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

admin 知识百科 2023-05-16 00:48:18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李白与杜甫是唐诗的顶峰,但他们的诗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李白的诗是“放浪纵恣,摆去拘束”,是天才的抒发,难以效仿;而杜甫的诗是“铺陈始终,排比声韵”,是有规矩可学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中所言“杜诗,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范本”。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杜甫十分注重字斟句酌,正如他诗中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精准的语言能给诗带来更强的生命力。此外,杜甫也强调写诗要合乎格律,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对诗律的倡导,开辟了七言律诗的新境界。

所谓七言律诗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一般称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且讲究平仄押韵。

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杜甫的这首《登高》一直是后人效仿和学习的范本。明朝诗论家胡应麟赞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朝学者杨伦称此诗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登高》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好在哪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在夔(kuí)州所作。唐代的夔州属山南东道,在瞿塘峡附近,设有都督府,是现在的奉节县。自760年起,在好友严武的召请之下,杜甫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可好景不长。

765年,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在成都没有了凭依,再次过上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同年,杜甫乘舟东下,因身体抱恙,一路上走走停停,于766年到768年暂居于夔州。在夔州期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不到两年的时间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

诗题为《登高》与重阳节的习俗密切相关,一般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有不少诗人于这一天登高作诗,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李白曾登高时感叹“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767年,年过55岁的杜甫疾病缠身,身体时好时坏,而重阳节这天,他的身体状况不错,独自登上夔州城外的高台,望着眼前的山川河流,不禁回忆起漂泊不定的大半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登高》。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首联是杜甫登高所见所听之景。秋风猎猎,江边的山林里不时传来猿猴的哀鸣,江心的沙洲上,鸟儿正在回巢。这凸显了夔州独有的风貌。夔州是山城,山川雄壮陡峭,杜甫曾用诗句概括道:“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因夔州重岩叠嶂,常有高猿呼啸,响彻空谷。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猿凄厉的叫声,很容易勾惹其人生悲戚,怅然若失的沉重思绪。如戴叔伦诗中写道:“孤猿更叫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足见,猿啼令人黯然销魂,不胜悲戚。对于年老多病,又时常颠沛流离的杜甫,听到猿啼,不免哀从中来。“猿啸哀”中的“哀”字是杜甫内心的直白。

颔联是写秋景,远望满山的树叶萧萧而下,长江汹涌奔来。这两句诗用词极妙,用“萧萧”和“滚滚”二词分别形容树叶和江水,使景象鲜活生动。

此外,也给人强烈的时空感受。落叶无边无际,充满了整个空间。而江水奔流不息,令人联想到时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常用流水来形容时间。望着眼前不尽的江水,令杜甫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内心不免无奈和惆怅。

后四句抒情,回忆与现实的交相辉映,表达了杜甫独自登高的愁苦凄凉,字字泣血,令人动容。“常作客”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道出了杜甫一生都在辗转漂泊,居无定所。自十九岁出游,杜甫的足迹遍布大唐东西南北,万里漂泊,但却壮志难酬。

杜甫一生行走的足迹

年轻时,杜甫意气风发,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如今却是白发苍苍,身处异乡,孤苦无依,怀才不遇,他只能“苦恨”。杜甫本想借酒浇愁,但不曾想病得太重,人过于潦倒,酒都不能喝,这使得其内心的悲愁无处排解,只会不断地加深。

这首《登高》是杜甫远眺秋景伤怀之作,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他个人心情的悲哀沉痛。这首诗不仅景美,而且情真意切。另外,在诗的格式上,将对称美发挥到极致。七言律诗一般要求是颔联和颈联对仗,但这首《登高》不但句句形成对仗,甚至在每一句中都形成对仗。

总的来说,这首《登高》景壮观,情真,格式完美。难怪有人说“这首《登高》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jpg” />

网友提问: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诗圣?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优质回答: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极恶如仇,在他的作品中,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了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作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这条主线,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主角又似可见杜甫的伟大

其他网友观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我们在中学时代接触最多的唐代诗人除了李白,就是杜甫了。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等都是大家倒背如流的作品,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等千古名句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具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留存约1400余首诗被,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和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仙李白不同,杜甫的作品主要侧重描写社会现实,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了描绘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涵盖盛唐转衰的几乎整个历史跨度,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磨难,对人民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被誉为“诗圣”。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否则,“诗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

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又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石壕吏》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 他被称作诗圣,也是实至名归。

其他网友观点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经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候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来称呼他的作品了。

杜甫的诗,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记录的都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的都是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他网友观点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诗史”?简单的说就是,杜甫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盛唐气象己不再。因此,杜甫的诗大都是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后人可通过其诗作了解当时中唐时期社会的真写面貌,所以,杜甫的诗才被称为“诗史”。

其他网友观点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最后谈一下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

与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hishi/2023-165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