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贾培文||修家谱、悟艰辛、念祖恩 ---浅探贾善钦举家迁徙忻县枣涧村的历史成因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陈小新来源:南方日报

贾善钦,忻县枣涧贾氏迁居地始祖。

他和家人好端端的在朔州马邑一半村生活着,为什么要背井离乡、筚路蓝缕、风尘仆仆迁居忻县枣涧村?贾善钦抹掉那抹心酸泪的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迁徙之旅?他迁居枣涧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时代?

历史过去651年了,作为他的第21世子孙,在修订电子版家谱之际,有必要寻找一些历史的脉络,感受先祖的不易,留给后人一些感受。

一、贾善钦为什么要迁徙枣涧?

当局行政行为,不从不行,非执行不可。

据《忻县志》载,由于连年混战,加之元至正末年瘟疫传染,使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于是“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诸移民来忻落户”。现在,忻州忻府区,就是过去的忻县有很多村庄的姓氏都来自朔州马邑县,迁入时间多称“明初”或“洪武”,类似的记载很多。这些村子的居民都可以拿出家谱佐证。枣涧村贾氏也不例外。

这是正史,绝对真实可靠。《忻县志》中的“元至正年间”是公元1341年到公元1370年。至正:是元朝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共30年,是元朝使用相当长的一个年号。在元朝还没有彻底崩塌之际,明朝已经宣布建立,元朝在北方、明朝在南方,两个朝廷实际还并存,元至末年和洪武初年是两个朝廷并存时后人做的区别记载。洪武:中国明朝第一个年号,时间为1368年至1398年,当时在位皇帝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朝军队攻占了元朝大都,结束了蒙元在中国内地的统治,明朝洪武年间,实行了较开明的经济政策,鼓励生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层民众的地位。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枣涧贾氏家谱记载,贾善钦于1369年由朔州马邑一半村迁居忻县枣涧,时值明洪武二年。

老祖宗不会记错离开故土的时间和故土名字。如同现在的人们,无论走到祖国什么地方,也不决会忘记自己的老家在枣涧一样。对于这些记载,后人毋庸置疑。

二、明朝当局为什么要从朔州向内地移民?

一是,北部边陲居民受元兵侵袭严重。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军队残部在长城一线活动,时常向明朝守军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同时,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逃入山西太原西北部的静乐、岢岚山中,以管涔山区为中心,聚众结寨,四处攻掠。两股势力内外呼应,一度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为了达到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大军武力解决,一方面将移民作为清除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后一个政策就是将边塞居民移往内地,正所谓“清壁坚野”,不给元朝残余势力留下生息之地。

二是,内地连年混战,瘟疫传染,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忻县志?大事记》中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徐达、常遇春追击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尔至忻州,居民死伤、逃亡甚众,十室九空。之后秀容县并入忻州,领定襄县,属冀宁道。

为什么十室九空?县志没有进一步叙述。但凡是上年纪的忻州人,都会联想到民间流传着的关于常遇春的故事。洪武元年出现在忻县的常遇春这个人与那局句:“剿杀秀容,鸡犬不留。”的传说永远留着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

《明史?列传》13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大将军。各统精兵二十万,追杀负隅顽抗的元朝溃军。常遇春克山东,取汴梁,渡黄河,攻太原。风扫残云,势如破竹一路追杀元军来到秀容县(秀容县时为忻县一邑)。不知何故,常遇春夺下秀容之后征战受挫。元军凭借天险拼命抵抗。明军屡战不克,形成对峙局面。常遇春便在秀容扎下大营,操练军马,择机再战。有一天,常大将军召集众将设宴议事。酒过数巡,平日里海量的常遇春酒气上头,昏昏欲睡。众将官只好撤掉酒宴,留下一名心腹副将和几名士卒照看将军,其他人各自回到自己帐中。

先把秀容在何地交代清楚。秀容郡从北魏永兴二年(410年)建立到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废秀容郡,始置忻州,并将秀容县移治九原城。秀容郡在境内存在188年。而秀容县则从北魏建立,历经隋、唐、宋、元,直到明洪武初年,秀容县并入忻州,属冀宁道,共存在950余年。秀容也成为忻州的代名词。《山西历史地名通检》称:“秀容县,北魏永兴二年置,为秀容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移治今忻州市西北五十里奇村与辛庄之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秀容县在隋朝开皇10年的时候,从其他地方移至现在的奇村与辛庄之间设置。请注意,秀容郡就在枣涧村的东南方向,仅仅离枣涧5华里左右。

接着讲:常大将军率兵“追击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尔”至秀容郡时,他酒后梦中说了一句:剿杀秀容,鸡犬不留。部下得令,拿起刀枪弓箭,对军营周边村舍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儿童开杀。于是,秀容大地,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遍地尸首,哭声震天。常大将军被帐外哭喊声惊醒:这是怎么回事?身边侍卫说:将军不是要杀个鸡犬不留?常遇春大吃一惊,急忙鸣锣收兵,可惜已经迟了,部下已从秀容郡里向南杀到一个村庄。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悲痛的日子,就把收到停止厮杀军令的村庄更名为“令归”。

常遇春一句梦语酿成如此大祸。无故的秀容百姓遭此血腥杀戮,尸骨如山。其景之掺,惨不忍睹;其情之悲,悲痛欲绝。忻县其时荒芜人烟的根源,是由常遇春错杀所致?还是明军与元军拼杀所致?历史没有记载,后人不能胡写。

从此之后,常遇春郁郁寡欢,一种负罪感压抑心头,终因积郁成疾,一代将星陨落。《正说明朝三百年》中有常遇春传记:生于1330年,死于1369年,辞世时年仅39岁。《明史?功臣世表》中记载:鄂国公常遇春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乙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诚宣德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明史?列传》13条一段话,证明历史上确有常遇春这个人: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日:起起,主君来惊寐。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

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明朝政府开始从朔州马邑将边塞居民纷纷迁来忻州,以补十室九空之难。直到万历21年(1593年),明朝政府依然从朔州、洪洞等地向忻州移民。算算看,1369年至1593年共224年,朝廷一直向忻县移民,可见忻县荒无人烟之恐怖。

诗情画意的县名‘秀容’已经被毁、平为夷地不复存在后,秀容郡对属地的管辖权由朝廷安排移交忻县。《忻县志?大事记》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徐达、常遇春追击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尔至忻州,居民死伤、逃亡甚众,十室九空。秀容县并入忻州,领定襄县,属冀宁道。现在的人们,对秀容的记忆,只能从忻州市城区的“秀容中学”、“秀容办事处”、“秀容书院”等寻找到点滴历史痕迹。

为什么在忻州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听到常遇春剿杀秀容县所说的:鸡犬不留,血洗秀容的传说,而在史书中却很难找到记载呢?据说,常大将军遇难后,洪武皇帝朱元璋非常悲伤,曾亲书一副对联,以表哀思:昨日忽闻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所以,明朝官方可能是在掩盖真实的历史情形?后人不得而知。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朔州荒芜之地常有元朝残余势力骚扰居民,而秀容即现在的忻州忻府区十室九空、疫情四起、土地撂荒、无人居住。那个时候的枣涧村,有可能战乱刚刚平息,在残亘破垣之下,有侯氏、崔氏两家人逃避战乱,已经开始在枣涧村落脚谋生、苟且偷生。枣涧,当时来看还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贾善钦带着老婆崔氏,两个儿子贾仪、贾让,一家四口来到枣涧,在一间破旧、无法遮风披雨的屋子里临时倦居下来,再后来对那间屋子进行了补漏。

那年春天,就是1369年的春天!在当局政府的资助下,贾善钦领到了农具和种子,开始了搭棚上瓦,拓耕治土,养家糊口。行笔至此,笔者竟一厢情愿地看到了秋后丰收的硕果,足以让贾氏先人吃饱饭,有衣穿,有窝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生生而不息。

枣涧,周边村舍贾氏的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枣涧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先后滋生出贾氏后人有历史可考的约5000人左右,不含未统计入家谱的贾氏女性人口。

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假如那么多的贾氏家族人员都留守在枣涧生存,枣涧就那么一点薄田够养活谁?留下来的后人们,应该感谢先人们。因为,咱们吃着先人留下的祖业。

作者简介

贾培文,原籍忻州市枣涧村人。曾任轩岗矿务局局长办公室秘书科长。现任某省属企业总经理。曾兼《中国煤炭报》等多家国家、省级媒体特约记者,发表作品300余万字,有10余件新闻作品、论文、调查报告获国家行业级和省级奖,多件作品被《中国企业家大辞典》等国家级刊物收藏。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作者提供的照片多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留言之窗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妈咪要下蛋
  • 2、森林舞会遥控器
  • 3、穿越锦绣田园
  • 4、柯兰h
  • 5、落落大方的近义词
  • 6、灵鹫飞龙txt
  • 7、让泪化作相思雨吉他谱
  • 8、悦舞街
  • 9、百变闺秀
  • 10、秩序井然的意思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