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武山县总体规划(2020-2030)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周小树来源:新京报

(转载自搜狐焦点天水)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1)县域:武山县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15个乡镇(含城关镇),面积2020平方公里。重点编制全域空间规划及城乡体系规划。

(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西起城关镇城区清池峪水源地,东到洛门镇旱坪村,南北止于坝区村庄。包括城关镇和洛门镇2个镇,53个村庄,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重点编制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和用地布局规划。

(3) 乡镇:除城关镇和洛门镇以外的13个乡镇,重点编制镇(乡)规划纲要。

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总面积11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近期为2020-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 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 发展目标

1. 总体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美丽、人民幸福新武山,把武山建设成为扶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示范县。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县。。

2. 城市性质

中心城区重点建设成为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服务基地、陇东南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工业基地。

3. 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建设甘肃陇东南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县,陇东南区域性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工业基地;西部祈福养生圣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建设美丽武山、园林城镇。重点突出山环水绕和宜居舒适两大特色。凸显两山夹一川的特色河谷地区风貌,加强“大福武山”特色空间景观环境营造,营造山水城市,营造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

5.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目标

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新突破,打造全省双联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示范县。落实武山县“1+20”精准扶贫方案,全面实现小康,破解扶贫深层次矛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规划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46万人,城镇化率为40%,城镇人口约为18万人。规划2030年,县域总人口为50万人,城镇化率为50%,城镇人口约为25万人。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12万人。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18万人。。

6. 空间集约发展目标

城乡发展条件和城镇化水平实现新突破,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的城镇化”,以空间集聚为基础,实现就业转变、权益保障和城乡一体发展。城乡空间体系优化完善,实现紧凑与集约发展。以渭河河谷发展带为重点,城关镇-洛门镇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级河谷带的重点镇加速形成,水资源约束下县域人口紧缩增长,县域城镇规模结构不断优化,村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严守基本农田红线。

规划2020年县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为65.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3平方公里。

2030年县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为70.1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9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0平方公里。

(二) 发展战略

1. 富民强县发展战略

(1) 优化升级,三产联动。近中期以壮大工业经济为重点,以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和层次提升为主要途径。中远期通过产业的互补延伸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培育,逐步实现三次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形成现代综合产业体系。

(2) 多元就业,富民增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工业经济,拉动就业。鼓励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兼业就业等形式,拓展增收途径,实现脱贫致富。

1. 新型城镇化战略

(1) 优化城镇格局,中心城区集聚带动能力增强,乡镇服务功能增强。推进城关-洛门一体化建设,促进渭河河谷地区城镇化重点集聚。促进重点镇加速形成,建设特色型产业发展、就近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体系,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智能化运营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绿色发展战略

(1) 立足资源环境容量,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立足武山县脆弱的生态本底条件,坚持“有限容量”的基本原则,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城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和节水环保型工业,控制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土地空间管制,实行生态用地保护优先,严控生态敏感区内的开发建设。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武山县人居环境。呼应山水格局,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城乡生产生活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3. 县域空间管控战略

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划定开发边界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禁建控制线、特定功能控制线和自然基底控制线等控制线,建立县域“三区五线”管控体系。在空间上落实经济、城乡、生态、交通等重大战略,实现县域空间发展管控和引导。

一、 全域空间管控

(一) 全域空间格局

1. 县域形成四级沟域体系

经济产业人口向三级以上沟域聚集,城镇乡与中心村联动,实现分级节点带动。。

(1)一级沟域

以渭河河谷地区形成县域城镇人口重点聚集区。主要乡镇类型为城镇一体化型。

城关镇-洛门镇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区。通过中心城区产业和服务职能的提升,形成县域人口的核心聚集区。

建设1个重点镇:鸳鸯镇。集中发展文化旅游工业品加工和建材工业,拉动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2个一般镇:山丹镇和桦林镇。适度发展乡镇产业,依托鸳鸯镇,形成城镇一体化型片区人口聚集节点。

(2) 二级沟域

二级河谷地区指镇域南部榜沙河河谷、山丹河-南河河谷、大南河河谷、东梁渠-聂河河谷和西河河谷等主要河谷。其中主要带动城镇为产业带动型城镇,包括滩歌镇、马力镇、四门镇、温泉镇、龙台镇。

建设1个重点镇:滩歌镇。发展休闲旅游和农业产业化服务特色。形成产业带动型片区人口聚集节点。

建设马力镇、四门镇、温泉镇、龙台镇、榆盘镇5个一般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适度聚集,优化人口结构。

其他乡镇以现有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人口结构,形成公共服务型乡镇节点,为周边乡村提供公共服务。

(3)三级沟域

依托一级和二级沟域发展,主要以产业发展良好的中心村为沟域节点。为一级和二级沟域提供农业产业化或旅游等特色服务。

(4)四级沟域

以生态化农业生产为主,以规模较大,设施相对较好的中心村为节点,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县域全覆盖。

2. 县域形成五类沟域职能发展模式。

(1)城镇综合发展模式

指以综合型城镇为主要的带动节点的沟域。以城镇的二三产业发展为核心。主要包括渭河河谷、榜沙河河谷等沟域。

以乡镇为核心节点,二三产业综合带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做强二三产业产业,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

周边村庄特色化发展规模农业及休闲农业,为城镇提供服务。

(2)景区带动与沟域联动模式

以旅游为特色的沟域。在发展中注重沟域生态和景观品质打造,沟域游线化。主要包括东梁渠-聂河河谷、响河沟沟域等沟域。

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节点,旅游带动。

周边村庄发展旅游接待。

(3) 规模农业与特色带动模式

以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链条带动为主的沟域。发展中注重提升农业生产附加值。主要包括山丹河-南河河谷,马坞河河谷、咀头河谷、漳河河谷、清溪河河谷、孙家沟沟域、何家沟沟域、桦林沟沟域、上沟沟域等沟域。

镇区发展物流集散、电商节点等生产性服务,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中心村以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核心,组织物流节点、信息技术服务等。

一般村改进农业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

(4)休闲农业与旅游驱动模式

指以休闲农业特色发展为主的沟域。沟域发展注重沟域生态和景观品质打造,沟域游线化。主要包括西河河谷。

镇区发展餐饮、商贸等服务,实现休闲旅游带动。

部分特色中心村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提供农副产品。建设中注重特色和村庄建设品质

(5)山区生态保育引导模式

以山地生态保育为主的沟域。引导人口向沟域外城镇聚集,村庄规模缩减。

中心村实现全类型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周边村庄。一般村发展生态农、林业,实现人口和建设用地精明收缩。

(二)“三区”划定

1.禁止建设区

(1)禁止建设区指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渭河及其支流的河道及生态防护带、基本农田保护区、渭河堤防工程保护范围、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各类林保工程、Ⅱ级及以上林地保护范围以及25°以上陡坡区等。总面积约160199.63 公顷。

(2)禁止建设区内禁止城乡开发建设行为及与限建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特殊建设行为需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并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2. 限制建设区

(1)限制建设区内进行城乡建设有一定的工程或生态环境限制性。主要包括区域交通线及周边保护范围、引洮输水线路保护范围、天然气管道保护范围、输油管线保护范围、二级水源保护区、Ⅳ级林地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灾害敏感区、20°-25°缓坡区、森林公园及文保单位等。总面积约32003.62 公顷。

(2)限制建设区内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管理原则。城乡建设用地选址应尽量避开限制建设区域。经审查和论证确有必要进行建设的项目,应遵循生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性质、建设模式和开发强度,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

3. 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为城镇和产业发展的优先区域。指生态敏感性较低,地质条件较好,适宜进行城乡建设的区域。总面积约7415.29 公顷。

适建区内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做好城乡发展规模的引导,避免城乡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新建开发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避免对周围水体、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或破坏。

(三) 控制线规划

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区”互不交叉,全域覆盖。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生态禁建控制线。限制建设区包括特定功能控制线和自然基底控制线。适宜建设区等于开发边界控制线。一级控制线互不交叉,全域覆盖。生态禁建控制线、特定功能控制线控制线和开发边界控制线包含若干二级控制线,应对不同管控要求。

基本农田控制线:面积581.7平方公里。基本农田控制线纳入本次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管控要求参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生态禁建控制线:面积1136.9平方公里,生态禁建控制线纳入本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生态禁建控制线包括多条二级控制线,分别是环境保护禁建控制线、林业保护禁建控制线、文物保护禁建控制线、森林公园禁建控制线、河湖湿地禁建控制线、地质灾害危险区禁建控制线、陡坡区禁建控制线。由林业总场、环保局、林业局、文化局、水务局、国土局、水保局对应本部门事权分别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特定功能控制线:面积53.0平方公里,特定功能控制线纳入本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特定功能控制线主要为各类区域交通预留建设和保护空间。交通局作为主要管控部门进行特定功能控制线管控工作。

自然基底控制线:面积307.3平方公里,自然基底控制线纳入本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自然基底控制线包括二级水源保护区、Ⅳ级林地保护区等,在其他各条控制线范围之外的其他限制性建设区域。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必要的建设行为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

开发边界控制线:2030年开发边界控制线面积73.9平方公里。开发边界控制线纳入本规划确定的“适宜建设区”。开发边界控制线中包括建设规模控制线和弹性建设控制线。其中建设规模控制线位于开发边界控制线之内,包括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镇区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乡驻地村规划为乡建设用地的区域。规划2020年县域建设规模控制线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3平方公里,乡镇7平方公里。规划2030年县域建设规模控制线面积29.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乡镇9.4平方公里。建设规模控制线范围内为规划建设区。建设规模控制线范围内允许城镇建设,允许城镇建设,建设内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由武山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管理。建设项目选址于建设规模控制线内,由各部门按照行政审批流程审批。弹性建设控制线范围内在不突破其对应规划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规划建设区用地规模。

一、 全域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一) 城乡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重点镇包括鸳鸯镇和滩歌镇,一般镇包括马力镇、四门镇、山丹镇、温泉镇、桦林镇、龙台镇、榆盘镇、咀头乡、高楼乡、杨河乡、沿安乡。

中心城区为综合型,承担旅游服务、公共服务、商贸流通和产业发展等职能。

鸳鸯镇为综合型城镇,依托工业园区转型,重点发展工矿和商贸流通等职能。

滩歌镇为综合型城镇,依托滩歌古镇重点发展旅游职能。

其中马力镇为综合型城镇,依托木梯寺景区,结合马力工业发展集中区建设,重点发展工矿和旅游职能。

山丹镇为工矿型城镇,做强做精玉石加工产业。

龙台镇和温泉镇为旅游型城镇。龙台镇重点发展冷水鱼休闲农业旅游职能。温泉镇依托武山温泉和武山大草原重点发展旅游职能。

四门镇、桦林镇、榆盘镇、咀头乡、高楼乡、杨河乡、沿安乡为农贸型城镇。

城乡建设标准为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重点镇和一般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二) 村庄分类引导

县域规划融入镇区村庄总计44个,中心村88个,基层村193个,引导迁建村庄6个。

(1) 融入镇区村庄在周边城镇发展的同时进行城镇化改造。

(2) 中心村分为农业产业化型村庄、农旅互促型村庄和公共服务型村庄3类。其中农业产业化型村庄推动现有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完善农技站等设置,为周围村庄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农旅互促型村庄依托景区和特色农业观光区,提供农业旅游服务。公共服务型村庄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为周边区位较偏远的村庄提供公共服务。

(3) 基层村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发展质量,严格控制扩张,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

(4) 引导迁建村庄由政府主导,根据农民意愿,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配套政策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土地置换等多种方式和措施,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逐步引导村民向城镇聚集。原址进行山区绿化建设,实现生态修复。

(三) 县域特色风貌引导

突出“祈福圣地,大福武山”的风貌特色。城镇建设强化山地沟谷地域特征,突出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特征。

(1) 中心城区突显两山夹一川的山水格局特征,城镇建设体现先秦文化和佛教祈福文化特征。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杨不过牛过
  • 2、家有三狼君
  • 3、噬灵僵尸异界游
  • 4、河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5、相沢唯衣
  • 6、黄山天都峰图片
  • 7、冒牌天神1国语
  • 8、yybobo
  • 9、后厨下载
  • 10、国家宝藏2下载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