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作者冰原极光:1---5章 )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陈小新来源:环球报

序指着星星起誓,我写的都是真的。这是你这辈子所能看到的最真实的中国历史。这些文字,我写得非常严谨。之前我准备了好长时间。最初想命名它为《华夏生死书》,总觉得过于文艺;后来改成《人类学里的中国历史》,又好像过于学术。最终取了这么个名字。这些文字很新奇,和你接触的那些历史结论很不一样,但它绝对真实。我采撷国内外最权威的专家见解,收集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通过自己长时间的推理思考,总结提炼出了这些思想精髓。这几年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合作,对历史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新结论,而这个帖子就是集大成者,至少领先中学课本十年以上。很多内容要到十年之后才会被写进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如何书写历史?我觉得,看历史有3种视角,层次由浅到深如下。(1)文献学视角;(2)考古学视角;(3)人类学视角文献学视角看历史,看的是历史故事,充满偶然性。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代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家谱,普通百姓极少涉及。虽然视野非常狭窄,却包含着很多人生经验。读透这些古书,可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其中,就是万古不变的人性。人性是什么?是欲望。 如果你看了那么多《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还没有看出这“万古如一的人性”,那真的白读了。一旦读书读懂了人性,就能洞悉人心,无论别人在想什么,对你来说都是透明的。考古学视角看历史,其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所以结论总的看有一定的趋向性。而人类学视角看历史,因为把整个人类的所有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结论充满必然性。中国历史从来都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命运从始至终都和世界其它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曾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世界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却还没有一部真正以人类学视角来书写的历史书,而我这些文字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国学大师们”又要诘问了:“我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雄视天下,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独一无二,处处特别,岂是你那西洋外夷的人类学所能研究的?”其实,古代中国豪不特别,从不例外,也并不封闭。在世界各国中,中国历史是最标准的人类学研究对象。一部中国历史,几乎就是一个人类学的经典例证。我们总得知道祖先从哪里来的吧?为什么给了我们这样的外貌?汉语是咋来的,汉字又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先辈们如何建立国家;我们应该知道先人们曾经住什么样的房子,曾经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应该知道先人们如何结婚组建家庭,如何抚养孩子;我们还应该知道,中国人过的那些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怎么起源的?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我们还应该清楚: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我要把中国人祖先走过的道路,沿着先人曾经的足迹,重新走一次。我要全景式地扫描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找出中国人骨子里深藏的种种秘密,决不藏美,决不隐恶。见证他们的伟大和渺小,奸诈和忠厚,残忍和仁爱,智慧与愚蠢,贪婪和无私。我要让同胞们了解最真实的历史真相。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电子邮箱:huafeitianya@163.comQQ:570229461第一章 中国人的祖先从哪里来?就从中国人的起源开始说起吧!考古学家曾在中国境内找到很多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等。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些古猿人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他们生活的年代碰上了地球的冰川期,被大自然无情地灭绝了。中国人真正的祖先是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狩猎—采集人群,这一现代人群从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形成今天的黄种人和白人。而这一人群进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晚,2万年才大量进入中国。1. “冰川期”和考古发掘证明中国的古猿人已经灭绝要说明人类起源,必须把冰川期解释清楚。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这样的现象:全球气温突然变得极度严寒,冰川从两极向赤道扩张,冰冻整个星球上百万年,这就是地球的冰川期。冰川期到底有多冷呢?冷到这种程度,大气降水都被冻在陆地上变成冰川,使得海水不断变浅,海平面会降低上百米。所以地球闹冰川期的时候,不仅仅是气温深降,还会有海底露出成为陆地,使陆地面积增加。但冰川期的气候也并不恒定。全球每冷上几万年,大地就要休养生息,暖和几万年,这冷和暖的几万年分别称作小冰期和间冰期。冰川期由小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构成。地球在250万年开始了一个冰川期并持续至今。上一个小冰期在10万年前开始,到1万年前开始了间冰期,所以目前还算温暖。生活在中国境内的那些猿人是地球处于间冰期的时候,从非洲迁徙而来的。可一旦进入冰川期,中国会变得非常冷。冬季,中国的大部都会被冰雪覆盖,极冷的气温非常不适合古人类生存。从猿到人,人类体表的毛发是逐渐变少的,这种进化趋势也和中国寒冷的自然环境不相符。使用旧石器的猿人并未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也就也没有缝制皮衣的能力。所以,当遇上小冰期,尽管猿人们已经会用火,仍然躲不开灭绝的命运。考古学家始终不能找到距今10到6万年前之间中国境内有古人类活动的证据。这段空白期是古代中国猿人灭绝于冰川期的一个证据。而“大地湾现象”是证明那些古猿人并非现代中国人祖先的另一证据。所谓的“大地湾现象”就是指新石器文化在2万年前突然在中国出现,取代在中国境内已经延续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文化。中国古人类在几十万年里始终使用打制的旧石器,石器技术一直停滞不前。而到了2万年前,山顶洞人的石器却突然一夜之间追上了西亚的进度,一步到位地完全用磨制的新石器取代了旧石器。也就是说中国的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过渡。而西亚从10万年前就开始了从打制旧石器到磨制新石器的技术过渡期,石器制作技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和进步,直到2万年前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种现象是不能用当地的持续进化来解释的。上图:冰川期的地球(艺术想象图)。下图:45万年来北半球冰川覆盖的情况。2.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的体质比较中国人是典型的黄种人。我们的体质与白人和黑人相比,只是稍有不同,更多体现的是高度一致。黄白黑三个人种的平均身高大致相同,四肢比例也大致相当。每分钟心跳的频率基本一样。血压的范围也完全一样。人种之间肤色的差异虽然很醒目,但肤色体现的只是表皮细胞里黑色素的多少,在生理学没有太大距离。三大人种都具有语言能力,音带的声域都大致相同,都能发出完全一样的原音和辅音。三个人种的婴儿最先学会的词语都是妈妈。三个人种的怀孕期都是10个月,而女性的生理期也都完全相同。而三个人种都有同样的精神疾病,都会被抑郁症、精神分裂和孤独症所困扰。三个人种都有青春发育期,在13岁左右身体加速发育。而人类的几十种血型在不同人种中都有,只要血型相同,就可以跨越种族输血,而同种族不同血型却不能输血。白求恩可以给中国人输血,一些中国人却不能。和古猿人一对比,三大人种的长相几乎是完全一样。如,三个人种都有向下突出下巴和强有力的下颚肌肉,这是现代人具有语言能力的基础。而猿人的下颚骨并不向下突出,下颚骨上也没有发达的肌肉。猿人是不会说话的。他们喉部的空腔较小,无法容纳足够的软组织,没有声域广阔的发声器官。是否会说话,也是现代人与古猿人的差别。非洲、亚洲、欧洲的气候不同,提供的食物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的方向必然不同,在这些条件中的进化没有趋同性。不可能使各地的古猿人同方向、同速度向现代人进化。这说明今天全世界所有现代人的体质,一定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三大人种在体质上非同寻常的相似,与古代猿人天差地别的不同,证明三大人种是由一支古猿进化为具有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的原始人群,然后扩散到世界各地后,因环境不同而稍有分化形成的。3.基因研究证明所有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化石只能传递模糊的信息。要了解人类的起源,必须从基因层面进行研究。基因能够给予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结论,可以给予人类起源问题决定性的答案。自从科学家发现DNA分子以后,科学家利用基因对人类的起源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是非常惊人的。人类有几万个基因,附着在23对染色体上。其中个染色体叫做Y染色体,只有男性才有,这种染色体由于不成对所以不能产生基因交换,所以极为稳定,在遗传中会稳定地传给所有的男性后代。父子相继,代代遗传,是研究人类父系遗传的绝佳材料。上图:显微镜里的X染色体(左大)和Y染色体(右小)科学家检测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男性Y染色体,发现这些Y染色体都是15万年前一个非洲男子留下的。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从自己的父亲开始向上追溯自己的男性祖先,最终都会追溯到15万年前非洲的那个男子身上,他是我们所有现代人的高祖。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向上查自己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最终向上查8000代左右,都会查到这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亚当理论”。这在基因上证明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上图:人类Y染色体谱系(绝大多数中国男性属于O型)在15万年里这种Y染色体产生了许多突变,已经与非洲的Y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不同,但这些突变恰恰为研究人类的迁徙留下了绝好的痕迹。从2005年到2020年各国科学家通过通力合作,完成了世界各国Y染色体图谱,这个图谱为我们绘制了一张人类先人在世界各地迁徙的地图。除了男性Y染色体,还有另一种非常奇妙的遗传材料,就是细胞质DNA。细胞质DNA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细胞里,但是并不是基因组的一部分,而是从母亲卵子那里得来的附赠品。这种DNA会由母亲传给无论男女的所有后代。所以,细胞质DNA是追溯每个人母系祖先极佳材料。科学通过检测发现,世界上所有人的细胞质DNA都可以追溯到18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女性。我们全世界的每个人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都是18万年的那个非洲女性。她是我们的外婆的外婆的外婆,与我们隔着大约一万多代。这就是所谓的“夏娃理论”。关于“亚当理论”和“夏娃理论”有几点要说明。(1) 这两个理论并不是象征,而是严谨的科学结论。就是说,确实有那么一个人是今天所有男子的男性始祖。也确实有那么一个人是今天所有人的女性始祖。(2)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男子或者只有这一个女子。当时人群里还有很多人,只是这两个人的后代通过遗传漂变,把当时人群里其他人的Y染色体和细胞质DNA排挤出了人类基因库。但是人类其他的几万个遗传模块是从当时人群里的其他人那里继承来的。每一个基因都有自己的流传和衍化的历史。而每一个基因都一定对应着一个亚当或者夏娃。所以,像这样的理论上的亚当夏娃可能会有几万个。只不过是这两个遗传模块只沿着一种性别代代相传,显得比较特别罢了。(3)叫做亚当的那个男子和叫做夏娃的那名女子相差几万年非常正常,是人类不同基因在人群中的漂变速度不一样造成的。而且夏娃在先亚当居后也符合科学推论。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洲是全世界基因最全的地方,全世界所有基因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亚洲基因和欧洲基因都只是非洲的一个抽样。亚洲欧洲有的,非洲都有。而亚洲欧洲没有的,非洲也有。而且非洲的基因更古老,而欧洲亚洲基因有许多新的突变,更为年轻,这些基因只能是先祖从非洲带出来以后突变而来的。事实胜于任何雄辩。基因谱系完美无缺、确定无疑地证明了今天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是由非洲的一小群“现代人”扩散而成的。黄种人的体质基本上是从非洲带来的,在东亚只发生了微小的变化。4.为什么说“人类的老家是非洲”?非洲是“热带大陆”,生物多样性非常明显。对于古人来说有充足的食物来源。非洲面积广阔,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资源让人类种群获得足够的发展壮大的空间。现代人几乎没有体毛,而且现代人学会制作服装很晚,几十万年里都没有御寒的衣物。所以不穿衣服,却没有体毛,而且身材修长,对寒冷很不耐受等等特点,都证明现代人一定是在非常炎热的地方进化形成的,那个地方不能有太冷的冬季。这就把整个欧洲和北纬25度以北的亚洲(包括中国大部)都排除了。想想我们在山东冬天的时候穿着羽绒服都觉得冷,更不要说冰川期时比现在冷得多。这样候选区域就仅剩非洲和亚洲的阿拉伯、印度、中南三个半岛。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褪去身体表面的那些毛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在奔跑之后让身体迅速地散热,所以现代人进化成型的环境一定有大片开阔地,在那里生活着很多奔跑速度很快的动物作为古人的猎物,这种环境只有非洲广阔平坦的热带草原才有;只有非洲有非常广大的面积,可以让种群壮大,养活足够多的人口,从而提供基因的多样性,也只有这样的环境能够提供向高等动物进化的可能。综上,人类的体质应该是在非洲狩猎时跑出来的。800万年前的气候变化,使非洲东部的气候渐渐干旱。原来的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原本在森林里生活的猿类的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新的环境变得不再相符。从而给古猿类巨大的生存压力。古猿只有进化成新的适应新的环境的物种,这种生存压力才会减轻。所以,非洲变成了一台火花迸射、马力全开的生产现代人的机床。只要还没有合格的能适应新环境的新人种诞生,进化的齿轮就不会停止转动。古代的猿人带着各种基因在非洲的荒原上游荡,灭绝的阴影的在人类的身后不停地追赶。不断有不能适应先环境的猿人倒毙,也不断有向新方向进化的猿人出现。这样,自然选择使人类的优良基因在人群中不断富集。从而不断提高整个种群的素质,猿人的样子也渐渐向现代人类转化。一直到20万年前进智人突然出现,有了人类的意识。后来智人又进化出了语言能力,使种群的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大,使新人种对自然的适应力前所未有,适应力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挑战。他们不仅能适应非洲的环境,当他们走出非洲后,聪明的大脑也能够轻易适应亚洲和欧洲的新环境。现代人种诞生了。非洲是“生产”现代人的车间,总有“半成品”离开非洲老家迁徙到欧洲和亚洲去探索新世界。这就是中国境内那些北京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的来源。这些古猿人们因为未能熬过冰川期而灭绝。从而先后失败。但是,不断有人类的“半成品”从非洲迁徙出来,并且越晚出来的就越进步。这些灭绝的古猿人留下的痕迹就是人类在亚洲和欧洲独立进化的假象,误导了化石专家产生了本土起源说的错觉。而留在非洲老家的古猿人依然不断进化,改变世界的能力不断变强,直到进化成我们这些现代人,然后走出非洲,在全世界获得成功。5.现代人群在全世界的扩散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5个阶段。在现代人的祖先离开非洲之前,进化中的人类至少曾经2次走出非洲。分别是直立人(海德堡人、北京猿人、爪哇猿人)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直立人灭绝于冰川期。早期智人(如尼安德特人)则是被现代人灭绝的。但早期智人部分基因还留在现代人的体内。无论是欧洲人、东亚人还是美洲印第安人,体内都有大约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上图:尼安德特人形象。尼人仅分布在欧洲和西亚,但基因研究发现,无论是欧洲人、中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有大约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现代人(晚期智人)离开非洲分先后两次,第一次是10万年前的棕色人种,y染色体为C和D型。这群人属于一个海岸捡食文化群体。主要通过在海边捡拾海鱼、贝类等高蛋白食物为生。所以他们始终沿着海岸迁徙。因为路线单一,推进的速度比较快。到 6万年前已到达今天的东南亚和澳洲。成为老亚洲人。那时地球正处于冰川期,海平面比现在低100米以上,澳洲和印尼群岛以及亚洲大陆连在一起(或者仅仅隔着很窄的海峡)。冰川时代的中国非常寒冷,棕色人种进入中国的步伐缓慢。直到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才发展出在寒冷地区生活的文化。使得他们可以拿着旧石器,向冰天雪地的北中国走去,形成了山顶洞人等早期中国居民,延续了中国已经中断了几万年的旧石器文化的香火。今天,棕色人种还在很多比较边远的地方生活着,比如澳洲土著、印度低种姓、日本阿伊奴人、东南亚尼格利陀人等等。中国人是黄种人,但也有很重的棕色人种血统。中国人的基因至少有10%来自老亚洲人(棕色人种),甚至可能远远高于这一数据。现代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发生在5万年前,他们是中国人的主要祖先,中国人的绝大多数基因来自于他们。这群人使用的石器比以前已经大为改进。他们的Y染色体为F型,是亚欧大陆绝大多数人的原始根类型。他们属于狩猎采集文化,以打猎和采摘为生。所以他们沿着陆路迁徙,至5万年前到达西亚,在那里他们与尼安德特人有了一次混血,使今天的亚洲人和欧洲人都有少量尼安德特人血统。这些现代人在西亚长时间定居,形成“古亚欧人群”。这个人群不断繁衍,不断扩散,为后来白种人的多种多样的体质特征奠定了基础。Y染色体也由F 分化为K、I、P、J等。上图:祖先们进入中国的路线到4万年前,这群人中的一支离开伊朗高原向东方迁徙, 他们的Y染色体为K型。他们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在较短的时间内穿过印度,来到缅甸、老挝一带,定居在今天大名鼎鼎的“金三角”附件的雨林里。在东南亚的雨林里,他们生活了2万年,体质也就渐渐与西亚的人群有了差别,黄种人的体质渐渐形成,而他们的Y染色体也由K分化为N和O。随着人数的不断壮大,这些东迁的“古亚欧人”渐渐形成“新亚洲人”。中南半岛成了黄种人的摇篮。6.上古中国人群的形成中国男性y染色体大多数归属于国际标准中的C、D,O、N,Q、R六种类型,都能在国境线外不远的地方找到更古老的类型。这些数据揭示了我们的祖先是在什么时间、沿怎样的路线进入中国的。如下表所示:考古发现,几万年来,东亚的古人类遗骨有从棕色人种渐渐变为黄色人种的趋势。山顶洞人的遗骨中有很明显的棕色人种成分。在日本,西伯利亚、美国,都发现过棕色人种的遗骨。而2万年以来,黄色人种的遗骨渐渐多了起来。在远东发现的石器更是对这种人种更替提供了明显的证据。中国的石器却始终都处于旧石器石器,这正好对应着棕色人种的活动时期。但是到了2万年前,突然由旧石器转变为新石器,在极短的时间内追上了西亚的进度,与之处于同一水平,这种不同寻常的飞跃,是东亚发生人种替代的又一证据。几乎所有民族都是不同人种融合混血而成的。欧洲人的主体是由地中海人种和诺迪克人种融合而成的阿尔卑斯人种。即使是血统纯正的冰岛人,其男性Y染色体有两种相当不同的成分。而身处孤岛的日本人则是由4万年前来到日本的原生人和2300年前登岛的弥生人融合而成。中国人和世界所有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混血儿。中国人形成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人是棕色人种,男子携带的Y染色体为C和D。他们利用4万年前亚间冰期进入中国。他们是10万年前离开非洲的第一代现代人(晚期智人),他们使用旧石器,早期主要通过在海边打渔谋生,后来也发展出狩猎—采集文化。棕色人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天的中国人的体质,因为中国人的母系遗传中棕色成分较大。后来大部分区域的棕色人种都被取代,但小群落今天还分布在像北海道、安达曼岛等边缘地区。中亚白种人是另一个进入中国的古人群,他们携带的Y染色体为Q型和R型。Q在2万年前开始进入,R要晚一些。今天这两种染色体类型占汉族的3%左右,证明汉族也有一定的白色人种的成分,只是比例极小,对中国人体质影响有限。R型为较为典型的白色人种Y染色体类型。但中原的R型为汉族所特有,与欧洲人的R已经分离了1万5千年以上,证明在它是在汉族形成时就有的,与后来入侵的游牧民族没有关系。中国人的主要体质特征来自东南亚的黄色人种,Y染色体为O型、N型。约3.5万年前,东南亚雨林里的黄种人携带的K型Y染色体突变为O和N。O又分化为O1、O2、O3三支。其中携带O1型Y染色体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越南,被称为“黄种人沿海支”。这一支人从东南亚呈放射状扩散到印尼、夏威夷、新西兰和马达加斯加,形成后世的南岛语系各民族,后来也有一些“沿海支黄种人”进入中国。而Y染色体为O2、O3和N的人群则聚集在中南半岛的西部,称为“内陆支黄种人”。小冰期使北方天寒地冻,阻挡黄种人北上。直到2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之后,黄种人的沿海支和内陆支分东、西两条路线进入中国北方,而广西和云南分别是其的入口。O1(沿海支)黄种人沾着中国的海岸从广西一路向北扩散,一直走到辽宁等地。形成后来的百越、东夷、通古斯等民族。今天东北的满族、蒙族、朝鲜族有较多的O1成分。而西支黄种人的Y染色体为O2、O3和N类型,他们自云南一路向北进入中国。沿着云南横断山脉的江河一代一代地向北方扩散。他们的子孙经过云贵高原、四川西部一直来到黄河上游,即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一带定居繁衍。不断向黄河中下游扩散,形成了“汉藏人群”,这群古人是今天汉族、藏族、羌族等民族的祖先。他们不断排挤当地的棕色土著,使得中原地区的棕色人种人数大减。但很多棕色人种女性把基因融进了现代中国人的身体里。所以,如果说现代人形成于非洲,黄种人形成于东南亚,那么最初的中国人则形成于黄土高原。棕色人种C很早就散布到蒙古高原。之后白种人Q、R也从中亚迁入中国北方草原,深深影响了当地人的体质。接着黄种人O、N也由中原大量进入,并成为当地的主流。黄白棕三个人种在蒙古高原上混合成了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他们的后代包括后来的匈奴族、突厥族、东胡、鲜卑、蒙古族和满族等。 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从亚洲最西端的土耳其到最东端的韩国广泛分布,越往东黄色棕色血统更浓厚,如蒙古、锡伯族等。西部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白种人体质更明显,如维吾尔族等。这些人的后代注定会威震华夏。第二章 中国史前社会面貌1.祖先们的狩猎年代(约40000年前——约12000年前)在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距今40000至20000年的中原地层里,仅能找到旧石器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距今20000至13000年的文化层里,出现了新石器和陶片,但在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距今13000——8000年的文化层里,新石器和陶片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而距今8000——约5000年的文化层里,主要文化遗物为新石器和陶器。这些表明,中国境内古人群获得食物的方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狩猎采集-高级狩猎采集-初级农业-成熟锄耕农业-线性农业原始狩猎采集文化是4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中国的矮黑人和棕色人种带来的。他们使用的是打制的旧石器。当时中国气候还非常寒冷,而他们的狩猎水平也不高,所以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到2万年前左右,全球气候曾经小幅变暖,黄种人的游猎群体沿着云南的茶马古道和东南海岸线进入中国北方,带来了新石器制作技术,也开启了中国境内的高级狩猎采集文化。狩猎采集人群的基本社会单位是一个个不断游动的狩猎小团体。这些团体以家族血缘为纽带,成员之间都是亲属关系。每个团体平均30人左右,男性成员可能远多于女性。30人是人群内部狩猎协作和食物分配的最优数字。如果人口增多,时间一长就会分裂出新的狩猎团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体的最大利益。那时整个亚欧大陆的猎人们都已经普遍使用弓箭,并豢养猎犬。世界上最早弓的实物出土于北欧9000年前的地层里,而中国在2万年前的地层里发现过石制箭头。犬类在13000年前被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东北亚带入美洲,可见当时猎犬在中国已经较为普遍。狩猎采集时代,人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的能力不强。猎人们只能打到那些容易追上的动物,比如兔群里跑不动的老兔子啦,鹿群里的娇气的小鹿啦什么的。一旦把一个地区跑得慢的猎物打光,剩下的动物就不那么容易抓住。狩猎的难度加大,猎人们就得换一个地方狩猎,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再换地方。所以,在狩猎采集年代,一个地区的人口不能太多,人群还必须在不同地区不停地迁徙。那时人们游走在物产丰饶的荒原上,日常活动都围绕着获得食物展开。男人们作为猎人带着弓箭和投枪出去打猎,而女性则要对营地周围的植物进行采集。她们采集各种植物可以食用的根、茎、叶、果等部位。这种男女分工是从非洲带出来的,当时世界各地都是这样的风俗,也是狩猎采集文化名称的由来。猎人们的收获很不稳定,女性的采集活动则受季节和植物生长周期影响。所以人们经常挨饿,生活非常苦。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GDP简直为0。人们除了身上披着的兽皮,手里打猎的家什,以及储藏的一点点食物以外,确实一无所有。吃树皮、吃草籽都是常有的事。先后进入中国的不同人种不断地融合,史前是人种融合的“混血时代”。原因很多。(1)当时的人们以游猎为主,很少定居,所以人群流动性极大。大陆一端某一人群的后代很容易在几千年后流动到大陆的另一端。(2)当时全世界人口非常少,各地人口非常稀薄。即使是一个小群体的到来,也会给本地的基因带来很大影响。(3)当时民族尚未形成,人们对新来的群体一般不具有较强的排斥性,通婚相对容易发生。今天,几乎所有民族都是上古时期不同人种融合混血而成的。欧洲人的主体由地中海人种和诺迪克人种融合而成。血统纯正的冰岛人,其男性Y染色体也有两种相当不同的成分。日本人则是由4万年前定居的原生人和2300年前登岛的弥生人融合而成。中国人也是古老的混血儿。我们父系中东南亚的o为主,而母系成分则较为复杂,其中老亚洲人的M系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证明老亚洲人的基因通过女性大量地流传给了我们。老亚洲人被融合还是以经济原因为主。因为新亚洲人有更好的狩猎能力,获得食物的能力更强,人口增长非常快。而老亚洲人人口几乎保持不变,从而在比例上越来越低。特别是后来农业的出现,使黄种O系人群在获得食物方面更有优势,因而引起人口的剧增。O型Y染色体在中国的农耕区崛起。2.农业革命(约12000年前——8000年前)5万年前先祖们的智力水平已经与我们完全一样了,与神经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都出现于离开非洲以前。如果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几万年前的原始人完全可以胜任电脑编程或者驾驶飞机的工作。他们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使知识和财富很难传承和积累。今天人类能过现代化生活,不是我们在生理上比祖先有更高的智力水平,而是得益于知识和财富的不断积累。换句话说,我们比原始人过得好,仅仅是因为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而已。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各种发明创造的出现有3段时间曾经非常突出,像3个里程碑。它们是:(1)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2)五千年前古典文明的兴起。(3)五百年前开始的现代化。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中东(伊拉克),中国和墨西哥。今天养活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粮食品种都是由这三个地区的狩猎—采集人群培育的。在中东培育的新作物是小麦和大麦;在墨西哥被培育的作物是玉米;而在中国,黄河流域的老祖宗把较常见的狗尾草培育成了谷子,长江流域的老祖宗则培育出了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起源地,对现代社会的形成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前面说过,史前女性在采集的过程中对各种植物非常了解,知道各种植物哪些部位能吃,哪些部位有毒,何时开花,何时结果。在此过程中,她们被一种神奇的草深深吸引住了,这种草在今天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狗尾草。这种植物的种子尽管吃起来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在营地周围很容易找到,还没有毒。在人们饿得不行的时候,不挑食的史前人类只好吃一点这一类草籽。尤其是为了过冬,人们在秋天大量收集这种草籽并储藏起来。如果冬天狩猎不顺,就靠这种草籽挨过去。好不容易春天来了,储藏草籽的地方,一些狗尾草竟然长出来了!而且比野地里长得还要好!在冬天,这些草籽曾经帮助人们填饱了肚皮。女人们心存感激,就小心地照料这些小苗,等到秋天时再作冬粮。就这样,一年一年,营地里的狗尾草草籽越来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可口。最终,女人们把狗尾草培育成了谷子。它的种子就是小米。狗尾草在中国北方遍地都是。正是这种让人不屑一顾的平凡植物,哺育了华夏文明。谷子对中国人的生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江山社稷的“稷”指的就是小米,它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五谷之首”,是中国人的主食,直到宋朝才在南方被大米替代。比起谷子,水稻的培植更加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今天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都靠水稻养活,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水稻的栽培甚至可能比谷子还要早。最早的谷子发现于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而在长江中游发现过距今10000年的水稻粒,而且是由野生稻向栽培稻转变的类型,从而确定了我国就是水稻的原产地。今天,袁隆平教授仍然在延续我们祖先的伟大工作。农业革命的主角是女性。她们延伸了采集活动,创造了农业。最初从事农业的也是女性。因为男子栽培植物会被耻笑,打猎才是男子汉的活动。而后来,人们发现从事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可以以较少的劳动获得较多的食物,养活较多的人口,非常有利可图,男性才参与进来。到后来男性完全主导了农业生产。中国人认为是神农氏发明了农业,而事实上,“神农”的真实面目是一群辛劳的母亲。谷子在中原地区栽培成功后,开始不断传播。一条传播路线沿着丝绸之路向西,5000年前通过甘青高原地区经中亚传遍整个欧洲。另一条沿着茶马古道向南方传播,经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传往东南亚。水稻也沿着茶马古道在5000年前后传到了东南亚,之后传入印度。而战国时期,“渡来系弥生人”向日本移民的时候,把水稻带进了日本。史前农业是刀耕火种类型,属于锄耕农业。这种农业形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种地的工具都是石制的挖地的铲子,非常简单。这种农具的名字今天人人喜欢,叫做“钱”。(第六章会介绍)。种地时用“钱”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埋进去,就算是播种了。秋天收获使用手去采集谷子,后来出现了羊角制的镰刀。“钱”这种农具从8000年前一直使用到2700年前。直到西周时期北方使用“钱”的锄耕仍然是农业的主流。耕牛和金属犁在中国出现得非常晚,大约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才得以普及。用牛拉金属犁种地也叫线性农业,它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是春秋时期人口和文化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上图:狗尾草。正是这种外形不起眼,名字有些可笑,我们平时不屑一顾的平凡植物,养育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远古的母亲们把它培育成了谷子,在宋朝以前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主食。江山社稷的稷指的就是谷子(小米)。我认为,如果要评国草的话,非狗尾草莫属。3.农业革命的影响(开始种地了)农业革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生活方式,使人与动物界诀别。农业生产必然强化“定居”。而定居会让人们建造房屋,有了房屋才能有手工业财富的积累。正是财富的积累和继承,才导致了现代家庭的出现。然后才会有民族和国家的出现。所以,后世的所有变革都是农业革命引起的连锁反应。狩猎采集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低水平索取,很快就会耗尽一个地区容易开发的自然资源,人群只能不断迁徙。农业是对自然的深度开发。种地使同面积的土地所养活的人口大大超过狩猎采集,这使得人们可以长时间定居在某一区域,而不再因食物危机而被迫迁徙。农业使同面积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出现村落变得可能。农业革命也大大减小了人群的流动性。先民们一旦开始种地,就必须长时间守在庄稼旁,等着它生长。这使得房屋在中国大量出现,中原大地上慢慢就有了村落。后世中国人成为世界上乡土情结最重的民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现在出土发掘的中国最早的房屋属于8000年前的甘肃仰韶文化。祖先们早期的房子多是圆形半地穴式,非常简陋。圆形的直径一般4到6米,房屋的矮墙用土夯成。屋顶用木头作一圈梁架,使用茅草铺成屋顶面。直到6000年前,方形的地面平房才多起来。但半地穴式的房子到了商朝还能见到。早期房子虽然简陋,确是阿房宫和圆明园的鼻祖。游猎生活的时候,为了迁徙方便,先祖们会把很多物品扔掉。而定居可以让人们在定居点内保存各种工具和辎重,甚至留给下一代使用。因此,农业革命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积累和继承。农业生产,以及定居生活本身的复杂化都需要很多新型工具。所以定居使真正意义上的手工业出现。今天,通过全国上万处新石器遗址,让我们对史前手工业有了相当的了解。按材料分,史前手工制品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四大类;按用途分主要为农具、炊具、容器、兵器、礼器等等。世界上最早的陶罐就出现在10000年前的东亚。陶器的烧制方法很简单。首先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然后放到火里烧,烧干之后泥土会变得非常硬,就成了坚固耐用的各种器皿。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工艺品之一。由于陶器在当时被视为财富象征,而陶器的烧造又比较容易,所以史前生产的陶器成千上万,数量极多。解放前,经常有史前的彩陶在路边被农民叫卖,那时在田地里很容易挖出彩陶器。史前社会因为没有金属工具,对木材的加工能力受限。但木头仍然是重要的材料,它和骨器、石器组成复合型工具,在武器和农具中用得较多。农具“钱”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器。磨制石器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世的很多金属器型当时都是用石头磨出来的。比如石斧、石锤、石刀、石箭头等等。用玉石制作的各种礼器最为精美。中国后来的玉文化正是新石器时代的遗风。至少6000年前,先祖们就已经会纺织天然麻。他们先用纺轮纺出线麻,然后织出麻布,作成衣服。有的麻布还染了色。尽管这些服装非常简单,这种麻作的衣服,中国穷人从6000年前一直穿到元代,才有棉布代替。而中国富人穿的丝绸也起源于史前,最初的发源地很可能在今天长三角一带。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确定已经开始养蚕缫丝。农业革命也让婚姻发生变化。人类天生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现代人从非洲带出来的原始婚姻形式是对偶婚。在狩猎群体中,一对男女会长期保持两性关系,并具有排他性,抚养共同后代。他们的关系也被人群其他人承认。但是对偶婚的男女关系相对松散。农业革命后的居家生活和财产继承使对偶婚得以强化为一夫一妻制婚姻。一夫一妻制的特点是夫妇双方生前同居,死后同葬。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史前房屋结构和墓葬情况来研究当时的婚姻。现在已经明确,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而仰韶文化前期似乎还有争议,到5000年前则明确为一夫一妻制。农业革命最大的影响,无疑就是造成人口的迅猛增长。农业为人群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增长不再受到食物紧缺的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婴儿成活率增大,从而在当时引起“人口爆炸”。3万年前生活在中原的人群不会超过10万人;1万年前,中原人口不会超过50万;可是到了8000年前,中原人口肯定达到了150万;到了5000年前,史前人口大约在300万左右;到了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中原人口达到500万~600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国大地上村落日渐密集。史前社会每个村落大约500人左右,这也是当时农业生产能力决定的。人口增多就要分出一部分人到别处去开荒建新的村落。4.村落时代(约8000年前——约5000年前,也称彩陶时代)史前社会绝不是母系社会。无论是狩猎采集时期还是定居时期,决定人群大事的从来都是成年男子。女性从来都是人群里的弱势群体,从古到今,从未改变。史前社会确定无疑是私有制的。那时确实没有阶级之分,但是人与人之间非常残酷。在不存在法律的原始丛林般的史前社会,恃强凌弱是常事。不同氏族、氏族内部有时会发生械斗。一些氏族可能几十年都是世仇。黄种人是沿着茶马古道和东南海岸两条路线进入中国的。两支黄种人的分布泾渭分明,他们定居后建立的文化也非常不同。内陆支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和红山文化,沿海支则有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兴起于8000年前的甘肃,后来向东呈扇形扩散到山西、河南一带,至5000年前开始衰落。全国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超过5200处,是史前最重要的文化。人群属于黄种人内陆支O3人群,使用原始汉藏语。对我们汉族的基因贡献超过一半,是汉族的前身。仰韶古人住在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每个村子500人左右。村落的布局十分讲究,中心有大型公共建筑,周围有用于防御的围沟。早期房屋多圆形半地穴式,后期以地面平房为主。仰韶古人使用木制农具种植谷子和黄米(黍),已经饲养猪、狗和鸡。打猎和采集依然是重要食物来源,遗址中有大量的猎物骨骼和狩猎工具。对遗骨测量,仰韶古人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比后来各朝代汉族的平均身高要稍高一些,说明他们摄入很多肉食。磨制石器在仰韶古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仰韶文化最吸引人的是彩陶,彩陶是史前文化的一座丰碑。仰韶彩陶器造型古朴优美,表面画着绚丽多彩的图案。彩是陶器烧前画上去的,烧成后不易脱落。仰韶人尊重老人和女性,有厚葬女性和男性长者的习俗。仰韶古人早期的葬俗是死者按性别葬入集体墓地,墓地一般在村外,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不大。后期出现夫妻合葬墓。仰韶古人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对仰韶文化墓地中的出土遗骨进行统计,得出这样几组数据:一、婴儿的死亡率为40%。二、成年人平均寿命为31岁。三、男女比例为2:1。高婴儿死亡率说明当时卫生条件较差。在仰韶墓地中发现过仅有十几岁却难产而死的少女。不过还有一种猜测,就是当时人们会按性别有选择地杀婴,因而造成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兴起于6300年前的泰山附近,至4500年融入龙山文化。已发现遗址600余处。人群为黄种人沿海支O1类型。语言可能属于侗傣语系。大汶口房屋多是地面建筑。农业也以种植小米为主,农具主要是磨制石器。遗址中曾出土过1立方米小米,可见产量可观。大汶口人饲养牛、羊、狗等家畜。养猪是大汶口文化的一个特色,家猪被视为重要动产。大汶口陶器以素陶类为主,彩陶很少。制陶已使用转轮,由一人转动轮盘,另一人借助塑造转动的陶土,与今天的制陶方法相同。陶器中三足器较多。出土的玉器和象牙器的工艺水平也很高。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证明一夫一妻制已巩固。贫富两极分化明显。随葬品的丰富程度有较大差别。 大汶口文化有很多奇风异俗,比如枕骨变形、拔牙、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等。这些习俗在中原非常罕见。大汶口文化非常发达,后来发展出了山东龙山文化,以及后来的东夷。所谓的华夷之辨就来源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差异。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兴起于6000年前的长江中游。人群是黄种人内陆支O2类型,语言为原始苗瑶语系。始建于大溪文化早期的城头山古城,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城池。它是一座直径大约300米的圆形土城,由夯土城墙围成。在城中心区还发现过8个陶窑和若干座房屋,城中还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古城附近发现了600~700座墓葬,出土了4000多件陶器。其中一座5800年前古城国王的墓葬最为重要,墓主人有两名陪葬女性,另有3具殉葬人骨。证明当时社会的残酷。红陶酒器的出土,说明5000年前该地区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特别是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当时城中有酒肆买酒。因此,古城中已经有了商业。中国仅发现3座5000年前的古城,其中城头山古城的最大也最古老。由于长江流域的水稻更为高产,使长江流域古城的出现得以可能。他们是中原人昨天的邻居,也是我们的祖先。承德附近的红山文化和太湖畔的河姆渡文化也很重要。这些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影响,为后来中华文明的勃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图:仰韶文化村落复原图上图: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上图:大汶口文化典型的三足陶鬲下图: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5.古城时代(约5000年前——3700年前)考古发现,自5000年前以来,中原大地上用于防御外族进攻的城堡渐渐多起来。这说明这段时间各个氏族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在农业的哺育下,5000年前的中原地区已有数百万人口。随着人口流动,文化传播,各地文化界限渐渐模糊。大汶口文化的轮盘制陶法在仰韶文化区域普及,拔牙等习俗也被仰韶古人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有融合为一体的趋势,为后世汉族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统称为龙山文化。人口增加使各部族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加剧;人群迁徙造成的文化碰撞也会产生冲突;一些有实力的部族试图掌握地区的主导权,这种争霸野心也只能用武力去实现。所以龙山时期的武力争斗已经由村落时代几十人上百人的械斗变为几百人上千人的史前战争。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矛盾非常激烈。当时中原分为成百上千个小酋邦。夏商周三代的崛起,都与龙山文化有关。随着争斗的加剧,村落外面的围墙逐渐加高加厚,一些大的村落渐渐演变为城池。这些城都是城堡而非城市,古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御。这些古城的规模都有限,一般人口都不超过5000人。由于墓地在城外整齐地排列,与村落时代的氏族墓相同,所以推测很多古城任然是一族一姓为主。上古的“国”与“郭”同音同字,就是城的意思,与野对应。国人就是城里人,野人则指城外的居民。各地的酋邦为了对付紧邻的威胁,开始构筑土城。这些城都是城堡而非城市。只有受到临近敌对势力常年的威胁,并且为了防御几百人以上的进攻,筑城才显得必要。5000年以来城池在中原大地上大量出现,目前已出土60多座。大的相当于10个足球场那么大。教场铺古城距今4300多年。遗址中发现宫殿群和宗庙的痕迹。发掘的房屋是一家一户居住的。房屋的外形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居住区和生活区有明显的划分。大房子的墙面还抹有白灰。在房屋的周围还发现烧制陶器的窑址。窑址附件有数十具受害的人骨,有男有女,也有儿童。古城寨城址位于河南嵩山以南。距今约4100年。至今保存着三面城墙和两个城门,气势雄伟。城中发现宫殿基址和廊庑式建筑,该城的建造经过认真规划和设计。城墙用板筑方法,工艺先进。古城寨出土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等,一些器物应是在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生产的。由于人口增加,与仰韶文化时期的住房比,龙山文化的房屋面积有所缩小。方形的、分间的房子普遍取代了仰韶时期流行的圆形单间房子(7)。方形房子的出现,除了适应新的社会组织、家庭结构的需要之外,可能和土坏、石块以及废弃的红烧土块等建筑材料对木材等植物性材料(包括地穴、半地穴式房子用于焙烧的材料)的大幅度取代不无关系。而发生在建筑材料领域的这种变化,又大大加强了房屋的坚固程度,同时也可能更加保暖和舒适。龙山文化的主要工具仍然是石器。主要有石质的铲、斧、长方形双孔石刀、石镰和蚌壳制作的蚌镰等。石制的武器,特别是石制箭头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许多石质的锛、凿等木器加工工具。中原西北部零星出现了金属,但是没有普及,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影响。陶器生产普遍采用快轮技术,杰出代表是山东的黑陶蛋壳杯。陶轮普遍后,彩陶便衰落下去。当时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非常强的阶级分化,陪葬品差别非常大。从5000年前到4000千年前,中原地区激荡一千年。这一千年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期、孵化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原的文化整合速度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度加强,人们承担着共同的社会责任。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乱。每个人只能更加依赖于氏族才能活下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得到强化,并一直影响到今天。正是那个时代的影响,中国人特别重视亲戚关系,今天中国人逢年过节都有走不完的亲戚。这是在河南濮阳发现的最早星象图.6500年前的古人分明告诉我们一个特殊的日子:太阳(虎的肚子下面一堆贝壳),金星(老虎),地球的自转轴(墓主),木星(青龙)排在一条直线上!这一天象完全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建立新的万年历来!这么多年来没人往这方面上想.当时我想了可是我是搞理工科的而且还在工厂上班,手头没东西没法搞.而且墓主身高1.84,大大高于当时的中国古人,他的DNA是什么?6.与世界各国的比较地球1.7万年前开始变暖,冰川消融,处处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在12640年前,气温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许多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次降温非常突然,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它与农业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关系。学者认为正是这次变冷造成食物短缺,导致了农业的出现。世界农业有3个起源地:中东、中国、中美洲。中东地区的农业大约于13000年左右开始萌芽,到10000年前,黑麦、豆类、小麦和大麦已经培育成功。小麦和大麦在西亚最初被种植在水田里,就像中国南方种植水稻一样。中东的农业迅速向各地扩张。到了9千年前,欧洲、西亚、中亚各地的农业已经非常普遍。小麦就是新石器时代传入中国的。随着农业的勃兴,世界人口呈几何式增长。正是农业的传播,引起了持续至今的人口爆炸。1万年前世界总人口大约在500万左右,到了8000年前,则有大约700万人口,到了4000年前,全球人口已经过亿。今天全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口的持续增长正是1万年前农业革命的结果。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红薯、土豆、辣椒、花生、南瓜等作物。在墨西哥高原特瓦坎遗址中,8000 ~ 5000 年的文化层中 , 先后出土了有人工种植的西葫芦、鳄梨、玉米、菜豆、南瓜等栽培作物,并出土有加工粮食的磨盘、磨棒等, 证明了这里就是这些作物的原产地。原生玉米的玉米棒只有拇指那么大,经过印第安人的细心培养,玉米棒才达到今天的大小。美洲作物被西班牙殖民者在明朝的时候引入中国,引起明末清初中国人口的剧增,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世界上最早的城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境内的耶利哥城。其居民与今天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皆无关系。考古发现,该城早在距今10350至9350年之间就已经非常繁荣,占地约4万平米。一万年前的耶利哥有直径五米左右的圆形竖穴的地下室,石砌城墙厚达两米、高达四米。9300前,繁盛的耶利哥城突然衰落。直到将近三千年以后才重新出现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个真正的“万年古城”,比六千年以前兴起于两河之间的苏美各城邦还早四千年。距今6700年前,伊拉克境内的乌鲁克城才兴起,成为苏美尔文明勃兴的标志。美洲最早的城池位于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下,卡拉尔遗址可能是美洲最古老的城池,卡拉尔古城占地约65公顷,整个古城围绕着6座金字塔修造,最高的一座高达18米。碳同位素测算,卡拉尔巨大的石头建筑修建于4800年前。而距卡拉尔遗址不远处,最近发现的班杜里亚古城则建于5300年前,目前还在考古发掘中。极光纪年:6万年前 老亚洲人(棕种人)进入中国,延续中国境内旧石器文化5万年前 黄白人种祖先离开非洲,在西亚发展4万年前 黄种人祖先与白种人祖先在西亚分离2万年前 黄种人在东南亚形成,称为新亚洲人2万年前 新亚洲人(黄种人)沿茶马古道和东南海岸进入中国,同化老亚洲人,开始 了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文化1万年前 长江流域开始了驯化水稻的努力8000年前 黄河流域,谷子培育成功8000年前 黄土高原一带,仰韶文化兴起8000年前 浙江杭州一带,河姆渡文化兴起6500年前 山东泰山附近,大汶口文化兴起6000年前 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兴起第三章 古城时代与三皇五帝传说如果我们乘坐时间机器向4000年前进发,会惊奇地发现,古籍对历史的记载,越古老就越失实。随着时间向远古推进,真相与古文献的出入也越来越大。我们会发现史前根本就没有尧、舜、禹等人物。或者,勉强能找到所谓的“原型”,却与古书上的描述完全没有共同点。从人类学的角度讲,中国古籍上对“三皇五帝”的描写都很难成立。无论是国外同类型社会的观察研究,还是对国内的史前遗迹的发掘,都不支持那些古籍的记载。“三皇五帝”只是一个传说。但历史不会给我们留下空白,而历史的真相,要比传说更精彩。1.酋长管辖地与盗贼统治人类学家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非洲土著和爱斯基摩人社会进行研究,以及对欧亚大陆各个文明古国的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定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形成经历了狩猎团体、村落、酋长管辖地、国家四个阶段。古今中外皆如此。狩猎团体——村落——酋长管辖地——国家如下表所示:在狩猎团体、村落部落两个阶段,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关系。在狩猎采集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家庭成员。每个团体就是一个家庭。群体首领也就是家长,他在分配食物的时候会公平地照顾每一个群体成员。而在村落部落阶段里,人群虽然由一个个家庭构成,但人群里的每个人仍然相当熟悉的亲属。人们仍然是相当平等的关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社会的一些村子里,经常召开村落会议,人类学家观察到,村里的每个成年男子都可以在会上发言,会议也看不出有谁在主导,尽管巴布亚新几内亚社会有所谓的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在人们解决纠纷时会其到作用。可这些“大人物”还是要去自己劳动来生产食物,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到了酋长管辖地阶段,窃贼统治开始出现。窃贼统治的出现就与人口密度有关。由于农业的发展,使村落的人口不断增加。如果村落人口超过千人,人群里两个人就很可能并不相识。而陌生人往往会发生纠纷和争斗。经常在中国的史前遗址中发现被残忍杀害的古人类尸骸。人类学家也在新几内亚听到过当地妇女这样描述:“我第一个丈夫被临近部落的人杀害,而我的第二个丈夫被一个想要我的人杀害,而杀人的第三个丈夫又被来报仇的第二个丈夫的弟弟杀死。”所以,生活在史前的人们非常容易遭到谋杀,或者卷进暴力纠纷。这个概率非常大。由于人与人之间很可能互不相识,也没有亲属或熟人来帮助解决纠纷(这些人甚至帮助争斗双方来打群架)。这往往会给整个群体造成损害,这样,整个群体呼唤尽快出现一个仲裁者或者执法者来解决纠纷,也就是公权力的掌握者。这就会让原来村落部落里的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变成公权力的掌握者,也就是酋长。这些人掌握公权力以后,慢慢地会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谋私,把原本应该公平分配的财富,比如把土地等财富想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超额分配,从而确立了窃贼统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阶级”的产生。酋长一旦确立了盗贼统治,就会不断强化它。或者用武力镇压,或者用圣贤洗脑,或者用神鬼恫吓。骗人的仪式、夸张的服装都会用上。窃贼统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出现了奢侈品。奢侈品是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的。生产奢侈品非常复杂,往往要专门的人脱离其他的生产劳动来专职生产奢侈品,这就要求窃贼统治者能够“偷窃”团体的公共财产来供养这些奢侈品生产者。就是阶级分化。因为在村落部落时代,谋杀事件很多,人们死于谋杀的可能非常大。人们呼唤一种秩序,来保证所有人的安全。要确立这种秩序,就要征服自己的敌人,把这种秩序加强给自己的邻居。因此,窃贼统治者往往会率领自己的部落去打败周围的部落,把周围的人群都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用武力赢得周围各族的畏惧,确立秩序。酋长管辖地之间争斗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小的酋长管辖地不断合并为大的酋长管辖地。酋长管辖地的面积都不会很大。因为在那时人口很少,人们也往往不那么驯服,酋长的动员组织能力非常有限;人们使用的武器也多由木头和石头制成,这就使各个酋长武装的威慑力非常有限。因为木制石制的武器不像后来的金属武器那样容易致命;而且人们的交通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没有马也没有车。这使得酋长武装的作战半径非常小,一般仅有几十公里。这就使酋长管辖地的面积一般都不会很大。在酋长管辖地时期,一个酋长只能控制自己周围50公里以内的范围,因为当时部族武装的运输能力和威慑力都很小。只有在新的技术,新的武器,新的运输工具出现以后,酋长才可能存在控制大面积领地的基础。城池的出现就是人群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一种表现。酋长修建城墙,就是为了避免被其他酋长控制。修建城墙也表明酋长可对本部族的劳动力进行统一调配。考古发现,从距今5000年前开始,中原大地上用于防御外族进攻的城堡渐渐多起来,表明这段时间各个氏族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已发现的中国史前古城的分布非常均匀,古城之间间隔都在几十公里左右,表明当时对资源的占有非常平均。古城的作用就是避免本族被外族控制。后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为了控制季孙氏,主政鲁国的孔子曾经“毁三都”;在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获胜的斯巴达曾经要求战败的雅典“不许修建连接主城和海港的城墙”;今天,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部署反导系统(反导系统就是无形的城墙)。所以,城墙的作用是防御的,表明了当时人群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也表明当时战争的频繁。这种古城,最终在秦朝变成了万里长城。通过研究认为,在5000年到4000年前的古城时代,中国的人口大约在500万到600万之间。当时中原的酋长管辖地的数量绝对不会少于300个。这些酋长管辖地之间不断发生斗争。小的酋长管辖地不断兼并为大的酋长管辖地。但是,酋长管辖地合并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重新分裂,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产生太大的政治集团,也无法支持它的运转。中国的古城时代就对应着酋长管辖地时期。这些古城都是酋长用来防御的城堡,而不是城市。大约在6000年前,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被供养者,他们是中国最早的智识阶级。他们不参加劳动,却享有别人提供的高营养食物和制作程序复杂的奢侈品。2. 那些失落的上古城池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4000年以前的新时期时代的古城堡遗址共有60多座。修建这些巨大的城墙是一项公共工程,只有依赖于强大的社会组织力的才能完成。这60多座古城堡都是史前酋长管辖地的中心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堡是城头山古城,大约在5700年前建立。我们在上一章对它进行了描述。在城头山古城外还发现了一位酋长的墓地。墓中出土了陶器等随葬品,有两名女子陪葬。墓中还发现有中国最早的麻织品。城头山古城居民属于苗瑶语系人群。这60多座古城里,时间越早的古城较小,而且圆形的古城非常多。古城的半径不过几百米 。而后期的古城越来越大,方形的古城也越来越多。其中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神木古城是我国史前发现的最大的三座城池。良渚古城是位于太湖南岸的重要的酋长管辖地。它在距今4600到4300年间处于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良渚古城大约有5000到6000人。由于处于江南水乡,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有点类似威尼斯,一条小河穿城而过。良渚古城的防御性质不强,其围墙特别矮特别宽,不像是用于防御的,而更像是河堤。目前还不清楚其原因。良渚古城南北长约1900米,东西宽大约1300米,是中国史前第一座超大型的城堡。出现这么大的城堡,这说明当时部族的首领已经具有很大的公权力,可以调动全体族众修建大型的公共工程。这说明当时酋长已经确立了对公众的控制。这是告别蒙昧,建立国家,产生文明的基础。这与原始社会人们一团散沙,人们各自为政有明显区别。良渚古城的中间是一座大型的祭坛,被称作莫角山.不远处有一座叫做反山的大型土堆,是良渚的贵族墓,发掘过11座酋长贵族墓。其中一座反山M12酋长墓地出路了大量文物。而在古城的东北角的高台上,发掘出了酋长府邸的遗迹。奢侈品在良渚古城大量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玉器。这说明当时酋长已经确立了盗贼统治。当时的良渚人还处于石器时代,没有任何金属工具,所以琢磨玉器极度困难。有一些玉器的生产需要玉工用一年的时间去专门制作。那么玉工必须脱离其他的生产劳动,专职生产玉器这种奢侈品,这就需要其他人来供养,这就是酋长的供养。这些玉器作为奢侈品可以证明当时良渚人已经确立了盗贼统治。良渚是中国的埃及,而玉器是良渚的金字塔。至少发现了1万多件良渚玉器。其中大型的就有上千件。特别是反山M12大墓中出土了700多件各类玉器。简直堆成了一座玉山。特别是其中一件玉钺由玉钺头,玉钺身,钺柄尾组成。钺在当时是酋长权利的象征,相当于西方的权杖和后世的九鼎。良渚玉器还有玉环,玉阙,玉琮,玉璧。这些都与宗教有关,玉的雕刻极为精美,达到了中国玉器的顶峰,与仰韶时期的彩陶一样,也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大观。在良渚城内曾经发现过几十位酋长的陵墓。这些酋长都可能曾经是一代城主。其墓葬陪葬品特别丰富,与大多数贫乏的小墓构成较大区别,而对墓主骨骼进行研究,发现其营养状况也要远远好于那些小墓的墓主。表明当时他们的地位是远远超出众人的。良渚地区由于地处水乡,人们以水稻为主食。当时人们种植水田,而水田柔软松弛,用拉犁来翻地要远远好于用铲子,这些犁是用人来拉的石头犁,确是中国的线性农业的先声。在良渚地区,农民养活相同人口所要付出的劳动量要远远小于黄河地区的农民。 由于地处水乡,良渚人制作各种独木舟,用船舶来运输效率更高。所以良渚人在生产粮食和运输方面比中原地区更有优势,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古城出现在良渚的重要原因。良渚人的衣着仍然以麻布为主。曾经发现过相当有水平的麻织物。但更重要的是,在良渚地区发现过中国最早的丝绸,还发现过中国最早家蚕的痕迹。这都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河姆渡居民有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丝织品就起源于这里。 良渚人的衣着,通过对一些玉雕件的研究发现,良渚人的服装和中原人大异。良渚人带着插有很多羽毛的帽子,和印第安人非常像。身上佩戴大量玉器,胸前带着三叉型玉器,穿着麻衣。穿草鞋。良渚人男性的Y染色体为O1类型,与台湾高山族,云南的侗族傣族相关联,也与夏威夷人,马来西亚人,毛利人等南岛语系各民族相关联,良渚古人应当属于南岛百越类型,与中原的O3有较大区别,其语言也与中原人群相区别。但是,良渚文化消亡以后,良渚人群融入汉族之中。经检测,长三角地区的汉族人群的O1染色体比例较高,表明他们与良渚古人有一定关系。陶寺古城是另一个重要的史前酋长管辖地遗址,它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在4200到3900年间,陶寺古城处于全盛时期。目前已经发掘出陶寺古城有东南北三面的城墙,陶寺古城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形十分复杂,是一座山城。其西面未发现城墙,而是有一条冲激沟。其城墙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陶寺人的居住条件呈金字塔结构。酋长居住在相当豪华的酋长府邸里,其位置在陶寺古城靠东北的地方,发现过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在当时算是大房子了。中层居民住在稍小的住宅中,一般是面积在30平米左右的半地穴式房屋。用木头和土作墙,稻草做屋顶。而最下层居民住在窑洞里。统治陶寺的是大酋长及其家族成员。曾经先后有两个酋长家族统治过陶寺,因为陶寺的酋长墓葬按时间先后明显分为两个家族。第二个家族统治时期是陶寺的繁荣时代,正是在这一家族的经营下陶寺修建了高大的城墙,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最重要的酋长管辖地。但在距今大约3900年前,陶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第二个酋长家族惨遭灭门,酋长的墓地被毁,酋长的遗骨被人挖出泄愤。这说明酋长经营的失败。之后,陶寺文化又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渐渐黯淡下来。陶寺人的生活水平与前代有了明显改观,但与文明时代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陶寺人穿麻布衣服。在一位酋长的遗骨上发现有麻纺织品。陶寺人的日用工具仍然以石器为主,有石制的斧头、锛子、凿子、铲子等器具。还有用骨头制作的锥、镞等骨器。陶寺人加工木材的技术已经很熟练。在酋长的府邸里,使用矮桌、小盒子等小件木制家具,家具表面还涂上了彩绘,这些家具因为被陪葬而被考古人员发现。酋长的府邸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大瓦房,在遗址附近发现了100多块陶制的瓦片,瓦的使用在史前是非常奢华的。在陶寺出土 的最著名的陶器就是几件龙纹大盘。属于当时的奢侈品,是一种宗教礼器。用来在宗教仪式上洗手的。另外,还发现有鼍鼓,鼓身是一段被掏空的木桩,有一米多高,用鳄鱼皮鼓面。这种鼓也是当时的礼器。陶寺人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对陶寺人遗骨进行研究发现,酋长阶层的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平民阶层。陶寺古墓群是陶寺考古的一座富矿。目前已经发现了1300多座墓葬,其中90%以上都是小型墓,墓中仅有1到2件陪葬品或者没有,也有几十座是中型墓,墓主是城中的显贵,陪葬品稍多。还有9座为大型墓,属于陶寺的酋长阶层,也是当时东亚最有权势的一群人。经研究,这些酋长墓的墓主都有血缘关系,墓中陪葬品特别多,从墓葬就可以看出已经确立了酋长的盗贼统治。龙纹大盘,鼓(鼍鼓)。等奢侈品都是在陶寺古墓群被发现的。酋长墓中还有很多玉器,也与宗教有关。甚至有来自良渚的玉器,这应当是经手很多中间民族多次交换从南方间接传来的,证明当时中国南北商路已经非常活跃。此外,陶寺时期人们仍处于新石器时代,但是发现了4件铜器,包括一个臂箍,两个铜块,一个铜铃。而在陶寺城中未发现铸铜作坊,也没有发现任何铸铜的痕迹(比如铜矿石遗物)。所以,这些小件铜器很可能是从距离这里不远的齐家文化输入的。陶寺古城城墙城外有一座紧贴其城墙的小城,是陶寺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那里发掘出了一座4100多年前的太阳观象台。观象台由处于圆弧上的13根夯土土柱和处于圆心的观测点构成。半圆形的半径为10.5米,弧长为19.5米,相邻土柱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到20厘米,而这13个土柱间的有12个狭缝,整体呈正对圆心的放射状。每年的夏至日,在圆心的观测点上,能从南面第二个狭缝里看到日出;而冬至日,能从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整个陶寺遗址证明,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完全确立了酋长的窃贼统治,而在陶寺遗址晚期有内乱的迹象。酋长的权利受到了下层民众的质疑和反抗。早期酋长府邸曾经被下层民众长期占有。一些酋长的墓地曾经被毁坏,而墓中奢侈品没有被盗掘,仅仅是为了毁尸灭迹来泄愤。而在这次动乱之后,陶寺的文化任然继续延续,这说明这不是外人,而是内部人的叛乱。这次叛乱之后,陶寺的全盛时期也宣告结束。中国石器时代最大的古城是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的神木古城,是中国考古界在2020年对外公布的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该古城距离陶寺古城300公里,处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梁上,是一座巨大的石头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墙体残长2千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0万平方米。这座史前大城所在地地形极其复杂,山河勾连,崖陡水急。北距长城10公里,东距黄河仅20公里。城墙由石头堆砌而成。从出土文物的风格推测,该城建造于距今4300年,毁弃于距今3800年左右。这个时间还有待C14检验和修正。初步发掘成果令人惊叹和震撼,发掘出的东门堪称“华夏第一门”,是国内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结构异常复杂,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门道连接。首次考古发现7件玉器,主要是玉铲、玉璜等,最长的玉铲有18厘米长。这些玉器镶嵌在在城墙里,显然是故意放进去的。在遗址地下还出土了48个人头骨,以一定规律集中埋置在两处遗址里,每处各有24个头骨。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还有灼烧迹象。这些头骨可能用于4300年前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或祭祀活动。该城面积极大,而对其考古发掘刚刚开始,目前成果还不多,考古工作可能会延续几十年。从目前看,对该城的发掘很有可能会永久改变我们对于华夏文明起源的看法。3.史前的大酋长们距今约5000~6000年前,由于“窃贼统治”的确立,酋长们成为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批“被供养者”。他们不再参与体力劳动,而是作为管理者对群体的公共进行组织。他们有能力组织修建大型公共工程,比如城墙。通过对陶寺、良渚酋长遗骸的研究,发现他们长期食用高营养食物,营养状况远好于其他人。酋长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奢侈品。这种“偷窃式”的统治虽然有悖于公平,非常可耻,但其优点也显而易见:使人群得以被组织、协调,从而让群体以更高的效率从事劳动。而酋长们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只有脱离体力劳动,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发明创造,去思考哲理,去思考自然的秘密。普通部落成员每天都在辛苦地为食物奔忙,没有时间装神弄鬼、装腔作势,假装文雅。史前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残忍、嗜血、缺少同情心的时代。考古发现的很多痕迹,表明当时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今天看来有些是灭绝人性的。——在良渚文化遗址,江苏蒋庄遗址曾发现一口船型古棺,木船内躺着一男一女两人,船头放了两颗人头,船尾放着四颗人头。这个船棺是用一棵非常巨大的整木掏挖而成,棺的墓主是一位男性,他旁边躺着的女性连头也没有……殉葬的头骨中一个被砍下了天灵盖,手段极其残忍。身边的女人很有可能是他生前喜欢的战俘,殉葬的六颗首级,可能是他战场上杀掉的战俘。——在陶寺古城遗址,大规模的暴力痕迹十分明显。陶寺古城的城墙曾被人为地损毁,酋长府邸被捣毁并被改成了石器作坊,酋长和贵族墓葬遭到了全面的捣毁和扬尸。如中期墓葬ⅡM22,被属于陶寺文化晚期偏早的扰坑打破,该坑从墓北壁中段打破墓室,直捣棺室,毁坏棺的上半部分,棺内有散乱的墓主尸骨残骸和残余的随葬品,坑内有扰乱的人肢骨残片和随意抛弃的5个人头骨。同一时期,太阳观象台也被毁坏。在被毁的酋长府邸的灰坑中有被残杀的32具人骨。其中一位35岁左右的女性死者,她的阴道部位插着一件牛角,表明生前曾受到性摧残,但其致死的原因是脖子被拧断。她两腿分开,牛角直抵骨盆,嘴惊恐地张开,死得十分悲惨。其它人骨也使人毛骨悚然。30颗人头骨上面多有砍斫痕,以青壮年男性为多,其中有6个骷髅的面骨被砍下,被制作成了骷髅面具!!!——在神木古城,曾经就发现了48个头骨,以一定规律集中埋置在两处遗址里,每处各有24个头骨。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还有灼烧迹象。这些头骨可能用于4300年前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或祭祀活动。所以,史前的人们极其暴力和残忍。“杀人放火金腰带,盖桥铺路无尸骸”。在那个时代做酋长,必须极度残忍,极度奸诈才能实现其统治。软弱的“好人”在那个时代是生存不下去的。史前社会暴力充斥的原因是社会的分裂和无序。而统一并确定秩序就不可能不借助大规模的暴力——战争。史前的大酋长们不断地互相兼并,不断地确立社会的秩序。中国国家的形成正是这种从多源到一体的过程。中国社会越是统一,暴力事件就会越少,人们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这些酋长们是那个时代的秦始皇,为中国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正是通过暴力,使中国古代社会不断整合融合,实现了从文化的多源到文明的一体。所有的大的帝国都是暴力的产物。亘古未有的蒙古帝国是蒙古骑兵打下来的。大英帝国曾经统治地球表面四分之一的陆地,显然不是因为英国女王长得漂亮,也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音乐好听,坚船利炮锻造了大英帝国。酋长管辖地的面积不会很大,因为这种政治存在是因为暴力,所以其面积取源于作战半径。控制领土面积的关键在于酋长武装的作战半径。由于武装人员人数较多,食物是无法通过狩猎来补充的。战士只能自己带着粮食,他们背着粮食能够走多远,这个距离除以二就是作战半径,超过这个半径就长鞭莫及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军队的作战半径渐渐加大。比如采用逐级传送体系,分段运粮,一人从一级的粮库送粮草,然后再二人把粮草从二级的粮库送到一级粮库,再四人把粮草从三级粮库送到二级粮库,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的时代使用,结果是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四个运送粮草的人员,取得对于匈奴的胜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积蓄和全国一半的人口。上图 史前战士形象下图 史前大酋长形象5000年前,中国人口大约在400万到500万之间。 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形态非常像欧洲殖民者闯入时的非洲。中国大地上没有国家,只有一块块或大或小的酋长领地。酋长领地之间因为血缘和经济原因或战或和,纷争不断。窃贼统治的确立,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酋长使大多数人变得卑屈、顺从。那些不甘屈从的人,总是立即受到酋长的惩罚。在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村子里,村民见到大酋长都要立即绕到酋长背对乞力马扎罗山那一面向酋长下跪,酋长则把自己的左脚抬高到与村民的头同高的位置,以示尊贵。而不行礼者,就会被家中长辈毒打。所以,文明使人扭曲一部分天性变得驯良,通过舍己从人,克己复礼,来形成大的社会,使自己成为社会一员。1930年代,一位荷兰殖民官走进印尼殖民地的一间屋子里。当时屋子里有两批人,一批是已经开化的印度尼西亚人,另一批是未开化的新几内亚人。印度尼西亚人一见荷兰殖民官,立即全都起身恭恭敬敬地站着;而新几内亚人则毫不在意地继续坐着。印尼人告诉新几内亚人,见了长官,弯腰驼背,是表示尊敬的恰当方式,可是,处于村落社会的新几内亚人回答:“我们是人,人总是腰杆笔挺的。”在新几内亚人之间,不存在打躬作缉的情景。本地人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人们过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那里没有酋长、政府和官僚,当地人对荷兰的统治完全没有概念。这些新几内亚人的社会状态非常接近中国的仰韶古人,他们都是桀骜不驯的,谁也当不了他们的主子.荷兰官员在印度尼西亚,统治的是一个有等级制度、有阶级差别、已知道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的社会。在印尼,荷兰人取代了土著们曾经的本地主人,被当地人当作新主人看待。中国古城时代(龙山时代)的居民的社会状态与此比较接近。当人口逐渐变多的时候,如何确定群体的秩序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订立各种规则,使人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只有建立社会秩序,订立社会规则,才能理清人群里的矛盾,挖掘人群的团队潜力,实现社会分工。而古城时代龙山文化各人群无休止的战乱,更让秩序的产生成为中原各族的共识。每一种文化里都有要聚合成文明的内在动力的,但是这种动力只有得到技术支持才会成为现实。也就是青铜和车。聚合人群,制定规则,确立社会分工,形成各类社会组织从而建立国家机器。也就是学者常说的阶级的出现。其实,通过阶级来形成各种社会组织,来确定国家机器,来形成社会分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暴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良渚、陶寺、神木这些史前的酋长管辖地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当时良渚、陶寺、神木的生产力水平与印第安玛雅人大致相当。它们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酋长管辖地都处于石器时代,在物质方面极度匮乏。而人们的欲望会不断增长,从而与生产力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崩溃,使这些文化走向灭亡。文明是否出现,是酋长管辖地和国家的主要差别。那什么是文明呢?文明就是物质不再贫乏。文明国家在没有外来侵略的情况下,是可以支持自己不断发展的。所以,良渚、陶寺、神木这些灭亡的文化还不是文明。5.被遗忘的史前中原大战4100年前~4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酋长管辖地星罗棋布。与周边的良渚、陶寺和神木这些史前大城相比,中原地区远为落后。未发现当时中原有超大规模的中心遗址,而且中原各地的陶器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地域差异,文化的版块相当破碎,说明当时中原的人群是高度分裂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而且中原地区因地处中国中心,周边的各种文化都在向这个地区渗透。在河南嵩山东南麓,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最少有两种文化、三个酋长管辖地在这里争霸。这里发生的历史与后来的夏国的建立有很大关系。王城岗、瓦店、古城寨三个古城是这三个酋长管辖地的中心聚落。王城岗遗址和瓦店遗址属“王湾文化类型”,人们做饭的炊具是陶罐和陶鬲;而古城寨属于“煤山文化类型”,人们做饭的炊具是陶鼎。后世用金属铸造的鼎来象征王权,很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历史相关。王城岗、瓦店、古城寨三座古城面积都在30万平方米左右,人口都不过几千人,与良渚、陶寺、神木等相比逊色得多。三座古城都位于河流附近,彼此间的平均距离 40公里,三个城址都控制着一个扇形聚落群结构,三座古城并不在所属聚落集团(酋长管辖地)的中心部位,而是偏于一侧,处于扇心位置。这种结构是在长期激烈对抗的局面下形成的,以超越聚落群的社会组织存在为前提条件。三个聚落集团之间有明显的遗址分布的空白区,形成隔离地带,表明这些酋长国是各自独立的并互相争斗。以石箭头为典型的武器的出土数量非常多,石箭头的尺寸很大,形状上多棱角以增加杀伤力。在三座古城里发现了几十个埋着人骨的“奠基坑”,有的遗骸完整,有的身首分离。这些死者中既有成年男女,也有儿童,应是在战争中掳掠来的战俘。4000年前嵩山脚下的这场“三国演义”,我们还无法还原它的太多细节。我们只知道,没有秩序一盘散沙的社会必然走向分裂和野蛮,整个社会面临同归于尽的危险。此时,人们会呼唤一个最硬的拳头,使社会有轴心地运转,走向秩序。而三个酋长管辖地的纷争,最终也以一个“最硬的铁拳”的出现而收场。三座古城池忽兴忽灭,存在时间都很短,先后衰落。最终,在距离古城寨遗址仅仅7公里的地方,崛起了一座新的古城——新砦。新砦古城统一了三个酋长管辖地,新砦成为新的统治中心,为这场中原大战划上了句号。新砦与以往的中原城邑差异明显。它更大,100万平方米的新砦是中原地区首次出现大型城池;它更实用,抛却方正的规制,利用天然地形营建其防御设施;它内部更分化,聚落内成员的社会等级差别很大。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等酋长管辖地衰落后,新砦集团异军突起,鼎盛一时。在古城时代的尾声,新砦古城始终是个奇怪的存在。当它走向兴盛时,其他龙山城邑已经衰落甚至废弃。逐鹿之群雄一蹶不振,新砦集团开始傲视中原。然而,这个最强大部族集团,其城邑只存在了大约100年。从文化的延续性上看,新砦古人似乎放弃了故土,向北翻过嵩山进入了洛阳盆地。嵩山东南部为丘陵地区,地势破碎。嵩山东北的洛阳盆地环境更优越,不仅气候温暖,地势开阔,交通更加便利。而现在偃师二里头村所在的古伊洛河北岸又是难得的高地。实力的胜出者获得入住中原的机会。新砦人很有可能来到了二里头村一带,在此兴建都邑,拉开了二里头文化的序幕。5、三皇五帝之谜《史记》等中国古代文献描述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上古史:“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后面跟着夏朝。而古籍里“三皇五帝”的版本众多。较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为三皇,炎、黄、尧、舜、禹为五帝。可以肯定,代表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的“三皇”完全是幻想的产物。——火的使用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人类在非洲时就已用火。——农业的发明是许多代先祖经过多少年驯化植物的结果,并且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全国各地的房屋也不太可能是由一个人发明的。发明农业、火和房屋的人远早于5000年前,不可能有传说流传下来。所以,三皇之说不可信。那么五帝呢?历史上可有“炎、黄、尧、舜、禹”等人?我们排列一下相关历史文献,就能发现:越晚的古籍,其记载的上古历史反而更早;古籍越晚,上古人物的故事也越细致复杂。在商朝甲骨文中没有对“五帝”的任何记载,十几万片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甲骨中只字未提。最早出现“五帝”名号的是西周中期遂公盨,其铭文中出现了大禹的名字。(其实这件文物本身非常可疑,后面第八章时会解释)。战国《孟子》以前的古籍,仅仅记载有尧、舜、禹三位贤王的故事;从战国中叶的《苟子》一书,开始有五帝之说;战国末年,《庄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上开始有三皇说;汉武帝时期,又有了九皇说;自魏晋以来,开始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这就是顾颉刚先生“古史层累说”。此外,古籍里对“三皇五帝”的记载总是比对“夏朝”的记载详细得多,也传奇得多。而“三皇五帝”的年代要远远早于夏朝。时间更近的反而更模糊,时间更远的反而更清楚。这不符合逻辑。可以说,正是因为史前历史一片空白,所以才给了后人发挥想象去编造各种故事的空间。"古史层累说"属于文献学范畴。那么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三皇五帝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考古学和人类学为我们揭示的中国上古史与古籍记载极为不同。古书上总是把“尧、舜、禹”称为“天子”,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天子”称呼最早出现于周代,商代以前是没有“天子”这种称呼的。商代的国家元首称“王”,没有叫天子的。而且史前酋长们控制的土地面积都非常非常小,中国高度分裂远未统一。所以“尧、舜、禹”就是周人的神话传说。而对史前中国各地酋长墓的研究发现,世代酋长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不是兄终弟及,就是父死子继。这说明4000年前根本没有禅让之说。为什么后世会编造尧舜禹禅让帝位的说法呢?原因非常简单,禅让说产生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当时有很多政治变动,比如“三家分晋”,比如“田齐代姜”。上古人物传说里包含大量“德”的内容,更是证明这些传说就起源于周代。比如有一个商汤“网开一面”的故事:商汤看到一个人用四面的围网捉鸟,于是命令他改用一面的网。避免捉到太多鸟。以此来突出商汤德及鸟兽的贤明。而历史史实是怎样的呢?商朝社会非常残酷,考古发掘出大量杀人痕迹。在殷墟建一座宫殿就要杀害数百人来祭奠。这样的社会风气显然根本谈不上德及鸟兽。而在商代的甲骨文里,找不到任何和“德”有关的内容。倒是杀人、战争十分频繁,甲骨文记载的光是在祭祀中杀害的人就有几万。“德”这个概念是在西周初期出现的。为了维护分封制的稳定,周文王及其家族标榜“德”,并以“德”治国,从此“德”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这个商汤德及鸟兽的故事只能是周代的产物。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秩序大乱,人们呼唤周代初年的“德”,并把德不断向推向远古。知识分子给商汤等古代先王们都标上了“德”的标签,而与事实不符。大禹治水就更加虚妄了。4000年前,中国还处于新石器时代,还没有金属工具。单凭石质工具是不可能治理黄河的;那时一个酋长最多也仅能动员几千劳力,还没有文革时一个公社的劳力多。这么点劳动力也无法去治理黄河;当时没有使用牛、马等畜力,一切都靠人力肩挑背扛,生产能力非常低下;当时中原有大片的无人区,如果发生水灾,人们有很多地方可以迁徙,治理黄河并不显得那么迫切和必要。所以,治理黄河不仅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金属工具、无畜力),而且当时的人口规模也不支持这样的大型工程(人口极少)。还没有必要(有大片无人区待开发)。大禹治水的故事应该是春秋时期流传开来的。那时的人口已经较多,土地资源也变得紧张,金属工具和畜力也得到普及,各个诸侯国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使治理黄河变得可能。仰韶文化刚被发现的时候,老学究们马上把它和炎帝、黄帝扯到了一起。后来又把大汶口文化和蚩尤联系到了一起。发现了良渚、陶寺等古城以后,老学究们又把它们和尧舜禹相联系。可始终都没有真正有力的证据。我个人认为应该这样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处于村落阶段的史前文化与古籍上的三皇五帝没有任何联系。良渚、陶寺、神木等古城也都完全是被时间遗忘的古代酋长国,和尧舜禹的故事也完全联系不上,这些古城的影子也根本没有出现中国古籍里。那么,“五帝”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猜测。一、虚构说。“炎、黄、尧、舜、禹”等上古贤王不过是后人想象力的产物,寄托着后世知识分子的美好希望。历史上完全没有炎、黄、尧、舜、禹等人。二、夏王先祖说。“五帝”只是夏代王表向远古的一个延伸,“五帝”的故事只是由夏代王族的先祖衍生出来的。炎黄尧舜禹在历史确有原型,只是被严重夸大了。“五帝”传说很可能是周文化的产物,与真正的历史有很大出入。原型很可能就是嵩山南麓“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砦”等酋长管辖地的酋长。“五帝”的原型是创业中的夏王先祖们。与之有关系的,就应该是上一节所述的嵩山东南麓那场史前中原大战。三、自然神说。炎黄原本是自然神,最初被先民们和祖先神一起崇拜,炎帝是火神,黄帝是太阳神或者土地神。在甲骨文中,确实从未出现对炎帝、黄帝的记载,而确有大量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卜辞。到了周代,由于原始宗教的衰落,社会开始世俗化。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使自然神的地位下降,最后和祖先神混为一谈,到了最后,祖先神失去了神性,被视为前朝国王祖先,使得原本是自然神的炎帝、黄帝混同为远古君王,而受崇拜。这就是“自然神混同说”。我自己最相信这种观点。三皇五帝不可能是对中国史前史的一个总结,当时的社会不可能有一个总结。中国的史前社会是一个分裂的、没有中心的社会,当时还没有天下共主的意识。“三皇五帝”很明显是以皇帝王族为核心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是在周代才有的。在中国的史前的酋长管辖地时期,酋长们还没有像后来的皇帝国王那样处于社会的绝对核心位置。而那时高度分裂的中国社会也不能用几个三皇五帝的故事就能概括。7.世界各地的酋长管辖地全世界所有社会都经历过酋长管辖地时期。今天的阿联酋就是由阿布扎比等7个酋长国组成的国家。在这一节里我们选择埃及、韩国、非洲作为例,叙述一下酋长管辖地在世界各地的情况。埃及 距今7千多年前,埃及正处于村落部落社会。曾在尼罗河附近的遗址发现大量的石刀、石斧等。青铜冶炼技术自亚洲传入埃及以后,发展很快,埃及进入金属时代。埃及进入金属期后,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这时埃及逐渐向酋长管辖地社会转变。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劳动产品出现,部落首领越来越多地侵夺他人财产,成为酋长。酋长有权力管理尼罗河水的灌溉,往往自称为“呼风唤雨王”,带有一点巫师的意味。当时埃及分为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暮光之花开
  • 2、数字超人
  • 3、九死神功
  • 4、安知晓作品集
  • 5、爱城最新ip地址
  • 6、我要变成硬柿子2
  • 7、奶头好胀快点揉揉啊哦
  • 8、欧亚e购网
  • 9、wellbox
  • 10、很太吧8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