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民族文化之满族非遗,影音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刘小强来源:新京报

中国满族国家级非遗有:河北省的“承德清音会”,丰宁满族吵子会,隆化满族二贵摔跤,“宽城背杆”。辽宁省的医巫闾山,岫岩,新宾,满族剪纸,抚顺满族地秧歌。吉林省的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剪纸,满族说部,满族珍珠球,新城戏,乌拉陈汉军单鼓舞。

满族影音,满族原创歌手宋熙东带来了他风尘仆仆十几年从白山黑水满族聚集地采风而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满民族自创歌曲《打黄鱼》和《祝酒歌》。满族原创女歌手八音赫赫也用满语激情献唱。新生代满语女歌手隽子哥演唱了她自己填词的歌曲《云》,倾述着少女美丽的心声。满族小伙赛萨登场高歌一曲新创作的满族歌曲《颁金谣》。年轻的满族作家大学教授赫英忆朗诵了他的新书《追着历史走》的开篇散文诗《独白》,敞开一腔浓浓的民族情怀,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长白山满族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省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建设历时两年,于2020年6月建成开馆,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内设11个展区,分为中华名岳长白山、长白山满族神山崇拜、长白山满族历史源流、长白山满族生产习俗、长白山满族生活习俗、长白山满族文化艺术等6个主题展区,以及与长白山满族文化密切相关的长白山松花石与松花砚、长白山特种物产标本、长白山人参、白山精品、长白山美术等5个专题展区。真实再现了长白山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灿烂悠久的满族文化,展示了长白山雄浑、博大的文化底蕴。 “中间一根棍,两边长满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族字。”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满族文字是借用蒙古文字母经过改进拼写女真语形成的,现在了解满族文字和历史的人并不多,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进长白腹地,了解满族文化。 为更好地保护和继承满语这一满族特有的文化符号,2020年9月,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满族学堂依托白山市第三中学成立,将满语、满文等濒危的满族文化带进课堂,使满族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满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宾满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合并项目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抚顺满族地秧歌被我国列入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录名单

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8项国家级非遗分属5个类别。满族说部和满族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满族唢呐艺术属于传统音乐,满族剪纸和刺绣属于传统美术,新城戏属于传统戏剧,珍珠球和二贵摔跤属于传统体育、游艺。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以满族冠名的非遗有8项,即满族说部、满族民间故事、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满族唢呐艺术(丰宁满族吵子会)、满族新城戏、满族珍珠球和满族二贵摔跤;以满族自治县冠名的非遗有多项,如本溪满族自治县社火,岫岩满族自治县东北大鼓、玉雕、皮影戏,宽城满族自治县背杆(抬阁)等。

“承德清音会”(河北省)

丰宁满族吵子会(河北省)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河北省)

满族的“宽城背杆”(河北省)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宁省)

岫岩满族剪纸(辽宁省)

新宾满族剪纸(辽宁省)

抚顺满族地秧歌(辽宁省)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吉林省)

长白山满族剪纸(吉林省)

满族说部(吉林省)

满族珍珠球(吉林省)

新城戏(吉林省)

乌拉陈汉军单鼓舞(吉林省)

新城戏······新城戏是我国境内唯一的一个满族剧种。

满族新城戏主要流行在吉林省松原市。它以满族说唱艺术八角鼓的曲牌为基础,结合满族民歌、单鼓音乐等,形成板腔体和曲联体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因清代曾在扶余设新城府治,而取名。它是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也称扶余八角鼓)音乐为基调。以其说唱表演为基础,吸收了满族民间音乐,萨满乐舞、汉军旗太平鼓音乐和清宫乐舞而逐渐形成民间艺术。八角鼓实际是满族最有特色的膜鸣乐器,多用于演唱伴奏和歌舞表演,后来人们便把用八角鼓伴奏的曲艺形式称为“八角鼓”。八角鼓音乐产生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八角鼓盛于宫廷。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5—1840年)流入民间,盛行城乡,出现了专业演员。清末、民国年间八角鼓融入了表演元素,人物、情节、曲调,皆用于舞台表演。当时俗称为“八角鼓带小戏”。新中国建立到1959年,形成板腔体,从表演形式上分出行当,出现了戏曲格局,始被称为“八角鼓戏”。后正式将“扶余八角鼓戏”命名为“新城戏”。 满族新城戏是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音乐为基调而形成的,其主要是根据“八角鼓”传人程殿选(1885—1976)所传承下来的二十七个曲牌为主,这二十七个曲牌分别是:【四句板】、【推船】、【寄生草】、【安罗】、【罗江怨】、【数唱】、【太平年】、【剪句花】、【诗篇】、【茨山儿】、【柳青娘】、【煞尾】、【石榴花】、【鸳鸯扣】、【耍孩儿】、【弦腔】、【四大景】、【倒提兰】、【银纽丝】、【截断桥】、【莲花落】、【莫牛花】、【五更】、【娃娃腔】、【摔板】、【靠山调】、【孝顺歌】。其中包括前奏、间奏、尾奏部分。

由这些曲牌联辍而成的“八角鼓戏”曲目有四十多个,现存比较完整的有《白蛇下山》、《宝玉探病》等。新城戏的唱腔形成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先创【原板】,后扩展派生有【三眼】、【慢板】、【二六】、【行板】、【数板】、【垛板】、【流水】、【二三板】、【弹颂板】等十几种板式,此外在唱腔中更多的选用了老曲牌如【太平年】、剪句花】、【茨山儿】、【银纽丝】、【靠山调】、【娃娃腔】、【五更】和【诗篇】,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则是原封不动用于唱腔。随着角色行当日益齐全,本着老生苍劲、净角豪放,小生潇洒、武小生刚健、旦角阴柔、丑角诙谐的原则,根据原曲牌的特点采取了男女分腔,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行腔体制。 满族新城戏的锣鼓径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套用京评戏的锣鼓经基础上,又不断吸收运用了满、汉八旗两种不同祭祀音乐中的【一棒鼓】、【二棒鼓】、【三棒鼓】、【七棒鼓】、【九棒鼓】、【老三点】、【老五点】和【煞尾】等鼓套子点,有的直接搬用、有的经过改编、新改编的鼓点有【小五点】、【大五点】、【连三点】、【五青花】、【嬷嬷神舞】和【一击鼓】等,这些鼓套子在满族新城戏中经常使用,利用特色打击乐如八角鼓、单鼓、抓鼓、云锣、腰铃等等、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 新城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她的母体“八角鼓”音乐起源于满族民间后又传入宫廷,再流传于民间,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经过上百年的流传,无论是从她的曲调、风格还是表演形式,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满族特色,并且它还融合了本地的民间小调,借鉴了汉军旗香太平鼓音乐等多种艺术的音乐、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语言,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程式,使其成为我国戏剧百花中的一枝奇葩。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蔺心宇,在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上一举斩获铜剪子奖、网络人气奖和现场技艺评比优秀奖。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基地平和小学教师沈强获剪纸达人奖。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来说,3月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好日子,当天,他新收封冬云和秦晓玲为徒。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项目2020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8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6月,赵志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这几年,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同时开展剪纸技艺培训、公益性群星大课堂、剪纸艺术进校园和剪纸大赛等活动,使传承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封冬云和秦晓玲就是锦州剪纸艺术骨干中的佼佼者。“我的家乡在锦州滨海新区娘娘宫镇,最大的特点是农渔业结合。 ”赵志国说,农渔相依的民俗风情成了他创作剪纸作品的重要题材。省市“非遗”专家均评价说,赵志国的剪纸作品既糅入关内年画的装饰性风俗美,又保留了北方剪纸的大气豪爽、神奇灵动。他的《古代武士》、《老鼠偷蛋》、《腊月里》等作品被载入文化部主编的 《中国民间艺术名人录》。

“宽城背杆”

满族的“宽城背杆”已有一百多年传承历史,俗称“背歌”,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尤其以道具精良、讲究,手法制作细腻独到,为世人称奇叫绝。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宽城背杆”分为单架、双架和三架,表演时一名成年男子顶着数名扭童,整架背杆高达3-4米,平均重量约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负重200余斤,顶负三四名扭童。“宽城背杆”取材于古典戏剧,是古典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结合,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极其讲究,上下角都是传统的戏曲装束,很多道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宽城背杆”场面宏大,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黄锣伞下红色竖幅上印有会首、传承艺人以及十三架背歌表演者名录。“宽城背杆”全出共有“麻瑞献寿”、“排风挡马”、“血手印”、“算粮登殿”、“火洞天”等十三出。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化满族二贵摔跤”第十代传人陈彬彬。“隆化满族二贵摔跤”是发祥于河北省隆化县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二贵摔跤为单人表演形式,表演者将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手足并用地做出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一个人活灵活现地呈现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

承德清音会

承德清音会是承德地区的音乐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奏人员,并且流传下来了16首乐曲。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在旋律发展上往往是核心音调贯穿全曲、音乐表现上整体风格性很强,旋律优美典雅,有鲜明的特征。承德清音会以器乐演奏为主,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三弦、阮、琵琶、二胡、火不思、匙琴、笙管笛等。2020年承德清音会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2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清音会”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吵子会

丰宁文化底蕴厚重,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0年的山戎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000年的辽金元文化、400年的满清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文脉。丰宁蝴蝶舞、吵子会、萨满舞等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已经形成传统艺术特色。截至目前,丰宁已经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先后被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北省文化先进县”。

吵子会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生长于满族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不但是传统文化,而且是主流文化。《吵子会》是满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富有满族特色的音乐作品。陈安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吵子会的传承人,丰宁满族吵子会分为吹打乐曲和杂曲两种。以唢呐、打击乐演奏为主,有的曲牌可以单独演奏,有的为民间花会伴奏,有的则用于当地办“红、白”喜事。民间吹打乐曲吵子会通常在每年佳节时期表演,表演主要集中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八间房、窄岭、石人沟、天桥、凤山、选营等村中。吵子会的历史比较悠久,丰宁满族吵子会中比较著名的八间房吵子会就是乾隆年间的乡绅贵族为了反应满清统治的太平盛世以及为了满足当时政府其对文化繁荣的需要,在八间房村兴修寺庙和戏楼,同时开始举行庙会后兴起的。从那时以后这种民间吹打乐曲流入了丰宁八间房村。为了继承这一民族艺术,八间房村民陆续学习、继承这一传统,经历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高,并受戏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器乐曲。2020年丰宁满族吵子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岫岩满族剪纸

岫岩满族剪纸是盛开在满乡山野的一朵奇葩。富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满族剪纸,既洋溢着东北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艺术的质朴野逸之美,也摇曳着黄河流域民间剪纸的古拙神奇之风。 岫岩满族剪纸形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流行。它以满族农家妇女为创作主体,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作品造型奇特夸张,具有素朴粗犷、浑厚洗练的特色。满族人有春节悬挂笺的习俗,每到年节,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挂笺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烘托喜庆气氛。后来由挂笺逐渐演化出窗花、棚花、炕围花、灯花等剪纸形式,并在婚丧嫁娶、时令节日、宗教礼仪中广为应用。每逢喜事,要剪些带有龙凤、鸳鸯图案的喜字贴在门上、墙上、车上;遇到白事,就要剪些团花、纸幡寄托哀思;端午节一到,还要剪金鸡、蜈蚣等贴在墙上驱邪避疫。 岫岩满族剪纸的造型,以祖辈传下来的“底样”为依据,构图讲究对称,多采用折叠剪刻。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如福、寿、娃娃、鱼等,在岫岩满族剪纸中处处可见。此外,虎、鹿、熊、豹等渔猎时期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飞禽走兽,以及柞蚕、板栗等当地特产,也成为岫岩满族剪纸经久不衰的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剪纸艺人们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用古老的剪刀和技艺,剪出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图画,展示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0年6月,岫岩满族剪纸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珍珠球

满族珍珠球(吉林·国家级)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是满族人历经三百多年传承下来的竞技活动之一。明清之际,松花江中盛产极品珍珠,被称为“东珠”,是清政府在吉林乌拉街设置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朝贡的重要贡品。每年深秋河蚌成熟时,负责从事采珠的打牲丁要深潜到水下15米进行劳作,并且要有半年时间不得回家,为打发寂寞难熬的日子,他们苦中作乐,创造出一种游戏项目——采珍珠。玩法酷似篮球,两队对抗,每队设采珠手、蛤蚌手、得分手共7人。比赛时采珠手躲过对方蛤蚌手和采珠手拦截,将球投入己方得分手抄网中为胜。攻守往复,银球穿梭,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一项源于采东珠劳动的传统游戏项目,是满族先民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传统舞蹈——乌拉陈汉军单鼓舞(吉林·国家级)

吉林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是乌拉陈汉军常氏、张氏家族在以祭祖为大宗的家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又称为“花鼓”或“太平鼓”。表演道具为单鼓,辽代称“臻蓬蓬鼓”,是萨满跳神不可缺少的神具,金建国后承袭,历元、明、清,演变至今。单鼓舞表演技巧丰富,有独特的风韵,引人入胜。舞动时舞步连续变化,或丁字步、蹉步,或回旋步,以脚步带动腰铃,按节奏摆动腰间32个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哗哗”撞击声,同时再配合明快的鼓点,节奏鲜明、舞步飒爽。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属于原生态舞蹈,舞蹈及其技法是为家族祭祀内容服务的,具有表演艺术特有的观赏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对研究东北满汉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袭古老的一种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其形式与内涵迥异于听讲普通民间故事。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讲述,常配以铃鼓扎板,夹叙夹唱,听者谦恭有序,倍加肃穆。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主要是讲述氏族传承下来的萨满神话和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二是包衣乌勒本,也就是家传家史;三是巴图鲁乌勒本,为英雄传,往往包括真人真事和历史传说人物演义;四是给孙乌春乌勒本,也就是说故事。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长白山满族剪纸(通化·国家级)

长白山满族剪纸起源于满族人的萨满祭祀活动,远古祭祀时经常会用兽皮、鱼皮、桦树皮、树叶、麻布等材料剪刻成嬷嬷神、佛托、白挂签等图案。后金皇太极时开始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土法造纸,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长白山满族剪纸题材独特:多表现满族男女人物、满族萨满神灵崇拜、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独特:满族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剪,男人的长辫子可折到背面去,人物的身子和腿为双层,可站立。挂签(满文)文图结合,风格古朴粗犷;剪技独特:人物、动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和花纹,用炭黑画出纹饰,随意自然。有时不用剪刀,而是用手撕,线条弯曲,有毛边,别具一格。还用红松明子烟熏出黑底白画的“年画”,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独特:不仅用纸,还用树皮、树叶、苞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通化·国家级)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部分。满族的枕头为布枕,为了美观,满族布枕的两个堵头要绣花、纳朵,于是产生了枕头顶刺绣艺术。满族的枕头顶刺绣品类繁多、针法多样,主要针法有纳纱、缎绣、编纱、补绣、包绣,其绣工精道、流传普遍。当年长白山区满族人家的女孩要从小学习绣嫁妆,绣枕头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到结婚前要绣十几甚至几十对儿,结婚时要绷到一个苫布上,称之“枕头帘子”,由两人挑着从娘家抬到婆家挂在洞房最显眼的地方,任参加婚礼的亲朋品评。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新婚后,这刺绣的枕头顶要作为亲朋、妯娌间的高贵礼物互送,可以看出刺绣的枕头顶在满族妇女一生中的重要位置。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婚俗,使满族枕头顶刺绣得以繁荣与发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魁摔跤

二魁摔跤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是满族的花会行当,也是一种体育活动,现已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魁摔跤表演者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制成的双人头道具,脚穿靴子,两手也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人的双脚,然后在锣鼓声中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样子扭打摔跤,把互轮、叫劲、扫堂腿、下绊子、撅腰、就地十八滚等动作程式模仿得维妙维肖,一时难辨真假,显得滑稽、幽默。

山东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八角鼓

满族八角鼓又名八旗鼓,是青州满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因伴奏乐器有八只角而得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唱腔和发音,以标准的青州北城满族方言为基础,始终保留着独特原始的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020年满族八角鼓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角鼓自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青州北城,至今已200多年。其对于研究清朝满族文化特别是青州驻防旗城满族居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八角鼓鼓身设计构思巧妙,兼具象征意义;其演奏技法多样,唱词吐字以京腔为准,按字行腔,平仄要求较严,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八角鼓通俗易懂、活泼幽默,抒情色彩浓厚,渲染力强,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河北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吵子会

青龙满族寸子秧歌

热河二人转

热河二人转是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在热河五音大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河二人转借鉴了“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吸收了满族民歌、民间小调、满洲地秧歌中的唱段,把热河五音鼓以多人坐唱为主的形式演变成了二人走唱表演的形式。热河二人转原来用满语演唱,后来转换成了汉语,由于它的形式比较新颖灵活、再加上唱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所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承德地区文化部门还专门组织专家召开了热河二人转的研讨会,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时候,承德地区热河二人转经常参加省文艺汇演,并且受到一致好评。2020年热河二人转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而使这一满族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被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图鲁乌勒本

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

满族清明节插佛托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祭祖习俗

新宾满族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吉林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拉满族鹰猎习俗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

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

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

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吉林·省级) 吉林乌拉历史悠久,随着历史时空的变迁,乌拉满族民居建筑形式也由渔猎时期的穴居、明初半穴居,走向地面的马架式、梁架式土草房式样,清初逐渐成熟,形成了今人所见土木结合的满族民居建筑特色。乌拉满族民居根据用料和结构分为土草房砖门脸的海青单独房、三合院土草房、单独的瓦房、砖瓦结构的四合院。正房多是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屋内有南北大炕及万字炕,冬季靠地炕取暖,冬暖夏凉,适合北方居住。梁架结构全部以榫卯为主,负荷均匀自然,受力系统与墙体没有关系。房基础在明清时采用三合土回填夯实法、老牛踩实法,有条件的用石头或砖做基础,要高出地面50-60公分,以防止水汽上爬,所用土、木、高粱杆、乌拉草、谷草、石灰等主要材料都可就地取材。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艺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造型朴素大方,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

满族旗袍传统工艺

满族旗袍,最初并非是满族妇女的专宠,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满人又称“旗人”,旗人所着之袍,故称“旗袍”(满语称为“衣介”)。 清初,满族贵妇的礼服袍常以团龙团蟒为饰,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及配件。便服袍有可单穿的衬衣和罩在外面的氅衣两种。衬衣圆领右襟,掩襟直身平袖,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和无袖两种,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绣为多,周身加以边饰。氅衣多在正式场合穿用。袍褂一般没有领子,贵族女子常围着一条围巾。早期的袍身宽大平直,后来逐渐变窄,清末时旗袍的腋下收缩已不明显,轮廓基本上呈平直状,领、袖和衣襟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受西方女装影响,旗袍剪裁开始衬托女性的曲线美,腰身收紧、长度缩短、更显得合体、秀丽和美观,这成为旗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30年代,旗袍盛行由高领变低领再到无领,继而又复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旗袍又去掉了袖子,缩短长度和降低领高,并省去了繁琐的装饰,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80年代以后,旗袍再度盛行,成为中国女性出席重要社交场合的隆重礼服,其独特的剪裁衬托出东方女性的柔美和端庄,被各民族妇女所喜爱,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装,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融汇了多种文化成分,它不仅是满族及其先祖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代表。

乌拉满族鹰猎习俗(吉林·省级)

鹰猎是满族生活中一项古老的习俗,源于满族崇信的萨满文化。鹰猎所用之鹰名为“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雕。每年秋天人们以网捕之,训养一冬后次年春天再将其放回自然。乌拉满族鹰猎习俗分为捕鹰,训鹰,放鹰三个步骤。捕鹰一般在秋季,捕鹰前要祭拜鹰神,捕到鹰后先拜谢鹰神格格恩赐;训鹰就是把鹰的野性去掉,即猎户和鹰相伴几天几夜不睡。其次训练它接近主人,让它能习惯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这一过程叫“过拳”。接下来是“跑绳”,即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习惯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鹰前,为了增强鹰的进攻欲望要对其减肥,使鹰的体重保持在一斤九两左右,能够达到放飞的标准。放鹰时,鹰和主人站在山头最高处,一旦发现猎物,鹰便以异常迅猛的速度直扑过去抓获猎物。到了春天,要将鹰放归自然,让它繁殖后代。吉林乌拉满族放鹰习俗传承了北方民族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的经验与智慧。

黑龙江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欻嘎拉哈

踢行头

珍珠球

满族东海莽式舞

“满族传统民歌”

欻嘎拉哈

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

欻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欻嘎拉哈还要与布口袋并用,布口袋用六块同样大而不同颜色的布缝在一起,里面装苞米米查子或黄豆。玩时,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后凭记忆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时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个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上,用自己的一枚嘎拉哈打堆好的嘎拉哈,打中者把一堆拿走,不中就往堆上放一枚。女孩则在炕上欻嘎拉哈,记分,先把嘎拉哈的四个面各翻一遍,各面得分不同,后搬针,最后合计分数,分数最高的为赢。

欻嘎拉哈规则不同,有“大前进”和“小前进”,大前进严格正规,小前进松散活泼。还有在规模上也不同,有的是越多越好,有多少放多少,不记分,抓起后不放回就算自己赢的,以赢的多少为标准。小规模的只用四个,抓起来要记分,一般都是玩小规模的,因为小规模占地小,技术要相对高。记分各地也不同,一般到100分就得“搬针儿”了。“搬针儿”就是要把四个嘎拉哈的四面翻一遍最后把四个一面的全都抓在手上就算一个回合。看过欻嘎拉哈的人就会玩,但要想玩得好却相当难,得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较高的竞技。

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是抓四样,是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所谓四样即四个嘎拉哈中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有一枚。因为四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四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它嘎拉哈,难度相当大。所以,在过去的时代,满族女孩子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古代的满族女子六七岁即开始学针线,为出嫁做准备,因而大都必须有擅女红的巧手。手笨的女子如果不能赢得婆家的青睐,便将遭遇生存危机。所以,过去欻“嘎拉哈”,不仅是闺中游戏,而且还是生存训练。随着清朝定都北京,满汉文化融合,玩嘎拉哈也传遍大江南北,后来这一游戏在汉族女孩中也开展得非常普遍,玩法也花样翻新。

珍珠球

满族的青年男女很早就有采珍珠的习俗,他们在欢庆收获之际,用“彩球”比做大珍珠,如果把“彩球”投进鱼篓里就视为采到了大珍珠。 采珍珠最初是作为一种游戏,在江河的岸边上玩的是“蚌”。后来演变为布口袋、牛毛球或彩球代表珍珠。场地划分水区、蛤蚌区和“威呼”(满语“船”)区。采珍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把布袋儿或彩球投到威呼区同伴的手里。这种游戏当时在松花江、拉林河一带,开展较为普遍。游戏时,蛤蚌区要夹住“来犯”之“敌”,保护珍珠不被夺走,于是就展开了争夺战。1990年,满族这个攻守兼备的民族体育项目——采珍珠,被国家体委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定名为“珍珠球”。 珍珠球的现行场地长30米,宽15米。中线两侧划三条线,依次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比赛在两队之间进行。每队出场6人,其中一位队员站在得分区,手持一个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的网兜充当“渔网”,用网兜接住本队员投来的球即得1分。有两名队员充当“蚌”,手持球拍,在封锁区内,拦截对方投向网兜的球。其余队员充当“采珍人”,在水区内进攻与防守。比赛分上下两场,每场进行20分钟。 “珍珠球”为周长50—65厘米的充气皮球或橡胶球,还可以用小手球、儿童排球或小足球代替。球拍呈蛤蚌壳状,长40厘米,宽30厘米,木柄长18—20厘米。网篮用铁筋和网制成,铁圈直径30厘米,网深30厘米,长15厘米。 珍珠球的运球、传递、掩护、投篮、罚球等战略战术和篮球差不多。但由于得分区的持网队员可以灵活移动,增加了投篮的难度。场上队员不但要不停地跑、跳、投,而且还要注意与水区同伴和得分区手持抄网的队员默契配合,同时注意球的移动和对方队员的行动。所以,在比赛中要比篮球更激烈,更有趣味性。经常玩珍珠球,不仅能增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

“满族传统民歌”

由阿城区音乐爱好者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经几十年搜集整理的“满族传统民歌”,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初选。 阿城区是女真族兴起之地和金朝的早期都城所在地,史称“上京会宁府”,这里遗存着大量的金代遗迹和文物,所产生的金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条独特支流。 在满族文化中,萨满教为满族人原始信仰中的主流教派,萨满音乐伴随古老民族的演变,始终贯穿其中,形成主唱的神歌神调和众人伴唱、神鼓伴奏的音乐形式,成为满族传统民歌的重要源泉之一。 后来,反映女真人渔猎生活的民歌,如《白海青》、《出猎号角》、《捕鱼歌》等也都成了满族传统民歌代表作品。 由于满族传统民歌现存曲目较少,且多数深藏在民间,给搜集整理工作带来困难。2020年,阿城区多位热心人经过搜集、整理、创作,举办“满族传统民歌”音乐会,使满族传统民歌得到传承。“满族传统民歌”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满族东海莽式舞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 2020年,满族东海莽式舞入选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举行的歌舞活动,共分九折十八式。这九个不同的舞段既可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独立成篇。舞蹈反映了女真族渔猎征战生活的情景。如今,渔猎生活没有了,以其为载体的歌舞自然没了攀援的树干。 “满族东海莽式舞”又俗称九折十八式,是女真时期就已经流传的舞蹈,内容丰富。据东海莽式舞的传承人孟秀霞介绍,它是满洲诸舞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各种舞蹈的基本动作,总歌诀是:    东海蟒式最为先,九折十八记周全。 起式穿针摆水步,身手步肩紧相连。 吉祥步稳是关键,每折之间用此连。 单双奔马是武步,弓马刀枪临阵前。 怪蟒本为杂耍段,爬抖扭甩翻跳欢。 盘龙戏水更出色,恰如丰收庆丰年。九折,是九个不同的舞段,可以连舞也可以单独成舞。即:“起喜”、“穿针”、“摆水”、“吉祥步”、 “单奔马”、“双奔马”、“盘龙”、“怪蟒出洞”、“大园场”。 十八式,是舞蹈中十八个基本动作。计有:手的动作三式:双摆、穿针、划水。其中双摆分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动作。 目前在中国,能够完整地展示“满族东海莽式舞”,展示萨满祭祀活动的传承人,只有在黑龙江省宁安市。

满族电影,电视剧

《末代皇帝》

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所有故事情节基本都算符合史实,这也是宫殿君最最喜欢的一部写末代皇族的电影。

《喜歌》

影片《喜歌》,在岫岩岭沟乡马家店影视基地举行开机仪式。该影片以一场岫岩满族婚礼为主线,反映了三十年来岫岩满族民俗文化的演变,以此引起人们对岫岩满族文化的关注,从而推动满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莺歌岭传奇》

满语影片《莺歌岭传奇》通过莺歌岭肃慎部落中几个年轻人引发的故事,揭开了镜泊湖畔肃慎古国的神秘面纱;在关于梦想和追求的主题框架下,着重渲染了人性的真善美,阐释了中国北方民族满族先世肃慎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毒战赫图阿拉》

是一部以满族风俗为载体的抗战题材影片,反映的是辽东地区的游击队员、当地农民团结一心,联手抗日的故事。通过该片的拍摄将进一步弘扬满族文化,推广抚顺旅游资源,提升抚顺文化和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在抚顺拍摄一部满族抗战喜剧电影《毒战赫图阿拉》,以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通过电影扩大抚顺旅游在全国的美誉度。

《吉祥鸟》

国内首部满族历史传记题材院线电影《吉祥鸟》,影片将大篇幅的展现,我们满族人对天地、自然,土地,生命、家园、文化习俗,治家礼数等,以最权威的满族史料、服饰、用品、饮食等元素,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一个普通的传统满族家族的变迁史,表达满族人世世代代与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家园的真挚情怀和赤子之心。

满族文化纪录片《最后的巴图鲁》

《寻找声音的故事》

以阿克善为主线的纪录片《天地长白》系列之《寻找声音的故事》于“巴黎中国电影节”获得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绝地枪王》

抗日电视剧《绝地枪王》讲述了长白山具有满族血统的神枪猎手那五常因家乡被日本侵略而放弃继承萨满大祭司投身抗战,为保卫家园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血战到底的故事。剧中,李若嘉饰演痴情的郭二双,阴差阳错的爱上了“未来姐夫”,让观众大呼虐心。

清朝影视剧

1.《太祖秘史》 2.《一代皇后大玉儿》《孝庄秘史》《清宫风云》 3.《少年天子之顺治》》《京城大状师》 4.《康熙微服私访记》《少年康熙》《康熙帝国》5.《雍正王朝》 6.《戏说乾隆》《乾隆大帝》《宰相刘罗锅》《乾隆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布衣知县梵如花》《皇宫宝贝》 7.《嘉庆君游台湾》《少年嘉庆》《嘉庆皇帝》 8.《道光秘史》 9.《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 《戏说慈喜》 10.《故宫》《太平天国》 11.《光绪皇帝》 《日落紫禁城》《慈禧西行》 12.《末代皇妃》《非常公民》 《末代皇帝》

满族音乐

满族原创歌手宋熙东带来了他风尘仆仆十几年从白山黑水满族聚集地采风而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满民族自创歌曲《打黄鱼》和《祝酒歌》。满族原创女歌手八音赫赫也用满语激情献唱。新生代满语女歌手隽子哥演唱了她自己填词的歌曲《云》,倾述着少女美丽的心声。满族小伙赛萨登场高歌一曲新创作的满族歌曲《颁金谣》。年轻的满族作家大学教授赫英忆朗诵了他的新书《追着历史走》的开篇散文诗《独白》,敞开一腔浓浓的民族情怀,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宋熙东

宋熙东正继续搜集满语资料和满族传统音乐,发掘学习并初步翻唱满族传统口头文化“说部”,这种艺术形式,类似于蒙古族的“乌力格尔”、“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王”的艺术形式。。2020年,阿克善开启个人全国巡演《通古斯的声音——望祭》。“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自费考察学习满语和满语歌曲,从《海冬青》、《额尔春》到《酒歌》,原创和翻唱的满语歌曲也有二十余首了。非常荣幸,能被很多满族朋友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朋友所喜欢。”阿克善说,作为一名满族青年,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并通过音乐让各族朋友加深对满族的认识,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阿克善(汉文名宋熙东),满族,音乐人,满语原创歌手。宋熙东创作了《摇篮曲》 、《海冬青》、《额尔春》、《望祭山》、《我的苏克素护河》、《酒歌》、《sarla》、《摇篮曲》、《满家娃》、《甩葱歌》、《松花江神》、《祖国颂》等十余首满语、满族歌曲。其中《海东青》(xongkoro)、《望祭山》、《sarla》、《松花江神》(sunggari ula enduri)、《科尔沁的荣耀》等,感情真挚,为人们所喜爱。

卡玛萨乐队

恩特合达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将满族音乐文化传播给大众。因此,他组建了一支演奏满族音乐的卡玛萨乐队,乐队成员有六人,其中迪丽努尔是恩特合达的妻子,也是恩特合达研究满族音乐的得力助手。迪丽努尔告诉记者,乐队能够演奏十几首恩特合达整理出来的满族乐曲,如《黑驹》、《神鹊》、《狩猎节奏》、《松》等。

阿布卡乐队

沈阳市大东区的韩萧寒工作室,著名音乐人韩萧寒与他组建的阿布卡乐队正在排练原创满族音乐舞台剧《天宫大战》,这部舞台剧由韩萧寒根据满族史诗《天宫大战》创作。记者看到,这个乐队使用的乐器并不常见,韩萧寒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满族乐器,比如抓鼓、渤海琴、口簧,其中一些乐器是他自制的。在工作室录音棚外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由韩萧寒制作以及他在采集满族民间音乐过程中收集而来的满族乐器,还有一些古老的满族民间乐谱。从2004年至今,韩萧寒一直致力于满族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满族民间音乐,遍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几十个偏远地区的满族村落。不久前,他还赴吉林、黑龙江,寻访关连富等满族音乐传承人。作为辽沈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人,韩萧寒已出版发行6部音乐专辑,曾应邀参加新加坡等国音乐交流。目前,他正将田野调查所得的满族民间音乐素材加以整理。这些音乐素材,有些只有口传旋律,没有曲谱;有些曲谱不完整;还有些只有文本记载,没有音乐旋律,需要根据收集来的满族音乐素材重新作曲,他已整理出40多首满族民间乐曲。

韩萧寒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工作量太大,其中包括丰富唱段、校对唱词、进行满汉文互译、与满族音乐文化学者深入交流。韩萧寒还组建有12人的阿布卡乐队,演奏满族民间音乐。舞台剧《天宫大战》的创作始于2020年,韩萧寒首先研究满族乌勒本,即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族说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天宫大战》则是满族说部艺术代表作之一。《天宫大战》分4幕,22首满族乐曲贯穿全剧。这些乐曲按照满族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有器乐曲,也有歌曲。歌曲采取轮唱、对唱等形式,深情、豪放;乐曲则神秘,具有仪式感。全剧共两小时,由11位演员联袂演出。还创作了《祭祀篇》等多部满族音乐作品,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韩萧寒最近接到俄罗斯国际音乐节、摩洛哥国际音乐节的邀请。他表示,民族音乐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踏踏实实地埋头钻研并积极传播,才能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隽子哥

满族满语歌手隽子哥发布了自己的新单曲《念女真》。 被誉为“满洲正白旗格格”的青年歌手隽子哥,带着特有的歌声和风格走进了乐坛,她的单曲力作《念女真》的问世和独特歌声,让全国歌迷欣赏后受到感动和极大关注,人气渐渐高涨 ,网络短时间突破4000万的点击量。 宋熙东与隽子哥的满语歌曲为沉寂百年的满族满语歌曲创作带来一丝文化春雨,歌曲中将满洲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满语歌曲,隽子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2020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 。2020年11月发行个人第一张单曲《念女真》,正式进军歌坛。2020年隽子哥主演映象电影《少女甄嬛》 。9月推出歌曲《木兰花令》。

孙滢迎

孙滢迎的《旗袍》是作为一名满族青年歌唱家对满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人对旗袍文化的发扬光大。

声明: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qq:3374591241电子邮箱:3374591241@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亦寒天笑
  • 2、干柴烈火粤语
  • 3、乌龟快跑
  • 4、锦绣半山御景
  • 5、爱布谷网络电视
  • 6、大明传说官网
  • 7、重生之破茧桃乐儿
  • 8、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
  • 9、全容杓
  • 10、病毒君王txt下载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