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千年古县☆潮阳县(区)地名文化调查珍贵材料(二)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陈小新来源:腾讯新闻

资料来源潮阳县志与网络,谷饶论坛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石刻

东岩摩崖石刻群(含卓锡寺、金顶寺、石佛岩,唐至清)

东山摩崖石刻群(含东山、大北岩、小北岩、曲水流,元至当代)

海门莲花峰摩崖石刻群(宋至当代)

西岩摩崖石刻(清至民国)

海门尖山摩崖石刻群(清)

灵山石刻(清)

《后溪水驿渡口》碑刻 【唐元和年间(806~820)立】

《敕赐灵山开善禅院之记》碑刻【宋景祐元年(1034)立】

《韩文公祭》碑【宋绍兴元年(1131)立】

“和平里”碑【宋祥兴二年(1278)文天祥题】

“和平桥”碑(宋大峰建)

《谒东山双忠庙沁园春词》碑【元至顺四年(1333)立】

《报德堂记》碑【元至正十年(1350)立】

《水帘亭记》碑【明天顺七年(1463)立】

《重修潮阳县城河记》碑【明嘉靖十二年(1533)立】

《潮阳邑侯漆公鼎建文光塔记》碑【明崇祯十年(1637)立】

《重建灵山留衣亭记》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立】

《过灵山寺》诗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立】

《重修大忠祠记》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立】

(六)民间艺术

潮阳的民间艺术绚丽多姿,源远流长。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被誉为“三瑰宝”,于2020年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的形成、发展、衍变至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潮阳的石雕、金漆木雕、贝雕、嵌瓷更是独树一帜,名闻遐迩。2020年11月,潮阳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潮阳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项目的有3项、省级5项、市级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3人、市级20人,后溪英歌队被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1.潮阳“三瑰宝”

英歌舞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广场舞蹈艺术形式,历经数百年的不断衍进和发展,成为融舞蹈、武术、队列、戏剧于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有节奏强烈的快板英歌,威武雄壮、场面恢弘、气势磅礴、运槌迅猛,舞步矫健、阵容壮观;中板英歌传统味浓,快慢结合、舞姿多样、雄壮有力;女英歌,虽少阳刚之气,却洋溢健巧之美,表演起来轻盈活泼,令人耳目一新。

潮阳英歌舞多次应邀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夺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银奖,应邀参加港澳回归祖国系列活动,载誉荣归。1996年潮阳英歌舞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称号。2020年1月,广东省文化厅公布潮阳区后溪英歌队英歌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笛套音乐源起于南宋末年,时宋室宫廷乐宦吴丙随师抗元抵潮。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大地。经过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形成古朴典雅的风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色彩。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并有机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弦乐、弹拨乐等。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响亮、磅礴”的气势;中音区则有“悠雅、清丽、委婉”的特点;低音区呈现“古朴、幽逸、扎实”的妙处:被行家誉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

剪纸是由中原人南迁带来,并与潮阳的民俗相结合而存在和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刀法多变,清秀纤丽,精巧雅致,玲珑剔透,具有唐代遗风,是民间艺术园里的一朵奇葩。潮阳剪纸题材广泛,有花鸟虫鱼水果,也有戏出人物故事。昔年,剪纸多用于民间祭神装饰供品或为婚事、寿庆时张贴,增添欣喜气氛。随着时代进步,剪纸艺人开阔视野,从技法到题材大胆创新,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参加全国各种展览,均获奖励。1997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20年5月,潮阳剪纸入选第一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收到众多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认可,获国家级保护项目的荣誉,被列为全国十三类型剪纸之一。

2.潮剧

潮阳的潮剧是在民间舞蹈、音乐以及民间庆典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宋末宫廷音乐传入潮阳,丰富了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潮剧乐曲。元、明间,正字戏的南传和白字戏的传播,推动了潮剧的发展。潮剧融汇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艺术的共同特征,更有着源于潮阳风俗民情、富于特异乡土气息的个性神韵。特别是构成潮剧特质之一的方言俚曲,及其婉转低回、抒情典雅的乐唱腔,轻歌曼舞、聪颖灵活的花旦技巧,滑稽诙谐、妙趣横生的丑角表演,色泽柔和、素雅大方的潮绣服饰和多以潮汕景物、民间工艺入画的舞台美术的运用,这一切具有“潮”味的艺术要素,使得它在祖国的戏曲园地里独占风姿,令人赏心悦目。

明清潮剧已普及农村,演出传统剧目数十个。新中国成立后,县潮剧团既演古装潮剧,也演现代题材潮剧。多次参加汕头市、广东省汇演并获奖。先后应邀赴泰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观众如潮,誉满海内外。

3.雕塑

石雕潮阳石雕艺术历史久远,唐宋两代已有众多石雕艺人。祠堂、庙宇、寺院等建筑多有石雕装点。石雕材料多取自本地黑云母花岗岩。运用托地浮雕、立体圆雕、多层通雕、双面通雕等多种手法,雕琢出造型美观的珍品。在潮阳的古建筑中,常见的有盘龙石柱、麒麟照壁、立体狮象、松鹤梅鹿等线条流畅、刻工严谨的石雕作品。

潮阳现存最早且出名的石雕有唐代大颠祖师塔,东岩石岩寺的石雕佛像,都是具有潮阳特色的精品。

金漆木雕潮阳金漆木雕始创于唐,祠堂、庙宇、官宦商贾住宅崇尚画梁雕栋,金漆木雕作为华贵的装饰品,木雕工艺随之流传下来。

金漆木雕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布局匀称,多层镂空,刀法流畅,繁而不乱。技术上有浮雕、通雕、拉花雕、多层镂雕、圆雕等。

当代,老木雕艺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木雕技艺,推陈出新,创作摆件《千手千眼观音》、《福禄寿三星》、《群狮》、《龙虾蟹篓》、《立体龙》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奖励,参加广交会展,受到华侨和外国商人青睐,被成批订购。

贝雕潮阳滨海艺人,利用天然的贝壳,以磨、雕、刻、叠、贴、粘诸手法,制作成假人、松树、飞禽走兽等,作为建筑物的装饰,以后逐渐发展成风格独特的贝雕画。

海门贝雕作品曾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获奖。其玻璃贝雕挂屏和黑漆板平贴贝雕挂屏发展到10多个品种、20多个规格、100多种画面,行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享有较高声誉。

嵌瓷潮阳嵌瓷是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走兽、山水等半浮雕或立体圆雕效果的特种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暴晒而永不褪色。多用于祠堂、庙宇、房屋建筑上的装饰。潮阳嵌瓷初见于明朝,数百年来,民间艺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国时期起嵌瓷艺人应邀走出国门,承包嵌瓷建筑装饰工程,为建筑艺术增光添彩,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名扬世界。

四、历史事件

平獠之役唐仪凤二年(677)冬,畲、瑶首领雷万成、苗自成造反,攻陷潮阳,当地守军不能制服,潮州刺史常怀德令闽将陈元光讨伐之。“元光刊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馘万计”,克服潮阳。

文天祥入潮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临安沦陷,神州陆沉,幼帝赵昰、赵昺南逃,先后由丞相陆秀夫、大将张世杰等拥立昰、昺二帝于福州和崖门。文天祥奉旨勤王,追踪宋帝,转战赣粤。景炎二年(1277)秋八月,元兵攻陷潮阳,都统陈懿叛降于元。次年十月,文天祥亲率勤王之师自海丰丽江浦入潮阳讨伐叛贼,鏖战于和平练水至小北山之间,斩陈懿之党刘兴于市。宋军阵亡者亦甚多。后谍报陈懿迎导元将张弘范自漳泉入潮,天祥料势不能敌,因取间道之海丰,行且数日,十二月二十日方饭于五坡岭时,不意元骑猝至,兵溃遂被执。复返潮阳后,至次年正月六日被挟持于舟中至厓山。二月六日,孤悬在厓山海面上的南宋行朝主力部队,在元军张弘范与李恒两部的猛攻下,全军覆没,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殉国,七天以后,海面上漂浮着十多万的宋军尸体,张世杰在飓风中也坠海而死。厥后文天祥于四月间被押解往燕京,被囚达三年之久,以坚贞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九日就义于燕京柴市。

凤山抗倭之役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正月,吴老番引倭寇由漳、泉而来,流劫牛田洋沿岸,凤山陈南野率众守寨,击退贼众。翌年十月,倭寇从海门烧船登岸攻县城,被守城兵民击退,遂转掠竹山都诸村寨。时倭战船停泊凤山山寨之下,南野率众屡挫进犯之敌,以火铳击毙倭酋,杀贼无数,逼其连夜撤退。十一月,倭寇千余人从达濠河渡门入牛田洋,会合海盗许朝光,由钱冈渡江进袭凤山,又被击溃。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又大举进攻凤山,乡勇士气高昂,又大败之,杀贼无数。事后,林大春应乡众之请为三战三捷撰记功碑文——《陈南野保障凤山序》。

县城抗倭之役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倭寇在海盗吴平的诱导下,进犯县城。知县郭梦得请邑绅林大春协守(时服丧在家),招募以勇敢善战闻名的达濠义勇400人入城分守5门。倭寇以云梯十道登城,义勇庄淑礼、胡世和奋死搏击,多次击退攻城之敌。庄、胡后战死。倭寇又造“临冲之车”拟再登城,时有被寇俘虏者射书入城,告以破临冲车之法。城南寇舰在舰上安连轴车以登城,守城官民夜潜水中以乱石塞其下,使不得进,又以铁钩与火攻挫败其登城,并以佛郎机(大炮)击毁之。敌屡攻不遂;四月,巡海道副使刘存德以家兵来援,倭寇围城40多日无所获而退。

自卫军攻城之战民国16年(1927)8月31日,潮阳、普宁农民自卫军300多人,在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杨石魂和潮普两县领导人马英俊、方惟精、何石、卢世光等的率领下,集于华阳,分三路围攻潮阳县城。战斗仅一个小时,毙潮梅警备司令部催粮员和警长各一名,击伤卫兵多名,缴获长短枪支、弹药及其他物资等一批;攻占县城,打开牢狱营救农会干部及群众100多人。

西胪自卫反击战民国32年(1943)1月9日(农历为上年十二月初五日)桑田沦陷后,日伪军多次至西胪各村劫掠,因而激怒了民众奋起自卫,先后组建西胪、凤山、陂尾等乡杀敌自卫队,屡屡挫败来犯之敌。民国33年5月15日凌晨,日军中队长永芳敖幸带精锐部队和伪军共300多人分两路突袭西胪。一路由伪保安大队长蓝晓东带领,进抵竹林村前沿,遭自卫队阻击,抱头鼠窜。另一路由永芳敖幸率领向桥仔头摸进,企图袭击驻西胪寨内建祖祠的国民党五五七团九连,敌抵建祖祠前时,遭西胪自卫队侧击,驻军全连亦登上屋顶反击,双方展开激烈巷战。逼敌溃退陷入老围塭田。拂晓,驻石井国民党部队和凤山乡自卫队闻讯同时赶至西胪助战。至上午10时,战斗结束。是役,毙伤敌伪100多名,其中毙日军永芳敖幸等49名,俘伪军中校队长伍荣等5名,缴获战利品一大批。我抗敌军民牺牲23人。西胪抗日大捷,轰动粤东。

五、人物

据县志记载,潮阳于唐元和十四年(812)始设置乡学。潮阳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一千多年来培育出大批人才为国所用。宋潮州通判陈尧佐在《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就有“海滨邹鲁是潮阳”之句,从此潮阳的名声远播。

潮阳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各有建树。自唐至清,登进士175人(含武进士29人),中举人584人(含武举人183人),制举、辟荐56人。现代至当代,祖籍潮阳任副部(副省、副军)级以上高级职务94人,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44人(次),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

(一)历史人物

惠照潮阳人,姓氏不详。自曹溪受持,深得佛教南宗要旨,主持潮阳西岩。唐大历元年(766),江西信丰的释惟俨慕名来到西岩,与大颠共拜惠照为师。朗州刺史李翱与俨交游,李于太和二年(828)所著《复性书》3篇,融化佛儒,其中佛理即惟俨得惠照所传宗旨。

大颠(732~824)俗姓陈,名宝通,潮阳人。唐开元二十年(732)出生于潮阳。大历元年(766)拜西岩惠照为师,剃染受戒,潜心钻研佛学,博览经传。大历八年,与惟俨一起赴南岳参拜石头希迁和尚,得禅宗薪传,精通佛理。贞元元年(785)主持龙川瀑布岩。贞元五年回潮阳,翌年创建白牛岩(今东岩卓锡寺);七年于幽岭(今属铜盂)创建灵山寺,弘扬曹溪法旨,传法弟子千余人,号大颠和尚。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邀大颠赴州廓相晤。是年十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行前,到灵山寺与大颠告别并赠官服。后人在赠衣处建留衣亭纪念。长庆四年(824),大颠圆寂,终年93岁。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手抄《金刚经》1500卷,《法华经》、《维摩诘经》各30部。

洪圭(746~826)字大丁,祖籍福建莆田,落籍潮阳兴仁乡。进士出身,官工部尚书,唐贞元四年(788)贬为潮州刺史。因见潮阳地旷人稀,山水环绕,沃野广袤,遂举家定居潮阳。先居龟山,后建嘉定岐北村(今铜盂镇岐北村),成为潮阳洪氏始祖,以垦荒造田致富,人称“洪长者”。史志载其“阡陌云连、百顷无间”,“富甲郡县”。贞元七年(791)应僧大颠的要求,捐幽岭田地200亩建灵山寺;贞元十三年又捐田1200亩为寺产。

范思禺古新兴乡棉阳(今棉城)人,是晋代孝廉郎范昌谷(衣冠南渡入潮汕有文可考的最早者)的第十一代孙。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将潮阳县治从临昆(今铜盂镇小北山中段西麓)迁至新兴乡棉阳,思禺捐宅基以供建乡学,又移祖墓于西山麓,献地建县衙。县令吴文鼎称赞他“义概可风”。逝后入祀邑忠义孝弟祠。

许申字维之,号化州。古奉恩乡许厝围(今金灶镇沟头村)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祖籍福建莆田。宋咸平(998~1003)中,申以布衣身份谒潮州通判陈尧佐,陈见其英姿洒脱,出言不俗,另眼相待。及见申投献文章,更为击节赞赏。不久,尧佐调任惠州,携许申为参幕。大中祥符三年(1010)举贤良方正,适值真宗到东岳泰山封禅,许申献赋颂,在应召献赋的数百人中名列第一,受皇帝召见,提拔为将仕郎秘书省校书。先后出任邺县(今河南邺县)知县、韶州(今广东曲江)知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柳州(今广西柳州)、建州(今福建建瓯)知州,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度支判官工部郎中、刑部郎中等职。

吴复古(1005~1101)字子野,号远游,唐宋潮州八贤之一。复古事亲至孝,曾因兵乱失母,千里寻亲得于杭州。父母丧,结庐守墓3年。由于文行卓越而举孝廉,授皇宫教授。宋熙宁初(元年为1068),复古辞官归隐于潮阳麻田山,时或出游四方,神宗称复古为“远游先生”,因以为号。元丰年间(1078~1085)随蓝乔学道,后弃妻室束发出家,潜心出世法。逝于清远峡(今清远市境),归葬麻田山,苏东坡作《祭吴子野文》以奠。祀邑忠义孝弟祠。

大峰(1039~1127)出生于浙江温州,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人称大峰祖师。宋绍圣二年(1095)登进士,授绍兴知县。为官数载,愤于朝政腐败,弃官为僧。宣和二年(1120)由福建云游至潮阳蚝坪(今和平),时逢瘟疫流行。大峰为解救民众厄难,结庐桥尾山后灵豁(今灵泉寺),为民治病。时蚝坪有大川(今练江)横截,乡民常遭覆舟之患,大峰为之恻然,立宏愿建桥,沟通两岸。他不辞辛劳,四处募集建桥资金。宣和五年(1123),大峰携所募资金往福建,考察当地建桥技术,采购材料。建炎元年(1127),大峰从福建运回建桥所需工具材料,聘来工匠,筑起17座桥墩、架桥16孔。由于年事已高,且操劳过度,是年十月圆寂,终年89岁。

蔡谆古新兴乡蚝坪(今和平)人。宋淳熙二年(1175)乡贡(举人)。为人乐善好施。建炎元年(1127)僧大峰倡建和平桥16孔,尚欠岸边3孔(含引桥1孔)而圆寂。蔡谆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捐资续建成桥。乡人因其弘扬大峰精神,建祠奉祀。

萧洵(1152~1221)字仲川,祖籍福建龙溪,落籍潮阳新兴乡。宋庆元元年(1195)考中明经,任潮阳知县。在任清廉勤谨,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做对百姓有利的事。任满离职时,县民恳切挽留,遂定居于县城的南桥(今城南涂库内),成为潮阳萧氏的始祖。入祀邑忠义孝弟祠。

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县廓都人(今棉城)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人,翌年登进士。选任浙江东阳县知县。以政绩卓著晋升御史,先后巡按直隶、山东、广西等省,后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告老归家后,围垦城郊北湖,四周垦田,中建别墅“芙蓉洲”,现东山存有孹窠崖刻“观海”,后溪存《重修潮阳县城河记》碑文等。逝后入祀邑忠义孝悌祠。

萧端蒙(1521~1554)字曰启,县廓都(今棉城)人,明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长子。是潮州后七贤之一。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翌年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人称“父子翰林”。历任山东道御史、浙江道御史。嘉靖三十二年,北方少数民族俺答入侵,端蒙奉诏挑选训练延安、绥德等地精兵,保卫京城有功,皇帝赏赐金绮。嗣后,奉旨巡按江西。亲自查监,平冤狱,处理枉法官员,上疏弹劾藩王,还捕其部属法办。端蒙抑暴安良,严肃法纪,深得人心。入祀邑乡贤祠、忠义孝弟祠。江西父老深为哀痛,建祠奉祀,并立碑纪念。

林大春(1523~1588)又名邦阳,字井丹,号石洲,县廓都(今棉城)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人,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授任行人司行人。升任户部主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其母去世,回乡服丧,路过赣南时,正遇流寇围城,大春应士民请求,指挥守御,使危城得解。回到潮阳,又逢倭寇进犯。大春带孝协助县令郭梦得策划守御,击退倭寇,保全县城。服满回京,出任河南睢陈道佥事,不避权贵,依法处置首辅高拱的家臣,被高拱借故撤职。大春启程回乡时,行李萧然,士民追送数百里。嘉靖四十四年高拱免职,才被起用为苍梧(今广西梧州)道佥事。隆庆二年(1568)任浙江提学佥事,晋升副使,仍提学浙江。还著浙江人物列传。致仕后被聘编纂《潮阳县志》(隆庆志)。

黄武贤(1821~1898)又名琼林,字侯光,直浦都厦林(今属关埠)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应募从戎。咸丰元年(1851)投身曾国藩部下。咸丰十一年调至浙江巡抚左宗棠处当副总兵。同治三年(1864年)奉召入京,晋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受封“建威将军”,钦命甘肃西宁总兵。在任尽忠职守,治军有方。同治十一年慈禧太后赏赐“金锁头”1把、黄袍1副,擢升云南提督。光绪元年(1875年),武贤奉召赴新疆,讨伐犯境之外敌,在左宗棠部将刘锦棠带领下抗击俄、英侵略者,收复乌鲁木齐、玛丽斯、吐鲁番及南疆等地,保卫国土完整。因征战有功,晋阶一品。光绪三年,重返云南任职。光绪七年,武贤告老回乡,主持疏浚关埠南炮台18个村庄间的河道,便利航运和农田灌溉。

陈耀衢(1879~1949)号长庚,潮阳贵屿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赴暹罗(今泰国)谋生。数年后创办制冰机器厂。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为曼谷等地公认的侨领之一。历任国民党驻暹总支部执行委员、旅暹广东同乡会副理事长等职。1921年,耀衢带募款180万银元回国,捐助国民政府。孙中山称赞他“热心党务,迭次讨贼,卓著勋劳,操劳运筹,慨助巨款,崇德令誉,久已远近昭彰矣。”同时题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相赠。1926年,耀衢与马元利代表旅暹华侨向广州国民政府捐献水上飞机1架,并派飞行员3名,支援北伐战争。是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耀衢晚年把大量资财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及教育事业,又发动旅暹侨胞捐资家乡慈善事业,修路造桥,造福桑梓。

(二)现当代人物

现代至当代,有曾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使刘侯武,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萧洪达,老红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曾任湖北省委书记潘振武,老红军、曾任解放军长沙铁道学院政委(军级)萧戈,电影艺术家蔡楚生,书画家陈大羽,世界知名心理学家郭任远,红学家郭豫适,经济学家萧灼基,潮剧艺术家陈学希,国画雕塑家萧晖荣(2020年2月22日国际编号为188973号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萧晖荣星”),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佘畯南,核能专家张明汉,航天专家高慎斌、声学家马大猷,神经药理学家唐希灿,昆虫学家和植保专家郭豫元,地质专家陈运泰,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林尊琪,大气物理专家吴国雄,肝脏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范上达,曾在广东省内任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吴南生、郭荣昌,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原广东省副省长许德立,现任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林少春,有曾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庄根南,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中将张汝成,现任解放军少将林寿贤,现任解放军全军应急防疫队队长、大校姚楚水等等。

六、典籍

从唐代至民国,潮阳县的文人墨客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典籍,唐代进士洪圭著《灵谷集》,大颠撰《般若菠萝蜜多心经释义》1卷(日本《续藏经》本)、《般若菠萝蜜多心经释义校正本》1册(温廷敬校正)、《金刚经释义》。

宋代刑部郎中许申撰《高阳集》,郑南升集《重辑郑南升晦庵先生语录》(温廷敬重辑)。

明代郭真顺撰《梅花集》,宣德四年己酉科(1429)举人李龄撰《宫詹遗稿》3卷外编3卷、《李宫詹文集》1卷(清冯奉初选辑),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进士萧龙撰,赵日新、刘巏编《湖山类稿》4卷、《萧给谏湖山集》1卷(清冯奉初选辑),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进士萧与成撰《铁峰先生遗稿》4卷(明刘志颐汇编)、《萧太史铁峰集》1卷(清冯奉初选辑)。嘉靖二十年辛丑科(1541)进士郭廷序撰《判语》、《郭循夫集》10卷(嘉靖初刻本)、《循夫先生集》4卷(崇祯四年郭守命等刻本)、《循夫先生集》4卷附录1卷(民国13年重印本),嘉靖辛丑科(1541)进士萧端蒙撰《同野集》6卷(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同野先生文集》6卷(明何镗校、《萧氏家集》钞本)、《萧御史同野集》2卷(清冯奉初选辑),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1550)进士林大春撰《井丹先生集略》4卷、《井丹集》15卷、《井丹先生集》3卷首1卷、《井丹先生集》18卷、卷首1卷(万历十九年林克鸣刻四十一年增修本)、《井丹林先生文集》20卷(民国24年潮阳郭氏双百鹿斋刻本)、《林提学井丹集》4卷(清冯奉初选辑)。

清乾隆二年丁巳科(1737)进士郑之侨编《六经图》24卷(乾隆九年述堂刻本)、《四礼翼》2卷、《鹅湖讲学会编》12卷(江西巡抚采进本)、乾隆《铅山县志》15卷(乾隆八年刻本)、《农桑易知录》3卷、乾隆《宝庆府志》84卷(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春秋图》4卷、《濂溪书院劝学编》6卷、《东里公文存》(郑克堂编)。

从明永乐、景泰、成化、隆庆至清顺治、康熙、嘉庆、光绪,潮阳八次修志,修成付梓的有明隆庆,清康熙、嘉庆、光绪志,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隆庆六年(1572)黄一龙修、林大春纂的《潮阳县志》15卷,清光绪周恒重重修,张其 纂的《潮阳县志》22卷〔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新中国成立后,潮阳党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编撰出版大型的地情书有《潮阳民间故事选编》、《广东省潮阳市地名志》、《潮阳县志》、《中共潮阳地方史》、《潮阳姓氏丛谈》、点校清光绪甲申《潮阳县志》、《潮阳大事记》、《潮阳“三瑰宝”丛书》、《潮阳石刻与碑刻》、《潮阳市华侨港澳台同胞志》、《潮阳潮南人物志》、《潮阳文物志》、《潮阳市志》、《潮阳年鉴·2020》、《潮阳年鉴·2020》等,总计超过1000万字。这些书全面、系统地记述潮阳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承上启下,为社会各界人士、为海内外潮籍乡亲了解潮阳、认识潮阳、研究潮阳提供翔实的资料,关心支持潮阳建设,对推动潮阳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民俗风情

(一)迎春文化节

为弘扬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共潮阳区委、区政府于2020、2020年春节至元宵期间连续举办“潮之春”——迎春文化节,从城区改造一新的护城河两岸至水门桥、中华路绵延5公里悬挂花灯,在彩灯路段,民乐曲艺晚会、电影放映、“大家乐”舞台、灯谜竞猜、新书展、迎春楹联展、剪纸艺术长廊、书画笔会、象棋擂台、笛套音乐演奏会、潮剧专场、英歌舞等文艺节目同时登场,数以万计的市民观花灯、看表演、赏民艺、听潮乐,享受一场高水平的文化盛宴。活动在粤东乃至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汕头市授予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十大品牌”。

(二)双忠文化节

潮阳人民历来敬仰英雄人物,尤其是敬仰那些为国家民族的安定而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张巡、许远就是近千年来潮阳人民所崇拜的偶像。

张巡、许远为唐代忠烈,为抗击“安史之乱”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古城南)十个月,大小百战,杀敌无数,最后壮烈牺牲。为平息叛乱,匡复唐室,使江淮黎民免遭磨难,立下了不朽功勋。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阳军校钟英,奉命送贡品赴京,途经河南睢阳,谒双忠庙,遂请来双忠香火神像和铜辊至潮阳,于东山创建灵威庙(双忠祠)奉祀。时民间有双忠“生保睢阳,死保潮阳”之传说。因此,潮阳境内许多地方都先后兴建双忠庙、祠,香火十分旺盛。人们祈求双忠圣王显灵,驱逐倭寇、日寇等邪恶势力侵扰,保护一方平安。

潮阳纪念唐代英烈张巡、许远二公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昔年,每年春节后都要举行巡城游神活动。游行队伍中,有执事队、英歌队、标旗队、大锣鼓队、笛套音乐队、武术队等,群众夹道观看,万人空巷,热闹非凡。21世纪初衍化成双忠文化节,让人们崇拜双忠,略带迷神色彩的敬神活动变成传承双忠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双忠精神根植于人们心中。

(三)谷饶民间文化节(祭社)

宋亡后,阵亡战士近百年失祀。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诏颁天下郡县,春用清明、秋以中元节、冬用孟月之朔(即农历十月初一日祭“厉”,但谷饶沿用冬之孟月望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部分乡族用冬至日)祭“厉”,恤抚孤魂。民间始有祭社(土地)、祭稷(五谷)、祭厉三结合的“祭社”祀典。

古祭法云:“以死勤事则祀之,有功于民则祀之”。数百年来,谷饶民间祭社之规模,随国运之隆兴以及黎庶之爱国热忱而与日俱增。值祭之期,侨梓咸动,海外游子纷纷归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乡设祭,合族同欢,游行演戏,热闹非凡,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乡风民俗,蔚然可观。

20世纪90年底后期,传统的谷饶祭社衍化为谷饶民间文化节,赋予新的内涵,寓教于祭,提高文化品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贵屿“街路棚”

贵屿“街路棚”,是趁每年农历二月为祭念唐张巡、许远殉难举行游像庙会开展时,在贵屿大街上的书画展览,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源于告老回乡的进士、大理寺少卿陈洸,进士、南京户科给事中陈江倡导,模仿苏州庙会格局而举行的,世代相传。“街路棚”是在大街两旁搭起临时棚架,展出统一规格的书画联幅,配以古今楹联,展出的书画多时达上千幅,绵延二三公里,展出作品既有历代名家,也有民间艺人之作。展出为期三天,吸引各地成千上万游人观赏。贵屿“街路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五)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贴春联,放鞭炮。晨,用糖芯、汤丸祭天;午前,备牲粿品祭祖。亲友往来祝贺,互赠“大吉”(生柑),常以橄榄、姜薯汤款客。至亲好友给老人、小孩赠送压岁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会,慰问老年人、烈军属及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十三至十八日,各宗祠于大门前张挂姓氏灯笼并贴春联,祠内悬祖宗画像,日间用牲粿品、夜间用蜜饯祭祖,并举行赛花灯、燃放烟花爆竹、舞狮、猜谜等文娱活动。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初,阳历4月5日(或4月4日),士民登山扫墓,除草修坟,在坟堆上放钱纸,用丹珠油漆誊彩墓碑字,供品一般为面制品或加牲粿品等。解放后,机关、团体、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五月初五。用粽粿及牲粿品祭祖。临江河或大池塘的乡村有赛龙舟的习俗,增进乡情友谊。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用糯米粉做的“钱仔粿”或大米粉做的谷穗粿祭祖。节前或节后,各善社和部分寺庙举办盂兰盆会,施孤放赈。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也称团圆节。除拜祖先外,还于夜间拜月。供品有月糕、月饼、生果、芋头等。

重阳节九月初九,奇数属阳偶为阴,因月与日之数均属阳,故称重阳。旧县志载“士夫登高,间作赛菊宴,儿童多作纸鸢”。今为“老人节”,登高之风重新盛行。

冬节节候为冬至,阳历12月22日(或12月21日),也称圆满节。民间用糯米粉搓成丸或加苏木薯煮甜汤,称冬节丸。是日拜祖先,必备冬节丸。

辞年农历十二月最末一天称岁除,是晚称除夕,为辞年之意。民间称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神上天,此后进行大扫除,美化环境迎新年。除夕祭祖后,合家团坐聚餐,因岁暮天寒,大都以火锅佳肴欢聚畅饮,称“围炉”。

(六)喜庆志贺

寿庆酬贺俗以50岁为初寿,60岁为中寿,70岁以上为高寿。对父、祖寿庆称“做大生日”,一般以生年经一甲子(61岁)为多,初寿系百岁之半为忌,终生只举行一次,多则“满而溢”反而减福。潮人为父祖庆寿,常在生日数天前于厅堂悬幛结彩,桌围绣幔,上摆寿桃寿面,旁置不点燃的大红烛一对,晨由儿孙向父、祖礼拜。也有发请柬邀客光临,筵席款客。

生子酬贺产妇在产前1个月,娘家须送猪肉蛋汤给女儿“催月”,产后12日、满月又送肉汤营养,40日或4个月须办外孙衣裙、兜肚及猪肉、面条、红蛋供男家分送亲戚。长外孙上学又须置办课桌椅、书包文具等以示培护。15岁时于农历七月初七称“出花园”意谓已成人,外婆家又办礼物贺喜。

科举出仕道喜考中秀才、举人、进士,择吉祭祖家庆,亲友以肉蛋相贺,或赠贺联、现金,甚至田宅。族内有置书田租谷或宦租,可获取租谷。废科举后,旧制中学、大学毕业者循旧例也有获族内书田租者。

贺进宅亲友多以镜屏、家私相贺,舅家则以喜灯为贺。受贺者则设宴致谢或致送蛋汤或干料酬谢。情来礼往,随宜不拘。

(七)祭祀

潮阳民间旧俗重视祭祀祖宗与诸神,以宗族血缘为标志的祠堂和以地缘为核心的庙宇比比皆是。祖祠由家族或个人、坛庙由官府或民众营建,家中则设龛立神牌以供祭祀。

1.祭祀祖先

民俗重祖宗崇祀,故族必有祠、家必有龛。大乡巨姓建大宗祠以祀远祖;致富者必建祠以祀高、曾、祖、父4代;少数人还有为自己建祠的。

族祭由族长主持,族内成年男性子孙参加。祭品丰盛,有全猪全羊、五牲三馔、糖饼粿品等。

临时举行的族祭,主要是遇到族人升官、登第、华侨致富回乡等荣祖耀宗的大事,以告祭祖先。

家祭即在家中厅堂设龛奉祀近祖,俗称“拜家神”,全家男女老少均参拜,不拘仪式。时节拜家神,纪念祖先,延续不辍。

2.民间祭祀

民间所祀诸神,除官祭三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弟祠)中立本县的名宦、乡贤、忠义孝节等人物神牌149位外,其余所祀诸神与外地同。

官祭由官府建庙设坛公祭。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本县文庙祀孔子以及从祀的先圣4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先贤125位、先儒34位,共163位。在名宦、乡贤、忠义孝弟等三祠中,则崇祀本县官选人物149位。此外,官祭神坛还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厉坛(祭城隍为主神以及无祀者冥位)、文昌庙等。

群祭县民膜拜佛、道,历来不分,主要有福德老爷(俗称伯公)、协天大帝(关羽)、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西晋益州人张亚子)、天后圣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玄天上帝、东岳大帝(为泰山山神)、城隍老爷、三山国王(揭西的明山、独山、巾山山神的总称)、双忠圣王(张巡、许远)等。

家祀家祭诸神主要有灶神、地主爷、五谷母、床脚婆、天地父母、财神爷等。

此外,民间素有崇忠、敬贤、感恩的传统,对有功于民者,设牌、造像奉拜纪念之。

大湖神神庙在湖边乡。旧志载:大湖“传闻海神所居”、“湖中有伏龙,能兴云雨,号龙潭”,惟“年代无考”。但据以后出土的明弘治碑文记述湖神由来,乃古代漳州进士李龙,浪游海外,泊舟于此并坐化,被奉为大湖神。历代每有水旱灾,官府或县民必至此祈湖神消灾,著名者如韩愈刺潮期间,两祭于此;明潮州知府郭子章、潮阳知县沈淙、黄一龙等也曾祈雨于大湖神。

双忠圣王宋熙宁年间(1068~1077),建灵威庙于潮阳东山,祀张、许二公。今潮阳各地有双忠庙10多处。

大峰祖师宋绍兴年间(1131~1162),蔡谆于蚝坪(今和平)所建的书斋,后被其孙蔡震改建为报德堂,纪念大峰建桥功德,奉行其积德行善宗旨,成为民间慈善机构。以后随潮人足迹传播至海内外,奉祀大峰祖师的善堂(社),民国时期曾达500多处。

宋大元帅俗称“祭社公”。宋末文天祥勤王至潮阳,与蒙元军的降将陈懿部战于小北山之阳,留下多处宋军将士丛墓葬冢,至明初由贵山都部分村庄配祭。今谷饶、大坑、新陂、壬屿、新桥等地仍存9处,碑墓题字分别为“宋大元帅之墓”(丛葬)、“宋胡大夫之墓”、“宋谢妙山之墓”等。

3.游神赛会

县民平时对诸神膜拜外,城乡各地均有不同规模的游神和赛会活动。

游神俗称营(游)老爷。旧时,县内各地游神多数在正、二月举行。游神纯属民众的自发行动,由乡里老大和理事会筹办主持。游神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以带梢叶的绿竹竿挂灯笼、或高脚灯笼、或路引牌为前导;接着是文艺队伍,大型的有高灯彩旗、花灯、活景、醒狮队、彩标、大锣鼓、笛套、英歌舞、涂戏等;最后是神像组合,依次是马头锣、执事队伍、香炉架、最后是安有诸神塑像的老爷轿。

赛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举行,也有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有以行业结社,也有以街坊邻里结社,也有以年龄段结社。赛会供奉的神位依各社的信仰,没有划一。一些乡村的赛会按俗定的供品,各家将大猪、大鹅或大酵粿、大甜粿及糖狮等供品摆于神座前,既是祀神,又有比赛之意。有些赛会活动还做纸影、演戏等娱乐节目。

(八)宗教信仰

潮阳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始于晋、佛教始于唐,天主教、基督教则于清代才传入。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各教的合法活动,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参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设立宗教事务科(1984年改为宗教事务局),对各教实施行政领导和管理。

1.道教

道教于本县历史悠久,晋代就有濮阳籍吴猛在仙陂等地施医赠药,仙陂西面的仙地里(今横山)也为吴猛的居留地,唐咸亨年间(670~673),江西龙虎山道士陈假庵在县城东山创建超真观和东岳庙为道场。时道士吴复古已筑庵于麻田修真。嘉定(1208~1224)末,道教南宗教旨的实际创始者白玉蟾来潮阳活动。

目前,全县尚存的道教迹地有桑田海棠观、东岩金顶寺、棉城东山石洞玉龙宫等。

2.佛教

佛教很早就传入潮阳,唐大历元年(766),曹溪传人惠照禅师住持西岩,收大颠、惟俨、怀海为徒。贞元六年(790),大颠在县城东山创建白牛岩(卓锡岩);贞元七年,又于塔口山麓幽岭下创建灵山寺,广收信徒,弘扬佛法,入门弟子千余人,时为本县佛教史上的盛期。

自唐代以后,本县佛教属大乘禅宗中的“临济”、“曹洞”派。发展至宋代传入净土宗、遂形成了禅、净相结合,佛徒均禅、净双修。明、清代,县署设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清代,净土宗广为传播,全县岩寺、庵堂、精舍大增。

3.天主教

天主教较早传入本县。海门现存一处清乾隆元年(1736)所立的“十六世祖妣孺人亚纳汤氏”墓碑,碑上刻着十字架标志。同治九年(1870),海门北门山岗洋建一所天主教堂。20世纪初,天主教逐渐向内地乡村发展,铜盂、贵屿、谷饶、关埠、金灶等地先后建天主教堂26所,传教所4所。目前,全区有天主教堂19所,聚会点7处。

4.基督教

清咸丰十一年(1861)汕头开埠后,美国宣道会便派教士前来汕头传教,不久基督教传入本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基督教在龙井创办潮光学校,并逐渐向乡村发展。县城的龙井、关埠、谷饶、金灶、海门、南阳等地相继创建了基督教堂。

潮阳基督教分会浸信会、长老会、安息日会、基督徒聚会处(小群派)等派,以浸信会为主。在“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会指导下,遵循礼仪互尊、和睦相处的原则,维护了基督教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

(九)生活习俗

服饰潮阳气候热天多于寒天,“夏葛冬棉”,约定俗成。昔时,老者尚蓝黑色,士商尚蓝白色,妇女尚淡素,至清代中期颇效苏杭艳妆。富家衣被罗纨,也尚棉布;贫者则苧棉粗布。

清代,男女沿古代衣式均穿大襟衣,分五裾齐与四裾半。男女裤均为宽腰阔摆的压头裤。士商外出穿长衫(至履),赴宴或庆吊加马褂,戴橄榄形黑色瓜皮帽或宽边毡帽。科名仕宦赴庆吊则依等级带公服至当事者的更衣处穿戴。农工于暑天多短裤袒胸,头戴竹笠,疍家船户上岸须穿左右各异的两色衣裤,以别于本地居民,至清末不复见。

辛亥革命后,男人多改穿开襟衣,称唐装,裤仍为压头裤,长衫马褂仍常见。妇女仍穿大襟衣与压头裤,渐趋紧身适体。文化界与公务人员的服装为中山装、西装、长衫相间,一般群众的服装依旧。沿海渔民和滨海农民常穿薯莨衫。

饮食县民一日三餐,主粮大米,杂粮甘薯,古今皆然。日常用饭佐膳以自制咸菜、菜脯(萝卜干)、腌菜、乌橄榄为主,间有蔬菜、鱼类、肉类。宴客有“十大碗”、“十海碗”、“节节高”(12菜)、“满汉席”(16菜)等。喜庆饮色酒,丧事饮白酒;丧吊款客有斋席或面席(8碗)、走马席(8菜)。

俗嗜嚼槟榔、饮功夫茶、食生鲜海味,历经千年,史志多有记载。

居住本县居民在明、清时已形成聚族而居,各乡村闾里有各氏族的公厅、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孙住宅。居民建筑住宅有“四点金”、“下山虎”、“竹竿厝”。四点金计有前后厅各1,大房4,八尺间4,伸手房2,天井1;下山虎有厅1,大房2,伸手房2,天井1;竹竿厝为3间或5间平房相连。富豪之家还建“驷马拖车”,即中央为祠堂,左右各建2座四点金。殷实之家建四点金,小康人家建下山虎,普通百姓建瓦木结构平房,或用涂泥、灰砖建低矮房舍,山僻地区还有石砌平房。

(十)婚丧礼俗

1.婚姻礼节

旧时,男女婚配要经过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亲迎等6个程序,合称“六礼”。

问名也称行庚。解放前,男女婚配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经媒说合,即取女方庚帖(写明坤造年月日时)送达男家。

纳吉男家把女方的庚帖祷于家中的灶神(司命帝君),若3天内家中各事如常,且又没有损坏东西,便算得神许纳,则可成亲;否则将庚帖送还。也有将男女双方的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的。

纳彩也称行定。由男方备4色糕点4包及定婚饰物送达女家;女家回送红糖2包(中栽春草)和定婚饰物。

请期由男方择吉把日课(纳征、裁衣、冠笄、亲迎等吉日)送到女家,以便办理出阁前事宜。

纳征也称行聘。男方送聘饼、结婚衣料、嫁时衣裳、金银首饰、聘金以及婚书,并用12版贴开列行聘物品以示“迎鸾之敬”,还有“老妈饼”、“父母饼”、“洗屎饼”等。女家以红糖、明糖、香蕉、袍料、礼帽、鞋袜、兜肚(内装腰金、五色种籽、春草)、婚书及回拜礼帖等作回聘。婚前择吉搬嫁妆,男方须具妆奁仪、扫厅仪、启门仪,并对女方亲族行请帖12个。女方在嫁妆中须备翁姑鞋、毛巾浴巾若干副及香包、手巾等。

亲迎由新郎亲到女家迎亲或由媒人带新郎曾穿过的上衣或长袍到女家代迎亲,花轿前必“吊猪朥”1块,以避煞驱邪。有派小郎为嫂上花轿时燃放鞭炮3响,也有由大伯或老叔提灯笼引花轿上路。新娘由其父亲或请子孙众多的长辈提携上轿。男方送女方礼包,计轿仪、烛仪、书仪、迎仪、程仪、姐妹仪、厨仪、穿衣仪、整容仪等,女家回礼包有烛仪、书仪、厨仪、程仪、轿仪等,双方每项均具贴。

2.丧葬礼仪

本地丧葬礼仪,追溯曾循周礼,其基本程序为:

初终家中男女举哀,移遗体于厅堂,上灵床殡殓。30岁内而殁为不上寿不上灵床。

讣闻告知有关亲戚共襄丧事。

含殓以玉放于死者口中称含,为其换衣服称殓。孝子提壶并带阴阳钱(硬币和纸镪)到河边或公井买水,滴于死者口中;灵床末端燃白蜡烛1支。寿衣4~36件,还须鞋、袜、面遮、手扇等。死后应即殓。设灵于堂,堂前悬帘,有亲友来拜者于帘前灵桌吊唁,孝子陪跪,帘后妇女举哀。

成服五代之内谓五服,各依服制分别穿上孝服。孝子、孝媳及已出嫁的孝女头束麻巾、袖缀麻纱(男丧挂左、女丧挂右)、腰束麻索,男穿草鞋,女穿黑布鞋缀麻,其他人除长孙头戴麻帽和女婿头束白巾、腰束7尺白布外,均袖挂黑纱,举哀拜棺。

送柩举挽轴、花圈者前行,4至8人抬柩,孝子捧杖,长子或承重孙(父殁、祖父母死)背神主牌,孝媳、孝女等头披麻盖,沿途举哀,戚友随行。途中,女眷和戚友祭拜(俗称拦路祭)后由别路返家,孝子等则送柩至墓地安葬。

虞祭也称回主。既葬而祭曰虞。谓送形而往,迎精(神)而返之意。葬后子孙拜墓毕,取墓土少许,点燃纸索,由长子背神主而返。

拜忏首旬前日延僧人起鼓诵经、唱亡魂曲、引鬼魂沐浴、上西天拜佛,歌梵音、唱百鸟百鱼等歌曲,丝竹鼓乐伴奏,长子捧香炉,在服男丁手执燃香跟僧人过桥9次。午夜诵佛经,天亮而息。

做旬做旬前于灵位处套以灵屋,称魂龛。第一旬至百日拜祭9次,每旬以牲粿品、糊衣柜用具及纸镪祭拜,唯第九旬不仅不拜,且应躲避,至申时才回家。第六旬由出嫁女祭拜并办酒席宴请族亲。百日焚魂龛,除去孝联及带孝之麻,结束丧礼。

长期吃素者死后逢7日素祭一次,至49天丧礼完毕。

八、方言

潮阳境内通行的方言是潮阳话。潮阳话是潮汕方言的一种,属闽语南区语系和潮汕地区的闽语方言,统称潮州话或潮汕话。潮阳籍旅居海外的侨胞及港澳台同胞仍有部分保留讲潮阳话。

境内方言分潮阳方言和客家方言。

(一)潮阳方言

潮阳方言分4种口音。

县城音通行于棉城、城郊、贵屿、谷饶、铜盂、和平、金浦、河溪、西胪、以及海门的湖边、竞海、坑尾等地。

直浦音通行于关埠(讲石井音的除外)、金灶。语音接近揭阳音

石井音通行于石井、圆丰、新红、集德、玉山等地。

海门音通行于海门所在地及其所属新地、洪洞。主要特点是不分阳平和阴平。例如:是-诗,妇-夫,舅-居,厚-钩,件-京,近-根。

(二)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于谷饶、金灶、西胪等地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双方言区,绝大部分客家人,既会讲客家话也会讲潮阳话。例如:

客家话:屋、谷、泥、镬、棍、香、湿、剪、颈。

潮阳话:厝、粟、涂、鼎、棰、芳、 、铰、颔。

九、工农业生产

潮阳传统的农作物以种植水稻、薯类、花生、水果等为主。1955年成为全国第三个粮食亩产千斤县之一。1979年成为全省第一个粮食双跨《纲要》(《纲要》规定的指标是亩产200公斤)县。潮阳种植柑桔始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1970年潮阳柑桔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成为“柑桔之乡”。1986年,潮阳西胪内輋产的“乌酥杨梅”被评为广东省优稀名果而饮誉中外。2020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潮阳金灶芦塘产的“三棱橄榄”,雅称“如意”,已有260多年栽培历史,是驰名中外的优稀名果。202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潮阳比较出名的水果还有谷饶乌窖狮头油甘、金灶径头香蕉、西胪上四(兴平、店后、兴平、青山)红柿等等。潮阳的名蔬有河溪上坑的姜薯、华阳生姜、棉城东山益母草;水产有河溪桑田膏蟹、乌耳鳗,海门本港鱿鱼、金钱鮸鱼胶、西施舌(红蛋)、对虾、洪洞紫菜等。

新中国成立后,潮阳工业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音像塑料、纸品文具、电力能源、电子拆解、建筑安装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谷饶镇是“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和平镇是“全国光盘生产基地”,贵屿镇是全国最大的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基地和全国循环经济试验基地唯一镇级试点单位。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驰名商标”41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1.25万件。

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633.23亿元,农业总产值34.35亿元,外贸进出口9.3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130.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本级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3.07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十、“反哺工程”

在打造汕头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的历程中,潮阳区充分利用在外成功人士众多的优势,大力弘扬“施爱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峰精神,积极探索实施“反哺工程”的新思想和新方法。2020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在广州、珠海、深圳、海南、东莞、上海、北京及本地举办八场乡贤“反哺”家乡公益事业座谈会,并组织了慈善文化节、书画作品义拍会、慈善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不到一年时间,共募集公益项目资金20.5亿元,涵盖道路、教育、文化、卫生、饮水等304个民生项目,目前已建成项目140个,投入资金4.45亿元,其他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中。与此同时,潮阳逐步提高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积极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入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问题,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十一、侨乡

潮人与东南亚各国往来,有史可查始于唐朝,到了明朝,潮阳人移居海外逐渐增多。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斥界内迁等原因,数以万计的人生活陷入绝境,被迫铤而走险,向海外偷渡。以后,由于东南亚各国沦为西欧列强殖民地,开发殖民地急需大量劳力,而潮阳地少人多,自然灾害频繁,大批灾民为求活路,便结伴成批到海外谋生。到清末,殖民主义者在潮汕设立洋行招募“契约华工”(俗称“猪仔”),县民与客头订立卖身契约(卖身年限),这些卖身或被贩卖的县民像“猪仔”一般被装上船卖到东南亚各殖民地国家当苦力。侥幸活下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部分人业有所成,融入当地社会,与所在国(地区)人民和睦相处,在社会各方面施展才能。时至今日,潮阳旅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10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六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旅居泰国、香港居多。

潮阳旅外乡亲,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强烈渴望祖国富强,繁荣昌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支持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从创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从讨袁斗争、北伐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潮阳旅外的乡亲从宣传舆论、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毫无保留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旅外乡亲扬眉吐气,满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潮阳旅外乡亲捐资近10亿元,兴建或扩建学校300多所,兴办社会公益事业200多宗,建桥修路,办自来水厂200余宗;在大陆地区投资130多亿元,兴办实业200多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侨乡的进程中,潮阳旅外乡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善行义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永载史册。

在众多旅外乡亲中,有捐巨资支持孙中山革命,得到孙中山嘉奖的旅泰侨领陈耀衢;有捐巨资兴学育才,扶贫济困的旅泰侨领姚宗侠、王大立、陈汉士、陈世贤、陈兴勤、马定伟等;有旅美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核能专家、诗人非马(马为义);有旅加拿大,捐资兴学,办福利事业的张楚光;旅马来西亚,集“文、诗、书、画”四艺的学者、被誉为“南天一枝笔”的萧遥天;旅老挝王国的姚宾、姚勇(现任老挝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旅法,捐资办学、赈灾济困的郑辉等;旅港同胞,捐巨资办学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林百欣、林余宝珠、马松深、林炳宣、陈彦灿、陈经纬、董明光、陈琳、林桂材、陈桂洲、吴镇明等等。

为表彰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贡献,1991年以来,潮阳市(县)、汕头市先后8批授予林百欣等55位旅外知名人士为“潮阳市(县)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极大鼓舞了旅外乡亲,也增添了潮阳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的风采。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汤姆莉莉
  • 2、重生陆如萍
  • 3、淮中市
  • 4、天使街23号小说
  • 5、末世之我会魔法
  • 6、光绪之中华再起
  • 7、敢死队2种子
  • 8、魔警下载
  • 9、绾青丝txt
  • 10、乐可金银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