田。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王遐龄补葺,以广教课。岁收钱410千以充经费开支。巴县举人、邑训导彭昌集曾兼主讲。其执教严格,生徒受益甚多。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振文书院 位于四川大竹。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叶书绅建于城外文昌阁。招全县生员入学肄业。聘山长主持学务,教习指导进修。经费由县学田局支付。乡人拨贡徐开运“好学能文”,掌教十余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方长豫以房地偏窄、生员就读不便,另择城南校场侧地改建,易名凤鸣书院。陈文甫任山长,课以经史词章,后兼学自然科学(格致)与实业诸科。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设初、高小学各1班。次年知县段荣嘉等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大竹中学高中部。炳文书院 位于四川自贡。原名东新书院。清嘉庆十七年(1812)邑绅王循礼等以东新寺改建。范儒相等捐置学田以供经费开支。二十年知县张利贞、邑绅朱近光等捐银近千两,以部分息银拨归书院,增加膏火。光绪十五年(1889)改名“炳文”。三十年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龙山书院 位于四川达县。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胡光瓒目睹县中文风日盛,学子日增,仅汉章书院不能容,乃倡捐建于城西朝阳寺。时绥定知府靳章视其环境特佳,刊题“寻孔颜乐处”于壁。山长由知县延聘名宿主之。光绪元年(1875)知县张梦绂、斋长陈庆森等添购书籍。常年经费仅收租300余石以供。后生员日众,迄二十二年,知县杨燮吉增拨膏火。二十九年改办小学堂,院产并入学务局,图书移入县立中学堂。奎峰书院 位于四川南溪。清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王联陛以童生高友欧所捐南门住宅改建。有讲堂、后堂各3间,厢房、斋舍、厨房等10余间。拨校士馆余银1800两发商生息添助膏火。每月官课1次,斋课2次,中课生章均得钱文奖励。主讲以万清涪、包欣芳、邹以鉴为最著,邹主讲尤久。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官立初等小学堂。龙腾书院 位于四川南溪。清同治五年(1866)知县雷尔卿建于城东龙腾山,故名。筑大门1间,额题“藏修游息”;讲堂3间,为尊所闻、行所知斋;旁厅3间为遗爱祠;其他房舍10余间。同、光之际,本邑名士包汝谐、曾鹤龄、曾繁昌、陈科殿、欧阳拔及外籍举人赵增禹、黄光鉴均曾掌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县俞昌添置膏火,岁收租200余石以供经费。延邑进士曾继光主讲,岁添设常课10次,古诗算学季课4次,又设官书局以资考览。三十年改办师范传习所。宣统三年(1911)毁于战火。嘉乐书院 位于四川广汉。清光绪十八年(1892)广东会馆成员集资兴建。初规模较小,后不断扩建,规制逐渐完备。经费全出自会馆。聘内阁中书陈顺镶掌教。生员多系粤籍子弟。三十二年改为三水初等小学堂。研经书院 位于四川西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胡薇元建于治所东北。胡自为山长,购书千卷,刊定规例,日夕与诸生研习。月课分二:一为官课,一为堂课。经义治事,两有所教,率试经史策论及词章时务,一洗空疏旧习。远近负笈来学者络绎不绝,一时人才济济,每试高中者不乏。张鸣凤、陈希曾、杨肇基、屈之春、傅光逊等皆其佼佼者。三十一年改办中学堂。紫金精舍 位于四川广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著名学者蒲殿俊、顾鳌创建。推胡峻为舍长,礼聘名士吕翼文、彭光弼、张澜等富有革新思想、有真才实学者为教员。仿宋胡瑗分“经义”、“治事”诸斋教学,按学生程度、志趣升堂授课。广授经史词章,兼习时务、舆地及博物,宣讲“西学新书”,力矫旧书院陋规及八股制艺,与邑中甘棠、培文等书院迥然对立。光绪末,并甘棠、培文、渠江三书院之经费,改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广安学校之兴实由于此。”复性书院 位于四川乐山。“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孔祥熙等人认为日寇敢于深入内地,咎在“人心不古”,当以圣贤之学教育之,遂于1939年初,特租古刹乌龙寺设立书院,并由刘百闵等举荐,礼聘绍兴名儒马浮(马一浮)任山长。官方拔开办费3万元。月给经费3千元,孔祥熙又另拨基金10万元,书院施教承朱熹一脉而稍加变通,旨在“养成儒家”。订学规4条: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延浙江大学教授贺昌群掌教务,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等任讲席,以寺内旷怡亭为讲习之所。是年夏始招生授课,慕名求学者达数百。马浮按寄来文章逐一甄别,只录取金景芳(后曾任吉林大学教授)等数十人。书院设理学、玄学、义学、禅学4个讲座。因玄学主讲谢无量谦辞不就,贺昌群、熊十力因故先后离去,后由马独立支撑,授学生以六经大义,谓此可统摄一切学艺。教授钱穆曾应邀到院讲学。马力主书院“独立”,禁谈政治,然官方控制甚严。讲席履历、所选教材均需报教育部备核。教学内容亦因“曲高和寡”,故绛帷寂寥,发展艰难。书院在乐山6年,曾编印《群经统类》,《儒林典要》、《复性书院讲录》及《吹万集》等书。1946年春,马邀弟子袁心粲将书院迁往杭州西湖葛荫山庄。此后未公开招生,专以刻印经书为事。马任主讲和总编纂,袁任编校,从游者仅袁卓尔、杨士青等数人。阅年许,即自行停办。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京麒
  • 2、路人写真馆
  • 3、仙剑奇缘之穿越仙剑四
  • 4、手机友人
  • 5、绝世猛男
  • 6、当老师兽性大发
  • 7、飘渺仙神
  • 8、刘宇菁
  • 9、凤囚凰txt
  • 10、血腥美国派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