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50本游记(必备书单)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李大生来源:环球报

读书与旅行,都是一场自我与世界的对话。

在另一个时空里,用想象和脚步,思考我们在世上的位置,和世界的样子。

50本游记,与你一起经历一场行与思。

一、探险之旅

1.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使得世界地图扩大了近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和哥伦布一起,库克为地理大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库克船长日记》描述的是库克船长探险新西兰和澳洲的航行事迹,是库克船长本人逐日记录的他率“奋进”号所进行的伟大航行。

  • 此次航行是库克奉英王之命、以科学考察为名而进行的一次对南太平洋(当时名为South sea)的探察活动。

  • 其间他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发现”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植物学湾登陆,后沿岸北上,在离开澳洲大陆之前宣布澳洲(当时名为新荷兰,库克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为大英帝国所有。

2. 《南极:"忍耐号"历险记》 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队伍的生死历程。

本书讲述了沙克尔顿爵士及其探险队在去往南极大陆的科考途中发生的故事。

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大量引用了队员们的航海日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 1914年,在欧洲战争的阴影下,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

  • 他们最初的乐观主义是短暂的,然而,随着冰原逐渐地变厚,死神笼罩在“忍耐号”的周围。最终,“忍耐号”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并被冰原吞噬,将船上28名探险家孤立在了浮冰上。

  • 沙克尔顿爵士率领他的团队与天气、地势和命运顽强地抗争着。无数的碎冰、波涛汹涌的海浪、巨大的冰山、无尽的严寒,以及时而因为食物短缺带来的饥饿都成为他们致命的敌人。

  • 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忍耐精神成就了他们这次的巨大伟业。

  • 3. 《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自然》

    •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1929年12月挪威探险队到达恩德比地,芬恩·霍尔姆登陆后升起了挪威国王和王后送给他的丝质国旗。他回国后宣布“恩德比(地)属于挪威所有”。(挪威极地研究所)

    自1770 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4. 《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

    ——《国家地理杂志》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 航向牙买加(1687~1689)

    • 探索锡兰(1672~1757)

    • 居游苏里南(1699~1701)

    • 漫游北美洲(1753~1777)

    • 横跨太平洋(1768~1771)

    • 回到南太平洋(1772~1775)

    • 勘测澳大利亚(1801~1805)

    • 小猎犬号航行(1831~1836)

    • 深入亚马孙雨林(1848~1862)

    • 深海探测(1872~1876)

    5. 《伟大的探险家》透过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二百余幅珍稀图像资料,来自英伦的专家学者为您讲述四十余位伟大探险家的故事。

    让我们追随这些伟大探险家的足迹,去发现海洋,去发现陆地,去探索河流,去探索荒漠……

    贝恩斯描画了与花园岛维多利亚瀑布相对遥望的一群水牛(1862年),捕捉了大瀑布在

    背景中呈现的庄严。这幅油画贝恩斯至少画了三个版本,并选了这幅进行平版印刷出版。

    托马斯·贝恩斯在1859年作此画于莫桑比克,当时他正陪同利文斯通旅行。贝恩斯对于所走过的地方进行了充满感情和共鸣的描绘,他的笔触也极其真实精准,可以根据他的画作鉴定植物种类和当地地形。

    库斯托发明了第一批能够在水下拍摄静态或运动物体的摄像机。他在为《雅克·库斯托的海底世界》的制作而潜水,正在摄影的他像平常那样并不用取景器,水下摄像机的保护外壳也是他率先研制的。

    本书从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远航讲到安德鲁·詹姆斯·伊文斯的寻觅地下新世界,以40组人物的探险经历配以204幅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人类历史上各时期在探索不同领域有重大发现和影响的伟大的探险家们的事迹,勾画了人类对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南北极以及太空的探索记录。

    二、寻城中国

    6. 《寻城记·广州》 “千年商都”,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中国最“洋气”的城市?

    作为海上丝路的起点,东方第一大港市,广州注定会成为西域文明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萧梁的达摩、唐初的宛葛素、明万历的利玛窦,三位圣人的使者都先后由印度、阿拉伯、意大利随商船远洋至广州,或译经传法,或结庐筑堂,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神圣而漫长的传教生涯。

    圣心大教堂——远东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法国传教士携来五十万法郎,仿照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广东省府督院行署旧址上盖起了西方哥特式教堂,成为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被西方人誉为“远东巴黎圣母院”。

    黄飞鸿和霍元甲曾相距不过百米之遥?

    近些年屡屡活跃于银屏的武之圣者无外乎四人:方世玉、黄飞鸿、霍元甲、李小龙。

    这四人的传奇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四人虽没有一位生于广州,但在广州西关却有那么四处沉迹,讲述着四位武者的侠义之举:西禅寺、宝芝林、精武门、李小龙祖居。

    “北有霍元甲,南有黄飞鸿”。

    四人中,黄霍二位师傅虽一南一北,但同属一个时代,年龄相差也不过21岁,且象征二人武学精神的宝芝林和精武门,在1919年同处西关十三行,南北相距不过百余米之遥。

    7.《寻城记·重庆》 一座找不着北的城市。

    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码头城市。

    这里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

    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

    东水门——古渡通津,八省会馆

    自明清乃至民国,东水门城里城外的码头街肆,皆为市廛最盛处。商贾云集、桅樯林立,乃重庆府的古渡要津及商业中心。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 1938年的10月,宜昌,这座川江门户上的小城一片混乱。数十万的难民、伤兵、机关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滞留在码头,候船西上。数十万吨的厂矿、设备、物资也沿着江滩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等待运输。

    • 就在这危急关头,川江上的航运大亨卢作孚临危受命,赶赴宜昌,将屯集在宜昌码头上的大量人员和物资及时抢运入川。卢作孚飞抵宜昌后,在稳定人心的同时,制定了一个“四十天抢运计划”。调集轮船24艘、木船1200条,不分昼夜,分段抢运。

    • 终于在长江枯水季节来临前,将所有物资和人员运到了四川,保住了中国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抢运过程中,民生公司16艘轮船被日机炸沉,116名船员为国捐躯。

    如今的重庆,多年的再造,使今日的山城已经没了原般的模样,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一份日新月异的欣欣向荣。然而重庆与生俱来的城市性格却延续了下来,古巴人的刚烈豪迈、好勇重义;码头人的热情大方、耿直爽朗;山城人的吃苦耐劳;以及移民城市的包容大度、乐观豁达……重庆的历史,随重庆特有的地貌,也是跌宕起伏,变幻不定。

    8.《寻城记· 杭州》 中国七大古都,天下风物,最费文人笔墨的,非杭州西子莫属。

    • 它是时间上的路标,从东汉华信筑塘,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吴越钱镠和宋王朝对杭城的营建。

    • 它也是空间上的路标,从南朝四百八十寺,九厢八十坊,到石库门里弄和湖畔公馆别墅群。

    通过这座路标,我们走进了杭城的街巷,寻访这些失落的记忆碎片,同时惊喜地发现:在失去时间感的现代的都市下,还深藏着浓厚的历史。

    南宋大肚弥勒,粗眉大眼,喜笑颜开,坦腹踞坐,十八罗汉两侧环绕,各具姿态。他既是飞来峰最大的一尊造像,据说也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大肚弥勒。

    延伸阅读:

    《微观杭州》以420余条微博文字、190余幅图片从不同侧面讲述杭州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人文精神。

    9.《寻城记·武汉》 开风气之先的国际大都会。

    汇两江,拥三镇,为九省通衢;开埠口,兴洋务,领革命先声。

    徜徉在江汉路、中山道,步和的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足音;

    辗转于户部巷、吉庆里,体味的乃汉味美食和荆楚民风。

    汉阳兵工厂——百年沧桑“汉阳造”

    1894年,与铁厂毗邻的枪炮厂建成。在张之洞“器必求精求新”的指导下,枪炮厂向德国订购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枪设备,生产仿德国88式毛瑟步枪(即“汉阳造”)、毛瑟手枪(即“驳壳枪”),以及陆路快炮、过山快炮等武器。

    始开女校风气之先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代教育,但其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以男子为主,而对女子的教育,却仅停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阶段。19世纪中期,这种延续上千年的陈腐观念被彻底打破。

    圣若瑟女校——百年女校,芳影犹存

    随着民众日渐开化,女校逐步为开明人士所接受。到民国末期,武汉已有十余所女子学校。圣若瑟女校便是一所拥有从幼童到高中教育的完全女子学校。

    10.《寻城记·成都》“天府之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

    关于蜀地,千余年前,李太白就为其开了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鱼凫,再加上柏灌、杜宇、鳖灵,谓之“古蜀五祖”。

    千百年后,当年的蜀地成都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逍遥城”。

    如果抛开人世的功名利禄,剩下的人的欲望、美食、美酒、美景都聚在了成都。

    这种聚不是掰着手指数来的,更不是为打造逍遥之都而生拉硬扯的凑数,而是来自上天的眷顾,采得一把珠玉撒向了西蜀大地。

    三国?成都

    沿着这张手绘的地图,可以找到:

    武担山:刘备在此设坛称帝;

    汉昭烈庙:今武侯祠,为君臣合庙;

    三圣祠:纪念刘、关、张的祠庙;

    点将台:诸葛亮操兵点将的校场;

    还有丞相府、八阵图、娘娘庙……

    快来看看你能找到几处?

    三清殿前的青羊购自京师,相传是宋开封府经梅阁之物。实为十二属相化身的异兽,被视为“神羊”。自打神羊入了青羊宫,成都民间又多了一种习俗——摸青羊。

    11.《寻城记·南京》“四大古都,天下文枢”,挡不住的王气之都。

    为什么说金陵是“帝王之宅”?

    • 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金陵,有望气者进言道:“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一听此话,始皇大为不悦,遂命人掘断连冈,堑长陇以通流,泄散王气。

    • 据说,秦淮河就是为了泄王气而开挖。

      高人术士一番折腾之后,水也放了,势也绝了,气也泄了,就连“金陵”这个名字也改成了“秣陵”,意思是喂牲口的草料场。

    • 秦朝术士所做的一切似乎并不太奏效。四百多年后,吴东大帝孙权率先在金陵建都立国,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虎踞龙盘的金陵城,成为10朝49帝2总统450年的王气之都。

    沈氏故宅——江南第一巨富

    马道街西段,多有当年江南第一巨富沈万三的产业。沈家没落后,那些高森的大宅、商埠、机坊等相继变卖,或废为民居,或改作他途。

    三、微观中国

    12. 《微观西藏》(汉英版) 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150余张精美图片,用微故事,呈现超越视觉和感觉的西藏真容。

    为更好认识西藏提供了一条捷径。——藏学家 旦增伦珠

    小切口,大视野,深挖掘。——《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刘伟

    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

    《微观西藏(汉英版)》追求新媒体环境下最佳阅读体验,用最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

    13. 《微观西安》(汉英版) 一群最了解西安的人写出的、最真实的西安故事。

    一本由古往今来无数个“碎片”组成的微博书。

    一口碗、一块馍,一个字……处处都是故事,处处都是文化。

    西安人读了会爱上这本书;外地人读了会爱上这城市。

    《微观中国:微观西安(汉英版)》通过约500条短小精悍的“微博”和200余张精彩图片,展示西安当地的饮食、交通、方言、文学、人情等方方面面。

    14. 《微观新疆》(汉英版) 微距体验大美,500余条微博,畅享“轻阅读”。

    【时光的挽留】喀什老城是对时光的一次挽留。触目可见的土灰色几乎是时间本身的颜色。建筑材料是生土、土块、砖、砖坯和南疆最常见的白杨木。布局是随意的、自由的,巷子总是那么狭小、幽深,沿着它们,仿佛能走到时光的尽头去。

    【巴扎】巴扎是集市,又不完全等于集市。巴扎也是养育维吾尔族人的地方,有谚语说:巴扎是父亲,巴扎是母亲。

    四、“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一辑)

    15.《鉴真和尚东征传》日本僧人真人元开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撰写,向后人再现鉴真东渡日本及传播佛教的事迹。

    唐代的佛教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弘扬佛法冒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行为,主要靠的是个人的胆魄与毅力。

    16. 《大唐西域记》根据章巽、季羡林、董志翘等学者的整理研究,《大唐西域记》是丝绸之路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唐代僧人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 年)踏上丝绸之路,绕道葱岭前往天竺求法。于645 年到达唐都长安。

    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中外研究佛教史和古代中亚、印度、南亚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7. 《真腊风土记·西游录》探索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行程。

    真腊是古代柬埔寨的中文名称,真腊因其吴哥窟的历史遗产而闻名全球。

    元朝元贞元年(1295 年),作为元外交使团的一名外交官员,周达观奉命乘坐海船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等地,横渡淡洋至真腊国都吴哥登岸。回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 年)和西夏乾定四年(1227 年),耶律楚材两次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花剌子模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和中原地区的西夏国(今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一带)。

    《西游录》一书就是对其随军西征、驻守西域的经历的记录。耶律楚材的旅行线路,向后世生动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18. 《佛国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陆上亲历中亚、印度并从海上航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返回祖国的佛教旅行家。

    东晋时佛教大师法显所撰,故本书又名《法显传》。

    •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一行于399 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于413年返回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

    • 法显的旅行记录不仅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球学者研究中亚、印度、南亚的历史地理、交通发展、佛教历史提供了关键资料。

    19. 《瀛涯胜览》郑和船队翻译撰写关于郑和远航的记录。

    自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的28 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

    前后七次所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 多个国家,建立或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远航足迹大多数都可以在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作者马欢是出生于浙江会稽(绍兴)的回族人,被郑和聘为船队的通事(翻译官)。从1416 年开始撰写《瀛涯胜览》,经过35 年的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1451 年)定稿并流传至今。

    20. 《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历史上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

    有史记载的第一位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欧洲的旅行家。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 ~1324 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17 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 年。马可波罗对东方蒙元帝国的描述,激起欧洲人对财富的向往和对比欧洲更高文明的景仰,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其后欧洲人的航海地理大发现。

    21. 《伊本·白图泰游记》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游记,大大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

    元至正二年(1342 年),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国王(德里素丹)之命由海上丝路出使中国拜见元顺帝,几次经停阿拉伯商人十分集中的当时中国最大港口贸易城市刺桐(福建泉州),并且出访过沿海的其他几个著名城市,如穗城(广州)、行在(杭州)和汗八里克(北京)。

    22. 《亚洲腹地旅行记》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几十种语言,将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到世界。

    《亚洲腹地旅行记》,记录了发生于19 世纪末叶与20 世纪初叶之交的中亚、新疆、西藏等地的地理探险和科学发现事迹。

    斯文·赫定陆续将其在中亚和中国西部的考察材料整理发布,成果总共超过50本书。《亚洲腹地旅行记》出版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徐霞客游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

    1609 年,22 岁的徐霞客开始外出旅行,直到明崇祯十四年(1641 年)在云南旅途中去世,32 年间基本上都在职业化的旅行生涯之中。

    • 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特别是在广西、贵州及云南三地的旅行,留下了最为详尽的文字记录。

    • 其中“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三个部分尤为引人入胜,也是今天了解明代南方丝路的重要文献。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钟莉颖新浪微博
    • 2、少年阴阳判官
    • 3、十面埋伏百度影音
    • 4、火爆妖夫下载
    • 5、一步之遥字幕
    • 6、谯城区教育网
    • 7、隋主沉浮
    • 8、贝贝卡西官网
    • 9、甜性涩爱快播
    • 10、陈敏广场舞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