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民国时期的大理籍将军

发布时间:2021年2月22日责任编辑:林小果来源:新民晚报

等你很久了 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你就回到了白族人的网络故乡 大理人的精神家园 云南人的心灵港湾 这里也是全国同胞的在线驿站 更是全球来客的互联茶馆

民国时期,烽烟四起,战火绵延,面对国恨家仇,大理各族的优秀儿女,肩负起了反侵略,保家园的历史重任,出现了一批爱国将军, 大理洱源籍的比较多,“一马四将军,三位出在抗战中”。其中,有好几位还是今天大理一中的校友,真让人兴奋!

丁槐(1849-1935)字衡三,云南鹤庆人,陆军上将

丁槐家祖籍四川巴县,先祖丁连荣于康熙年间入籍云南鹤庆。经六世传至丁槐之父丁耀南(为第三子),因丁耀南之弟丁奉章无子,而过继给叔父丁奉章。丁槐从小便在军中效力,光绪十年(1884年)在云南率军抵抗法军。是年12月,与刘永福军队一同和法军激战于宣光城,共击毙法军2000余人。翌年3月,再次率军进攻宣光,最后逼迫法军投降,被法军赞为“中国之拿破仑”。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先后任贵州古州镇总兵、云南腾越镇总兵、广西左江镇总兵、右江镇总兵。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任广西提督。辛亥革命后,追随北洋军阀,被授予陆军上将衔。民国二年(1913年),任湖北荆州镇守使。民国五年(1916年),黎元洪任命他为总统府侍从武官、总统府军事顾问。黎元洪退位后,丁槐被解职,在鹤庆一带从商,并捐资编修了《鹤庆州志》。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又被任命为两广慰问使。 1935年7月24日,病逝于北平。

杨友棠(1880~1925),白族,字芾南,云南洱源茈碧乡碧云人。

授陆军少将三等文虎勋章 幼年受业于本村儒师杨炳德先生门下,生性胆大机智。稍长,就学于大理西云书院(今大理一中),1901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结识李根源、吕志伊等青年志士,课读之余,常聚会相互抵砺,革新之志日以弥坚。毕业后与根源等同道留学日本,时值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友棠毅然首批加入。受孙中山之命,曾到美国、东南亚等地联络志士,筹集资金。1906年,杨友棠与同盟会员彭肇刺杀云贵总督世增、兵备处总办王振畿,被清廷缉捕,遂侨居日本,襄助吕志伊在东京出版《云南杂志》。1909年秘密回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期教官,为云南“重九”起义及尔后的护国、靖国运动准备了骨干力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杨友棠以云南都督蔡锷副官的身份参加云南八人代表团,去武昌参加中央会议,选举孙中山先生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暨留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印官,授陆军少将三等文虎勋章。1912年4月10日,蔡锷电邀吕、杨等人回滇助政。友棠亦与孙中山、黄兴交往甚密。1915年秋,袁世凯窃国称帝,云南首举义旗护国讨袁,杨友棠充任护国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旅长。靖国后,受靖国联军总司令部一等嘉奖。后唐继尧违背孙中山南北议和、全国统一的方针,鼓吹“联省自治”,杨友棠与之政见有歧,出任黎县(今华宁县)县长,时值滇南匪盗当道,友棠军事围攻和政治瓦解兼施,仅一年半遂平匪患,民得安居。1924年1月1日,杨友棠为《总理指派代表人名册》中云南三人代表之一出席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留任大元帅府任参谋。1925年9月23日不幸在穗逝世,终年45岁,葬于广州二望冈陆军墓地。友棠先生一生尽瘁国事,临终亦两袖清风。建国后,遗霜郑氏曾修书宋庆龄副主席,宋曾汇款接济,并让中国历史博物馆将友棠辛亥革命时戎装照片一帧及杨与孙中山、黄兴等合照寄回,以彰先贤为国为民之功绩。

杨杰(1889—1949)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理论家。爱国民主人士。字耿光,云南大理人,白族。1900年大理府中学堂(今大理一中)毕业。1905年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速成学堂,曾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00年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炮科学习炮兵军事指挥。1913年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在黔军、滇军中任团长、旅长等职。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曾任挺进军第1纵队司令,转战川东,屡建战功。战后被授陆军中将。1920年,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24年回国。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等职。1928年,任第1集团军总参谋长,后随蒋介石参加蒋冯阎战争。1931年12月任陆军大学校长,1933年赴德、法、英、苏等国考察军事。次年回国任陆军大学教育长撰写《欧洲各国军事考察报告》,力主学习外国先进军事科学,加强国防建设并拟定《兵工业根本建设之计划》。1937年卢沟桥抗战爆发后,负责苏联援华**物资运输工作,次年,任驻苏大使,因赞扬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积极抗日,1940年,被蒋介石免职。此后,又系统地研究了国防问题,著有《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等书,主张中国必须立足独立作战,自力更生,集中真实之科学人材,在实现农业国家工业化前提下,建设立体化的现代国防。1945年**战争胜利后与谭平山、陈铭枢、王昆仑等人,共同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积极促成云南省主席卢汉等人起义。1949年9月,前往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途经香港时于1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李宗黄 国民党陆军中将。1887年生,云南鹤庆人。字伯英。白族。

早年在湖北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赴汉,任起义军督战参谋。旋由汉至淞沪,辅佐镇江都督林述庆。1915年在云南参加讨袁护国战争,任云南护国军都督府驻沪代表,后升任云南都督府参谋处长。1918年赴日考察。次年任云南省政公所督办。1921年任军政府陆军次长。1923年,任驻粤滇军第二军参谋长。国民党改组后,曾任广东国防司令,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代理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滇镇压共产党。1934年任江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委员。次年,任国民党中央地方自治计划委员会副主委、代主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南省党部特派委员。1939年6月任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副主委、代主委。1945年4月兼任工作竞赛委员会主席。同年,回云南任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代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委。次年调任中央党政考核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台湾。 1978年6月16日在台北病故。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国地方自治总论》、《中国行政道论》等。李宗黄对乡村民主自治有理论有实践,1931年在鹤庆老家辛屯逢密村实行乡村民主自治改革,卓有成效,该村被称为“中国民主自治第一村。”

王炳璋(1890——1952),字云九,鹤庆人,白族,少将旅长。

1913年3月云南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保送至保定陆军学校第六期学习,毕业后回云南陆军讲武学堂任学生队队长兼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国术和军训教员,先后在滇军中任第7师副师长、云南军官团副团长、云南教导团训练主任等,人们称他为“大军人,”即“模范军人”。1934年任劳18团长,参与围攻进入云南的长征中的红军,后升任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第六十军184师544旅长,开往前线。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他所在的师坚守禹王山阵地,胸部被敌弹击中,仍坚持战斗,指挥部队将窜到山顶的鬼子全部消灭,保住了禹王山主峰阵地。当时蒋介石曾派人到医院慰问他,并发放给他四千元奖金。后来,他用这笔钱在家乡开办了一所小学。938年秋任第1集团军新兵管理处处长,1939年任中央军校第5分校少将副主任兼教育处长,1946年退役,1948年任云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在昆明参加起义。1952年被错误处决,1982年1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马鉁(1886年-1963年),字少坡,白族。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出生于云南洱源县城北乡大果村的马氏家族,马金墀之长子。马鉁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滇军中任职。护国战争期间出任陆军第五团团长,后被黎元洪授予上校官衔,并授四等文虎勋章。1920年前往日本陆军青山第一联队留学。1922年回国,被唐继尧任命为上校参谋。此后又升任陆军第五军少将参谋长。1924年起,历任昆明市政公所会办、督办。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昆明市首任市长。1929年后,又历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讨逆军第十路总指挥部参谋长,云南全省团务督练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38年**战争期间任云南昆昭师管区司令。1944年升任云南军管区中将副司令。1949年调云南绥靖公署中将总参议。同年10月赴香港定居,1963年逝世。时势造英雄,马鉁传奇的一生就是如此,他历任滇军排、连、营、团长,护国第三军第五团参谋长,昆明市第一任市长,云南省宪兵司令部司令等职。当侵华日军的魔爪还未伸向中国大陆时,马鉁就已成为云南军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马锳(1893--1975)中将。白族,字幼坡,云南洱源人。

1915年大理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三届四班,云南讲武堂第14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长期在滇军任职,1924年任大理镇守使署少校参谋兼警卫连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99师参谋长,1930年任第10路军参谋处长,1932年调任滇越铁路军警总局局长,抗战爆发后任第60军少将参谋处长、代参谋长,出滇参加抗战,1938年12月任第1集团军中将副参谋长,1942年任第1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初任第1方面军参谋长,抗战胜利后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1月任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7月任云南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1948年秋任云南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1月任第6编练司令部副司令,未就职,6月任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后任云南省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副主任,1951年3月被捕入狱,1961年12月25日获特赦,1975年12月25日在昆明病逝,1982年恢复起义将领名誉。

马崟(1896——1980),字稚坡,白族,云南洱源县茈碧乡人。少将副师长。

马金墀三子。幼年随父居蒙自,辛亥革命后回家乡。1913年与兄马锳同入大理省中(今大理一中)读书。1917年秋中学毕业后即入云南讲武堂第十期专学武备。毕业后任唐继尧靖国联军15团排长。1921年入川滇军退至湘西,马崟任李烈钧部警卫营长,后李烈钧调任广州**军大本营参谋长,马崟随任大本营警卫营长,直接护卫孙中山先生。1922年,唐继尧复掌滇政,将驻粤滇军陆续调回,马崟调任张汝骥部15团团长,1923年任黔北镇安卫戍区司令。1924年2月,唐继虞、张汝骥出兵柳州,马崟调任17混成旅少将旅长,滇军战败,唐率残部回泸西县整编。马崟辞职居家。1927年8月13日龙云上台,委马崟为省府总部少将参谋,闲职8年,1935年奉派南京国民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1938年毕业。时值云南新建58军北上抗日,新11师师长鲁道源请病假,龙云电委马崟为11师少将副师长,代师长职率部参加长沙保卫战。1939年,马崟回昆开办粉笔加工厂。1980年在昆病故。

李识韩(1883-1958)1937年5月少将。白族,字佩荆,云南洱源县茈碧乡人。

先后就读于昆明陆军小学、湖北武昌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09年毕业后回云南参加辛亥革命,历任滇军排、连、营、团长。护国战争时任叶荃部团长,曾率部在邱北一带击溃袁世凯振武上将军龙济光之弟龙觐光部3000 余众,为护国军扫除后患,挺进川湘建立了殊功。1918年调任驻粤滇军司令部参谋长,后回昆任云南军事委员会委员。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反蒋,蒋介石命龙云为第十路讨逆军总指挥,龙云委派卢汉为前敌总指挥,李识韩为参谋长,出兵广西,迫桂系主力撤兵,解除了蒋介石的西南之患。回滇后历任蒙自海关监督、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兼校队队长,并被龙云聘为云南省县长训练班军事学教授。1944年,李识韩卸职回乡。1947年7月,国民党陆军36师某团驻洱源县城,官兵常为非作歹,人民敢怒不敢言。一街天,有士兵酗酒耍赖,哄抢收街民物资,适逢李识韩见之,便愤然令该部团长将部队于南门空地,李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二字要义,教训全团官兵达4小时,虽烈日当顶,全团官兵无一敢哗者,围观万余群众莫不拍手称快。1958年,李识韩病逝。

冯春申(1903--1991.1.2)少将。白族,字春绅,云南鹤庆人,少将副处长。

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1期毕业。1934年9月任中央军校办公厅总务处少将处长,不久改任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武汉办事处主任,军政部兵工署副署长,抗战期间曾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少将高参,1942年任第36补训处少将副处长,抗战胜利后曾任滇东师管区副司令,1948年任第6编练司令部少将高参,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1991年1月2日在昆明病逝。

尹龙举,少将。白族,云南大理人,生于1916年,少将高参。

中央军校第12期步科、陆军大学第18期毕业。曾任第93军暂编18师3团团长,在东北参加内战,1949年5月任云南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后任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大理自治州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民革中央委员。

阎旭(1895——1949年),字旦夫,大理古城人。中将高级参议。

1915年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第三届四班,后考入云南讲武学校第十三期。1920年起任靖国联军总司令部中队长、区队长,1928年后,历任第38军军官团第一营营长、暂编第一团副团长、第三团团长。1934年,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1937年毕业回滇,任第60军182师少将参谋长,在台儿庄战役中,182师与其他滇军部队一起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精锐矶谷、板垣师团,伤敌万余人。后奉命回滇招训新兵,任补充第四大队大队长,步兵第五团团长。1940年任独立第三旅旅长,驻守屏力、金平。1941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一路军第三旅长。1942年任滇黔绥靖公署参谋处长。1946年任绥靖中将高级参议。

萧本元(1895——1990年)字士先,祥云人1916年毕业于省立第二中学(今大理一中)四届1班,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五期,曾任第六十军第183师副旅长、师参谋长,少将军衔,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第五十八军新编第10师师长、副军长,云南绥靖公署参议。解放后任第一届省政协委员。1955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马崇六,别字晋三,1902年生于下关龙尾街。陆军少将。

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工科毕业。从日本归国后追随孙中山革命,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担任全国陆军中将工兵总指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缅甸,中国入缅远征军失败。日军占领我省畹町、腾冲、龙陵后,大有直取昆明之势,马崇六将军不顾个人身家性命全程指挥炸毁惠通桥,使战争形势逆转,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重一笔。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盟国”授予其“太平洋勋章”。1947年当选立法委员,任交通部次长、代部长。1949年初辞职,返云南昆明,参加云南起义,著有《云南起义侧记》等。1953年东渡日本,设立“靖安书社”,被日本天皇聘为汉语家庭教师,明仁天皇曾向他求教书法。1957年周总理邀请他回国,受到邓小平、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1986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中央领导接见。马崇六将军1998年辞逝于日本东京。

杨益谦(1884—1941)字竹君,号退庵,云南剑川巩北营头村人,白族。

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16日任陆军少将。云南讲武堂毕业,曾参加昆明重九起义,以参谋随蔡锷人署。旋应李烈钧召赴江西,参加湖口起义,事败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海外..1915年初,孙中山曾任命杨益谦为云南支部长。护国军兴,回滇任第二军副官长,任滇军营长、团长、二十一旅混成旅长,滇黔赣联军第二路总指挥,驻桂滇军总指挥,所向均有军功。1921年回滇,历任云南靖国联军总司令部参赞、云南省政府军军咨处处长、第十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冶兼蒙自关监督、云南第二(思普区)殖边督办公署督办、楚大师管区司令等职。

马标(1880-1959),字锦帆,号罢谷山人,云南洱源县玉湖镇马家营白族人。

少将顾问官 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三岁他就只身一人到大理参加府考并取得名列第一好成绩,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云南高等学堂勤读多年。由于成绩优越,人品出众,毕业后与同乡赵鳌等奉派赴日本留学。到日本国后考入了“镰仓铁道学校”学习铁道建设工程。充满抱负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并广泛接触先进的民主进步思想。对满清王朝腐败早就不满的他在孙中山、吕志伊等**先驱的影响下,积极加入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与李根源、吕志伊等主编《云南杂志》,针锋相对地揭露封建满清王朝的黑暗与腐败。由于《云南杂志》把大量先进的民主理念、革命思想带回云南。该刊物对唤起民众,反清救国的革命意识及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云南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宣传作用。返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数学几何教官。在1911年10月30日与其他的一批爱国志士参加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制度有名的云南《重九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奉命勘测川滇铁路即现在的内昆铁路之前身。不久又完成了 “个碧”铁路整个修建工程。其后,在任滇西公路段工程师时,为了整个滇缅公路的勘探、修建费尽了大量心血。在滇缅划界“片马”地段中时任主持的他,为维护国土的尊严和完整做了很大贡献,其行为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褒扬。1912年赴美利坚合众国加利弗利亚州南太平洋铁道公司实习铁道工程管理,任实习工程师。1915年回国后,又奉国民政府之命前往南洋群岛一带考察。一年后带着考察的成果与观感回国并写著了《南洋考察记》。后接受国民政府委任为路南县和彝良县知事等职务。民国十三年(1924)受原讲武堂学生、驻粤滇军将领们共同邀请,到广东工作并任少将顾问官。鉴于他是建铁路工程的专家,中山先生特委派其为“广九”、“广三”铁路总稽查,续后又任命为广东花县县长,乐昌县建设厅厅长等职务。随后又再次奉国民政府之命,前往武汉、南京奉公职。

北伐战争开始后返回云南,任云南实业司参事。龙云主政后将其改名为建设厅并委任为参事兼道路工程学校教育长。后期,为家乡福祉所牵挂,辞去所有职务回老家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服务工作,初期任教育局长,后兼任县立中学校长。在民国时期被政府授予“马氏双孝第” ,并建坊予与表彰以示后人尊崇及发扬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1942年被推选为县参议会议长等职。1949年云南起义后,又以开明士绅的资望被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特邀他返回昆明参与工作,并聘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为撰写及整理云南近代文史方面的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9年2月10日去世。

华国佐,白族。大理市金星村人,毕业于大理省立中学(今大理一中)。少将军衔。

1925年,华国佐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劳工大学,1926年9月,华国佐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英勇善战,他很快从排长提升为连长。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他被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从连长晋升为营长。1932年,日本侵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由于抗战需要,国民政府警卫军被编入由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中将任总司令的第九集团军,担负在上海抗战的任务。华国佐于是跟随张治中出征上海抗战第一线。  历时三个月的上海大会战中,他率领全营官兵,身先士卒,辗转于“三湾九街十八弄”,敌我反复争夺日夜不停,苦战十多天,异常惨烈。他所率领的全营官兵在一次巷战中,全歼日军一个营。战后他被晋升为加强团团长,并获赠金壳“中正”宝剑一把。1938年3月23日,华国佐奉命跟随张治中、李宗仁参与了声震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被任命为机械化旅旅长,受命率领德式装备的炮兵部队,巧攻了日军阵地和炮群,为步兵打开了冲锋道路。随后,中国军队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943年4月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西干部训练团”,华国佐为高级参谋,并兼任干部训练团总队长、第三大队大队长。训练团分炮兵、步兵、工兵、通讯、参谋等科目,结合实战,理论实践相结合地训练,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国军训练了一万多基层官兵,为滇西反攻日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3年春,训练团准备反攻缅甸和滇西的日军,作为训练团总大队长的华国佐,领着直属于远征军长官部的工兵团在水上训练载运兵员、抢渡江河的登陆战术,受训官兵在后来的极其艰苦的腾龙、松山反击战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同年秋,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员并令国防部专程来到滇西,由何应钦代蒋介石给华国佐佩戴少将军衔和宣读中央军委的嘉奖令。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起,20万大军渡怒江,攀越高黎贡山,苦战8个月,歼灭日军两万余人,收复了怒江以西大片国土,驱赶了缅甸的日军,终于取得了抗击日军作战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国佐十分憎恶腐败的国民党,于是解甲还乡。他回到地方后,先后出任河口总督、云南第五行政区督察长官、凤仪县副县长、民众自卫总队长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的做了一些惩恶扬善、扶老携幼、保一方平安的事,受到了人民的好评和尊重。当他故世时人们对他这样评价:军旅生涯,南征北战,抗战有功。秉政清廉,仗义怀柔,谦仁处事,德高望重,饮誉乡邻,为世人景仰。挟戎马一生风烟,怀爱国赤心耿耿。其事迹载入史册,其战功镌刻河山。

如果您愿意成为一名自豪的自干白(自备干粮传播白文化),认同我们的宗旨和方向并愿意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请在后台联系我们,我们热诚期盼您的到来。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以上文字素材及图片素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定当妥善处理。此外,本教程是为了配合QQ群 195265218【白语学习交流群】的广大师友学习参考所用。尚未学会白语拼音的师友,请观看学习“白语拼音教学1-5课”。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 白语茶座整理

版权/作者版权所有,转发仅用于学习,并注明"来源:白语茶座"。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单位: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杨志锋律师

电话13887255113

出品/白语茶座公众号平台

-看完了-

喜欢,记得转发+关注我们

90%尼白族人都关注了【白语茶座】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往期精彩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天津移动网上营业厅缴费
  • 2、中国红盾论坛网
  • 3、520弹弓网
  • 4、欧比森
  • 5、夫妻成长日记漫画在线观看
  • 6、重生寻美
  • 7、禁断肆情
  • 8、恩替卡韦最新价格
  • 9、gody
  • 10、仙武同修txt全集下载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