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昙华林:浓缩武汉近代历史的古街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周小树来源:新京报

瞿雅阁健身所资料图片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年轮、文脉和记忆,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最具内涵和魅力的独特风景。素有“武汉城市之根”美誉的昙华林为武汉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分别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珞珈山片区、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和显正街片。)面积1.07平方千米的古街区域散布着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石瑛故居、钱基博旧居(朴园)、刘公馆旧址、瑞典领事馆、仁济医院、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等52栋优秀历史建筑和武汉近代史遗址遗迹。其中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21处。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部,花园山(原称崇府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西与得胜桥街相交,东与中山路相接。呈东西走向。长1220米,宽3米。清代成街,这从光绪九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可知。传昔有花园多昙花(古“花”与“华”通用)得名;又传因花匠用坛(谐昙)种花,蔚然成林,谐为昙华林。另一说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意为宗教繁盛之地。最初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东起鼓架坡,西接正卫街)。1946年,当地人将昙华林与正卫街、游家巷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今昙华林街区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南抵粮道街,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1.2千米。由于昙华林地处武昌古城内东北角,地势较高,无渍涝之忧,历来就是一个适宜居家、兴教与办学的好地方。历史上此处曾有三义殿、罗汉殿、正觉寺和灵瑞院等众多佛道教建筑,现已损毁。近代以来由于外商和教会的到来.这里成为近代历史优秀建筑荟萃之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花园山曾是明代“崇阳王府”驻地,“历四王”149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调任湖广总督驻武昌,在昙华林东端建“丰备仓”(今十四中学操场处),屯粮以备军需,奠定此街的雏形。1861年汉口开埠后,这里形成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四国教区,由于大多数教堂都开办了附属学校,昙华林一带的学校也特别多。此地先后出现的各类教育机构就有二十多所。最有名气的当属同治十年(1871年)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1864年西医传入武昌,昙华林地区出现了圣若瑟医院(今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1949后并入武汉市三医院)等早期西医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昙华林创办湖北军医学堂,培养了第一批西医人才。清末,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193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与一大批文化精英住在这里,进行保卫大武汉的抗日宣传工作,为武汉少见的一个历史遗存集中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武昌昙华林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之地,并产生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创造了众多的湖北省乃至全国之最。1871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为湖北省最早教会学校;1874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布伦女子学校,为武昌第一所女子小学;1897年英国伦敦教会创办的懿训书院,为湖北省最早的女子中学;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为中国染织学校之先;1902年国人创办的日新预备中学堂为湖北省最早民办中学;1903年张之洞创办的东路高等小学堂等,为湖北省最早近代高等小学堂;1909年国人创办的滋兰女学堂,为湖北省最早私立女子学堂;1912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为湖北省最早的近代新型中学;1912年国人创办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首开中国私立大学之先河;1906年国人创办的湖北军医学堂、1913年国人创办的湖北医学专科学校均为湖北省之始;1910年由文华大学美籍教员韦棣华女士创办的文华大学图书馆,是近代中国第一座新型公共图书馆,后来的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文华铜管乐队是我国第一支由中国人自己演奏的铜管乐队等等。昙华林历史遗存之丰富,简直就是一部武汉近现代史的缩微模型。这里既有传统建筑(江夏民居和官邸),又有西式建筑,既有众多的学校,又有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记录着一部近现代教育卫生史,仿佛触手可摸到武汉文明的脉搏。附:昙华林现有历史建筑:1.共用设施:花园山聚会(孙茂森花园遗址)、日知会旧址(崇福山41号)、20军军部(崇福山49--51号)、瑞典教区、瑞典领事馆、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仁济医院、文华大学女生宿舍、翟雅各健身房、私立武汉中学。2.私人住宅:石瑛故居(三义村8号)、刘公公馆(昙华林32号)、汪泽故居(太平试馆1号)、夏斗寅公馆、徐源泉公馆(昙华林141号)、翁守谦故居(昙华林75号)、昙华林81号、戈甲营76号、蔡广济旧宅(戈甲营94号)、徐氏公馆(崇福山街7--9号)、晏道刚旧居(高家巷17号)、恽代英出生地(涵三宫)、钱基博故居(朴园)、卢春荣故居(梅园)、鼓架坡59--60号阁楼、鼓架坡27号(半园)。知识链接资料来源于《武昌方志网》文华书院古建筑群位于武昌昙华林特1号湖北省中医学院校园内。是原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03年成立文华书院正馆,1909年在美国注册为文华大学,1924年在文华大学的基础上,建成了华中大学。1952年组建为华中师范大学。主要有:翟雅各健身房、文华公书林遗址及辅楼书库、圣诞堂、文华大学教育学院、理学院、文华大学女生宿舍、华中大学文学院等多处。1.翟雅阁健身房(又名杰克逊纪念体育馆)该建筑所在地原系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内,1909年在美注册为文华大学,健身房的名字以原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翟雅各的名字命名,建造于1919年,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璧二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是近代不可多得的体育设施建筑,建筑面积996平方米。为纪念翟雅各(英国人,1903—1917年任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继任校长孟良佐(美国人)主持修建了翟雅各健身所,此建筑风格结构布局为湖北省独有,是武汉市现存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现仍为学校室内球场、体育运动和教学场所。1952年为华中师范大学,现属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7月28日被市政府定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2.文华大学女生宿舍位于省中医学院校园内14号楼,建造于1912年前后,为红砖清水砌筑,其他为砖木结构,三层,总建筑面积586平方米。该建筑为原系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女生宿舍附楼,该宿舍原为教会建筑,现为职工宿舍。3.文华公书林遗址及辅楼书库1905年,文华书院的英文教师韦棣华女士(美国人)在书院内兴建一座面向校内外读者的新图书馆,定名为“文华公书林”。1910年5月16日建成并向社会开放。这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1921年扩建,拥有中文书籍两万多册,外文书籍3万册,中英文杂志100多种。另有古物、矿物、标本等1000多件,为文华公书林的最盛时期。韦棣华女士身居昙华林31年,直至逝世。此外,还于1920年3月在昙华林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图书馆专业学校,校址设在花园山南麓的“圣约瑟学堂”旧址上。20世纪90年代文华公书林被拆除了。现昙华林138—139号,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辅楼书库,建造于1920年,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06.21平方米。有9户居民居住。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4.文华大学文学院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校园内8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此地为1903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近代大学。该建筑初为文华书院正馆,1909年为文华大学部,1924年系华中大学文学院,现为属湖北省中医学院院系办公用房。5.文华大学圣诞堂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的校园内5号楼,该建筑系美国基督教圣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建造于1870年,为中西合璧建筑,总建筑面积533平方米。2002年修缮。该建筑为湖北省孤例,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现为湖北省中医学院俱乐部礼堂。6.文华大学教育学院(神学院)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校园内6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中西合璧二层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59平方米。为宗教建筑。原为文华大学神学院。现为湖北省中医学院成教学院、自修学院办公用房。7.文华大学理学院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校园内7号楼,建于1909年前后,为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华中大学教授公寓位于昙华林街区的鼓架坡59、60、61号是三栋华中大学教授公寓楼。建造于清末民初,呈不规则排列,皆为二层、中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9号楼为142.5平方米,60号楼为131.28平方米,6l号楼为123.84平方米。这三栋公寓楼为教会建造。瑞典教区位于武昌昙华林的中部,由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昙华林88、89、95、97、107、108号楼)组成。该建筑系中华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后兴建。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楼、主教楼、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以及瑞典人早年开办的真理中学老斋舍等保存完好。圣约瑟学堂位于花园山南麓崇福山街49—51号(原武昌候补街高家巷),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日知会学校内的救世堂,1901年在此兴办书报阅览室,名曰“日知会”。1906年刘静庵、张难先等在此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1919—1927年,教会在此开办圣约瑟学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现在“圣约瑟学堂”石雕门楣(门楼)、“日知会”当年的大门、院中的水井和韦棣华女士创办的图书馆专业学校的老校舍都还保留完好。1927年6月26日,贺龙指挥的独立15师北伐开封胜利返汉,被安排驻扎在圣约瑟学堂。7月初,贺龙在参加完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就职典礼后,20军军部曾设在此。仁济医院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中医附院内,现存主楼和4栋附楼,建于1895年,附楼为当时的住院部。住院部北面正对昙华林街,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3146平方米,主楼和附楼建筑格局和建筑风貌基本上保存完好。该主体建筑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抗日战争时为日军医院,1953年由市卫生局接管,一部分合并于市工人医院,现为省中医学院附院。主楼为图书馆,其它4楼为住户。该院为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孙茂森花园旧址位于武昌昙华林湖北省中医附院内的第15栋楼,建造于1903年前,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面阔7间,深5间,总建筑面积438平方米。该建筑原系孙茂森私产,现为中医附院档案室用房。1903年,学生李廉方在孙茂森花园内租房居住,民主革命者吴禄贞在李租住的寓所内与进步学生聚会,规划反清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各革命团体的源头,史称花园山聚会。私立武汉中学旧址旧址设在武昌城西北角涵三宫南侧,即前清支郡师范甲丙堂旧址。该建筑系清末石库拱型门墙,1928年被当局封闭。1965年重新建设,仍称武汉中学。至今校内仍保存着的“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的建筑,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20年春,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在武昌涵三宫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校。董必武为该校董事之一,实际主持校务,兼任国文教员,陈潭秋、黄负生、刘子道、陈荫林、恽代英等人先后在此校任教。私立武汉中学校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湖北青年团诞生之地。1921年从这里走出了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昌昙华林市第十四中学内,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在此地创办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是湖北最早的按近代教育学制设置的公立学校。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该校建筑系民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迁入武汉。政治部第三厅设在了昙华林十四中校园。当时,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一大批国内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云集,使这里成为全国的抗日宣传中心。现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总建筑面积314.13平方米。二层为第十四中学校史展厅。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徐源泉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原为国民党第6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在武昌的公馆,现存三栋建筑,均为砖混结构。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国传统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半山有琉璃瓦八角亭。三栋建筑保护较好,总建筑面积2244平方米。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徐源泉(1886—1960)湖北黄岗人,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参加阳夏保卫战,后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副司令长官、上将参议、国大代表、中央执行委员,抗战时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1946年退出政界,1949年去台湾。夏斗寅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建造于1932年,为中西合璧建筑群,原总建筑面积902平方米。现仅剩一幢房屋和一个碉堡。这幢房屋为四坡顶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砖混结构,目前背面屋面已拆,墙体和西式科林斯廊柱破损。该公馆原为夏斗寅旧宅,现为武警医院房产。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后逐步升迁,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武汉警备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成都行辕上将总参议。1949年去台湾后转去香港,1951年在香港病死。晏道刚旧居位于高家巷14号(原7号),建造于1932年,为二层砖木结构,二层有廓、柱、栏。原大门、卫兵室尚存,总建筑面积382平方米。晏道刚(1889—1973)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解放后任民革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政协委员等职。石瑛故居位于三义村14—17号,建于1930年前后,2005年修缮。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在石瑛故居的左侧还修复了武胜门城墙,它是武昌仅有的一处古城墙。石瑛(1878—1943年)湖北阳新人。欧洲同盟会负责人,曾任孙中山的军事秘书、全国禁烟公所主任、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市市长、湖北省参议会议长等职。刘公公馆旧址(昙华林32号)位于昙华林32号,建造于1900年前后,为中西合璧建筑,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据传该建筑为辛亥先烈刘公于1900年前后购买(尚待查实)。现属湖北省军区。刘公( 1881—1920年)湖北襄阳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共进会第三任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任政治筹备处总理等职。卢春荣故宅(梅园)。位于昙华林云架桥,建造于1935年,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大门内原为花园,现不存,仅剩正房和偏房,砖砌石基,总建面290.71平方米,破损严重。宅地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地址,后批给文华中学建房,该宅原为卢春荣住宅,现为卢氏外孙私宅。卢春荣,毕业于美国哥伦大学师范院,获硕士学位,终身服务于文华中学,其中任该校早期校长达15年。该建筑是他任教时的住所,也是见证武昌中等教育发展轨迹和文华中学办校历史的实物建筑之一。钱基博旧居 (朴园)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内,建于1936年,系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总建面630平方米。2002年修缮。该建筑原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教授公寓,1952年院校合并后属华中师范大学,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雕塑研究所。该建筑是文化名人钱基博1946年至1957年居住的地方,也是湖北重要文化名人故居之一。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历任无锡师范、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教授,著作达20余种,并将5万册藏书、1000余种方志、200余种珍贵文物等,分别捐赠给华中师范大学和江苏泰伯文献馆。徐氏公馆旧址位于崇福山街7—9号,建造于1930年前后,为砖木结构西式楼面,二层。总建筑面积8ll平方米。原为大商人徐氏私宅,1949年后归湖北省人民银行,1985年划归湖北省工商银行,现为工行家属楼和区百货公司住宅楼。为中西合璧民居。“半园”旧址位于鼓架坡27号,系清末夏口厅长胡贽住宅,现为私宅。建造于1928年,为中式砖木结构民居,“半园”石匾右刻“民国十七年十月”,左边竖刻“谭延恺”三字。谭系晚清进士,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大门靠右为一幢五开间平房,结构形式一般,建筑面积266平方米。蔡广济旧宅位于戈甲营4号,建造于民国,为砖木结构,人字坡(硬山)仿西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门廊、踏步、百叶窗,顶有阁楼,总建筑面积187.38平方米。该宅原为民国武昌地方警察局长蔡广济旧宅,现为蔡广济后代私宅。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总建筑面积623.78平方米。原为清末任职北洋水师的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汪泽故居位于太平式馆1号,建造于清末民初,为砖木结构二层宅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一进为天井,二层三面木栏,总建筑面积231.19平方米。原为国民党97军军长汪泽故居,现为其后人私宅。张家老宅位于戈甲营76号(72号),建造于清民初。总建筑面积237.58平方米。原为清末民初民居私宅。为典型的江夏民居。李家老宅位于昙华林81号(75号),建造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18.94平方米。原为私宅,为典型的江夏民居。附:武昌区房产局提供的地籍资料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在昙华林一侧的戈甲营建造了“崇真堂”(地籍号一区2235号),占地2.188亩,主教堂为单层平房,平面呈十字架模式,建筑面积276.89平方米。天主教会在昙华林一侧花园山的传教基地(地籍号一区2826号)占地25.173亩,建西式洋房20栋,总计建筑面积7632.98平方米。其中位于基地正中的主教公署,建于1880年,砖混结构,规模恢宏,地面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812.28平方米。1890年在主教公署右侧建造的天主教堂,单层,建筑面积899.12平方米。1894年创办的孤儿所,占教区房屋8栋。基督教英国伦敦会1880年在昙华林18号(地籍号一区1918号)创办武昌仁济女医院,占地10.899亩,先后修建砖混西式二层楼房4栋,单层平房10栋,总计建筑面积2585.8平方米。与仁济女医院一街之隔,门户相对的是仁济男医院,占地10.5亩。昙华林东端街北侧(地籍号一区1902号)占地110.42亩,是前清“丰备仓”遗址,现为武汉市第14中学校园,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该校内的办公楼,是民国早期建造的小楼,至今保存完好。昙华林东端街南侧(地籍号一区2818、2773号)是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学校旧址,占地106.518亩,至新中国建立前,已建造校舍,西式房屋43栋,其中三层楼房5栋,建筑面积6288.44平方米。二层楼房16栋,建筑面积11531.93平方米,单层平房22栋,建筑面积4450.67平方米。位于校园西北角的教堂,是建校早期建筑物,二层楼房,占地897.4平方米,建筑面积1794.8平方米。学校修建的室内体育馆,位于校园之东,占地468.67平方米,建筑面积537.34平方米。原仁济男医院左侧今昙华林17号(地籍号一区1991号)是知名人士陈时于民国14年5月向刘强生购置的住宅,“外墙中立柱”旧式房屋,进深5重,占地0.742亩,房屋建筑面积455.8平方米,现已改建。昙华林15号(地籍号一区1993号)是原仁济医院院长叶克诚民国11年向文金寿等购买的住宅,占地1.056亩,民国27年间改建新式楼房6栋,建筑面积440.65平方米。昙华林21号(地籍号一区1995号)占地2.099亩,系文华学校教职人员骆丹山于民国8年向刘威侯购置,又在院内添建二层西式楼房一栋,上、下计12间,设水泥阳台两个。房屋建筑面积350.28平方米。1934年曾为万耀煌看中欲购未果。至今房屋结构完好。昙华林31号(地籍号一区1999号)是“北洋水师”官员以翁谦益堂的堂名于民国14年向肖功亭购置,位于院内正中的二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468.50平方米,据长江日报2000年6月30日载“此房建于1895年”,至今完好。昙华林32号房屋(地籍号一区2020号)占地0.825亩,系李芳于民国初年建造,临街前栋钢筋水泥平台门楼,建筑面积53平方米。中栋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正面两根水泥园柱支撑第二层水泥阳台,造型精细。后栋中式单层平房,建筑面积237.58平方米。西式民居从东数起,是谢世斌于民国13年始建造的西式楼房,计6栋,冠名“华平里”,今1—4栋已全部拆除,保留第6栋,原门牌华平里6号(地籍号一区1912—7号),建筑面积475平方米,造型精细,至今壮观尚存。此房西侧华平里5号,是艾玉溪民国24年向龙子丹购置的西式住宅,现尚保存的第三栋单层平房,建筑面积422.37平方米(地籍号一区1916—1号)。历史名人夏斗寅、徐源泉公馆相邻,位于华平里5号西侧。夏斗寅公馆(地籍号一区1917之1号)占地9.535亩,建房屋4栋,建筑面积728.81平方米,今尚保存2栋房屋,建筑面积411.65平方米。徐源泉公馆(地籍号一区1916之2号)占地5.552亩,建房屋5栋,建筑面积1654.36平方米,今尚保存2栋,建筑面积693.21平方米。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慢慢扒掉美女的衣服
  • 2、血河老祖异界游
  • 3、嘉信电影城
  • 4、肥城交警
  • 5、蛮尊
  • 6、群雄逐鹿外挂
  • 7、网游之死灵君主
  • 8、非常主播演员
  • 9、旅途歌词
  • 10、百合漫画吧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