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军史汇编 红军时期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张小明来源:网易新闻

第一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从此诞生了一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并为创建人民军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议在湘鄂粤赣4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即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彭公达、毛泽东奉中央命令回湘改组省委,制定秋收暴动计划,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暴动的领导机关。参加暴动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分布在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县的农军和安源的工人武装,总计5000余人。1927年9月8日,湖南省委发布夺取长沙命令,次日开始破坏武(汉)长(沙)和株(洲)萍(乡)铁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9月11日,暴动在安源、铜鼓、修水、醴陵等地全面展开,起初各路暴动队伍均取得一些胜利,但旋即受挫。14日,毛泽东命令停止进攻长沙。同时湖南省委也放弃了长沙暴动的计划。19日,各路暴动队伍于浏阳文家市会合,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议退兵湘南。29日,暴动队伍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并开始酝酿进军井冈山。10月3日,由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的工农革命军自三湾到达宁冈古城。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暴动的经验教训,议决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转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开始编成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旋即取消师部,改为6个团由军部直接领导。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此后,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正规部队有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计有一、三、五、六、八、九、十、十五等8个军团。红军部队先后使用过35个军级番号。其中,使用过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二十军的部队各有3支,使用过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九军的部队各有2支,使用过红六军番号的部队有四支。一、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全军共3万余人,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后来又先后成立过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和红十军团。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 治委 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后杨尚昆代)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的原国民党第26路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第5军团编入中央红军序列。第5军团总 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 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 邝朱权;第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 黄火青;第15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 左权。后,第5军团辖第13、第15师。连同第19、第20、第22、第34师等地方部队共约10万人。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后周恩来参谋长, 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整编后,红一方面军辖3个军团又4个军,共约7万人。第1军团,辖第7、第9、第10、第11师;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第3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和第7军;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第5军团,辖第38、第39师和第15军;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第11军(由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第10军改编)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萧劲光;第12军,军长张宗逊,政治委员黄苏;第21军,军长寻淮洲,政治委员李井泉;第22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1933年3月,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同时,在各地中共组织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对国民党军的“围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已达30万人。同时,还开辟和建立了中央苏区和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川陕、琼崖等苏区。为了适应红军发展和对敌斗争的需要,1933年5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中革军委由前方移至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在前方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中国工农红军总部组成成员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后贺昌代顾作霖代、博古、陈昌浩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后叶剑英、张云逸、叶剑英总政治部副主任袁国平后贺昌、李富春、周纯全、杨尚昆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后,又重新组建红军第一方面军。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部司令员,朱德政治委员,周恩来参 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撤销军一级建制,由军团直辖师。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军 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后杨尚昆代)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第5军团,辖第13、第14、第15师;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李卓然代)参谋长郑如岳(后李屏仁代)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供给部长胡南生1933年10月,红一方面军组建第7军团,组成第9军团。第7军团,辖第19、第20、第34师;军 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 萧劲光第9军团,辖第3、第14师和独立第1、第4团军 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 蔡树藩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第一方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9月,组建了红军第8军团。第8军团,辖第21、第23师。军 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1934年11月,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为名到达闽浙赣苏区,与闽浙赣当地的红十军会师后,两军合编组成第10军团。第10军团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指导下,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2月1日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余人。接着,中央红军撤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8军团的番号,将部队并入第5军团。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第1军团辖2个师6个团,第3军团辖4个团,第5、第9军团各辖3个团。6月中旬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同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1935年8月,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军第一方面军: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接着,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通过川西北茫茫草原,分别进到阿坝和班佑、巴西一带。这时,张国焘公开进行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命令已进到墨洼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提出要红军主力回经草地南下川康边,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接着,他又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即率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中央直属队,于9月10日由巴西地区继续北上。在北上途中,红一方面军第1军和第3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迅速越过岷山,攻占天险腊子口,突破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胜利结束。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军团主官改为军团长。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总部司 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下辖第一军团军团长 林彪第三军团军团长 彭德怀(兼)第五军团军团长 董振堂1935年11月,红五军团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归属红四方面军建制。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一)、红一军团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装在长汀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 治委 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同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同红三军团自发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下辖三个军,全军1万余人。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参 谋 长陈奇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参 谋 长周子昆;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参 谋 长林野,1932年3月12日,根据中央指示,红一军团调整为红四军和红十五军两个军。军 团 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 谋 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不久,红三军又重新划入,另外新建的红二十一军和红二十二军也加入到红一军团序列中。1933年1月,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一军改为方面军直辖。1933年6月,红一军团遵指示进行了整编,全军团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编为三个师。军 团 长 林彪、政治委员 聂荣臻、参 谋 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长赵尔陆。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后相继为王开湘、黄苏);第二师师长徐彦刚(后为陈光)、政治委员胡阿林(后为刘亚楼);第三师师长周昆(后为黄德善)、政治委员伍修权(后为旷朱权)。1934年10月10日,各部队开始长征,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编制。此时,红一军团编制和各级主官为:军 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 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 谋 长聂鹤亭(后为耿飙)、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一军团缩编为两个师,共六个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7月21日,红一军团番号取消,改称第一军,随右路军行动。9月14日,因毛泽东等人与张国焘等人产生分裂,一军和由红三军团改编的三军被迫单独北上。10月19日,抵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3日,恢复了番号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新的红一军团。1936年1月19日,红一军团作为东征军一部分东渡黄河作战,不久撤回,后又向西出击,参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正式结束。1937年8月22日,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矩,下辖685团(杨得志任团长)和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红一军团所属部队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下辖第一、二、三纵队,全军约5000人。军长黄公略(牺牲后徐彦刚代)、政治委员陈毅(后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第一纵队纵队长 柯武东;第二纵队纵队长 罗炳辉、政治委员 王如痴;第三纵队纵队长 徐彦刚、政治委员 刘作述。同年11月,三个纵队分别改为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 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 朱良才。1932年3月12日,红三军与红十三军编为红五军团,不久又归建红一军团。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三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三支是二方面军的湘鄂西红三军。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5月4日,由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残军和湖南南部的农民武装,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组成。全军共6000余人。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第10师:师长朱德(兼)党代表 宛希先第28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原南昌起义残余部队)改编。团长 王尔琢党代表 何长工第一营:营长林彪,党代表 熊寿祺第二营:营长袁崇全(后叛变),党代表:杜松柏(后叛变)第三营:营长肖劲光,党代表:吴弼第29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原湘南起义部队中的宜章农民军改编)团长胡少海党代表 龚楚第一营:营长朱舍我,党代表:xxx第二营:营长李光化,党代表:胡世俭第三营:营长肖荣标,党代表:彭晒第11师:师长张子清(后张子清在酃县战斗中负伤,由毛泽东代理)党代表 何挺颖第31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原秋收起义部队改编)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兼第一营:营长员一民(后陈毅安),党代表:毛泽覃第三营:营长伍中豪,党代表:杨岳彬(后叛变)第32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原井冈山农民自卫军改编。团长袁文才,党代表陈东日,副团长王佐第一营:营长袁文才(兼),党代表陈东日(兼)第二营:营长王佐,党代表:康健第12师(由原湘南起义部队中其它各部改编)师长陈毅(兼)党代表邓宗海第34团:团长邓宗海(兼),党代表:刘泰第35团:团长黄克诚,党代表:李一鼎第36团:团长李奇中,党代表:黄义藻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主力整编成3个纵队,后扩大到六个纵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袁文才政治部主任陈毅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兼)第二纵队:纵队长胡少海、党代表谭震林第三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第四纵队:纵队长傅柏翠、党代表张鼎丞(由闽西地方武装编成)第五纵队(由原30团改编)第六纵队(由井冈山地区原部队改编)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要求,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农民武装合编而成红一军团。193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四军编为红一军团第2师。中国红军史上有三支红四军,除井冈山红四军外,另有湘鄂西红四军和鄂豫皖红四军。这三支红四军是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的主力。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游击队改名新四军即有纪念红四军的意义。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1930年4月由福建西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四县地方武装组成。军长邓毅刚(即邓伟)政治委员高静山(后邓子恢代)政治部主任陈正参 谋 长郑益全军3200余人,所部五个团改编为三个纵队,不久各纵队改称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第三十四师师长邓毅刚(兼任)、政治委员刘型;第三十五师师长胡少海、政治委员张际春。1934年6月,该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伍中豪(10月,在同地主武装作战时牺牲于江西安福)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 野政治部主任谭政。1931年10月,所部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归红三、四军。1931年12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同闽西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 后为萧克政治委员谭振林 后为黄苏1933年6月,红十二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一团。新红十二军(闽西)1930年5月,原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一军。11月,两军编成新红十二军。代理军长贺声洋(12月由左权任军长)、政治委员施简政治部主任李力一1931年10月新红十二军与闽西老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新红十二军改编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合并后的红十二军军长游瑞轩、政委黄苏、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1933年1月,红十二军根据命令改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属。同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二军番号随之取消。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赣西南地区第二十军1930年7月上旬,赣西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将赣西南地方武装红四、红十一、红二十、红三十纵队和部分赤卫队改编为红一、红二、红三、红四纵队(后改称团),组建成红二十军。全军共2500余人。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代)、政治委员兼军委书记刘士奇(后曾炳春代)政治部主任,谢汉昌参 谋长,刘泽民后钟效蔚1930年8月5日,由刘铁超任军长,曾炳春改任政治委员。1930年10月,参加吉安战斗。随即,红一方面军在吉安进行了整编,红二十军归建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军长、政委、政治部主任未作调整,参谋长改由钟效蔚担任。下辖第172团(一团,团长萧大鹏,政委刘黎)、第173团(二团,团长刘承禄,政委陈松宜)、第174团(三团,团长李学俊,政委刘敌)、第175团(四团,1931年1月组建,团长朱子云,政委刘秋子、后廖子清)1930年12月12日,红二十军卷入“富田事变”。1931年春,配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7月,在红七军的护送下进入中央苏区,抵达于都县平头寨。在那里,对参与“富田事变”的人进行了肃清,并取消了红二十军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红七军、红四军、红十二军和湘赣独立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武装。史载红二十军有三支,除赣西南红二十军外,还有闽西红二十军和冀南红二十军。闽西地区第二十军1930年5月,闽西第十二军进军东江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将当地部分武装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军。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共1200余人。11月,同闽西第二十一军合编为红军新十二军。直南地区第二十军1930年夏,直南(河北南部)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红军第二十军。约2000人。不久,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失败。富田事变事变背景正当红二十军在红一方面军总部的领导和指挥下,茁壮成长、英勇奋战的时候,赣西南苏区突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富田事变”,红二十军被卷入惊心动魄的漩涡中心,遭到被整肃的奇祸。事情的原委要从肃“AB团”说起。 “AB团”是蒋介石、陈果夫于1926年底在北伐军总部驻地南昌策划成立的一个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组织。取名“AB团”,为英文反布尔什维克之意。“AB团”成立后,在蒋介石的怂恿和段锡朋等人的操纵下,篡夺了国民党江西省的党政大权,排挤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左”派,肆无忌惮地在江西各地干了许多反革命勾当。但在中共江西省委和南昌党组织领导下的1927年的“四.二暴动”中,“AB团”被一举摧毁、解体,“寿命仅三个月”。“AB团”分子也作鸟兽散,销声匿迹了。然而,因“AB团”是以反共著称的,中共中央不敢懈怠。根据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党“清党”、“肃反”的指示, 当时的中共中央于1929年11月13日,向江西省委发出了一封指示信,要求江西省委“肃清改组派、第三党、AB团的影响”,“积极地扩大反AB团、改组派、第三党的斗争”。到1930年5月,江西省委开始积极部署,声称“AB团在吉安各中心县城活动”,并特别提出:“西河的红军赤卫军,过去在AB团领导之下,走到腐化的危险境地去了”,要予以严厉“整肃”。这里提到的“西河的红军赤卫军”,就是红二十军的前身。在省委的指令下,赣西南特委大兴干戈,在赣西南苏区掀起了一场神秘的整肃“AB团”的运动。6、7、8三个月普遍展开,9月进入高潮。赣西南苏区党政机关内一大批地富或知识分子出身的、“工作消极”、“表现不好”的、说过牢骚怪话的、与领导有不同看法产生过争论的,甚至吃过馆子、谈过恋爱的干部,都被打成了“AB团”分子,苏区内到处出现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局面。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重镇后,有人在收缴敌人文件时,误传发现一张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的父亲写给地主豪绅的收条。此事报告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前委即怀疑李文林与“AB团”有瓜葛,有可能是“AB团首领”。10月下旬,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的罗坊联席会议上,李文林似乎有点“傻劲”,极力批评总前委颇为赏识的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的主张,并错误地反对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李文林的言论举止,进一步引起总前委的高度注意。1930年1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退却,进抵根据地腹地宁都黄陂、小布一线。根据罗坊会议确定的“军队中应注意反AB团改组派”的决议,总前委在红一方面军开展了整肃“AB团”的运动。时值第一次反“围剿”前夕,军情十万火急,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全力投入反“围剿”的迎战准备,无假顾及军队中的“肃反”运动。于是,总前委和各军委将“肃反”大权下放,采取不干预态度。“当时抓人,各团作主;杀人,师党委作主。”可是,杀戒一开,势不可挡,任何人都难以遏制。为了在反“围剿”决战前肃清“内奸”,纯洁队伍,在总前委肃反委员会的导演下,至11月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红一方面军四万人当中就“杀了几十个总团长,总共找了四千多AB团”分子。到12月上旬,半个月内又增打了400多人。红一方面军中的这次打“AB团”运动,史称“黄陂肃反”。在军队开杀的同时,总前委又指令在地方打“AB团”,并于11月底在宁都逮捕了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形成“擒贼先擒王”的既定威势。赣西南苏区内,顿时一片哗然。富田事变的经过1930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前委兼总政治部肃反委员会主任李韶九,接到总前委肃清江西省行委和红二十军“AB团”的“尚方宝剑”后,立即率领红十二军一个连,从宁都黄陂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于12月7日下午三时抵达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吉安富田。李韶九一到富田,就以“钦差大臣”自诩,立即驱兵包围了省行委,逮捕了李白芳(省行委秘书长)、段良弼(省行委常委、赣西南团特委书记)、谢汉昌(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金万邦(省苏军事部长)、周冕(省苏财政部长)、马铭(省苏秘书长)等8人。到次日,被李韶九抓捕关在富田的“AB团”分子达120余人,并枪决40余人。李韶九等肃反人员使用地雷公、线香火、拷打、铁烙、割乳、烧阴户等残酷、卑劣的刑法,进行审讯、逼供,许多被抓之人怕受皮肉之苦,屈打成招,供认自己是“AB团”分子或“AB团要犯”,有的还诬供出李文林、丛允中(省行委常委、赣南行委书记)、刘敌(红二十军一七四团政委)等,是“AB团首领”、“总团长”、“分团长”等。12月9日,李韶九根据总前委的指令,将关押在富田的“AB团”分子交给古柏等人处理,自已则亲率红十二军一个排,押着被捕的谢汉昌为“活口”人质,从富田直奔红二十军军部驻地——东固,解决二十军的问题。 李韶九这个“灾星”衔命来到东固后,红二十军中顿时阴霾骤起,乌云密布。当日,由于有人招供红二十军一七四团政委刘敌是“AB团首领”,李韶九、刘铁超立即召见刘敌。刘敌从兴(国)、泰(和)边境前线率领第一营于11日奉召匆返东固。刘敌是个很机灵的军人。1927年秋暴入党,曾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1928年7月上井冈山,红二十军组建时被派到该军任职。李韶九一见刘敌,就指控刘敌是“AB团”,“很危险”,刘敌坦然回答问题:,并要求党主持正义,廓清这个案件的一切情况。他在受审时,听到有人正在被审讯拷打,“叫号之声,震天动地”,决计采取行动,“挽救被陷的同志”。12月12日上午,刘敌偕同一营长张兴、政委粱学贻,发动一七四团一营官兵,包围了二十军军部,捉起了李韶九(后逃脱)和刘铁超,释放了被捕的谢汉昌等人,收缴了李韶九带来肃“AB团”的一排人的武器。下午,刘敌、谢汉昌率部冲到富田,武装包围了省行委、省苏驻地,收缴了警卫连的枪械,释放了全部被捕而尚未杀害的近百名“AB团”人犯。当晚,在富田召开紧急会议,主张“公开反毛”,“去信给朱德、彭德怀、黄公略诸同志”,决定由一七二团团长萧大鹏出任红二十军军长。这就是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12月13日上午,“富田事变”领导人召开了士兵群众大会,控诉了李韶九刑讯逼供的罪行,释放了误捕的中央提款委员易尔士(又名刘作抚、陈刚),同时却错误地呼喊了“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分裂主义口号,并张贴了同样的标语。下午,红二十军开往河西,14日兵驻永阳镇,脱离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15日,段良弼、李白芳、丛允中等在永阳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成立江西省行委(永阳省行委),段良弼任代理书记(省行委书记李文林早已被捕)。会议建议中央停止毛泽东总前委书记的职权,开除李韶九的党籍,并派丛允中、段良弼去中央反映事变经过。富田事变后半年多时间里,红二十军一直在湘赣边一带从事革命斗争活动,打国民党军队,打土豪,分田地,,筹集军款。“富田事变”和永阳省行委成立的消息,很快传到宁都黄陂总前委驻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红军总部及广大指战员无不为之震惊!12月18日,朱、彭、黄联名发出公开信,严正指出:“目前决战在即,凡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应站在共产党总前委领导之下,一致团结,坚决消灭敌人。”公开信挫败了“富田事变”领导人分裂红军的图谋,维护了党的团结。12月20日,总前委发表了一封答辩信,将“富田事变”定性为“AB团”领导的“叛逆”行为。1931年1月15日,以项英为代理书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布成立。项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与总前委的看法不尽相同,主张用教育、会议的方法解决党内已经激化了的矛盾,不同意总前委武装整肃的意见。3月4日,中央政治局派出所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三人代表团”,全权处理“富田事变”。 3月28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认定富田事变是“AB团所准备所执行的反革命行动”,严令红军二十军的指挥部,应使全军回到整个红军的系统中来,并须毫无抵抗的执行红军总司令部的一切命令。4月17日,中央代表团根据政治局决议精神,又作出一个《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将富田事变定性为“AB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不久,解除了项英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改由毛泽东担任。4、5月间,应项英之邀从河西来到苏区中央局检讨错误、解决问题的刘敌、李白芳、金万邦、丛允中、谢汉昌等,来到苏区中央局驻地宁都青塘,随即被拘捕,并相继处决。与“富田事变”毫无牵连、在家养伤、并受中央局委托过河西动员事变领导人回中央局解决问题的曾炳春(红二十军政委),也于翌年5月在公略县被当作“AB团首领”处决。与此同时,李文林(江西省行委书记)在万泰县被当做“AB团要犯”处决。此外,还有周冕、王怀、刘经化、龙超清、段起凤、马铭、刘其凡、袁德生等一大批重要干部,亦被当做“AB团分子”处决。平头寨罹难1931年5月14日,中共中央给红七军信示:“中央决定将赣西南之二十军编为七军,充实七军的力量”,并要求注意“二十军内部少数干部”,“曾经脱离了过去总前委的领导”,要“揭发出来”。这时由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的红七军,已辗转抵达永新。1931年7月中旬,奉苏区中央局、总前委和红军总部的指令,一直在河西坚持游击斗争的红二十军,在军长萧大鹏率领下,同红七军一起,从河西苏区永阳等地出发,经遂川草林、南康唐江等地,从赣县江口渡江,到达于都桥头地区,准备参加第三次反“围剿”。可是,谁也没有料到, 7月23日这一天,大祸临头了! 这一天早晨,天色阴暗,满天乌云透出几分杀气。红军总部派来的一个警卫连,以对红二十军实行“整编”为名,通知红二十军副排以上干部“全部集合”到于都平头寨(亦称平安寨)的祠堂开会。当他们一个个鱼贯而入,有序进入祠堂后,旋即一个个被缴枪、捆绑。随后,全部被押到谢田河滩,以“AB团分子”的罪名,分批在平安河河坝上杀死。红二十军从军长萧大鹏以下到副排以上军官200余人,除个别幸存者外,全部罹难!平头寨“整编”后,红二十军的士兵2000余人,被分散编入红七军。从此,红二十军这支在赣西南苏区骁勇善战的部队消失了。1930年至1931年间发生赣西南和闽西的“肃清‘AB团’和‘社会民主党’的斗争,混淆了敌我,造成许多冤案、假案、错案,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尽管红二十军的一些干部在大敌当前时犯有分裂党、分裂军队的严重错误,但其性质并非反革命暴动,而总前委及中共中央政治局、苏区中央局对红二十军全体干部的处置,也有革命斗争错综复杂的客观原因所囿,然而,这确实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起重大冤假错案,乃党内错误的“左”倾肃反政策所致。5、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1930年6月,由赣南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方武装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纵队等合编而成,下辖5个纵队,共2400余人。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此后会同红三十五军连攻赣州受挫,受到惨重损失。1936年底,缩编为第六十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高自立1932年7月,赣南独立四师和独立五师重新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肖克政治委员梁锡祜1932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和红三十六师合编入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邝朱权政治部主任谭政1933年6月,中央红军整军,红二十二军改编为红一军团第三师。(二)、红 三军团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成红三军团。下辖5、8、16、21、35军,全军1万余人。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后杨尚昆代)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第5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 张纯清;第8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 袁国平(兼);第16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 李楚屏。1931年2月,红七军进入中央苏区,编入红三军团。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三军团下辖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第四师师长张锡龙(后洪超代)、政治委员 彭雪枫(后黄克诚代)第五师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代)、政治委员乐少华(后为陈阿金、钟赤兵代)第六师师长洪超(后彭雪枫代),政治委员 陈阿金(后为江华、徐策代)政治部主任欧阳钦在第一次反“围剿”后,由赣南地方武装组成的红军第35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罗贵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1934年1月,中央军委取消了红一方面军的编制,红三军团直属中央指挥,10月10日,红三军团开始参加长征。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第四师师长 洪超(后彭雪枫、张宗逊代)、政治委员黄克诚;第五师师长 李天佑、政治委员 钟赤兵;第六师师长 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三军团由于损失巨大,取消了师一级的编制,改组为4个团。7月21日,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三军团番号取消,部队归红一军团指挥,编为红一军团第四师。1937年,原红三军团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抗日战争战场。1、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于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将起义部队自行编为红五军第十三师,全军共2500余人。军长彭德怀兼任(后邓萍兼任)政治委员滕代远兼任(后张纯清代)参谋长邓萍兼任第一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 李灿;第四团,团长陈鹏飞、党代表 黄公略;第七团,团长兼党代表黄纯一1929年8月,在湘鄂赣苏区与黄公略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合编。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第一纵队,纵队长李灿 后 孔荷宠代;第二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兼)、政治委员 张启龙;第三纵队,纵队长吴溉之(兼)、政治委员 于定一;第四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 张纯清;第五纵队,纵队长李灿 后 游雪程代、政治委员 何长工。1930年,红五军的四个纵队改编为第一、三师。6月,以第五纵队为基础扩编为红八军,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1933年6月,红三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五军番号随之取消。2、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1930年6月,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湖北东南改编成红八军,并与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军长李灿 后何长工代理政治委员何长工 后邓乾元代理政治部主任柯庆施第一纵队,司令员刘文琪、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二纵队,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郭一清;第三纵队,司令员谢振亚、政治委员黄克诚。在1930年6月的改编中,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八军第四和第五纵队。第四纵队司令员陈奇,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刚。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八军番号取消。1930年10月,四纵和五纵在湖北黄梅考田镇改编为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第一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原四纵改编)第三团,团长黄刚,政委 陈奇(原五纵改编)1930年冬,红十五军脱离鄂东苏区,转移至鄂豫皖苏区,部队被分散隶属于后来的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的各部队。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两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八军番号。一是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而成的部队,全军2200余人。军长李天柱(代理)、肖克(11月接任)政治委员王震(代理)、蔡会文(11月接任)参谋长李达(代理)政治部主任王震第二十二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 王震(兼任);第二十三师,师长杨茂、政治委员 谢国俞;第二十四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 胡楚父。1933年7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后王震代)、政治部主任李朴参谋长李达。二是1930年2月1日,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起义,部队也编为红八军。全军共2000人。军长俞作豫政委邓小平(3月接任)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家荣、政治委员 潘裕明;第二纵队,纵队长俞作豫(兼任)、政治委员 涂振农;第三纵队,纵队长黄飞虎1930年8月,红八军因受李宗仁的进攻,基本覆灭,全军仅剩100余人,后编入红七军。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1930年7月,由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和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地方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编成。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代)政治委员黄志竞(后于兆龙代)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骥第七师师 长 邹之漠、政治委员 李楚屏;第九师师 长 俞庚、政治委员 高咏生。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六军番号随之取消,原部队缩编为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治委员温锦惠,属红六军团编制。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1932年7月,奉中央命令,赣南信丰独立营与龙南、安远、寻邬等地的地方武装独立3师、6师等部组成红21军。军长刘畴西政治委员李井泉参谋长宋时轮1933年1月,该部划入红一方面军。6月,红21军与红7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的第5师。另,1930年6月,闽西红4军4纵队与红12军1纵队合编组建红21军。下辖五个纵队,2000余人。军长胡少海政委李任予该军只存在5个月,1930年11月,与红22军合建组成新的12军。5、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1930年夏,赣南行动委员会发出第三号通告,决定成立红三十五军。军长 罗贵波政治委员 邱达三1930年11月19日,赣南特委又发出第八号通告,确定将信丰、南康、安远、寻乌等县的地方武装、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五军,并重新任命了领导人。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罗贵波(原政治委员邱达三调任赣南暴动总指挥)副 军 长曾毅生,参 谋 长鄢一心,政治部主任 谢嘉禧。下辖3个师5个团及1个特务营。赣县、兴国赤卫军合编为第一师第二团;瑞金、于都、桥头部队合编为第三团;寻乌、安远部队合编为第二师第五、六两团;原七、八两团及独立营合编为第三师第七团;寻乌赤卫队编为红三十五军独立营。师未设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红三十五军成立后,在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1931年2月,红三十五军北上,到达宁都县后,归红一方面军指挥。1931年10月,该部改编为独立第3师。1932年秋,与独立第6师改编为红21军,35军番号撤销。军史汇编(2)红军时期 22020-03-05风生兮水...转自虚怀若渊修改分享:(三)、红 五 军 团1931年12月,奉命进攻中央苏区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原冯玉祥西北军部队一支)于江西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下辖13、14、15军,全军团共17000人。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 邝朱权;第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 黄火青;第15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 左权。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三十四师。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李卓然代)参谋长郑如岳(后李屏仁代)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供给部长胡南生十三师师长 陈伯钧政治委员谢良;十四师师长 程子华(后张宗逊代)、政治委员 朱良才;三十四师师长 陈树湘1934年10月10日,红五军团开始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任)政治委员谢良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在长征期间,红五军团主要负责中央红军的后卫战斗,因而损失在各支部队中数一数二。1934年12月26日黎平会议后,红八军团撤销,全部部队编入红五军团。1935年2月9日遵义会议后,红五军团撤销师一级编制,缩编为三个团。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员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1935年11月,一、四方面军分裂后,红五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与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三军合编为新的红五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后随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五军随同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作为西路军的一部分进军甘肃,在战斗中损失殆尽。1、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后何长工代)第三十七师师长郭如岳、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三军番号随之取消。2、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1932年3月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军长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五、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吾。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四军番号随之取消。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1932年3月12日,转由红一军团领导,8月8日,回归红五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五军番号随之取消。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二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十五军的番号,即鄂东红十五军和徐海蚌地区的红十五军。4、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第五次反围剿前,经中央批准在福建、江西交界处组建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在博生县宣告成立。下辖43、44、45三个团,共1万余人。部队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1933年9月3日,经整训后,定正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师,属红五军团建制。师长陈光后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政委冯文彬 后肖华、罗华明长征时,在湘江战役中,该部顽强战斗,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2700余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该部编入红1、2师,番号撤销。(四)、红十五 军 团1935年9月18日,原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后,于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两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下辖25、26、27军,全军团共7000余人。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参谋长刘志丹(兼)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 长 张绍东、政治委员 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 长 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十七军改编):师 长 贺晋年、政治委员 张达志。1935年11月3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军团下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 骑兵团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投入抗日战争战场。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初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后改隶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军长 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 吴焕先。1932年秋,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年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 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政治委员 高敬亭。1933年1月,红二十八军并入到红二十五军。1934年,第二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全军共3000余人。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不久,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4年11月,奉命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1932年2月12日,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李杰夫。后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由陕甘游击支队改编组成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后汪锋代),全军仅一个团。即第四十二师第二团,王世泰任团长,杜衡任政委。1933年5月,杜衡率领红二十六军强行南下三原战败,仅少数余部在王世泰、王泰吉和刘志丹等领导下突围。同年11月,重新组建第四十二师,全军共500余人。师长王泰吉(后刘志丹代)、政治委员高岗(后杨森代)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七十八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共同组成红十五军团,杨森任师长。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1935年1月30日由陕北独立师改编组成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同年9月18日,改编为第八十一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1937年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参加抗日战争。另外,鄂豫皖苏区在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也一度组织过一支以“红二十七军”为番号的部队,由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七师和皖西北地方武装组成。全军共四千五百余人。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辖:第一团,由原由红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改编。团长张四季、政委杜本莲第三团,由六安、霍丘两个独立营和皖西北道区模范营及英山、霍山、六安三个保卫连合编而成。团长程启波、政委詹大列第八十一师,师部由二十七军军部兼,辖第二团,由英山独立十三团改称,后蕲春县游击队编入该团。团长熊海清、政委曾照瑞第五团,由霍山独立团(两个营)和五星县(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等合编。团长陈光辉、政委洪善维该部队存在时间不长,后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五)、红 七 军 团1933年2月,红十一军由赣东北地区调往中央苏区,编入红一方面军。6月7日改建为红七军团。10月28日中央军委正式命令成立,下辖19、20、34等三个师。党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第19师师长寻淮洲后周建屏政委肖劲光 后吕振球第20师师长李聚奎后粟裕政委李翔梧第34师师长周子昆后彭绍辉政委谭震林 后程翠林1934年7月5日,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在瑞金改编为抗日先遣队前往闽浙赣苏区。先遣队总指挥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1934年10月,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改为19师。后随红十军团继续北上。(六)、红 八 军 团1934年9月21日,在江西兴国由红21师、23师和中央警卫团(即工人师)合编组成红八军团,属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1万余人。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参谋长唐溶后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罗荣桓长征途中,该部掩护军委纵队前进。1934年11月17日,部队缩编,21师撤销。11月30日,因故掉在整个中央红军队伍的最后,与中央失去联系。在湘江战役中受到严重损失。12月1日晚,罗荣桓收容渡过湘江的人员只剩600余人。12月28日,中央决定取消红八军团建制和番号,余部并入红五军团。(七)红九军团1933年10月28日,由红一军团第三师等部组成,正式成立红九军团。辖红3师、14师、独1团、第4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张翼(1934年8月叛变) 后郭天明政治部主任 李湘怜 后蔡书彬、黄火青第3师 师长张经武后罗炳辉(兼)政委刘英后蔡树藩(兼)7团团长龚楚(1935年5月叛变)后刘华香、洪玉良政委吴修权后方强、庄振风、周生珍8团团长刘雄武后杨梅生、姜振海、崔建勋政委谢季芳 后 刘先胜、幸士修9团团长王玉洪后李国柱、刘华香、萧新槐政委姜启化第14师 师长程子华 后张宗逊 政委朱良才第22师(会昌工人师)1934年10月编入。师长龚楚(1935年5月叛变)后程子华、周子昆政委方强 后黄开湘1934年11月,部队从福建长汀突围长征。刚刚编入的22师通过三道封锁线后只剩下1000余人,奉调到中央纵队挑东西,脱离建制。1935年2月,扎西整编后,撤销师团建制,全军只宿编为三个大营,对外称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随四方面军活动。1937年,原红九军团主力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八)、红 十 军 团1934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红七军团在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下,以北上抗日的名义前往闽浙赣苏区与当地的红十军会师。11月,两军合编组成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19师,红十军改编为20、21两个师。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20师师长刘畴西(兼政委)后乐少华(兼政委)21师师长胡天桃同时,成立闽浙赣苏区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委员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红十军团成立后,即从赣东北苏区出发长征。1934年12月,在安徽古竹溪遭遇数倍敌人袭击,部队损失惨重。1935年1月,方志敏率部返回赣东北苏区时,又被敌团团围住,经激烈战斗,部队再次受到重创,方志敏被捕。仅存下的800余人在粟裕带领下坚持游击战,抗日战争开始后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二、红二方面军1930年7月,红二军团在湖北公安县由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9月为邓中夏接任)。1931年3月21日,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退出洪湖地区,转至湘鄂苏区,因受国民党军压迫,于1934年进入贵州东部地区。1933年6月,红六军团合编成立。下辖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军团共9000余人。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1934年8月,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任弼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到达黔东地区,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与红三军会师。此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由红二军团首长统一指挥行动,全军共约8000人。1935年11月19日,两军团奉命退出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同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旋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10月22日,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一)、红 二 军 团1930年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7月7日,两军在公安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改称红二军,成立红二军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要求,两军合编成红二军团。全军团共1万余人。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周逸群(后邓中夏代)参谋长孙德清(后汤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1年9月红二军团全部回到洪湖缩编为红三军。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另拟定由洪湖苏区的部队编成红九师。全军扩充至一万五千余人。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国民党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向南撤往湘鄂西苏区。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进入贵州,9月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4年10月24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水会师,自此开始统一行动。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两个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6月30日,全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后陈本新代)、政治委员谭友林;第六师:师长郭鹏(后贺炳炎代)、政治委员廖汉生。1937年,原红二军团主力和红二十八军一道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代理)、副旅长李井泉。之后投入抗日战争战场。1、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 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 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 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 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 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国民党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向南撤往湘鄂西苏区。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第七师师长 汤福林(后叶光吉代)、政治委员 盛联均;第九师师长 段德昌、政治委员 宋盘铭;教导团团长 卢冬生、政治委员 关向应。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进入贵州,9月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2、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3月,贺龙、张逸群在湘鄂西领导武装斗争,队伍发展到3000人,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7月,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军长贺龙政委张一鸣一支队队长文南浦二支队队长贺桂如三支队队长贺佩卿四支队队长刘玉阶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成立红二军团。红四军改称红二军。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红二军是1930年7月由原湘鄂西红四军改名。红二军下辖一个师和一个团,全军2000人军长贺龙(兼)后 孙德清代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任)朱勉之代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参 谋 长向鲁清第十团团长张一鸣,政治委员吴凤卿第十一团团长覃苏,政治委员汪毅夫第十二团团长吴虎臣,政治委员张海涛警卫团团长贺佩卿 政治委员吴协仲1931年7月,红二军团改称“红三军”,红二军番号随之撤销。另,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后陈本新代)、政治委员谭友林;第六师:师长郭鹏(后贺炳炎代)、政治委员廖汉生。4、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1930年2月,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后旷继勋代)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第一纵队:司令员段德昌(兼任)、政治委员王鹤;第二纵队:司令员段玉林1930年7月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合编成红二军团。红六军下辖第十六、十七两个师。军长旷继勋(后段德昌代)政治委员段德昌(后柳克明代)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师长 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四十六团,团长 李骑;第四十七团,团长 贾鸣钟,政治委员 邱鸿禧;第四十八团,团长 桂伦,政治委员谭抗。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许光达第四十九团,团长 刘仁载,政治委员 戴文斌;第 五十 团,团长 张海清;第五十一团,团长 陈华山政治委员 段德福1931年7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六军番号取消。另外,红军中还有三支部队使用过红六军番号一是1929年7月湖北长阳农民武装也自发组成红六军。全军3000余人。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该军成立不到一个月,8月间即在资丘遭伏击,军长李勋等阵亡,红六军失败。红一军团下属的红三军前身也使用红六军番号。二是1930年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为红六军,下辖第1、2、3旅,不久改为纵队。军长 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代)、政治部主任毛泽覃。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 李人林;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 曾炳春;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 刘作述。全军共2000余人。1933年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7月改为红三军。三是1936年7月红六军团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编为红六军。(详情见下条“红六军团”)(二)、红 六 军 团1933年6月,湘赣苏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会师,改编为三个师统一行动。第十六师师长 高永生、政治委员 温锦惠、参谋长李鄂;第十七师师长 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 王震;第十八师师长 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 袁任远。此时,未成立正式军团领导机关,也未正式使用红六军团番号。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训令成立红六军团,下令其西征前往湘鄂西苏区。军团下辖两个师,约9000余人。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 治部主任张子意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任(后吴正卿代)、政治委员王震兼任(后苏杰代)政治部主任 张子意兼任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后邝朱权代) 政治委员甘泗淇 副 师长彭辉盟 参 谋 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会师,开始统一行动,此时主官为: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后张子意代)、副主任罗志敏。1935年11月19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根据中央命令,两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改编为红六军。红六军团改编后的红六军军长肖克(后陈伯钧代)、政治委员王震、副政治委员罗志敏、参谋长谭家述(后彭绍辉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刘道生代)第十六师;师长张辉、政治委员晏福生;第十七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汤祥峰;第十八师:师长张正坤、政治委员罗志敏(兼任);模范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彭栋材。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7年,原红六军团主力和红三十二军主力(此32军为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由红七军团改建而成。另,1933年东北地区曾组建过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军史汇编(2)红军时期 22020-03-05风生兮水...转自虚怀若渊修改分享:(三)、红 五 军 团1931年12月,奉命进攻中央苏区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原冯玉祥西北军部队一支)于江西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下辖13、14、15军,全军团共17000人。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 邝朱权;第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 黄火青;第15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 左权。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三十四师。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李卓然代)参谋长郑如岳(后李屏仁代)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供给部长胡南生十三师师长 陈伯钧政治委员谢良;十四师师长 程子华(后张宗逊代)、政治委员 朱良才;三十四师师长 陈树湘1934年10月10日,红五军团开始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任)政治委员谢良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在长征期间,红五军团主要负责中央红军的后卫战斗,因而损失在各支部队中数一数二。1934年12月26日黎平会议后,红八军团撤销,全部部队编入红五军团。1935年2月9日遵义会议后,红五军团撤销师一级编制,缩编为三个团。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员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1935年11月,一、四方面军分裂后,红五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与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三军合编为新的红五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后随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五军随同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作为西路军的一部分进军甘肃,在战斗中损失殆尽。1、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后何长工代)第三十七师师长郭如岳、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三军番号随之取消。2、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1932年3月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军长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五、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吾。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四军番号随之取消。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组成。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1932年3月12日,转由红一军团领导,8月8日,回归红五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五军番号随之取消。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二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十五军的番号,即鄂东红十五军和徐海蚌地区的红十五军。4、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第五次反围剿前,经中央批准在福建、江西交界处组建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在博生县宣告成立。下辖43、44、45三个团,共1万余人。部队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1933年9月3日,经整训后,定正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师,属红五军团建制。师长陈光后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政委冯文彬 后肖华、罗华明长征时,在湘江战役中,该部顽强战斗,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2700余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该部编入红1、2师,番号撤销。(四)、红十五 军 团1935年9月18日,原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后,于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两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下辖25、26、27军,全军团共7000余人。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参谋长刘志丹(兼)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 长 张绍东、政治委员 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 长 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十七军改编):师 长 贺晋年、政治委员 张达志。1935年11月3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军团下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 骑兵团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投入抗日战争战场。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初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后改隶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军长 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 吴焕先。1932年秋,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年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 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政治委员 高敬亭。1933年1月,红二十八军并入到红二十五军。1934年,第二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全军共3000余人。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不久,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4年11月,奉命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1932年2月12日,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李杰夫。后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由陕甘游击支队改编组成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后汪锋代),全军仅一个团。即第四十二师第二团,王世泰任团长,杜衡任政委。1933年5月,杜衡率领红二十六军强行南下三原战败,仅少数余部在王世泰、王泰吉和刘志丹等领导下突围。同年11月,重新组建第四十二师,全军共500余人。师长王泰吉(后刘志丹代)、政治委员高岗(后杨森代)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七十八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共同组成红十五军团,杨森任师长。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1935年1月30日由陕北独立师改编组成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同年9月18日,改编为第八十一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1937年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参加抗日战争。另外,鄂豫皖苏区在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也一度组织过一支以“红二十七军”为番号的部队,由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七师和皖西北地方武装组成。全军共四千五百余人。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辖:第一团,由原由红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改编。团长张四季、政委杜本莲第三团,由六安、霍丘两个独立营和皖西北道区模范营及英山、霍山、六安三个保卫连合编而成。团长程启波、政委詹大列第八十一师,师部由二十七军军部兼,辖第二团,由英山独立十三团改称,后蕲春县游击队编入该团。团长熊海清、政委曾照瑞第五团,由霍山独立团(两个营)和五星县(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等合编。团长陈光辉、政委洪善维该部队存在时间不长,后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五)、红 七 军 团1933年2月,红十一军由赣东北地区调往中央苏区,编入红一方面军。6月7日改建为红七军团。10月28日中央军委正式命令成立,下辖19、20、34等三个师。党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第19师师长寻淮洲后周建屏政委肖劲光 后吕振球第20师师长李聚奎后粟裕政委李翔梧第34师师长周子昆后彭绍辉政委谭震林 后程翠林1934年7月5日,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在瑞金改编为抗日先遣队前往闽浙赣苏区。先遣队总指挥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1934年10月,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红七军团改为19师。后随红十军团继续北上。(六)、红 八 军 团1934年9月21日,在江西兴国由红21师、23师和中央警卫团(即工人师)合编组成红八军团,属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1万余人。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参谋长唐溶后毕占云政治部主任罗荣桓长征途中,该部掩护军委纵队前进。1934年11月17日,部队缩编,21师撤销。11月30日,因故掉在整个中央红军队伍的最后,与中央失去联系。在湘江战役中受到严重损失。12月1日晚,罗荣桓收容渡过湘江的人员只剩600余人。12月28日,中央决定取消红八军团建制和番号,余部并入红五军团。(七)红九军团1933年10月28日,由红一军团第三师等部组成,正式成立红九军团。辖红3师、14师、独1团、第4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张翼(1934年8月叛变) 后郭天明政治部主任 李湘怜 后蔡书彬、黄火青第3师 师长张经武后罗炳辉(兼)政委刘英后蔡树藩(兼)7团团长龚楚(1935年5月叛变)后刘华香、洪玉良政委吴修权后方强、庄振风、周生珍8团团长刘雄武后杨梅生、姜振海、崔建勋政委谢季芳 后 刘先胜、幸士修9团团长王玉洪后李国柱、刘华香、萧新槐政委姜启化第14师 师长程子华 后张宗逊 政委朱良才第22师(会昌工人师)1934年10月编入。师长龚楚(1935年5月叛变)后程子华、周子昆政委方强 后黄开湘1934年11月,部队从福建长汀突围长征。刚刚编入的22师通过三道封锁线后只剩下1000余人,奉调到中央纵队挑东西,脱离建制。1935年2月,扎西整编后,撤销师团建制,全军只宿编为三个大营,对外称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随四方面军活动。1937年,原红九军团主力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八)、红 十 军 团1934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红七军团在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下,以北上抗日的名义前往闽浙赣苏区与当地的红十军会师。11月,两军合编组成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19师,红十军改编为20、21两个师。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20师师长刘畴西(兼政委)后乐少华(兼政委)21师师长胡天桃同时,成立闽浙赣苏区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委员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红十军团成立后,即从赣东北苏区出发长征。1934年12月,在安徽古竹溪遭遇数倍敌人袭击,部队损失惨重。1935年1月,方志敏率部返回赣东北苏区时,又被敌团团围住,经激烈战斗,部队再次受到重创,方志敏被捕。仅存下的800余人在粟裕带领下坚持游击战,抗日战争开始后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二、红二方面军1930年7月,红二军团在湖北公安县由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9月为邓中夏接任)。1931年3月21日,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退出洪湖地区,转至湘鄂苏区,因受国民党军压迫,于1934年进入贵州东部地区。1933年6月,红六军团合编成立。下辖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军团共9000余人。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1934年8月,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任弼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到达黔东地区,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与红三军会师。此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由红二军团首长统一指挥行动,全军共约8000人。1935年11月19日,两军团奉命退出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同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旋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10月22日,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一)、红 二 军 团1930年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7月7日,两军在公安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改称红二军,成立红二军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要求,两军合编成红二军团。全军团共1万余人。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周逸群(后邓中夏代)参谋长孙德清(后汤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1年9月红二军团全部回到洪湖缩编为红三军。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另拟定由洪湖苏区的部队编成红九师。全军扩充至一万五千余人。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国民党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向南撤往湘鄂西苏区。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进入贵州,9月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4年10月24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水会师,自此开始统一行动。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两个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6月30日,全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后陈本新代)、政治委员谭友林;第六师:师长郭鹏(后贺炳炎代)、政治委员廖汉生。1937年,原红二军团主力和红二十八军一道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代理)、副旅长李井泉。之后投入抗日战争战场。1、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 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 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 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 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 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国民党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向南撤往湘鄂西苏区。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第七师师长 汤福林(后叶光吉代)、政治委员 盛联均;第九师师长 段德昌、政治委员 宋盘铭;教导团团长 卢冬生、政治委员 关向应。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进入贵州,9月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2、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3月,贺龙、张逸群在湘鄂西领导武装斗争,队伍发展到3000人,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7月,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军长贺龙政委张一鸣一支队队长文南浦二支队队长贺桂如三支队队长贺佩卿四支队队长刘玉阶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成立红二军团。红四军改称红二军。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红二军是1930年7月由原湘鄂西红四军改名。红二军下辖一个师和一个团,全军2000人军长贺龙(兼)后 孙德清代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任)朱勉之代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参 谋 长向鲁清第十团团长张一鸣,政治委员吴凤卿第十一团团长覃苏,政治委员汪毅夫第十二团团长吴虎臣,政治委员张海涛警卫团团长贺佩卿 政治委员吴协仲1931年7月,红二军团改称“红三军”,红二军番号随之撤销。另,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后陈本新代)、政治委员谭友林;第六师:师长郭鹏(后贺炳炎代)、政治委员廖汉生。4、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1930年2月,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后旷继勋代)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第一纵队:司令员段德昌(兼任)、政治委员王鹤;第二纵队:司令员段玉林1930年7月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合编成红二军团。红六军下辖第十六、十七两个师。军长旷继勋(后段德昌代)政治委员段德昌(后柳克明代)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师长 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四十六团,团长 李骑;第四十七团,团长 贾鸣钟,政治委员 邱鸿禧;第四十八团,团长 桂伦,政治委员谭抗。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许光达第四十九团,团长 刘仁载,政治委员 戴文斌;第 五十 团,团长 张海清;第五十一团,团长 陈华山政治委员 段德福1931年7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六军番号取消。另外,红军中还有三支部队使用过红六军番号一是1929年7月湖北长阳农民武装也自发组成红六军。全军3000余人。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该军成立不到一个月,8月间即在资丘遭伏击,军长李勋等阵亡,红六军失败。红一军团下属的红三军前身也使用红六军番号。二是1930年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为红六军,下辖第1、2、3旅,不久改为纵队。军长 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代)、政治部主任毛泽覃。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 李人林;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 曾炳春;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 刘作述。全军共2000余人。1933年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7月改为红三军。三是1936年7月红六军团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编为红六军。(详情见下条“红六军团”)(二)、红 六 军 团1933年6月,湘赣苏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会师,改编为三个师统一行动。第十六师师长 高永生、政治委员 温锦惠、参谋长李鄂;第十七师师长 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 王震;第十八师师长 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 袁任远。此时,未成立正式军团领导机关,也未正式使用红六军团番号。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训令成立红六军团,下令其西征前往湘鄂西苏区。军团下辖两个师,约9000余人。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 治部主任张子意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任(后吴正卿代)、政治委员王震兼任(后苏杰代)政治部主任 张子意兼任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后邝朱权代) 政治委员甘泗淇 副 师长彭辉盟 参 谋 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会师,开始统一行动,此时主官为: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后张子意代)、副主任罗志敏。1935年11月19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根据中央命令,两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改编为红六军。红六军团改编后的红六军军长肖克(后陈伯钧代)、政治委员王震、副政治委员罗志敏、参谋长谭家述(后彭绍辉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刘道生代)第十六师;师长张辉、政治委员晏福生;第十七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汤祥峰;第十八师:师长张正坤、政治委员罗志敏(兼任);模范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彭栋材。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7年,原红六军团主力和红三十二军主力(此32军为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由红七军团改建而成。另,1933年东北地区曾组建过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军史汇编(3)红军时期 32020-03-05风生兮水...转自虚怀若渊修改分享:三、红四方面军(一)、初创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由1927年11月3日鄂豫皖黄麻起义后的农民武装组成。1928年,黄麻起义部队整编为红十一军第31师。1929年,商南起义部队编为第32师。1929年11月独山起义部队编为第33师。1930年,三个师合编组成红一军。下辖三个师、一预备队、一独立旅。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愃第一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 李荣桂第二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师长孙永康政委姜镜堂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独 立旅旅长廖业祺1930年10月,重新整编,下辖三个师。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李昂茨第一师师长刘英政委李荣桂第二师师长孙永康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师长萧方政委姜镜堂1930年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鄂东红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小爸爸台词
  • 2、代嫁新娘3丑妻传奇
  • 3、大汉雄师
  • 4、玩命快递3快播
  • 5、亡灵修真者txt
  • 6、天龙之明教教主
  • 7、壳中少女压缩
  • 8、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9、快乐e行网
  • 10、hmjm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