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以黔东地区土家族文化资源为例

发布时间:2021年3月7日责任编辑:赵小云来源:新浪新闻

■专题:幼儿园课程建设

引证格式:吴昊东.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黔东地区土家族文化资源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0):13-18

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以黔东地区土家族文化资源为例

吴昊东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地方性民族文化资源是课程开发进程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依托土家族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进程中,可以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土家族;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

收稿日期:2020-05-01;修回日期:2020-07-18

基金项目:贵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0C054);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招标课题 (2020ZD001)

作者简介:吴昊东,男,黑龙江牡丹江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俨然已成为重要议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依赖教育,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适宜性文化课程的构建。笔者以土家族文化资源为例,对土家族文化课程的构建从开发的必要性、价值、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必要性

(一)儿童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儿童成长发展的文化基础,个体的成长历程始终受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的生活模式和标准行为方式的塑造。民族个体首先要对自身所处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并将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作为文化基础去理解和学习科学的世界。因此,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帮助民族个体实现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其次,“拥有综合性多元文化认同的个体对其他文化也能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他们能够在不同语境中以适应文化的方式使用这些认同”[1]。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既能够使民族地区儿童获得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养成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质,帮助儿童顺利进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儿童而言,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加深文化理解,培养儿童文化平等、文化开放态度,消除非少数民族儿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偏见,实现各民族地区儿童和睦相处。

最后,民族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体现在多元智能方面。学习刺绣能够锻炼人的精细观察力,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学习绘画能够提升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学习儿歌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参加民间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

(二)教育公平的呼唤

不同民族文化塑造了性格和能力迥异的民族个体,这些个体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空间智能、交流智能、观察智能、语言智能等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此外,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文化传承内容与方式,民族文化通过特有的个体行为而实现代代相传。因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不能着眼和立足于全民族的普遍性,而应尊重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复杂性与独立性,充分利用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开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为每个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这里的平等并非名义上的一视同仁,而是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适当的教育,并且这种适当教育的方法、进度、难度是适合个人特点的。”保障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均衡是外在的显性教育公平,而教育内在公平则是正视并理解每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在认知、语言、思维、社会行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差别教育。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不仅要保障每个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更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民族文化背景,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上开展差别化教育,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在教育公平[3]。

(三)文化传承的要求

课程与文化相互依存与共生,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首先,文化塑造了课程,特定文化塑造了特定课程模式,离开了文化,课程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课程又高度提炼、反映着文化属性,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提供了平台,离开课程,文化便成为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4]。简而言之,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而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不断传承并发展着文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验有力证明了学前教育奠基性的价值,人一生之中重要的情感、态度倾向、行为、习惯皆在学前阶段养成。学前阶段是幼儿的奠基阶段,并非思想和意识的空白期,而是学前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形成初步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的重要时期,是民族意识萌发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关键时期。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计划性、系统性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其接受本民族文化熏陶,初步养成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进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资源课程

土家族物质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在服饰方面,土家族服饰简朴自然、结构简单、短衣短裤、宽松肥大,无论男女老少皆是无领滚边开襟,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同时将白虎图腾绣在服饰上,以寄托美好的愿望,充分展示了土家人民朴素、踏实、稳重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民间饮食方面,受地理环境(山多平地少)影响,土家族人民饮食以玉米、稻谷、洋芋、红苕为主,而从这些材料延伸出来的土家特色美食有舍饭、粑粑、合渣、合菜、腊肉、油茶等;在住宅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土家吊脚楼,吊脚楼依势而建、造型挺拔、壮美秀丽,彰显出土家族独特的建筑文化,除具有居住属性,还兼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建筑美;在器物方面,土家人器物可以分为农业用具(竹篾、简车、秧盆、笆篓、灰篼、连盖等)、运载工具(背篓、笮笼、箩筐、藤子、筋带等)、文艺用具(鼓、锣、钹、杨琴、刺绣工具、雕刻工具等)。

(二)精神文化资源课程

精神文化源于人民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而产生的新的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土家族精神文化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首先,传统观念。土家族人民崇尚重家庭、重集体、重伦理的道德倾向,保持着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美德。在宗教制度文化中,土家族宗教祭祀活动与传统民俗活动保留较好,如宗教祭祀(祭土王、祭家先、祭八部大神等)、狩猎祭祀(问卦、告祭、祭神、请神观山)、农业祭祀等。

其次,民间文学。土家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题材主要有儿歌、童谣、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故事为例,《春巴妈妈》《涨起齐天大水》《乌江传说》《洛雨射日》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主旨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例如《河东与河西》故事充分讴歌了土家族人民朴实、宽厚、善良的性格,体现了土家人民以仁字当头的道德准绳,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此外,土家族儿歌根据性质可以分为扯谎歌、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生活歌等,这些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大有裨益,非常适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开展。

再次,民间节日。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极具浪漫色彩,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全年所有月份都有相对应的节日活动。依据节日属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纪念节日(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祭祀节日(岁时、二月二、篙子节、牛王节、 月半节、洗神),社交节日(赶年、二月十五)。

最后,民间艺术。土家族民间艺术主要有摆手舞、傩戏、织锦(西兰卡普)、竹编、剪纸等。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按照动作幅度大小可划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最初作为祭祀而产生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祈福、歌舞、社交的民间活动。摆手舞动作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捕鱼、插秧、播种、犁地等动作,通过摆手舞,重现土家人民生活劳动场景,缅怀对祖先勤恳劳动、踏实工作的追忆之情。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

(一)德育价值

土家族民间文学是土家族人民以神话、传说、故事的形式对人民生存所依赖的世界万物能动反映形式。这些文学作品有的对自然环境和世间万物的诞生进行了描述,有的对民族人民早期处境进行了勾勒,有的对民族慢慢迁徙历程进行了娓娓叙述,有的对劳动人民与阶级敌人的压迫抗争进行了深刻讲述,有的对感人肺腑的感情故事进行了描写,有的对感天动地的孝子形象进行了刻画,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了描述。

土家族文学内容折射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乐观精神和艰苦抗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着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是进行德育的资源宝库。例如,土家族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春巴妈妈》《将帅拔佩》《卵蒙挫拖》,这些作品共同指向土家族机智人民同邪恶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刻画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权、英勇斗争、机智勇敢的形象,描绘了邪恶反动势力假恶丑本质。由此可见,土家族幼儿智育并非通过机械灌输和刻板道德说教,而是将德育思想寄托在生动活泼而又充满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里,在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恒久的心理品质。

(二)智育价值

土家族民间工艺非常丰富,织锦(西兰卡普)、刺绣、竹编、石雕、根雕、绘画、墓碑艺术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起到智育作用。民间工艺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智力因素。例如,蜡染、刺绣需要将日常生活之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自然风景、劳动场景牢记于心,并在大脑勾勒一定的轮廓图形,通过蜡染、丝线等载体,将精彩丰富的图画向世人展示。在蜡染、刺绣过程中需要较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儿童在工艺美术创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土家族儿歌同样也蕴含着智育功能。民间儿歌短小精炼、节奏鲜明、叠词叠韵,念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激发幼儿倾听和朗读的欲望,进而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在儿歌的学唱过程中,幼儿需要迁移已有经验,运用语言进行大胆的创造与想象,自然表达对儿歌的见解与认识,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个过程便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数数歌能够教会幼儿基本的算数知识,给幼儿最初的数字认识;颠倒歌可以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扯谎歌可以锻炼幼儿基本的社会认知,教会明辨是非。这些儿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符合幼儿认知、语言、思维特点,是幼儿智育的重要教育资源。

(三)体育价值

土家民间游戏就地取材、种类丰富、玩法多样、形式灵活,蕴含着丰富的体育价值。根据游戏表现形式,土家族民间游戏大致分为手指游戏(叠子儿、翻绳、打撂棒、翻茶盆、剪刀石头布、夹弹珠、蚊子叮手、挑木棍),音乐游戏(拍芝麻、大龙穿小龙、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时开),投掷游戏(打噗眼儿、纸飞机、大狐狸、丢沙包),跑的游戏(瞎子摸拐子、孵小鸡、揪尾巴、打洋战、躲猫猫、电报猫、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龟兔赛跑、滚铁环),跳的游戏(跳房子、拍芝麻、翻羊马、斗鸡、开拖拉机、跳大绳)。民间游戏玩法多样、取材方便,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以上每一种游戏都有各自的发展价值。例如,幼儿在翻绳、叠子儿的手指游戏过程中,可以促进末端肌肉的发展,促进精细动作和眼手协调能力;在玩跳房子、斗鸡等跳跃游戏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坚忍不拔、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更能够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提升其跳跃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在拍芝麻、炒黄豆的游戏过程中,既能促进其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其眼手协调能力。幼儿在土家族体育游戏过程中提升了身体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促进了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与眼手协调,更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土家族游戏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四)美育价值

儿童在学前期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教育者要抓住美育关键期,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而土家族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正是幼儿美育的资源[5]。动作古朴厚重、潇洒热烈、形象生动的摆手舞,构思巧妙、美轮美奂的吊脚形态优美、气势浑厚、动人心魄、变化多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吊脚楼依山就势、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图案色彩鲜艳、热情奔放、对称工整,兼具审美、礼俗、实用三重使用价值。又如土家族刺绣、泥塑、根雕、竹编、舞龙等传统工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入学前,土家族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从小接受这些传统工艺文化的熏陶浸染,入学后,经过计划性、系统性、正规化的美育教育,其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升华。诸如剪纸、蜡染、制作竹器等传统土家族技艺类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末端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促进眼手协调,提升手指灵活性、准确性,更能提升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此外,土家族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如梵净山、云社、凤凰古城等地都是休闲放松、摄影猎奇的最佳去处,幼儿在优美的自然人文风光中感受到土家族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既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又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6]。

(五)劳育价值

幼儿园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仅局限于五大领域教学,没有融入到一生生活教育之中,在教育形式上仅局限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和午餐环节,劳动教育时间内容较少,效果不显着。而土家族文化资源中蕴含着重要的劳动教育价值,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宝库。例如,糯米糍粑是一道土家族美食,但是打糍粑却是一项劳动量非常大的体力活,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和家园合作,让幼儿亲身体验打糍粑的感受,了解糍粑制作的辛苦,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此外,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认识土家族人民劳动工具,有条件的幼儿园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农田、茶园真正体验插秧、采茶的劳动,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进而养成保护粮食,不浪费饭菜的良好生活习惯。这种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劳动教育效果远大于教师、父母简单的说教。

四、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路径研究

(一)领域活动

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必须同五大领域教育相整合,以土家粑粑为例,“年二八,打粑粑”“拜年、拜年,粑粑向前”,这是土家族人民内容广为流传的俗语,也间接体现了粑粑在土家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土家粑粑软糯绵密,清香可口,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可以将土家粑粑引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之中。

在健康领域活动中,教师以神话故事导入活动,介绍土家族粑粑的由来,激发幼儿兴趣,随后向幼儿介绍土家粑粑的制作工艺、食物构成、营养价值,同时邀请幼儿共同制作和品尝粑粑,这个过程可有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卫生习惯,以此达成健康领域的目标;在语言领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对故事进行复述、改编、创编,同时将粑粑引入到区域活动中,通过创编儿歌、设计广告词对粑粑展开义卖活动,这个过程可促进幼儿语言交际和表达能力;在科学领域活动中,教师导入活动后进行启发提问:为什么粑粑又软又绵?为什么粑粑易存放而不易变质?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作操作后总结出答案;在社会领域中,幼儿通过欣赏、品尝并亲自参与制作粑粑,既品尝到美味的食物,又感受到粑粑制作工艺的辛苦,从而领略到了土家族美食的魅力,产生对家乡、民族的热爱之情;在艺术领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设计出造型各异的粑粑,同时用自己的画笔将粑粑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并通过儿歌、舞蹈形式表现出来,以此达成艺术领域的目标。

(二)主题活动

当前学前教育关注重点在于儿童形成和发展关于学习和知识的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参与性。因此,依托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土家族民间文化开展主题活动,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家庭的良性互动。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带有浓烈祭祀文化特色的以摆手为基本动作的舞蹈。舞蹈反映内容丰富,表演形式质朴,承载内容厚重,极具民族文化内涵。将摆手舞以主题活动形式引入教学活动可以带来极大教育价值。在语言活动中引入摆手舞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歌等文学资源,使幼儿了解摆手舞的来源,熟悉本民族语言,并在学习儿歌、故事过程中促进语言的交际和表达能力,初步感知摆手舞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音乐活动中,利用土家族民歌、舞蹈、民间打击乐器开展欣赏、表演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尝试通过绘画、雕刻、剪纸等形式记录摆手舞精彩瞬间,在操作过程中既能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精细动作,又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萌发对土家族文化的探索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将摆手舞引入到课间操活动,儿童模仿生活生产中播种、推磨、挑水的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舞动身体,并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愉悦,使儿童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三)游戏活动

土家族民间游戏就地取材、形式灵活、玩法多样,非常适合在一日零散时间开展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转换环节较多,科学、高效、合理利用一日活动之间零散时间成为重要议题,而土家族民间游戏就地取材、灵活多变的特点非常符合在零散时间开展。

在来园期间,有些幼儿来园较早,为避免早入园幼儿的消极等待,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氛围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一些能够促进眼手协调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土家族小游戏。例如,叠子儿、打撂棒、翻茶盆等。在餐前期间,幼儿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快,易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大龙穿小龙”“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民间游戏。在用餐后,个别幼儿进餐速度快,为避免提前用餐完毕幼儿无聊的消极等待,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安静不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小游戏。例如,折纸、翻绳、挑小棒等。在离园期间,幼儿情绪波动较大,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法第一时间接幼儿回家,幼儿容易产生孤僻、消极情绪。为此,教师可以在离园期间开展一些集体性游戏。例如,老鹰抓小鸡、跳绳、丢沙包。这些集体游戏既能够帮助幼儿打发无聊的消极等待时间,又能够帮助幼儿克服孤独无助的情绪[7]。

(四)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幼儿身心成长和潜能开发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依托区域活动灵活的开发优势将土家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表演区为幼儿提供头包青丝帕、左襟大褂、镶边筒裤、八幅罗裙等民间服饰、民间小乐器、民乐作品,儿童穿着绣工精细、色彩艳丽的土家族服装,拨弄着民间乐器,感受着优美的乐律,发挥想象进行大胆的创作表演,在体验着民间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提升了艺术素养。在益智区投放石子、竹棒、陀螺等材料,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操作,大胆尝试。在语言区投放土家族神话传说、儿歌童谣、故事录音等材料。在美工区投放竹编、皮影、剪纸、泥塑等土家族工艺材料,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具有个性的作品,鼓励大胆表达创造灵感和思路,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工艺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美工区提供颜料、编织绳、稻草、泥巴等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在动手动脑中过程中促进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和眼手协调能力,并提高与同伴的合作、分享、协商能力。

(五)环境创设

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教育系统中担任着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8]93。因此,在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中,应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将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

在公共环境创设方面,在走廊创设土家族文化展板,以图片、照片、文字形式系统介绍土家族文化资源;在楼梯拐角创设民俗活动表演区,并投放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服饰、头饰、面具、音乐、打击乐器等材料;在台阶、地面画上富有土家族情趣和特色的民间图案、形象;在户外游戏场地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民间游戏器械器材,并以图示方式提供相应的游戏玩法、游戏规则。

班级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活动室门口、窗户上张贴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剪纸、窗花等作品;在活动室墙面粘贴具有儿童创作的土家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例如,傩面具、皮影、木偶等;在活动室上方悬挂土家族文化吊饰;在家园共育栏,以图片和照片形式展示幼儿绘画、手工作品,让环境弥漫出浓厚的土家族特色[9]。

(六)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自然环境,拓展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空间。”[10]因此,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必须摆脱狭隘的园内课程资源观,尽可能利用一切来自社区的人力物力环境和人文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利用赶集、庙会、节日庆典活动机会让幼儿充分了解土家族民间文化[11]。还可以开展开放性活动,组织幼儿拜访土家族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商店、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幼儿到社区拜访制作香袋的民间艺人,到民间寻找包粽子所需要的竹叶、艾草等原材料,同时组织幼儿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在正月元宵节期间德江举行酬神娱人的“炸龙”活动,在开展“舞龙”主题活动前,教师带领幼儿参加锣鼓喧天、气氛热烈的“炸龙”活动,感受节日气氛和舞龙的魅力,初步激发幼儿对舞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随后,带领幼儿参加舞龙手工艺人的舞龙制作工序,了解舞龙制作的基本原材料和大致制作工艺。在开展关于摆手舞的主题活动期间,摆手舞的基本动作主要取材于土家族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劳动,教师带领幼儿到田间地头观察劳动人民插秧动作,帮助幼儿在观察学习中习得正确的动作要领。

在家庭方面,选取土家族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开展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土家族文化,更能够促进亲子感情;邀请在土家族文化资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家长担任家长助教开展教学活动;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展板、主题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土家族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力争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智慧.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2]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3):9-14.

[3]周智慧,姚伟.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20,24(1):152-155.

[4]蒋士会,赖艳妮.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论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4):6-12.

[5]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4(2):49-52.

[6]王善安.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7]吴昊东.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8]杨力.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9]刘婷,朱虹.传承回族乡土文化,开发特色园本课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0(3):7-10.

[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刘英.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途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3(1):31-33,38.

[责任编辑朱毅然]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少林寺第8铜人
  • 2、李翰祥风月电影
  • 3、新欢公子欢喜
  • 4、谁动了我的棺材
  • 5、星野桃
  • 6、弗兰肯斯坦军团
  • 7、澳门风云百度影音
  • 8、安城密室2
  • 9、男脚奴
  • 10、魅惑娱乐圈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