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谢氏:800年前南迁98人中唯一谢氏,现今族迹遍布珠三角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1日责任编辑:刘小强来源:新京报

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全国谢氏宗亲交流群

广袤的白云大地上,

从东西到南北,众多宗祠星罗棋布。

这里的每一间宗祠,

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或恢弘壮观,或素雅简约,

但是无一例外都与一个姓氏有关,

是一个家族长期发展的象征,

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在江高镇大田村这片肥沃的土地,栖息着谢氏一族。其先祖于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大田村,世代以耕田为乐,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如今散布于白云各村以及从化、花都、南海、佛岗等地的谢氏后裔,皆出自于此。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炎热的午后,谢氏后人谢沛忠翻开手中来之不易的族谱,将谢氏族人南迁始末娓娓道来,迁居白云繁衍至今八百余年,已是第34世……

谢氏大宗祠。

南迁98人中唯一谢氏

据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始祖谢忠卿,号六郎,于南宋末年,为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八户居民之一结伴南迁。

族谱中有介绍,当时宫中有位貌美的苏妃,由于宠幸时失调雅乐,被打入冷宫。不久后,苏妃乔装打扮潜逃至南雄珠玑巷,并改名为张氏。过些时日,皇上又想起了苏妃的美貌,于是下旨赦免了苏妃,准备把她从冷宫接回后宫,才发现她早已潜逃,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通缉。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获准不再追究。有一天,苏妃的秘密泄漏,张钦恐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

这时,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有过万之众,流言四起,家家户户皆人心惶惶。而珠玑巷的居民赶忙聚议对策,其中罗氏的先人罗贵祖认为往南面地广人稀,处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并无太多的地方恶势力把持,建议珠玑巷的居民一起南下,开疆辟土,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

于是,九十八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的居民,都承蒙罗贵祖的恩德才得以逃生,他日我等倘若能够获得肥沃的土地,便是罗贵祖带来的福气……”

之后,南迁之民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其中,南迁的主要姓氏包括罗、湛等姓氏,独有一姓为“谢”。族谱显示,“谢六郎迁居番禺县大田乡配朱氏”。

谢氏族谱上记录着族人迁徙的经过。

田园为乐族迹遍布珠三角

“如今的白云区各村,以及从化、花都、南海、佛岗等地的谢氏后裔,均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谢沛忠介绍,谢氏家族是大田村里最大的家族,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世代以田园为乐。

大田之所以称之为大田,就是因为田多。谢沛忠指着眼前的一片空地,告诉记者,这一片地以前都是河涌,大田谢氏族人每天日出扒艇而作,日落归来。大田虽是土地肥沃,河网密布,但在古代,时常需要靠天吃饭,谢氏族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各行各业都有,多去往南海等地,最远的去到海外新加坡等地。

谢氏族人繁衍至今30余世,先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由大田谢氏分枝的40多条乡村,人口30余万。如今,其始祖六郎的坟墓仍守候在静静流淌着的巴江河畔,每年九月初五拜祭日,各村谢氏后裔皆来认祖朝拜。

此番凝聚力,在于当年南迁之时,各姓均有盟约。谢沛忠继续翻开族谱说,破四旧时,族谱有的上交有的被销毁,有的族人不舍族谱就此不见,连夜抄写。

去年,谢氏族人有心再度修族谱,几经寻找,才在其他族人处找到部分族谱,有些甚至是在上海图书馆馆藏书籍中找到记载。重修后的族谱虽只记载到谢氏15世,但族谱中就有关于该部分的记载。据记载:“来时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把,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如今,当时南迁各姓虽早已散布各地,仍时时相聚。

如今在谢氏大宗祠门口就树立着8块旗杆石。

农家子弟人才辈出有英气

如果说族谱是一个族人溯源的见证,那么位于大田村西南面的谢氏大宗祠,便是见证谢姓族人在白云大地上八百年来的荣耀与磨难。

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是一所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为我区少见的大型宗祠。“谢氏大宗祠与其它宗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大门两旁为木制结构,更宽且石鼓列于左右。”区文遗办冼永成说。

缘何谢氏族人世代耕田,却能以如此高规格修建宗祠?“传说我们祖上有当过宰相的,因此在修建规格上与它处有所不同。”谢沛忠解释,谢氏族人虽世代以田园为乐,但也重视教育。如今在谢氏大宗祠门口就树立着8块旗杆石,分别刻有“乾隆庚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谢敦源立”、“乾隆丁巳恩科进士谢缸立”等字样,均为谢氏子孙后代在清朝时考取功名后光宗耀祖的见证,也是为激励后世子弟继往开来。

自民国初年,谢氏大宗祠用作大田村的学校。大田村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将旗杆石拆除铺为宗祠前埠头,方便学生做早操。九十多年来,学校为大田培养众多人才,故有“大田母校”的美誉。2020年,谢氏大宗祠重修,旗杆石才重新竖放在祠堂门口。

400多年来,谢氏大宗祠历经诸多曲折沧桑。背后印证的,是谢氏族人血液里的一股英气。上世纪30年代,日寇进犯禺北,在流溪河边遭到了伍观淇率领的当地义勇阻击,大田村谢氏族人与村内其它姓氏村民不畏困难,一同英勇参与抗战。谁知,日寇调动军队,大举进攻,蹿进村里进行报复,放火烧了谢氏大宗祠的左边偏祠。

如今的宗祠并非原来的一桩一木,但谢氏族人不忘祖先勤劳美德,重修祠堂时,依旧保留着祠堂旧时的模样。在祠堂的中厅,还保留有明代崇祯年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葛徵奇所题牌匾“佑啓堂”,为宗祠内残留最久远的一块木匾。

“当年是几经波折才在一个村民手中重新拿回,拿回时虽已有所损害,但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财物,我们还是在其反面描下‘佑啓堂’,以示后人。”谢沛忠就坐在祠堂门前,徐徐诉说着谢氏的古往今来。

“谢氏家族网”微信公众号:

旨在传播中华谢氏家族文化,

追根溯源不忘列祖列宗,教育子孙永记养育之恩。

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宣传谢氏家族文化及企业。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谢氏家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团结,互爱,虽然时代进步了,科技也在日新异,但家训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代仍犹新的传家之宝,前辈都希望下一代的人对家训多加研读,身体力行,为的是不负前人的一片爱护之心。今为大家分享新编谢氏家训三字经。

孝双亲,友兄弟。

尊师长,近贵气。

爱家园,尽节义。

事族务,守宗谊。

朋志向,谋生计。

做学问,通文笔。

安本业,精技艺。

忌空谈,履实际。

穷百科,览巨细。

善思辨,检错弊。

尚勤勉,除惰习。

持俭朴,弃奢癖。

去漂浮,砥稳立。

别庸俗,启真谛。

拒财毒,避危地。

知大道,正舟楫。

怀高远,凝雄气。

纳百川,铸梁脊。

效先贤,树德懿。

创宏基,扶社稷。

择良友,取法益。

从明师,琢美壁。

慎嫁娶,淡门第。

敬彼此,范婆媳。

淳教子,诲苗裔。

戒溺爱,重启迪。

奠祖考,祀诚意。

筑墓园,動扫祭。

谢家训,我辈立。

凡族人,代代记。

作为我们谢氏,真心希望能像一家人一样,谢氏一家亲,心中记住了这一点,比啥都重要,不同的话有着不同的听法。这几句格言,我觉得的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刺耳的话,冷静地听。

奉承的话, 警惕地听。

反对的话,分析地听。

批评的话,虚心地听。

正确的话, 诚恳地听。

错误的话,参考地听。

长辈的话,尊重地听。

晚辈的话,耐心地听。

讽刺的话,忍耐地听。

组织的话,坚决地听。

——谱内本名下宜书字行、书别号、书出身履历、书配某氏、并子女几人,书生书卒书年月、书坟址地名,庶免失误。

——族中男女有嫡、继、庶三母之别,即当于其子名下注明某氏出,庶后世知所自也。

——族内倘有无嗣立继者,宜择本姓立继之,无论亲疏总须一脉,先于生父名下注明某子出继某为子,次子嗣父名下注明继某人之子为子,毋得立叔为侄,立侄为叔,致照穆无序,倘不知字派,不得乱继。若人继异姓,抱养异性者俱不许载人谱内,庶免乱宗。

——族中取名取字取号,俱要避本支前代之讳,倘不查考任意取之,干犯先人,通族处罚,以警玩忽。——族中尊卑少长,位次攸分,断不得以尊就卑,以少凌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族中有富者贵者、贫者我者,此人亦受天命也。切不可恃富骄贫,籍贵欺贱,宜体同宗之谊,有无相通,缓急相济,亲亲益笃,至贫者贱者固当自安,尤须自立,修身以俟,庶于族有光。

——族中男女未免有智愚贤不肖之别,智者贤者泽以诗书,愚者不肖者当教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以及尊君亲上、和邻睦族之义。

——族中子孙有善宜勉,有恶宜规。倘有许逆不孝,乖巧人伦,凌辱长上,奸淫邪盗者,小则会族处责,大则鸣官究惩,仍将谱内名讳削除,不许归族。

——族中有孤贫无依者,须念其一脉相传,生则衣食之,死则埋葬之,不可视为路人,漠不相关。

——族中倘有是非争斗者,凡亲疏人等或以理解侃侃直言,嫌疑不避,毋得坐视弗前,以致构怨日深,相残骨肉。

——族中子孙务要勤俭,凡士农工商各专其业,冠婚丧条贵得乎中,毋游手好闲,奢侈过度,致有不成人、不成家之讥。

——族中户口日繁,士农工贾尽可营生,若皂隶优卒,业居下流绝不可以身从事。致子孙不得投考报捐,戒之慎之。

——谱牒编成源流世系,传家宝也。凡领谱者务须珍重,除亲支可查可抄外,切不得贪外支多金私行典售,如有此情,祖宗鉴察。

谢氏还是客家十大姓之一。“客家”是汉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形成于4世纪初至13世纪末。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接连发生战乱,一部分汉人因避难南徙渡江,至唐末及南宋末,中原汉人又大批过江南下。这些汉人,经多次迁徙,辗转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些汉人的自称。客家人以广东东部的梅州、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市县最为集中,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及欧美一些地区。他们的语言保留了较多的中原古音韵,称为“客家话”。

到了当代,谢姓人的分布呈现出更加广泛的趋势。目前谢姓在全国的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占全国大姓中的第24位。在分布上,除已遍布于各省以外,在南方各省尤其人口众多。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所致,谢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人口也是有多寡之别的。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的部分省市的谢姓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显示,谢姓的人口分布就有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规律。具体说来,在被抽样调查的全部174900人中,谢姓人口有1186人,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0.678%,在所调查姓氏中位居第29位。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185人姓谢,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数的0.742%,位居北京大姓的第25位;同样,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11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454%,位居上海大姓的第49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7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311%,位居陕西大姓第60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59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635%,位居辽宁大姓的第29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271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1.074%,位居四川大姓的第22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190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41%,位居广东大姓的第33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193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65%,位居福建大姓的第23位。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一)河南省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但该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迁或影响在外,留下的大多在接连的战乱中死亡殆尽,因而在当代的河南省谢姓居民中,大多认定是在明代时由山西洪洞等地回迁而来的,并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当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相传明末李自成军几乎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因此他们才在人清以后有奉命人迁之举。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后在雍正年间一分为二,并因有东西之分而称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当地的谢姓人口如今已达数千,尊谢义为始祖,并说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疯癫无后外都有后代传世。其中五人的后代现居西谢营,二人的后代居东谢营,一人迁居鲁山县桐河嘴谢营,一人迁谢庵。后来,在西谢营居住者又有人迁唐河谢岗、谢庄、谢冲、双桥等地,居鲁山者迁唐河营苍台谢家庄(旧称老鸹窝谢庄),居谢庵者迁瓦店等地。自民国以来,由此外迁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谱之举。他们分布在当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鲁山、方城、湖北枣阳、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响的谢姓支派。与南阳谢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带的谢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回迁而来的。他们尊奉元处士谢成为始祖,而谢成也被认为是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三十四世孙。谢成之后,这支谢姓人又分居于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其中居谢家堂者是谢成次子谢叔宗的后代,是在谢叔宗孙谢斌、谢志时因避水患而迁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谢成第三子谢季宗的后代,是在谢季宗之子谢敏、谢忠时迁居的;谢成长子谢伯宗仍留居柏岗一带。为了记述各支派的发展繁衍过程,该支谢姓人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开始编修家谱,后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重修,至

1883和1985年再次续修,成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蓝本。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浙江省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的“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今天,生活在浙江南部一带的谢姓人便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是由谢裒及其三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的后代发展而成的三大宗支。其在历史上除元朝时人外,又有南宋重臣谢深甫、理宗谢皇后、明朝“状元宰相”谢迁等人知名于世。此外,今绍兴市一带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尊奉的祖先或是谢夷吾或是谢衡,亦即两位会稽山阴谢氏或会稽东山谢氏的开基祖,说明当地谢姓人在血统上还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北宋时任会稽知府的谢斯立曾被一些人认为是台州临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区。谢斯立的后代传至谢升一(壶山)时又迁居潮州,从而在广东东南部一带发展,而台州临海显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至今,在当年的上述几支谢姓人居住或知名之地,依然是当地谢姓人居住的最为集中之地之所在。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其在当代大约分布在全省的66个县的200多个自然村中,其中如安溪县城厢的过溪谢厝村、南洋村、员室村、石古村,参内乡的员潭村,以及福安城山、连江白河、龙岩、古田、仙游、莆田、泉州、宁德、南安、晋江、永春、惠安、石狮、厦门、宁化、永定、漳浦长汀等地,都有较多的谢姓人居住。其居住在安溪者相传是由兴州固始迁来,初居永安里东皋乡,至三世谢马成时又迁厚安。该支谢姓人在后来的传衍中颇为显赫,在宋代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谢仲规时曾被赐与紫金鱼带,人称金鱼谢氏或金鱼世第,其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谢衙巷,在今泉州市城厢仍见其名。龙岩一带的谢姓人相传也由兴州固始迁来,尊奉东晋豫州刺史谢万为远祖,最初迁居之地是宁化石壁,其后在谢澄源时迁曲溪口,再迁上杭古田上家邦、谢家坊,直到元朝末年由谢万十二郎迁龙岩上坪坞笼坑,而万十二郎也成为龙岩谢氏的开基祖。与龙岩近似,居住在今惠安一带的谢姓人相传迁自兴州固始朱皋镇。当时同迁的是兄弟四人,分别定居在福州闽县、晋江、惠安溪西、永春坂头等地。其中初迁惠安者失其名讳,被其后代尊为十八公,占籍于二十二都民安里科龙溪西。后来,十八公娶庄五娘,生谢光,并为之娶徐十四娘,生子三人,繁衍至今。在其后代中,居住在今东园镇上仑村的谢姓人尊谢执中孙谢昆山为开基祖,已传23代,有700多户、1700多人。他们使用共同的字辈,自谢昆山以来依次是:“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此外,他们自清末以来还编修了家谱,留传至今者主要有《上仑村西头刊家谱》、《长房刊家谱》等,其中的一些还由其移居马来西亚等国的族人带至海外。宁化一带的谢姓人多属于客家谢姓,县中的石壁是其祖先迁来时的中转站。其中一支的始迁祖谢文乐相传是申伯的四十九世孙,如今已传51代,亦即申伯的第100世。其自第28代起开始使用字辈,所用字辈依次是:“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现在所使用的字辈基本在“良”至“崇”之间,亦即其始迁祖的第四十二至五十一世孙。居住在永定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以及宋元之际的弋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的传人,始迁祖是元末人谢四九郎,初居永定洋背。其后代除在当地生息繁衍外,自第15世起又有人开始向外迁徙,到达台湾、印尼、四川、福安、漳州等地,仅在15—20世之间就有外迁者66户,其中有42户迁往台湾。如今,迁居台湾的人主要居住在高原村等地,人数已达数千户之多,而留居当地的人数则远远低于这一数量。漳浦一带的谢姓自称是谢枋得的后代,或以他的字号相称为“叠山派”。始迁祖谢光启初居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石边,后与三个儿子武庆、承庆、元庆再迁十五都锦湖城,称“西谢”,后又分衍洋尾石、鸟墩、茂林、东蔡、下墟、后雄、赤湖下品、城边、古史巷、埔仔,以及广东随丰、澄海、台湾等地。其中居住在后雄村一带者,所居之地原称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以“敬爱堂”为堂号,所用楹联是“东山叠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锦水长”,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口近千。他们还使用共同的字辈,即:“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另外,迁居台湾的人有一些居住在彰化县二水乡,是前国民党高官谢东闵的祖籍所在。住在长江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约在明代时由建宁迁来,初居馆前乡双坑口村,现在则主要居住于新桥镇三坑口村一带。其始迁祖谢德麟初来时仅携子谢满子一人,至今已传21世。为了便于宗亲之间的血缘关系维系,该支谢姓人也编写了自己的字辈谱,即:“希君永应日。晋代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游一带的谢姓人相传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后唐建州节度使谢英之子谢祐时因家祸而迁居县中的苏里湖山度坑,娶妻黄氏,生子谢文炜、谢文炳。宋神宗时侍御史谢温及南宋进士谢洪、谢源、谢泽可、谢汝翊、谢升贤、谢懿德等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莆田、福清、漳州、永泰、永春等地,因所居之处多属兴化府管辖范围,故又被称为兴化谢氏。四)广东省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其中如居住在潮汕梅州一带的谢姓人都自称是谢升一(壶山)或谢逢春、谢寄生之后,。所应提及的是分布在该省海丰、陆丰、丰顺、汤坑、潮阳、潮安、澄海、惠来等地的谢升一后代,以及迁居江西、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或国家者,还有一些联谊活动,仅在1999年底的一次祭祖扫墓仪式中就有来自海内外的万余人参加,可见其分布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 而居住在河源龙川,连平一带的谢姓却大部分来自谢枋得儿子刚中之后,在有些地区谢姓人占比人数达80%以上,谢姓成为广东一大姓明洪武四年,有一支由江西雩县迁入广东梅县,或由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后再居梅县。宋元以后,谢姓便遍及全国各地。五)海南省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在此之前,出自杭州富阳谢氏景温被贬至海南并去世于雷州,其第三子谢东望等人为守墓之故而留居于遂溪县槟榔村,后来又有人迁居甘蔗园村、文昌县山湖村等地。谢景温弟谢景平,以及南宋时临高知县谢景惠、晋江人谢渥等人,其后代相传也有在临高等地者。此外,在儋州市龙湖村集中居住着千余位谢姓人,相传由高州或电白迁来,但其祖先似乎与上述诸人无关,大约有另外的血统所出。六)广西自治区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他有子四人,其中长子谢仁福的后代在后来迁居福建、广东等省;次子谢仁寿定居宾阳县,其后又有人迁居来宾、马山、上林、宜山等地;第三子谢仁双定居横县,后来又有人迁居灵山、贵县、钦州、平南、玉林、陆川等县;第四子谢仁全定居全州冷水滩一带,后来又有人移居湖南等地。近年,该支谢姓人曾在宾州谢氏家庙组织联谊会,进行各地宗亲的联络、修谱等工作,并与英、美等国及台湾的谢姓宗亲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四川省及重庆市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民国时期,该支散居各地的谢姓人曾集中在一起排定新的字辈,以便接续已经用完的10个字辈。其所续字辈共有20个字,亦即:“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现在已传至“世”字辈以下,而以此辈最为年长。与岳池谢姓不同,居住在荣县的谢姓人以元末人谢隆福为始祖,最初居住于福建、浙江一带,后在谢余盛时迁居江西瑞金鸡公寨,又于谢永昌时迁居荣县,当时已是清朝初年。如今已传十余代,遍布于县中各地,并使用自己的字辈谱,即:“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申伯五十八世孙谢伯琳之后,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住于高安,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迁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镇桂花村),其后又有迁居合川、遂宁埃山(土扁)华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铨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庙冢、安徽、台湾、越南等地者。其中桂花屋基因是其初迁之地,一直有外迁者来此寻根,近年还联合编修了家谱。流、巴县的谢姓人具有相同的血统,相传原籍广东连平,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其始迁祖谢子越率领人川,初居简州西乡坝,后迁华阳老窑沟(今双流境内),并留居于此,其后裔又有迁巴县西里曾家场者,如今已传十余世。八)贵州省贵州省亦即古代的夜郎国所在地,而“夜郎”二字根据当地史家研究,实即“谢郎”,亦即居住在深山溪谷间的谢姓人。该支谢姓人大约是申国灭亡后南迁的申伯后裔,自东汉以后多以谢为姓,成为夜郎国的统治者,直到唐末五代时期都是如此,唐代所谓的“三谢蛮”所指也是他们。故而,在汉唐间的历史上,该支谢姓人曾出了东晋宁州刺史谢恕、唐代夜郎郡公谢龙羽、黔州刺史谢元深、南寿州刺史谢强、邛州刺史谢汕、胖州录事参军谢文经等著名人物,宋代以后又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一支身份特殊的谢姓人。九)湖北省北是谢姓人较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源流为人所知者尚少,仅有居住在孝感、大悟一带的人自称是明朝初年人谢伯六的后代。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其后又有人迁居今址。但自谢伯六而上出自何处,其现存家谱并无记载,其裔孙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寻根也未有结果,看来只有发掘其他家谱中的记载才能解开疑团。十)山东省山东省谢姓分布较广,目前所知者已有单县、曹县、郓城、金乡、潍坊、兖州等19个县市。其中居于单县者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远祖尊奉由其进一步分衍而出的信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窿其长孙谢信孙时客居汴京(今河南开封),至五世孙谢兴又迁舌单县,成为县中谢氏的一支。此外,谢枋得次孙谢仁孙迁居山西洪洞,五世孙谢升迁单县西南40里谢家寨,成为当地谢姓的S一开基祖。至于其他各地的谢姓人,也多有尊谢枋得为远祖者,或自称始祖来自山西洪洞,与单县谢姓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近年来,他们曾经召开宗亲联谊会,共同商讨成立全省性宗亲组织等事宜。十一)山西省山西省谢姓为人所知者,一支居住于临猗、万荣一带,尊奉宋朝人谢毅为远祖,而以其曾孙谢天吉为鼻祖。相传谢天吉在元代曾任兵马大元帅,选尚公主,称驸马公,去世后葬于临骑东庄,其子孙也落籍为当地人。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万荣,分居于大谢村、小谢村、谢村、大谢庄、东装庄、,大甲村等地。如今,除谢村、小谢村再无谢姓人居住外,其余都是其裔孙聚居之地。其中大谢庄原有一座被称为“七业堂”的谢氏祠堂,奉祀移居而来的兄弟七人,七兄弟之后至今仍以所在的次序“门”相称。十二)陕西省陕西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境内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中居住在东南部安康一带者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武平迁来,始迁祖名为谢世显。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当地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地,如今已传至15代,有1600余户、6000余人。该支谢姓人在清朝曾出过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等三位进士,另有七人中举,自称陕南望族。他们由于与福建武平中山镇谢氏之间具有确切可考的渊源关系,因此多与之有密切联系,并在族谱中记载了始祖谢世显以前的血缘传承情况,其根据便来自武平的族谱。该谱称武平谢氏始祖是南宋初年人谢九二郎,其远祖由兴州固始迁江西,而他则由江西迁龙岩上坪,再传15代至谢映斗时迁居武坪,当时已是明朝末年,而谢世显亦即谢映斗孙。正是由于有这种斑斑可考的血缘关系,安康谢氏在修家谱时也不忘祖根,并依据武平祖籍家谱中所载20字字辈续补了新的20字字辈,使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辈诗,即:“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如今,该支谢姓人仍在使用这一字辈,并已传至“先”、“德”辈以下,可知所用的仍是武平字辈,仍在传承着这种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射雕之健康平安
  • 2、田园喜乐
  • 3、彼时花火
  • 4、徐州工业职业
  • 5、窃听风云演员表
  • 6、骆驼祥子全文
  • 7、盛夏晚晴天20
  • 8、wwwfff138com
  • 9、重生之蜡香满园
  • 10、霹雳煞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