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二)

发布时间:2021年4月21日责任编辑:李大生来源:新浪新闻

四十一、第三十九军军长程鹏第39军是李弥第8军的“衍生产品”,其基干第103师曾经是第8军的主力。不过由于该军是以贵州人为主,且主要军官组成又都是崇武军校出来的旧军队基层,这就使得该军在李弥这个小集团中,又形成了一个更小的利益集团。可这个微型集团并不团结,在1949年这个树倒猢狲散的环境下,39军高层对于个人以及部队的出路始终没能统一意见,这就直接导致了该军在面对解放军的追击下,各自为战,各求出路,很快就瓦解了。程鹏,字鸿鹍,贵州织金人,生于1906年7月1日。程鹏毕业于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是跟着周西成、王家烈一路跌摸滚爬出来的旧军官。在军阀王家烈等贵州高级将领的“熏陶”下,还是青年军官的程鹏就已经认识到团体高于一切的生存准则。如果失去了团体,那他这样的杂牌军出身的军官将没有任何前途。同他这样想法的贵州军官不在少数,这就使得程鹏所在的103师被中央军改编之后,始终维持着自己的小团体,并竭力排挤那些由中央军派来的黄埔系军官。就这样,程鹏在担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并的情况下,度过了抗战的头几年。在南京保卫战中,103师师长何知重刚同日军接触,就带着一些师部幕僚逃跑了。时任615团第3营营长的程鹏同大部分103师的中级军官一样,也都盘算着怎么脱离战场,如此部队怎堪一战?在这个时候,103师副师长戴之奇振臂一呼,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师的责任,在江阴奋勇抗击日军。此时的程鹏,深刻感受到出身黄埔军校的戴之奇那种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顾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以往指挥历次内战中的黔军老军官们身上所无法感受到的。程鹏被感动了,当615团在团长和第1、第2营营长全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程鹏主动承担起全团的指挥责任,像颗钉子一样的固守阵地,没让日军前进一步,一直坚持到南京卫戍总部命令103师撤退的那一天。程鹏没给贵州人丢脸,而103师也没给贵州丢脸,他们以惨重的代价完成了和日本人的第一次作战任务。相比起来,那些与日军一触即溃的中央军,就只能相形见拙了。就这样,程鹏在今后的对日作战中始终以身作则,带领所部官兵与日军英勇作战,很快便被提拔为103师307团的上校团长。在1944年的松山攻坚战中,程鹏的307团是8军的主攻团之一。由于日军的工事构筑和火力配置得当,307团的几次进攻都宣告失败,并且阵亡连长以下百余人,士兵们逐渐产生了畏战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程鹏召集全团官兵,慷慨激昂的宣布:“今晚如果不能占领全部阵地,天亮后我在弟兄们面前自裁,请师部再派有能力的团长来率领弟兄们继续作战吧”。在程鹏的激励下,全团官兵跟着程鹏在夜色的掩护下对日军阵地发起了又一次进攻。这次进攻,程鹏投入了全部兵力,作殊死一搏,他本人身负数伤仍不肯退下火线。在307团前仆后继的进攻下,终于将黄家水井阵地攻克,程鹏按时完成了军部的任务,为攻克松山作出了贡献。战后,程鹏升任第103师副师长,并被授予五等云麾勋章。内战时期的程鹏,是在8军的新任军长李弥麾下效力。李弥这位出身黄埔但在杂牌部队服务多年的将军,对于受中央领导的杂牌军军官的心理状态是十分了解的。他曾对103师军官公开表态,自己同情并理解103师的处境,自己绝不插手103师的事务,并给103师以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李弥提拔为103师师长的程鹏自然是十分愿意给李卖命的,而李弥也在程鹏等人的效力下做大为13兵团司令官。当上司令官的李弥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功臣,于是便将103师作为基础,成立了39军,程鹏又升为副军长。李弥认为,此举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增加实力,一方便可以让103师的黔军干部更加感恩卖力,真是一举两得。可李弥没想到,自己的大部分家当在徐蚌战场丢的一干二净,39军也在国防部“去李弥化”的干预下脱离了他的掌握。这个时候的程鹏虽然失去了李弥这个靠山,但并没有丢官。因为国防部任命程鹏为39军的新军长,同时还不忘“要求”他将自己的妻儿老小送去台湾。1949年的程鹏可说是毫无斗志、思家心切。李弥倒台后,国防部虽然提拔他为军长,但国防部没有李弥对于老黔军军官的理解与包容,这时候的提拔和当炮灰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家小被强迫送到了台湾,那自己也就极力争取去台湾吧。东南战场与西南战场有一个很大区别,那就是西南战场的部队是没有退路的,除了极少数高级军官能坐飞机脱险外,大部分的人不是力战身死,那就是起义投诚。而东南战场靠海,离台湾、海南都近,只要拼着命跑,还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程鹏就打算带着39军一路向南迅速转进。可在这个时候,39军内部对出路问题产生了分歧,那就是一部分愿意跟着程鹏南撤,一部分想起义,还有一部分准备留在大陆打游击。头大的干脆做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决定。那就是你们爱干嘛就干嘛,想起义的就起义去吧,想打游击的就打游击去,自己带着支持他转进的那部分人直向雷州半岛转移。于是39军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103师起义了,91师投诚了,147师被歼灭了,而39军军部,安全的经过海南抵达台湾了。程鹏一到台湾很快就办理了退役手续,并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此时的他,只想与家人安度余生。程鹏死于1985年,享年80岁。四十二、第四十军军长李振清第40军闻名于临沂战役,在这次战役中,40军和59军互相配合,有力的牵制了一部日军,为台儿庄的大捷出了一份力。指挥40军在此战中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庞炳勋也是一位著名将领,可就是这样一位上将级高官,竟然在抗战后期做了汉奸,实在令人惋惜。或许40军就是因为背负着这样一个名声,而在内战中格外的卖力,甚至到了国府在长江以北只剩三座孤城时,这个军还在其中的两座城内苦苦支撑,着实不易。李振清,山东清平人,生于1901年8月3日。李振清一幅标准山东大汉的形象,他身材魁梧,而且性格十分豪爽,加上他又是行伍出来的军官,很了解士兵的疾苦,能做到对症下药,很得士兵拥护。早年的李振清混迹于北洋军阀的队伍,后来跟了庞炳勋参加了国民军,从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可军阀部队毕竟是本性难易,国民三军虽然打着革命的旗号,仍然是以占地盘为先。而李振清呢,也就是在历次抢地盘的战斗中立功,而逐渐成为了庞炳勋部下的一名得力战将。临沂作战时,李振清的39师补充团作为预备队使用。当庞炳勋的3军团打到最后时,李的补充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与日军的几次肉搏之后,收复了丢失的阵地,并在战后被提拔为115旅少将旅长。或许是李振清太受士兵拥护的缘故,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一直怕李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始终将李排除在庞集团的决策圈外。这个情况一直到了40军在太行山溃败之后,才得到了改变。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可说是重创了40军。其中40军军部和39师所剩无几,加起来也不到1000人了,到是106师的突围颇为成功。这个师在师长李振清的鼓舞下,艰难的渡过了黄河,向军部报了道。由于106师的建制还很完整,这自然在战后各部整理中,受到了一战区长官部的注意。毕竟退过黄河的部队,基本上都没个样子了,许多部队还都只是一个空番号,只有106师保持了建制。于是李振清就理所当然的成了40军副军长兼106师师长,而当蒋介石知道了106师的“光荣突围史”后,还决定提拔李当暂编第5军军长。李振清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去一个自己没有任何根基的部队当军长,弄不好反受部下挟制,成了光杆军长。事实证明了李振清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在他拒绝了升官之后,蒋介石从53军提拔了副军长李汉章去当暂5军军长。李汉章到职后果然无所作为,两个黄埔系师长压根就不理他,最后部队军纪涣散,在河南弄的民怨沸腾,竟逼得老百姓端了一个师部,打死一个团长。李汉章本人被撤职查办不说,就连部队番号都被裁了。李振清可真有先见之明啊。如果说1943年的太行山战役将李振清弄进了40军的决策层,那么1945年的邯郸战役则是将李振清推上了40军的军长宝座。在这次和八路军的作战中,军长和副军长都被俘虏了,只剩下他李振清资望最高,他不当军长,谁都不服。40军在河南和解放军作战还是很卖力的,这也就巩固了李振清的地位。可杂牌毕竟是杂牌,你再怎么卖力也只是充当中央军的炮灰。这不,除了困守青岛的中央军外,1949年的长江以北就只剩下李振清的40军在安阳、新乡窝着了。虽然国防部为了要40军坚持到最后一人,给李振清增加了两个师的番号,但李振清是想明白了,坚持下去就是守死。在起义、死战、逃跑这个选择题上,李振清从1948年11月一直想到1949年2月,经过四个月的苦苦挣扎,李振清决定去台湾。在将军部事宜交由副军长李辰熙负责后,李振清以去台湾要求补充为由,逃跑了。没了李振清的40军,也在继续坚持了三个月之后,由副军长李辰熙率领,向解放军投了诚。逃台后的李振清虽然被任命澎湖防卫司令,但是根本没有实际兵权,虽然他想重建40军,但是却被肤觉,就连好不容易搭起来的39师也被孙立人给吞并了。失望的李振清就只能草草的结束了他的戎马一生,在家里当起了寓公。1976年4月21日,李振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四十三、第四十一军军长孙元良第41军的前身是四川军阀田颂尧的部队。在围剿红军时期,田颂尧因为指挥作战不利被撤了差,部队就交给了二把手——孙震来指挥。在抗日战争中,41军以自身低劣的装备在前线与日军撕杀,其中不乏为国捐躯的高级指挥官,比如在滕县殉国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就是41军的老将。由于是杂牌,加上装备又不行。41军经过八年的抗战已经大伤元气,虽然孙震已经向中央靠拢,但仍免不了受到歧视和猜忌。这就注定了41军的内战史和悲剧这个词语连上了线。孙元良,四川华阳人,生于1904年3月5日。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同期生中,他是升的比较快的一位,甚至有的朋友经过比对,认为要不是孙元良在南昌落了败,可能胡宗南就没今后的显赫地位了。可历史毕竟没得改,虽然孙元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当上了团长,但是兵败南昌弃阵而逃的历史,永远是磨灭不去的。总算是蒋介石这位校长体恤自己的学生,秘密的把孙元良送到日本去深造,算是躲过了这一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归国的孙元良,一扫北伐时的晦气,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当上了88师师长,并且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扬了名,成了首批与日军交战、且成功挫败日军占领上海企图的有功将士之一。对于这段历史,孙元良自然是感到无限的骄傲。然而在五年后,同样的敌手、同样的地点,让孙元良的88师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当他带着残部艰难的抵达南京、本以为可以得到休整的时候,却接到了在南京死守的命令。这死守就是守死,虽然孙元良得到了一安慰奖——提拔他为72军军长。可最终,只有一个师,而且还是残部的72军不出意外的几遭全灭,孙元良本人也是灰头土脸的逃出了南京。这段惨痛的历史,将永远埋在他的心头。孙元良再度扬眉吐气,那是在1944年的时候了。由于失守南京,部队又遭到重创。孙元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待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于是他投靠了汤恩伯,并且成功的得到了汤的提拔,当上了29军军长。国民党军队在经过1944年的全国大溃败之后,日军已是长驱直入的打到了贵州,重庆政府震动,全国人民震惊。日军要是打下了独山,这陪都可就危险了啊。在此关键时刻,尚属完整的29军临危授命,奉命赶到独山去阻击日军。孙元良是幸运的,因为此时的日军虽然打到了独山,但是并没有继续深入的打算,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于是,日军撤兵了。而孙元良大汗淋漓的带着部队连夜赶到独山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他命令部队立即发起反击,将独山方面的日军断后部队打的七零八落,平白的得到了一个大功劳。独山守住了!陪都安全了!全国军民都松了一口气。战后论功行赏,孙元良自然被首推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要说这孙元良和日本人交手啊,还真就没赢过。这要么不赢,一赢就赢了个大功劳,而且顺带着把青天白日勋章给拿了,可真是给自己、也给提拔他的汤恩伯长了脸。可好景不长,汤恩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落马了。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可不管你当年的历史有多么光辉,反正只要领头的垮台了,这下面的人都不好过。为了寻找出路,孙元良只得投靠自己的叔夫——杂牌军将领孙震,并由此和41军扯上了关系。从嫡系将军转到杂牌部队当官,而且还得依靠着杂牌亲戚的照顾,这实在是让孙元良的心里堵的慌。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的16兵团同友军一样陷入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好在孙元良聪明,他深刻了解到上层指挥部门朝令夕改的弊病。当杜聿明一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孙元良二话不说,命令关闭电台,单独开始了突围行动。他还真成功的突了出去,带着几千残部到南京报道去了。而那些还没行动且没关闭电台的友军,不久之后就接到了继续坚守的命令,最后全都成了解放军的“点心”。孙元良突围后仍旧担任16兵团司令官。鉴于41军前任军长胡临聪在突围时被俘了,抓权心切的孙元良干脆自兼41军军长,亲自过问41军人事和兵员装备问题。谁叫他是41军的老上级——孙震的侄子呢,41军的基层干部只能听之任之。孙元良认为,41军虽然是杂牌,但是在他的亲自过问和调教下,已经可以成为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孙家亲军了。可他并不知道,41军的干部之所以如此的听话,都是因为碍着孙震的面子。孙元良更不会想到,在国民党政权注定要败退到台湾的时候,这些出身杂牌的部下都不准备继续给蒋家王朝卖命了。于是当孙元良带着41军准备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向西昌转移时,部队“走”不动了。起先孙元良以为是部下闹情绪,想要他发放欠饷。可没多久他就发现,这些部下因为孙震的逃台,已经不给孙元良这位司令官的面子了,他们已经开始自做打算。这可把孙元良给着实郁闷了一阵,既然部队指挥不动了,自己可不能在这里像傻子一样的等死。干脆,他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第60师单独行动,脱离了16兵团。此后60师在解放军的围攻下全师覆灭,孙元良本人则落魄的跑到成都,搭上飞机前往台湾找自己的叔父去了。由于16兵团未战就宣布起义,抵达台湾的孙元良受到多次的责难。部队不听话我有什么办法,要追究责任,现在跑到台湾的将军们都有责任。孙元良一气之下干脆办理了退役手续,改行当商人去了。要说他的戎马生涯不顺的话,经商到确实挺适合他的。孙元良从一家面馆起家,逐渐做大到开了针织品公司,自任董事长。真可谓官场失意,商场得意。作为黄埔一期生,作为败军之将,孙元良虽然至今仍被舆论批评、同僚职责。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与他无关了。晚年的孙元良在台北寓所安度晚年,于2020年5月25日去世,享年104岁。孙元良此生无憾了,因为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之中,他是笑到最后的。四十四、第四十一军军长张宣武张宣武,原名张明霖,字崇文,生于1907年11月17日。张宣武是行伍出身,16岁就在冯玉祥的11师里当起了备补兵。由于他有文化根基,加上为人精明能干,很快就被提拔为准尉司务长,又因为冯玉祥的西北军扩编迅速,部队极需基层军官,张宣武又被越级提拔为上尉连长,且得到了上级张维玺的赏识。这张宣武在西北军里,算是坐上了直升飞机了。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宣武已经在张维玺的部队里当到了上校团长。要说冯玉祥反蒋成功的话,那张宣武肯定在今后的事业上肯定能更上数层楼。可偏偏冯玉祥失败了,张宣武就只能跟着汉中警备司令王志远投靠了杨虎城。可杨虎城并不真想接纳这些西北军残将。杨的意思是要吞并王志远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于是在17路军的几次逼迫下,张宣武又跟着王志远投靠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由于张宣武能带兵,且会练兵,他的团队竟然成为田颂尧部队中训练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可着实让川军旧部十分的眼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张宣武团在122师的编成内开赴山西、山东战场抗击日军。张宣武是滕县保卫战的幸存者,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张宣武指挥全团官兵拼死的抵抗了四天。在这四天里,张宣武天天登上城头督战,并亲自手举大刀投入到与日军的肉搏战中。最终张宣武是在师长王铭章阵亡,守军官兵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担负起指挥官的责任,指挥残部向北突围。此后张宣武历经了第五战区的各次会战,并积功累升至第122师少将师长。内战时期的张宣武十分痛苦,作为杂牌军将领的他一直受到中央军的压制,他的部队在缺衣少粮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与解放军的作战任务。他觉得有愧于自己的部下,于是在参加完围攻中原新四军的战斗后,就提出了辞呈。不过孙震没有批准张宣武的辞职要求,并对张讲了一些勉励和许诺的话。对于这位已经跟了九年的老上级,张宣武只得勉强答应留下来。可122师在将无效力之心,兵无效死之命的情况下,在和解放军的历此作战中总以失败告终。终于,张宣武的122师在徐蚌战场全部报销了。张宣武经过化装突围,总算是跟着那个把孙震本钱给葬送的孙元良回到了四川。这时候他想起了当年曾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撕杀的部下,自己没能照顾好他们,反使他们在内战中成了牺牲品,实在对不起他们啊。心灰意冷的张宣武再次提出了辞呈,这一回还是孙震出面挽留了他,并说通过孙元良的关系,国防部已经答应提供美械装备来重建41军。于是在孙震这张老脸下,张宣武又留了下来,并且被任命为第41军副军长,帮助兼任军长的孙元良来整训新兵。对于41军的老干部来说,由“半路出家”的孙元良来指挥他们本来就不服气。加上他在徐蚌战场上断送了16兵团的主力,就更让那些突围出来的老干部产生了鄙夷的心理。可碍于孙震的面子,只得勉强听之。张宣武也是在这种心理下服从孙元良,并维护孙元良在41军中的地位的。时间一转到了1949年11月,16兵团内的高级军官就部队的出路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时候的16兵团上级——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和16兵团副司令官曾苏元已经在策划起义,而兵团司令官兼第41军军长的孙元良却是极力主张向西昌转移的,这就使董、苏二人开始联络41军和47军的老干部一起反孙。张宣武在得知栽培他的老长官孙震已经去了台湾的消息后,从支持孙元良逐渐转变为支持董、孙,因为他不信任孙元良能将16兵团带出困境。于是,孙元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狼狈的离开了16兵团,而41军军长的遗缺就由张宣武来接任了。1949年12月22日,只当了五天军长的张宣武在董宋珩、曾苏元的领导下率部起义了。经过整编之后,41军并入了解放军第9兵团,张宣武本人则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5年转业后,张宣武被分配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当参事,期间还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民革主委,于1984年10月13日在山东济南病逝。四十五、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第42军是第一支奉命入驻新疆的政府军队。在1944年新疆闹三区革命的时候,这个军是镇压的主力之一,可堂堂正规军却被民族军打的落花流水,损兵折将不说,还丢城失地,实在丢人。总算是由张治中牵头和民族军签定了和平协议,42军才免遭覆灭的命运,并在全国军队整编的时候改称为整编第42师,补充了损失。此后整42师就在南疆住了下来,这一住,就住到了新疆解放的那一天,再也没有经过阵仗。赵锡光,字重华,云南保山人,生于1901年7月10日。赵锡光出身于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二期步科,毕业后入赣军服务。曾经参加过第二次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也算是位老革命了。可在中央军的眼中,杂牌就是杂牌。虽然赵锡光的部队在几经改编后成了归属中央军指挥的第5师,可在待遇上始终要低嫡系一级,就连打红军,也是冲在最前面充当炮灰的那一种。抗日战争爆发后,赵锡光虽然升官至第36军中将军长,可始终无缘与日军交锋。具体来说,在抗战的前五年中,赵锡光是一直在被迫依附的胡宗南部队里,为维持自己的地位而苦苦挣扎着。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他的军长位置还是没能保住,被胡宗南明升暗降的任命为第38集团军的副总司令。赵锡光一气之下提请辞职,在辞职不被批准的情况下滞留兰州,称病不出。赵锡光得知当时主管政治工作的张治中正巧在兰州视察,他从那些同样出身杂牌的同僚口中得知,张为人正直,而且不歧视杂牌军将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找张治中帮忙了。而当时兰州的八战区长官部正好缺少一个政治部主任,张治中于是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让赵锡光去试试。抗战胜利后,张治中负责整顿新疆军务,并开始与民族军进行停战谈判。在这个时候,张治中调整了新疆的人事,安插了大量的杂牌军将领为他服务。其中赵锡光被任命为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担任总司令的是同样出身杂牌并在胡宗南那里不得志的陶峙岳。赵、陶两人是相见恨晚,同样是杂牌,同样受到排挤,同样没有兵权,要不是张治中的提拔,两人估计都要沦落到南京去哭陵了。于是在几次交往之后,赵锡光和陶峙岳是越聊越投机,逐渐成为了知心好友。而在张治中返回南京之后,两人间的互助就更加的默契了。内战的战火没有燃烧到新疆,赵锡光就在新疆相对太平的度过了内战的大部分时光。在此期间,陶峙岳还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赵锡光当上了南疆警备司令和整编第42师师长。这南疆虽然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可**份子的势力是一直都存在的,再加上还得防备民族军的武力,赵锡光这位没有经历过内战的将军仍旧是得不到丝毫放松。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赵锡光支持到了1949年。在他驻防期间,南疆总的来说,还是做到了“稳定”的目标。可赵锡光刚刚摆平地方势力,这南京丢失的消息也随之传到了他的耳中。首都丢了,看来这解放军打跨国民党政权已经不远了。而新疆战火的燃烧,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随着时局的发展,赵锡光不得不考虑起自己的出路。他首先想到了陶峙岳,在经过与陶的互相交流之后,两人都认为摆脱国府控制,投靠共产党,是唯一的出路。可要率部起义并不容易,因为新疆的中央军将领不在少书,尤其是和整42师势均力敌的整78师师长叶成、整骑1师师长马呈祥都主张与解放军死战到底。这就给整42师的起义制造了不少麻烦。那么整42师内部是否支持自己呢?于是赵锡光在军部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军官的会议。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试探自己的这些部下是不是愿意跟随他。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的顺利,因为除了整编骑兵第4旅旅长唐井然一人拒绝外,其他军官要么支持,要么表示服从。这就对赵锡光率部起义增加了信心。到了1949年9月20日,唐井然因为克扣军饷,导致部下发动兵变将唐赶走,这就更给整42师走向起义的道路,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25日,赵锡光在疏勒通电宣布起义,南疆和平解放。同一天,新疆各地驻军也都宣布起义,新疆就这样未经战火的和平解放了。赵锡光在起义后被任命为解放军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1951年11月率部开赴石河子筹建新城。1954年12月改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为新疆的建设继续出力。1955年10月9日,赵锡光因胃癌在石河子去世。四十六、第四十四军军长陈春霖第44军是四川军阀王缵绪的政治资本,甚至连军长都是由自己的儿子来当的。不管这个军在哪,王都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尽量去照顾这个军,使这个军能存活下来,继续为己所用。44军在抗战期间有过几次可圈可点的战斗,可到了内战时期,在与解放军地方部队作战时,却赢不了了。这一方面固然和王缵绪的呵护有关,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央军的军官大量进入,导致部队内部嫡系与杂牌之间的激烈矛盾所致,这就注定了44军的官兵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陈春霖,字思棣,四川资阳人,生于1900年10月20日。陈春霖虽然是四川人,但在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毕业后,却没有返回川军服务,而是留在了中央军嫡系部队之中。由于他学的是政治专业,于是在他人生的大半军旅中,从事的都是政工、党务、人事工作。总算是抗战的爆发,让他当了河南军管区的参谋长,可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因为征兵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可陈春霖也有一颗杀敌卫国之心,他想方设法的拖各种关系,想去前线与日军撕杀。终于在1943年的时候,陈春霖找到了机会。当时他被任命为第六战区军务处长兼干训团教育处长,其组织能力和教育才能为司令长官陈诚所注意。于是在陈诚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的时候,又把陈春霖给调了过去,仍旧当军务处长兼干训团教育处长。这时候的陈春霖心里有了底,当即靠上陈诚,在经过一篇想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激情演说之后,陈诚便答应给他这个机会。可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当时的国军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没有当过野战部队长的人,是不能随意被派往前线去指挥作战的。而陈春霖此时是少将职衔,适合他职务的只有师长,可没当过团长是不能当师长的啊。于是在陈诚一番语重心长的劝慰之下,陈春霖仍旧在远征军总部服务,但他的名字则被陈诚安排在某野战团那边挂上了团长的号。再忍受一年,等团长资历到期了,你就可以正式上前线指挥一个师杀敌报国了,这就是陈诚对陈春霖说的话。1944年1月,陈春霖如了愿。当时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的王缵绪是四川军阀里比较“进步”的一位,之所以说他进步,那是因为他是第一位试图与中央靠拢的四川军阀。你要靠拢行啊,但是得接受中央派遣的人,于是陈春霖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被陈诚给派了过去,当上44军149师的师长。对于这位“钦差大臣”,王缵绪是热烈欢迎且放权让他去管149师的。对于王缵绪来说,这是他获取中央信任的最好表达方式了。陈春霖得了149师,自然是准备一展鸿图有所作为了。正巧日军在这一年发起了一号作战,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149师当时奉命在山塘驿地区阻击日军。这是陈春霖的初战,但他没有慌乱,在将部队做三层配备之后,于山塘驿外围开始节节阻击。当日军发起进攻的时候,陈命一线部队稍事接触后便向两边“溃散”,当日军打到二线时,陈又命二线部队“溃退”,当日军快打到三线时,一线和二线的部队已经完成了包围态势,以一个师打日军一个中队,很快就将日军包了饺子。日军没想到会吃这个亏,于是就放慢了进攻速度,十分谨慎的从两翼包抄,这就使陈春霖成功的完成了坚守阵地三天的任务。战后,陈春霖因阻击得力,被战区长官部通电嘉奖。内战开始时,陈春霖由于149师被裁编的缘故被陈诚调到国防部,做了副官局局长兼副官学校校长。内战的头三年,陈春霖就耗在这个职务上了。淮海战役的时候,44军全军覆没,就连王缵绪的儿子也成了俘虏,这自然让王缵绪痛心疾手。为了重组44军,并获得国防部的支持,王缵绪同意由陈春霖来当军长,而陈和44军本就有两年的渊源,自然是信心十足的前去赴任,准备再干出一番成绩出来。让陈春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44军与当年的44军有着很大差别,其组成十分的复杂。44军当时辖三个师,其中两个师是由罗广文编练出来的,罗广文虽然也是土木系出来的老人,可这时候为了抓兵权,一点都不理陈春霖;另一个师则是原44军残部,属王缵绪。这是44军的两个大派。此外各师又都有山头,互不搭理。一个44军就弄出这么多小团体,把陈春霖给弄的焦头烂额。他压根就没时间也没能力去整顿这么一支“支离破碎”的队伍,就在他好不容易才掌握了其中一个团的时候,解放军已经打进了四川。于是44军和其他友军一样一路南逃,其中162师和349师都在溃败中被解放军歼灭,只有150师主力和44军军直分别跑到了隆昌和内江,而150师这个时候也压根不听陈春霖的命令。陈春霖在走投无路、部下又不听指挥的情况下,决定向自己的老朋友——第72军军长郭汝瑰靠拢,以求生存。但没想郭汝瑰已经在12月11日宣布起义,于是陈春霖只得带着军直残部以及沿途收拢的349师残部去投靠罗广文,毕竟大家都是土木系的人,跟着罗或许还能找到条出路。12月24日,罗广文率领15兵团在四川郫县宣布起义。一天后,陈春霖也在内江宣布起义了。而那个不听命令的150师也最终在隆昌向解放军投诚了。陈春霖起义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在西南军大学习的时候发生了李文等高级将领逃跑的事件。这陈春霖原本和李文八辈子搭不上关系,可却因为不知道谁查出来的“知情不报”罪于1951年11月9日被当做反革命份子给判处了死刑。陈春霖可说是死的太冤了。1983年9月1日,成都军区军事法院经过复查,认为当年的西南军区军法处对于陈春霖的判决是错误的,于是决定撤消原判,恢复了陈春霖的起义人员名誉。但此时的陈春霖早已化作一片尘土了。四十七、第四十六军军长谭何易第46军是桂系在抗战期间扩编出来的新军。46军长期在大别山这个复杂的地区与日军、伪军、以及被国民政府宣布为叛军的新四军作战。在桂系的几个军中,46军并不出色,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桂系各军中,笔者出奇的发现这个的官兵特别团结,在广西的最后岁月中,别的部队不是溃散就是各奔东西,惟独这个军,能保持一定规模的突围到越南,成为桂系诸军中唯一存活下来血脉,着实不易。这一切,还得归功于46军的最后一任军长谭何易,以及官兵们都愿誓死跟随他的意志。谭何易,字且观,广西玉林人,生于1897年。谭何易是桂系的后起之秀,也是桂系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起初他只是第7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因为具备小学文化,被上级提名送到了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一期深造。毕业之后,谭何易仕途坦荡,虽然桂系在与中央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但谭何易却是连连高升,在抗战爆发前,已经官至171师的上校团长了。抗战全面爆发时,谭何易所在的171师是桂系军队中第一批投入作战的。在上海,谭何易指挥所部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撕杀,他竟然奇迹般的没有任何损伤,而别的旅团长们大部分非死即伤。于是这奉命收容171师残部在常熟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就归了谭何易。在日军的猛烈轰炸以及战车开路之下,本就损失殆尽的171师残部又牺牲了十分之七八,谭本人也挂了彩。在危急时刻,总算是他的同僚李本一带着增援部队赶到,才使谭何易免受烈士待遇。谭何易的这个伤应该负的不轻,虽然笔者没能查到他到底是哪负了伤,但从他在武汉医院里躺了五个月才归队的这个事实来看,应该是属于重伤。谭何易在归队后被提拔为511旅少将旅长,后又调任第176师526旅旅长,率部开赴大别山与日军相持。前面说过,大别山地区的形势很复杂,那里既有日军和伪军,还有接受中央改编的新四军。在头两年里,谭何易的部队经常能和新四军互相配合,给日军和伪军以重大打击。但是到了1940年,国共两军的形势就显的十分紧张,这谭何易也就和新四军逐渐疏远了,他不能也不敢再和新四军合作了。对于自己的下属也是严令约束,要他们不得和新四军再有任何接触。但高层的限制,并不能阻碍下级官兵与新四军的友好往来,比如第176师补充团团长云应霖就是其中之一。禁止与新四军接触的命令已经下达数月,但云应霖根本就不理会,不仅仍与新四军合作,而且还经常给新四军运送枪支。于是,云应霖的补充团就成了叛军,而围剿叛军的任务,就由谭何易来负责。谭何易奉命指挥四个团兵力,历时一个月,将云应霖俘获,并歼灭云团一个营,其余部队则分别包围缴械。而在皖南事变发生的时候,谭何易更是奉命率部在江北阻击新四军的突围部队。在反共平叛的作战中,谭何易的官越做越大,升至第84军副军长。内战爆发的时候,谭何易调任整编第48师副师长。由于整编第46师在莱芜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谭何易又被提拔为新任整编第46师师长,承担起重建该部的重任。谭何易带兵还是有一套办法的,他关心士兵疾苦,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自己没有丝毫师长的派头,同样穿草鞋做早操,这就给了整46师官兵一种平民将军的感觉,使他们能够很快的尊重并信任这位长官。但由于全国战局对国民党越来越不利,谭何易苦心经营的整46师还没上前线呢,部队就被大量的抽调到别的野战部队做补充兵源。他这个堂堂的中将师长,弄的和师管区司令没啥区别了。1949年5月,首都南京丢失。这时候已经恢复第46军番号、并成为中将军长的谭何易奉命指挥所部由湖北移师湖南,紧接着又因为长沙的和平解放,谭何易又奉命率领所部退守桂北。在桂系的诸多人物中,谭何易是比较忠实于白崇禧的一名将领,他不同于别的桂系将领在解放军兵临城下时纷纷宣布起义或投诚。谭何易的打算是在桂北能守则守,守不住就退到十万大山里打游击,誓与“匪军”死战到底。谭何易虽然已经做好了为白崇禧尽忠的准备,不过小诸葛到是不想让46军就这么完蛋了。因为当时被认做是桂系主力的第7军,已经在衡宝战役中遭到重创,而另一支部队第48军,则在退入广西的过程中损失不少,只有46军还保存有相当战力,想不重视46军也难啊。于是谭何易奉命弃守桂北,向钦州方向转进,在同友军第1、第17兵团会合后再作打算。第46军被指定的会合地点是爱店。可当谭何易指挥所部顽强的冲出解放军的包围圈时,却发现爱店已经被解放军占领了。为了将部队交给白崇禧,谭何易决定放弃向爱店前进的命令,率领所属部队进入越南以求生存。根据台湾国防部编写的《戡乱战史》记载,谭何易的46军于12月14日由蒙包成功进入越南境内,与法国军方取得了联系。经过统计,46军此时尚余1970人,其中军官216人,士兵1750人,眷属4人。谭何易交差了,他没有对不起白崇禧,他觉得自己可以卸甲了。1950年2月,驻越国民党军队在黄杰的统一整理下,改编为管训总处。谭何易先是出任第2管训处处长,旋被调升为总处副司令官。1953年7月奉命前往台湾,改任国防部高级参谋。1957年1月,谭何易因病退役,不久之后被聘任为台湾烟酒公卖局顾问,于1962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四十八、第四十七军军长杨熙宇第47军属于四川小军阀李家钰的基本部队。之所以说是小军阀,那是因为47军自成一系,但又因为实力太弱,而被迫依附于大军阀,比如邓锡侯、杨森等等。李家钰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后,47军被孙震纳为攮中之物,并从本质上改变了这个军的军官成分。此后中央军又对该部多有插足,并在装备上也有了改善。总的来说,47军的战斗力在川军各部中属于中等偏上的地位,而在团结上却显的很松散。以至47军虽然通电起义,但内部叛乱却始终层出不穷。杨熙宇,字奕元,四川南部人,生于1903年7月14日。杨熙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他是一位典型的中央军嫡系军官,加上他先后服务于军事委员会警卫团、国民政府警卫军、航空委员会特务团等相关部门,他曾经的上级俞济时、孙元良、李良荣等又都对他青睐有佳,可谓是嫡系中的嫡系。可就是这样一位前途似锦的军官,他的发展之路却显的极为不顺。进入军旅之初,他的才干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且很快从排长提拔到营长,但此后他的孤傲性格,让他的上级总觉得太不会做人。所以杨熙宇虽然是嫡系中的嫡系,但却始终处于“圈外人”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杨熙宇的抗战经历是很丰富的。他在88师当连长时,就于1932年随部开赴上海投入作战。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时候,杨熙宇作为航委员特务团的营长,担负光华门机场的守备任务。机场守备部队在杨熙宇的指挥下,曾以高炮击落日军数架轰炸机,并俘虏少佐军官一名。此后他的部队奉命提早撤出南京,使部队免遭日军的重创。1940年1月,杨熙宇的上级李良荣下放到福建去当第13补充兵训练处处长。杨熙宇在这个时候跟着李去了福建,并先后出任13补训处和之后改编的第80师团长。1941年9月,杨熙宇的238团作为攻击主力发起了收复福州的战斗,从9月28日起到9月30日凌晨为止,杨团经过苦战,全歼城内伪军,以及日军一部,胜利光复沦陷达165天的福州,杨熙宇本人因功升任80师参谋长。这时候的杨熙宇也算是战功赫赫的一名战将了,可在1943年的福州弃守问题上,杨熙宇与师长李良荣产生了矛盾。杨熙宇主张凭借城池坚守,而李良荣则根据上级的命令准备放弃。终究是官大一级压死人,80师放弃了福州,而杨熙宇和李良荣两人之间的裂痕就因为上级的放弃命令而产生了。矛盾的结果就是杨熙宇负气私自离部,跑重庆闲居去了。战时离部,这可够的上一个枪毙的罪名。好在俞济时肯帮他,使杨熙宇免去了这个罪名。但私自离部,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注定了杨熙宇再没机会受到重用。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当着有名无实的军政部附员,杨熙宇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主动申请入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三期学习,希望能在毕业之后能再有所作为。杨熙宇在陆大毕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机会。当时杨熙宇的老上级孙元良当上了整编第47军(后改编为第16兵团)军长,孙极需当年的老干部来整47军帮他忙,于是杨熙宇便在孙的一番热情邀请之下,于1948年7月当上了整编第41师副师长。然而好景不长,整41师改称41军后就在徐蚌战场报了销。好在杨熙宇跟着孙元良跑回南京后没有受到处罚,并且得到了重建16兵团的命令。要说16兵团的覆灭对于孙元良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反对或抵触他的川军旧军官有一大批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孙可以借重建部队为名提拔自己的大量亲信。于是杨熙宇被孙委以重任,出任第47军中将军长。可是孙元良和杨熙宇都轻看了川军旧军官对于部队的控制,杨熙宇当了九个月的军长,仍旧没有办法使自己的三个师长听命与己。甚至还让所属三名师长联名向孙震控告杨熙宇贪污,其中127师师长游联璋还亲自跑到了孙震的绥靖公署去告状,结果弄的整个47军一团混乱,军长不仅指挥不动师长,还被师长带的部队包围了军部,丢人啊。孙震为了安抚自己的部下,便把杨、游两人都撤了职。失去了杨熙宇的孙元良有如断了一臂,也在一个月后被迫离开了16兵团。与孙元良有人提供飞机从成都跑台湾不同的是,杨熙宇没有这样的待遇,他选择了去重庆避居,并在重庆解放的那一刻,选择了起义的道路。杨熙宇在西南军大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为重庆市政协秘书处副处长,后又当选为政协委员,于1990年7月病逝,享年88岁。四十九、第四十七军军长严翊严翊,字章甫,四川华阳人,生于1903年。严翊是行伍出身,在堂兄严啸虎的保荐下,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后在田颂尧的29军发展,田颂尧失了势后又跟了孙震。严翊在经历了四川数次内战以及围剿红军诸役后,积功累升至第124师366旅731团第1营少校营长。严翊在抗战中的成名之役是滕县保卫战。其实在日军进攻滕县前夕,严翊的部队并不在城内。由于战况紧急,守城部队又不多,严营就被紧急派到城内,服从122师师长王铭章的安排,担负起守备东关的重任。在整个滕县保卫战中,东关的争夺战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占据了大部分的作战过程。本来根据负责城防的张宣武的部署,东关由严翊的三个连守备,此外还配备了两个连做东关守军的后盾。而当日军发起猛烈进攻之后,严营就因为要填补被轰塔的城墙而前仆后继的为国捐躯了,就连作为后盾的两个连也马上损失殆尽。严翊在这种情况下仍旧坚持督战,并组织起被打散的官兵,不管是不是归他指挥的,一律动员起来,向冲入东关的日军发起反冲锋。如此鏖战两昼夜,东关得保护不失,而严翊本人则在最后一次督战中,腿部中弹而奉命撤下了火线。滕县失守前夕,守军残部开始陆续突围。对于腿部负伤的严翊来说,是突围部队的负担,势必影响部队的突围速度,所以他拒绝撤退并准备与城共存亡。好在他的那些被打的没剩几个的部下对他不离不弃,死拉硬扯的把严翊给拖出了滕县。尽管滕县保卫战是失败了,但严翊的名字却和王铭章、张宣武一样联系起来,被全国人民给记住了。在严翊的做人准则中,忠字是摆在第一位的。他对于自己所服务的部队,以及提拔自己的长官孙震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一直到他当了124师少将师长的时候,仍能坚持这一信条,哪怕是在徐蚌战场上,部队即将覆灭的时候,严翊仍能坐镇指挥,坚守岗位,试图将残部给带回给孙震。也正是这个原因,严翊是在与解放军作战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成了俘虏的。在解放军的精心护理下,严翊经过四个月的调养终于恢复了健康。当时三野的联络部出于统战需要,决定释放一批川籍贯军官做策反工作,严翊由于在疗养期间表现良好,被列入了名单。1949年7月,严翊释放回川,在受到孙震的召见以及同僚的祝贺后,暂时在孙震的绥署住了下来。毕竟孙震对于释放回来的严翊并不放心,就怕他是回来做策反工作的。对此严翊也是心知肚明,他本来就没打算回来策反,干脆就安心住下让他们考察去吧。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孙震认为严翊没有问题,便任命他为川鄂绥靖公署独立纵队副司令。到了同年10月,原47军军长杨熙宇和127师师长游联璋因为“互告”都被撤了差,孙震就想到把严翊提拔为军长。可严翊的军长位子还没坐热呢,解放军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前面说过47军内部不团结,这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军长严翊和所属三个师长的资历辈分都是平等的。除了127师新任师长袁国驯还比较听严翊的话,另外两个师长都各有主张。比如董宋珩和曾苏元决定16兵团起义的时候,严翊的意思是带着47军脱离董、曾的控制,向成都方面的堂兄严啸虎靠拢,而所属几名师长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有的支持起义,有和持观望态度,再往下一层,这副师长、参谋长、团长都有自己的算盘。总之,47军内部对于是否起义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要不是严翊得知堂兄已经决定起义,要不是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这47军的结果还真难说。不管如何,严翊还是带着47军跟着16兵团起义了。部队是起义了,可因为没能形成统一意见,麻烦就来了。首先是严翊对于起义并不认同,他想在部队里找一些反对起义的军官,与他们形成统一战线再谋出路。这一找,还真就找出一批,其中首推第302师参谋长贾绍谊的行动最为干脆。就在47军起义后不久,302师大部分部队就在贾绍谊等人的鼓动下撇开支持起义的师长张子完,宣布“反正”。严翊得知此事后,立即派遣军部作战科长徐镜波前往联系,并且要徐科长带上军用地图,提供“反正”部队的行军道路。此后47军的其他两个师也陆续出现了连、排级部队的叛乱事件,一时间弄的47军内部人心惶惶,不得安宁。不过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朝严翊所想的哪个方向发展,因为及时反应过来的解放军立即对叛乱部队实施围剿,很快,就把他们都解决了。为首的贾绍谊被枪决不说,严翊也在事后的清查行动中被举报,经过核对确认,严翊被判处了二十年有期徒刑,并被押送北京关押改造。在经历了这一次风波之后,严翊是彻底服输了,他在功德林的改造很积极,还当起了学习小组长。因为表现良好,严翊于1963年4月被特赦释放了。获释后的严翊选择在北京定居安度晚年,遗憾的是他没能如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严翊当年的行为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重新挖了出来。终于,严翊“不堪重负”,于1967年过早的去世了。五十、第四十八军军长张文鸿在桂系军队中,第48军的番号虽然出现的晚,但它的历史却得从和第7军同出一脉的15军开始说起,这可是桂系的老资格部队啊。这7军和48军有如一个人的双拳,7军为右,48军为左。通俗点说,就是每逢两军进攻,必以7军为先,48军为辅,两军互相配合以取得胜利的果实。可能这样的打法让48军的官兵有点习惯了,到后来竟然发展成7军不攻48军必不动的情况。更甚者,只要7军失败了,48军也必然跟着败退,从无相反的情况出现,着实让人费解。张文鸿,广东大埔人,生于1903年。张文鸿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是跟着李宗仁一起在十万大山里打出来的元老级人物。可张文鸿在桂系军队里并不得志,眼看着一起打出来的同僚都当上团、营长了,自己还只是一个炮兵连长,实在窝火。这个情况一直到自己的老同学,同样出身于炮兵行当的李明瑞发迹,才得到了改变。李明瑞是一直都惦记着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的,在他当上团长后,便把刚在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毕业的张文鸿给要了过来,任命为自己的少校副官,负责指挥手枪队。张文鸿就此跟了李明瑞,并在李在当上15师的师长后,被提拔为上校团长了。两人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李明瑞垮台的那一天。失去了靠山的张文鸿只得返回李宗仁的麾下,毕竟这是自己的“家”,与其投奔他处,还不如回家来的实在。张文鸿虽然是回到了“家”,可他毕竟是李明瑞的亲信,李、白都不敢重用他,但又觉得张文鸿是个人才,便让他先去当44师的参谋主任。既没给他掌握兵权,又可以使他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举两得。而张文鸿也认识要想重得李、白的信任,并不是一朝一息的,于是便废寝忘食的埋头苦干,盼望着自己能出头的一天。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张文鸿得以重新指挥起野战部队。他先后在171师和174师当过团长,并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随枣会战。此后,他被任命为第189师少将师长,奉命率部开赴河南信阳、罗山地区与新四军作战。可以说,1941年之前的张文鸿是名抗日战将,而1941年之后的张文鸿则成了一名反共干将。在他当189师师长的五年中,他的部队从河南到安徽,又从安徽到湖北,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新四军打,哪怕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也没停下来。要评选桂系军队中与共军作战最富经验的人选的话,张文鸿可算是一位理想的候选人。不过张文鸿还有是着抗击日寇的血性,在与新四军停战的时间,他也不忘带着部队去打日、伪军。比如1944年7月的一次广水攻击战,拔除了日军碉堡据点数十,炸毁铁轨二十余条,有利的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补给线,并且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在奉命开展游击作战的各部队中,拥有这种战绩的并不多见。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张文鸿和新四军打了五年,就否决他在抗日战场上所做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张文鸿的189师被裁编了,他本人被送进了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学习。1947年4月陆大毕业后,张文鸿被任命为整编第48师副师长。这个时候国军正集中兵力对山东解放军实施重点进攻,此时的张文鸿对于战局还是十分乐观的。他认为,通过与解放军的作战,自己是很有希望依靠战功成为整48师师长的。他的想法没错,不过他并不是因为国民党军队连战连胜、自己立功受奖而升的官,反到是军队连战皆北,失职将官被大量撤换的情况下才接的48军(由整48师改称)军长,他更不会想到,自己是48军的最后一任军长。随着全国战局的急转直下,被白崇禧寄以希望的青树坪战役还是失败了,桂系的主力第7军基本报销,而张文鸿的48军也搭进去一个师。今后形势会如何发展呢?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自己该何去何从呢?张文鸿对于自己的前途十分悲观。而就在这个时候,白崇禧答应把在衡宝战役中损失的176师补充起来,并且对张文鸿封官许诺,说自己正准备在玉林展开一轮新的攻势,48军是作为主力的不二人选。如果反攻得胜,一定保荐张文鸿为兵团司令官。在白崇禧的“攻势”下,张文鸿似乎看到了曙光,于是一咬牙,决定继续干下去。张文鸿的梦其实没做多久,确切的来说从白崇禧告诉他准备在玉林实施反攻开始只做了七天。张文鸿突然接到了一个命令,要他把48军最有战斗力的175师交给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直接指挥。不是要48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吗?怎么还没打了就给抽走一个应该担负主攻任务的部队?这仗还怎么打啊。张文鸿是抱着低落的情绪硬着头皮去打的,而他的部下则大多数都对这次反攻不抱希望。在经过三天的无力反攻之后,张文鸿得到解放军集中兵力猛攻第7军的消息。他觉得离失败已经不眼了,还是乘着解放军集中注意力在第7军方面的时候,带着部队撤吧。11月30日下午,张文鸿扔下了和48军并肩作战的第7军,带着自己的两个师向陆川转进。而当48军抵达陆川时,却又发现解放军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张文鸿急忙又命令部队攻城,但是见到后路已经被切断的48军官兵哪还有攻城的毅力?张文鸿眼见攻城无望,只得带着部队向博白方向突围。在经过解放军重重阻截、以及部属大部失散的情况下,张文鸿想抽身了。12月5日,当张文鸿带着部队抵达桂平县的时候,就以自己旧病复发需要疗养为由,把48军给扔下了,自己跑到北流罗秀圩“避难”去了。军长都跑了,谁还打啊,48军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张文鸿也没自由几天,12月9日就被群众举报,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与第7军相比,人家至少是做到了战至最后关头,军长李本一也是力竭被俘。而同出一脉的48军却结束的这么丢人,就连军长也是在藏匿不成后当的俘虏,这一比较,实在是差别太大了。张文鸿被俘后关押在武汉军区军法看守所,和他关在一起的国民党将级军官多达80余人。而到了1953年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六人。当时的张文鸿是觉得那70多人的离去,多半都是被枪毙的,自己恐怕也没几天活头了。果然,看守所在12月26日给了张文鸿等六人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可把张文鸿等人给吓的脸色惨白。六人吃完饭就回到监舍,穿戴整齐的静坐着等待黎民的到来。已经准备赴死的六人到第二天才知道,昨天因为是毛泽东的生日,看守所才特地给他们准备的晚宴。六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除了互相埋怨当初是谁说要上刑场之外,都逐渐有了求生的意愿。1961年12月25日,张文鸿被特赦释放了,他终于等来了自由的那一天,他被安排回广西当参事,后又当选为自治区政协委员,于1975年因病去世。五十一、第四十九军军长何绍周第49军源自于张学良的“亲军”——第105师。张学良被软禁后,105师由中央扩编为第49军,并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存活了下来。内战时期的49军虽然在中央军的渗透下,逐渐淡化了东北军的成分,但在苏北、东北的历此作战中,屡遭解放军重创,于辽沈战场全军覆没。虽然49军的番号在贵州又被重新启用,可历史没有给他发挥出水准的机会就结束了其历史。何绍周,贵州兴义人,生于1906年。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但何应钦并不急着让何绍周下部队锻炼,而是要求他在年轻的时候多掌握军事学识,于是在何绍周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不久,就送他到日本去读自动车学校,学习战车知识。继又入野炮兵学校,掌握炮兵知识。在何绍周留学归国后,后命其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深造。在众多的国军将领中,拥有多兵种学识且毕业于陆军大学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何绍周就是在何应钦的培养下,成为了军中骄子。在何应钦的安排下,何绍周第一个真正的军职是税警总团副总团长兼第1支队司令。税警总团当时刚由军委会从财政部接手过来,何绍周的职务可是说是总团里的二把手。可这一把手黄杰却对何绍周的到来显的十分抗拒,如此装备精良的部队谁不想掌握?这何绍周的到来,会不会是何应钦别有用心的“特别安排”呢?于是,何绍周在总团里干的并不愉快,他要干的事基本都受到制约。既然在总团干的不开心,还不如走别的道路。于是,何绍周又在叔父的安排下,去了由黔军改编而来的103师当副师长,此后又被抬上了师长的位子。何绍周于1943年1月在何应钦的安排下当上了第8军军长。当时第8军辖有82师、103师和荣誉第1师,其中103师是何绍周的基本部队,82师也是黔军的老底子,比较容易拉拢,惟独荣1师不是很听话。这何绍周就安排自己的副军长李弥去和荣1师攀关系。要论拉部队,何绍周实在不如李弥。才过了一个星期,李弥就把荣1师表示拥护军长的消息报告给了何绍周,这可把何给乐开了花,并把李弥当做是自己的亲信。这时候的何绍周并不知道,李弥是因为没有靠山的缘故才给他出力,等到后来何绍周去了云南警总的时候,李弥就将8军整个弄了过来,跑山东潇洒去了。松山攻坚战的胜利,使何绍周达到其事业的颠峰。他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云南警总当副总司令。云南全省总司令部实在是一个难熬的地方,不仅位子坐着发烫,而且还要经常受到舆论的职责。不为其他,就因为昆明的学潮运动实在太厉害了,前任警备总司令关麟征就是在镇压学潮时处置失当而被撤了职,继任的霍揆彰更“好”,竟搞起了暗杀活动,自然也是被拉下马。于是干了一年多的何绍周就被扶正,当上了总司令。可何绍周也没这个能力处置好学潮问题。不久也因为镇压失策,而受到责难。这时候的何绍周连上大街都不赶上,就怕挨到突然飞出来的砖头,实在是被学潮弄的灰头土脸,没了将军的风度。总算是熬到了1949年,何绍周奉命调任第6编练司令部司令官,负责成立第49军,并兼任该军军长。这个时候的何绍周对于党国的前途早就失去了信心,要不是叔父何应钦的屡次要求,估计他已经着手迁居香港了。于是他名为编练司令官,可具体事宜都由副职来操办。比如这49军,基本上就是由副军长王景渊来办理。虽然何绍周又在1949年4月被任命为第19兵团司令官兼第49军军长,但何绍周压根就没有打算和解放军拼死一搏。这个时候他已经在准备利用自己的特殊渠道跑去香港避难了。1949年11月,解放军攻入贵州,何绍周在指挥49军仅做稍事抵抗之后,就在18日坐飞机去了香港。他的部队见司令官都跑了,也对继续抵抗失去了信心,在一个月后宣布起义了。何绍周以自己的积蓄在香港从商,后来又跑到巴西去种橡胶,七十年代的时候定居在美国德拉瓦州。1980年11月6日,何绍周因突发脑溢血,从楼梯上摔落身亡。五十二、第四十九军军长王景渊王景渊,贵州贵阳人,生于1910年。王景渊毕业于贵州陆军讲武武堂第三期步兵科,长期在贵州军阀部队中效力。由于他在思想上由于比较靠拢中央,所以在黔军中一直遭到排挤。这个情况一直到1935年黔军被中央军接管之后,才有所改变。何绍周应该是王景渊的伯乐,在何的提拔下,王景渊从毫无实权的师副官主任,当到了103师副师长,并成为何的得力助手。后来何绍周当第8军军长的时候,为了能使82师听话,特地把王景渊调到82师当副师长,以便得到该师的支持。而王景渊以自己的出身黔军的身份,和师长王伯勋的关系相处极为融洽,并成功使王表态拥护军长。和李弥不同的是,李的效力是别有用心,而王景渊却是在感激何绍周提拔之恩的情况下,全力为何效力的。在1944年的松山攻坚战中,王景渊被赋予了攻占顶峰的重任。王景渊在总结了之前各部队进攻虽猛,但损失惨重进展缓慢的经验。决定以配属给他指挥的工兵营对日军阵地实施爆破作业。这一决定果然改变了整个松山战斗的进程。王景渊以所属第246团事实佯攻,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暗中以工兵营挖掘坑道,秘密推进日军阵地,并集中炸药进行定向爆破,一举摧毁了日军阵地,为全歼日军第113联队作了重大贡献。战后,他在何绍周的保荐下,被外调升任第85师少将师长,并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内战时期的王景渊,由于失去了何绍周的庇护,在中央军的权利斗争下被剥夺了兵权,只得空挂国防部部员的名义干领薪水度日。1949年2月,王景渊受到新任第6编练司令部司令官何绍周的邀请,前往担任军士总队总队长。这对于王景渊来说,是一次必须争取的机会。此时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前线接连溃败,但位于后方的王景渊来说,党国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于是他在何绍周的支持下,又被任命为49军副军长,承担起49军的编练使命。到了1949年10月,何绍周干脆辞去了军长兼职,正式将自己所信任的49军交给了王景渊。对于何绍周的信任,王景渊觉得肩上担子的加重了,但为了报答何的知遇之恩,决定跟着何一路走到底。可王景渊没想到的是,何绍周之所以将部队交给他,那是因为何已经准备抽身去香港了。果然,当王景渊指挥49军在前线竭力阻挡解放军的进攻时,何绍周坐着飞机跑了。被信任的人所抛弃,自己和部队又得随时面队解放军的追击部队,王景渊是彻底丧失了斗志。在和19兵团副司令官王伯勋商量之后,两人决定带着部队向云南撤退,希望能在那里靠拢李弥的第8军,再寻出路。11月23日,王景渊带着49军的残兵败将撤到了水城,在核对了剩余部队的人数之后,王景渊对于是否能抵达云南已经放弃了信心。这时候跟着49军行动的王伯勋把王景渊叫去商谈今后的去向,两人想了好几种出路,但都被对方一一否决,最后在实在没有办法可想的情况下,两人决定带着部队寻找机会起义。于是,王景渊带着49军于12月10日在贵州普安宣布起义。王景渊由于和共产党没有血债,他晚年的生活就过比大多数国民党将军要安稳。他先是被任命为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1952年转业到贵阳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并先后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副主委、市民革主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于1989年10月病逝,享年90岁。五十三、第五十军军长胡家骥第50军是抗战时期编练的新军,其兵源组成都是由川军负责。这个杂牌军长期位于环境复杂的第三战区,一方面要防备顾祝同对该部的渗透,一方面要和日军、伪军以及新四军作战,这就使的部队内部始终处于动荡与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导致了第144师全师投敌,副军长潘左负罪自杀的悲剧性事件。于是在抗战胜利时,背负着骂名的50军被裁编了。50军番号的重启是在内战后期的事了,当时54军根据国防部的需要,以一部分部队使用54军的番号开赴东北作战,留下来的一部分则就把50军的番号要了过来。就其性质来讲,50军是54军的姐妹部队,尤其是所辖的36师,更是军中佼楚,是为虎啸师,这就使50军的战斗力反比54军更强。胡家骥,字德丞,湖南湘乡人,生于1906年。胡家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这位干工兵出来的青年军官,是同期同学中升的比较快的一位,甚至比那些干步兵的升的还快。不为其他,就因为胡家骥打仗不要命,逢战必打头阵,部下在他的鼓舞下都能拼死效力。所以胡家骥到哪都受上级的欢迎,因为他到哪个部队,这个部队就能弄出点“辉煌的战绩”。胡家骥除了干过工兵排长外,一直在步兵部队服务,而且是在警卫军里服务。后来警卫军扩编为三个师,胡家骥被分配到36师当中校团附。在36师,胡家骥继续发挥他那“拼命三郎”的作风,在和红军、19路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36师中的一名善战的团长。不过胡家骥在当上团长后,还是像连长一样时不时的带着部队打冲锋,弄的宋希濂得经常把他叫过来说“你现在是团长,不是排长,团长就应该待在团长的指挥位置”。胡家骥则笑道“一时手痒,下次一定改正”。胡家骥是一直没能改掉这个毛病。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胡家骥团奉命首打被日军战局的汇山码头。在这次战斗中,胡家骥又手痒的亲率一个营打起了冲锋,结果身中五弹,被送下火线治疗。胡家骥命大,中的五弹都没伤及要害,于是在伤愈后就跟着宋希濂去了荣誉第1师,当了旅长。1944年的时候,已经是88师师长的胡家骥奉命担负龙陵的主攻任务。胡家骥是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亲带一个加强团打起冲锋。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占领了东老坡主峰,为后续部队的前进打开了道路。不过这回他又负伤了,只得乖乖的回到师部指挥接下来的战斗。龙陵收复后,胡家骥被记为首功,并被授予四等云麾勋章。滇西攻势结束前夕,71军军长钟彬调青年军任职,继任军长的是原副军长陈明仁。这陈明仁和胡家骥的脾性十分的相似,而且都是打仗不要命的那一类。两人相见是惺惺相惜,成为了至交。可在内战战场上,奉命开赴东北战场作战的71军经常被上级分割使用。胡家骥的88师就给了新6军军长廖耀湘指挥。胡家骥是五期,而廖是六期,对于满脑子黄埔期别影响升官限制的胡家骥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学弟指挥学长的。加上陈明仁在东北也不是很得志,这就使胡家骥更加抵触廖耀湘的指挥。于是,胡家骥在廖的一纸抗命的状告下,被杜聿明撤了差。胡家骥勇敢擅战的名声在军中是出了名的,所以他在撤职之后仍被杜聿明留在了东北,当了指挥沈阳防务的警备司令。这个职务一直做到了沈阳被解放前夕,才跟着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飞回了南京。因为沈阳的丢失,卫立煌被撤职查办,而胡家骥却没有受到处罚,反被任命为50军军长。由于胡家骥早年曾经在50军的基干师——36师当过团长,和36师的历史渊源即深。国防部便在原50军军长叶佩高辞职之后,让胡家骥接手,希望能让50军发挥更高的战力。然而,国防部的算盘打错了。胡家骥的到来,不仅没有受到50军的欢迎,就连与胡有历史关系的36师也对胡家骥的命令阳奉阴违。胡家骥对于这个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只得被动的跟着50军的实际指挥者副军长胡翼烜一路南撤。一直到1949年11月36师在阳江覆灭的时候,胡家骥认为在50军已经没有继续留下去的必要了,便决定离部避居香港。50军残部撤到海南,经过休整又撤往台湾,其余脉延续至今。而胡家骥则在香港深居简出,平淡的度过了余生,享年90岁。五十四、第五十一军军长刘昌义第51军的历史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最悠久的,它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在中华民国的38年历史中,存在达32年。这个军也是抗战中打的最艰苦、损失最惨重的两个军级单位之一。在山东的艰苦游击战中,51军可说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在没有外援,又缺少补给的情况下,这个军光高级将领阵亡、被俘者就多达七员,校以下官兵更是不计其数。相比与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军来说,笔者更喜欢这些在艰苦岁月中存活下来的部队。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到底的部队,如果得到了那些名军的待遇和补给之后,能打出什么成绩呢?虽然无法证实,但是笔者相信,51军绝对不输于大部分的“著名”军队。刘昌义,字彦峰,河北任丘人,生于1905年12月6日。刘昌义是行伍出身,是跟着冯玉祥的部队、并被冯氏在经历过军阀混战的连年战争中培养出来的实战型干部。刘昌义虽然不是冯玉祥的亲信军官,但与那些投靠蒋介石中央政权的所谓亲信来比,刘昌义是忠诚的。1929年的蒋冯战争,刘昌义跟了冯玉祥。1930年的中原大战,刘昌义还是跟了冯玉祥。1933年的察哈尔抗战,刘昌义仍旧跟了冯玉祥。甚至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已经几度因战败而赋闲的刘昌义仍旧在冯的麾下,打出了抗日的旗帜。刘昌义生活俭朴,作风正派,平时能与士兵能同甘苦。比如吃饭的时候,他和士兵共用大灶,就连宴请也只限定于四菜一汤。在穿着上,更是与士兵“享受”同等待遇,不额外增加服装,且连皮鞋和马靴也从不配备,只穿布鞋。在士兵的眼中,能有这样的平民将军来带领他们,实在是幸运之极。他虽然从小就在军阀部队里接受封建军官的教育,但是思想进步的。对于国共的合作,刘昌义十分支持,并且与八路军相互合作,在抗战的头两年中,打了不少的胜仗,部队也逐渐的得到了扩大。但由于反共势力的抬头,刘昌义在敌后的游击一直受到歧视和打压。弄到后来,不得不在承受极大的压力下与八路军断了联系。即便如此,上级和友军对于刘昌义的亲共态度仍是忌惮万分。起初还能按时发放军饷,并补充武器装备,到后来干脆命令刘的游击部队就地筹款,武器装备也要刘部自己想办法。军饷可以对官兵晓以大义,暂时拖欠。但是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却不能断,没了这些,他拿什么去和日本人拼命呢?于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刘昌义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带着部队“投敌”。刘昌义是这样打算的,伪称投敌,以骗取日军的粮饷和装备后,再集体反正便是。虽然有当汉奸的恶名,但至少是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大不了所有的责任由他一人承担便是。好在官兵们都能体谅并理解刘的意图,于是就集体当了“汉奸”。1941年9月12日,已经被授予汪伪第21师番号的刘昌义部在日军顾问视察时突然反正,不仅将十几名日军佐尉级军官击毙,并顺带着歼灭了伪军600余人,刘昌义成功带着反正的3万余官兵返回了国统区。当年宣布反正的部队有几十支,但是真正成建制成功的仅有三例,其中尤以刘昌义部的反正数目最多。事后,军事委员会为了表彰刘昌义的反正之功,任命他为暂编第15军军长,并将他的部队改编为暂编第27师。刘昌义的暂15军在经历过1944年的豫中会战后,基本被打残了。他本人也被调为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的闲职。内战爆发后,刘昌义也一直挂名第7绥靖区副司令官的职务,在南京家中闲居。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才又重新启用刘昌义,并任命他为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副司令。其实刘昌义的被启用,纯粹就是中央军准备开溜,要找一些杂牌军将领来当替死鬼罢了。为了坚定刘昌义死守上海的决定,汤恩伯不仅将上海残余兵力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而且还任命他兼任在川沙被解放军打残的第51军军长。这时候的刘昌义可说是国民政府的地方大员(炮灰),手握重兵(残部)。而当刘昌义去51军视事时,这才知道这个军只剩下800来人,连个团都够不上啊。考虑到自己和51军并无历史渊源,自己未必能指挥的动这个部队,于是他把51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带队突围的51军参谋长王镇坛,并提拔他为副军长,自己仍回警备司令部去指挥全局去了。刘昌义心理十分清楚汤恩伯的用意,他对于汤的放权全盘接收,并且利用自己的民革党员身份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经过协商,刘昌义于1949年5月25日率领上海国民党残部43000余人,向解放军第27军投诚。此后刘昌义协助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做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转业后分配到上海,先后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上海市民革常委等职。1982年,刘昌义被定性的起义将领,并由上海市政府授予起义人员证明书,于1994年10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五十五、第五十二军军长刘玉章第52军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但却够不上主力。当那些主力在与解放军的作战中相继消亡后,这不是主力的52军就自然升级为主力了。由于这是一支具备黄埔血脉的部队,加上又是成建制抵达台湾的黄埔独苗,于是经过历年来的吹捧,被称之为继五大主力之后的第六大主力。其实笔者觉得,这个称号实在有抬高52军身价之嫌。尤其是这个军在东北的战绩,无大胜,但是所属部队却屡次遭到重创,其中25师还被解放军歼灭了两次。要不是在上海的浦西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要不是成建制的撤到台湾,要不是五大主力或第1军、第2军这样的老资格部队先后覆灭,52军恐怕这辈子也没有出头的机会了。刘玉章,字麟生,陕西兴平人,生于1903年11月11日。刘玉章从小喜好武术,练就一手少林拳术。可能是这个原因,使后来刘玉章在与敌军肉搏时,总是丝毫未见受伤。作为黄埔四期步科的毕业生,刘玉章的早年仕途属于平稳上升,但并不迅速。他当到团长的时候,已经有许多四期生都是将军了。此外据说他在黄埔读书时,还和林彪有些交情,不过没在正史上有见记载。刘玉章在军中被誉为“光头将军”,看他的照片,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称呼他。有人说这是刘玉章先天的基因导致,其实不然。中原大战的时候,时任第2师10团上尉营附的刘玉章在带部队冲锋时负伤,不知什么原因,当他痊愈时,原本乌黑浓密的黑发却开始逐渐脱落。于是这刘玉章就干脆从此剃光头,这“刘光头”的名号就逐渐在军中传开,后来他当上了将军,“光头将军”的名号也就被军中所接受了。抗战爆发的时候,刘玉章跟着部队担负保定的城防守备。由于所在团的团长司徒洛指挥作战不利被撤职,于是刘玉章就接了团长的位子。后来在徐州会战的时候,刘玉章指挥所部驰援台儿庄被困友军。当时的受困友军是杂牌军第30军,刘玉章到不管嫡系杂牌之分,全力增援,让30军的军官感动不已。而刘玉章自己也在增援时折损两条肋骨,全身也被炮弹片炸伤了十几处。当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刘玉章几乎就是个血人,但他仍旧坚持在指挥岗位上。这段表现出色的经历,铸就了他此后在52军中的地位。内战全面爆发后,52军从越南海运到东北和解放军作战。由于前几任军长指挥作战不利,导致52军损失惨重,师、团长阵亡被俘了好几个,弄得堂堂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战绩,反而还不如被称之为“熊”杂牌军第60军,实在让52军的官兵气愤加窝囊。于是在继覃异之被免职之后,在军中素有声望的“刘光头”被提拔为52军军长了。刘玉章的接手,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52军挨打受气的命运。此后的52军不仅没有再受到重大损失,反而还能打出几个小胜仗。东北被国府放弃后,作为东北唯一存活下来的52军又被赋予了防守上海的重任。52军的防区是沪西的狮子林、月浦、杨行、国际无线电台、刘行、大场、罗店一线。刘玉章督率所部在这一地区构筑了大量的暗堡,并在碉堡前方挖掘了大量注水泥坑,坑中布置机关。这些设计,给了进攻的解放军以大量损失。刘玉章本人受勋立功不说,他的部队也就此出了名。应该说在整个上海保卫战中,52军的战绩能排入前三名。可52军也有弱点,那就是位于他左右两翼的友军实在太嫩。一个是123军残部,一个是99军残部。不管你52军打的再怎么出色,左右两翼的溃败,就注定了刘玉章只能下令收缩防线,只守不攻,被动挨打的滋味可不好受啊。刘玉章不甘心,这次本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就这么平白丧失了。此后淞沪警备司令部又命令52军海运撤往舟山,这就让刘玉章更气氛了,但毕竟是军令,自己只能执行。根据台湾国防部编写的《戡乱战史》记载,52军分坐两艘军舰和一艘货轮撤退,抵达舟山时,全军还有2万5千人。在从上海撤抵舟山的国军各部中,大都是残部,只有三个军得以保存建制,其中52军的所存实力名列第二。刘玉章后来当过舟山防卫副司令官、金门防卫司令官等职。话说有次蒋介石视察金门,当面问陪同在旁刘玉章:“如果共军从前面打来,你怎么办?”刘玉章就回了一个字:“干!”蒋又问:“共军若从左打来,你怎么办?”刘还是只回答了一个字:“干!”蒋再问:“共军如果从后面打来,你怎么办?”刘仍旧回答一个字:“干!”于是刘玉章又多了一个绰号,那就是“三干将军”。刘玉章在台湾的仕途还是很顺利的,他当过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官至陆军一级上将,可谓荣光倍至。退役后的刘玉章深居简出,平时以书法自娱,于1981年4月11日在台北病逝。五十六、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第54军是土木系中的一支擅战部队。其基干第14师,在土木系中排名第二。可能是陈诚对该部的爱护,54军在历次战役中大多是作为助攻或者策应的用途。对此,54军官兵一直在争取主攻的机会,并最终在滇西会战中得偿所愿,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此后54军被部署在胶东与解放军周旋,期间大小战斗不断,却鲜有败绩,并与第8军一起构成了胶东的支柱。可惜54军不像8军那么能扩编,最终8军成了13兵团,54军却只衍生出一个50军而已,而且还把最精锐的部队给了50军,反弄的自己不上不下,实在可惜。阙汉骞,字拔云,湖南宁远人,生于1901年1月19日。阙汉骞起初的志向是学习法律,他梦想着将来能以所学依法治国报效国家。可惜由于母亲过世的缘故,他的学费成了问题,只得被迫投入军伍,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阙汉骞身材魁梧,性格豪爽,且讲义气。虽然是南方人,却和北方人的相貌脾性极为相似。这一点使他将来在带部队的时候能如鱼得水,受到士兵的拥护。阙汉骞在黄埔军校四期步科学毕业之后,服务于钱大钧的教导第3师,后来教3师给了陈诚并改称第14师,这阙汉骞就成了土木系的干部。当时教3师的大部分军官因为抵制陈诚的接收,有很多人都离部他往,即便留下的也颇不得志。到是阙汉骞的一举一动,被接管部队的周至柔所注意,并认为阙是可造之材,于是屡次提拔,使阙逐渐成为了土木系中级干部中的骨干成员。1935年的时候,已经被提拔为79团团长的阙汉骞奉命率部投入到广昌的攻坚战中。当时他的部队由于上级指挥失误,成了孤军,随时有被红军包围歼灭的危险。在这个时候阙汉骞冷静的命令部队集中到天府山,以地形优势为依托进行防守。经过一昼夜的抵抗,79团的阵地逐渐动摇。危急时刻,阙汉骞亲自跑到一线,将随身抱着的一箱手榴弹一口气全部扔了出去。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一行为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全团士气受到鼓舞,并在阙汉骞的指挥下投入反攻,竟然奇迹般的转危为安,守住了阵地。“神臂团长”之名于是传遍全军。抗战爆发后,阙汉骞随部转战上海、武汉,逐渐被提拔为14师中将师长。在他的带领下,14师发挥出了敢打敢拼的作风。但是阙汉骞却并不开心,因为他的部队一直没能担负主攻的机会。1944年的时候,阙汉骞被提拔为54军军长。滇西会战前,阙汉骞在几次三番的争取下终于获得了主攻高黎贡山的机会。阙汉骞笑了,他终于得偿所愿的获得了主攻的机会。5月11日,阙汉骞指挥所部第36师和第198师强渡怒江,并接着率部对高黎贡山发起了猛攻。为作表率,他本人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定一马当先的发起冲锋。全军在阙汉骞的鼓舞下无不奋勇争先,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54军不但攻克了目标,还在接下来的作战中收复了腾冲、芒市等地。这一回不仅使54军打出了威名,也让阙汉骞成了一代抗日名将。战后,54军被授予荣誉旗,阙汉骞也获颁三等云麾勋章。内战时期的阙汉骞带着54军东奔西走,虽然在和解放军的交手中没受到什么大的损失,但是部队被调来调去的,伤病掉队者越来越多,士气也是越来越低。在经历过进攻塔山的失败之后,阙汉骞带着54军退到了上海,承担起防守浦东的重任。根据国防部的部署,浦东主要由四个军来承担,阙汉骞被任命为浦东兵团指挥官,统一指挥这四个军。起初54军打的还不错,并成功阻挡住了解放军的进攻。但是友军的三个军一方面战斗力不如54军,另一方面总以为阙汉骞有私心想保护54军,几名军长心理都很不平衡。在互相猜忌的情况下,浦东防线的崩溃就只能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而已。而当友军防线都被解放军突破时,阙汉骞也就只能带着54军且战且退的撤入了浦西的核心阵地。不久,他接到了撤往舟山的命令。这一命令,使54军幸运的躲过全军覆灭的命运。于是阙汉骞和他的54军在大量杂牌军的掩护下,安全的乘坐三艘货轮抵达了舟山。经过战后统计,54军抵达舟山的人数为1万7千人。在全建制抵达舟山的各军中,名列第三。阙汉骞和52军军长刘玉章一样,因为能率部安全撤出上海的缘故,都受到了重用。阙汉骞到台后先后出任过台湾防卫副司令官、澎湖防卫司令官。对于才过50的阙汉骞来说,他今后可以像刘玉章一样的显赫,但是他在1953年却突然病了,而且还病的不轻。谁都不会想到,阙汉骞就这样过早的退出了军界。1972年11月11日,阙汉骞在荣民总医院去世。五十七、第五十五军军长曹福林第55军又称“景县军”,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军上到将军下到士兵,有一大半都是景县人,“景县军”的名头就这么被叫出来了。用现在的话说,55军又可以称为不死小强。这个军出自西北军,因为一直要防备中央军对该部的吞并,部队逢战必慎,以保存实力为宗旨。这战局一旦出现不利于己的情况,那55军肯定是第一支开溜的部队。所以在历此战役中,55军虽然受到损失,但都够不上撤消的份。加上55军和刘汝明、孙连仲都有那么点关系,中央还得依靠这些人效力,于是改造55军的计划也就一直没能实行,这就让部队一直活到了1949年,实在是滑稽。曹福林,字乐山,河北景县人,生于1894年4月10日。曹福林是行伍出身,早年在冯玉祥的部队效力时作战很勇敢。他本人很自律,从不乱搞女人,对部下又讲兄弟义气,这就使他的部队内部十分的团结,甚至做到了连针都插不进的地步。他1912年当兵,三年后当军官,又过十二年后当到师长,十分的不易。可能是这个位子来的太不容易了,使得曹福林在此后的仕途中一直秉承的谨小慎微的原则,以求得发展。可没想冯玉祥垮台了,曹福林的部队被迫跟着韩复榘投靠了中央。抗战爆发后,曹福林被提拔为55军军长。要说这一开始啊,曹福林带着部队和日本人打的还挺凶的。比如凤凰店战斗,55军与日军死磕40多天,硬是没让日军前进一步。可随之而来的,确是他得知了自己的靠山韩复榘被中央枪毙的消息。这可让曹福林心寒到了底。看来这中央也不可靠啊,自己在前线拼命,不仅没得到补充,还把他的靠山给毙了。自己也就那么点资本,可得好好保留着,不然部队没了,他曹福林弄不好也落的和韩复榘一个结局。可他又不能和韩一样直接违抗中央的命令,于是曹福林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曹福林当时有两个师,一个是29师,一个是74师。在这两师中,29师是他的嫡系,74师是旁系。于是曹福林逢战必让74师打头阵,29师殿后。即便是作为旁系的74师,曹福林也不肯轻易损失,只要师长带着几个营去承担全军的任务。反正55军从不被赋予主要任务,所以这几个营要能完成任务是最好的,要不能完成任务,那就报告说74师损失惨重,不仅可以找上级指挥部门要钱要粮,还可以要些军火。后来石友三垮台,他的余部181师编给了55军,曹福林就改让181师打头阵,74师和29师殿后。可181师师长米文和也不是傻子啊,曹福林之心是米家军尽知,他比曹福林还滑头,逢战必先开溜,只留下些许炮灰当做向军长交代的筹码。曹福林反到被米文和弄成了哑巴,不仅没让181师当成炮灰,自己的55军主力反到被解放军打的灰头土脸。总算是每次遇险,自己的亲家刘汝明的68军一直都尽力增援,不然这55军恐怕要被解放军歼灭好几次呢。于是曹福林对181师就不再过问了,由米文和自己做主,他只当自己的55军仍旧是两个师。要说这样的部队,中央不裁就已经很不错了,可到1949年的时候,竟然又给曹福林实名增编了一个师。这可让曹福林乐开了怀,到把友军给弄的心理不平衡了。原来米文和的181师在徐蚌战场全灭,不管怎么说,181师这个番号在国防部的编制表里始终是55军的建制部队。于是曹福林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国防部给枪给粮,把181师重建起来。不过兵他不要,因为他只要自己的老乡。而国防部也打算以帮忙为由争取曹福林能在危机关头真正的出点力,于是这181师就正式成了曹的嫡系部队,甚至比74师还亲。曹福林可不打算根据国防部的部署在长江边和解放军死战到底。当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时候,曹福林发挥自己的老本领,跑,而且一路跑到了厦门。在那里,他没办法再退了。有道是唇亡齿寒,到这个时候他才深刻了解到这个道理。以往国军统治的地盘大,他可以跑,可现在国军不行了,曹福林自然也没得跑了。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厦门警备司令的职务,带着55军走向了最后时刻。不过55军并没有因此全军覆灭,因为第29师师长郭沛藻指挥部队在鼓浪屿意外的打了一个小胜仗,暂时延缓了解放军的攻势。于是在亲家刘汝明的争取下,55军获得了撤往台湾的命令。1949年10月17日,曹福林带着55军残部2000余人抵达台湾。在那里,他所在的第8兵团被裁撤,55军番号也跟着撤消。可能是29师在鼓浪屿有功的原因,也可能是蒋介石为安抚西北军旧将的关系,8兵团被整个缩编为29师,继续由郭沛藻当师长,而曹福林本人则被任命为国防部参议。曹福林累了,虽然55军被撤消了,但余脉29师还在,这么多年来总算没白熬。于是他在台北买了一处宅子,当起了寓公,后于1964年6月9日因病去世。五十八、第五十六军军长马拔萃第56军是桂系在内战后期编组的最后一支新军。虽说是支新军,但是它的骨干都是从第7军和广西民团抽调的。在这里得说说广西民团,在李、白的编练体制下,广西老百姓在民团的训练下,都是那种放下枪是民,拿起枪就是兵的类型。这就使的桂系军队补充进来的广西兵,实际上都早已受过严格训练,可以立即投入战场。所以别轻看56军的战斗力,至少在广西的最后关头,白崇禧是很重视这个军的。马拔萃,字聚占,广西容县人,生于1906年。马拔萃毕业于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一期,他是白崇禧特别赏识的少壮派军官之一,而且在桂系军队中有“小小诸葛”之名。在白崇禧的安排下,马拔萃还被保送投考陆大正则班第十二期,成了抗战爆发前的桂系军队中唯一一名少壮派高学历军官。抗战爆发后,马拔萃历任第172师参谋长和第7军参谋长,在对日作战和对新四军作战中,出谋划策,协助主官,是名出色的参谋人员。为了锻炼马拔萃的指挥能力,这位没有任何队职经历的军官被白崇禧直接任命为第171师师长,投入到内战之中。马拔萃的升迁,一直被桂系老资格军官视为眼中钉,不为其他,他升的实在太快了,根本不符合中央以及桂系内部的用人原则。不过在参谋业务中发挥出色的马拔萃,到部队后仍旧如渔得水。因为内战时期的大部分桂系部队,都成了少壮派的天下,老军官们虽然也都身居高位,但大多是没有实权的虚职。管那些老古董怎么想呢,反正马拔萃做自己的事,不用瞧他们的眼色。马拔萃在171师的两年里,对部队进行大力整顿。他首先用重刑杜绝了部队里的赌博之风,其次对部队营以下军官的提拔全部采用考核制度,并公开成绩接受监督,做到任人唯贤,不用私人。在他的努力下,171师的风气为之一变,军中的小团体被完全打散,军官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桂系的历次考核下,171师始终名列第一。白崇禧见马拔萃历练的也差不多了,于是就提拔他为新组建的整编第97师中将师长。后来整97师改称第56军,马拔萃也就随之成为了56军中将军长。在经历过衡宝战役之后,桂系的精锐主力大部消耗。这时候保持完整战斗力的56军的地位就突显了出来。但由于56军所属330师被单独布置在南宁,马拔萃实际只能指挥两个师作为反攻的机动力量。然而白崇禧很快又改变了主意,他命令部队放弃桂北,全部转移到大容山打游击。这时候,马拔萃的56军是唯一一支真正坚持执行命令的部队,别的部队都是能跑就跑,不能跑的不是起义投诚,就是被解放军歼灭了。经过艰难的行军,马拔萃带着56军成功从柳州突围到大容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但孤军毕竟难以维持,还没到半个月,56军就跨了。马拔萃见无法维持,只得带着残部步友军的后尘,向越南突围。可在沿途受到解放军的层层截击,部队很快就被打散。马拔萃见大势已去,准备拔枪自戕,但被卫士夺下没能成功。此后在亲信卫士的保护下,艰难的抵达了香港。马拔萃到香港后自觉无脸前往台湾面见白崇禧,又受不了在香港的那些旧军官的冷嘲热讽,干脆堵气跑马来西亚经商。在混出了点名堂之后,又返回香港置业安家,于1986年病逝,享年81岁。五十九、第五十七军军长徐汝诚第57军源自东北军,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这个军立过功,军内有不少人还都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而到了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军内的一些高层因为不堪忍受敌后抗战的坚辛,竟然搞出了投敌的丑闻,此外又加上部分部队参加了八路军,在国民政府这边便坐实了叛军的名声,实在令人觉得可悲。内战时期的57军是由胡宗南一手关照编练起来的青年军,素质虽然不如东北的青年军,但也属上乘。可57军中看不中用,还没和解放军正规军交手,就被游击队弄的灰头土脸,到了和正规军交手了,覆灭也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ddt官网
  • 2、浪漫q唐
  • 3、五十活死人
  • 4、新格物致道
  • 5、警校校花寝室门
  • 6、乐峰团购
  • 7、石原夏树
  • 8、军婚很荡漾
  • 9、烟雨红尘网
  • 10、dizzel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