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宝镜村(关于宝镜村的知识介绍)

admin 知识百科 2023-05-16 00:57:18

宝镜村(关于宝镜村的知识介绍)

宝镜村地处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的中部,该村以宝镜古民居闻名于海内外,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2016年11月,宝镜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1、村落简介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00亩,其中水田527亩。现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充分保护、开发好古民居建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奋力发展村域经济,抓实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宝镜村位于江华大圩镇,乃明朝遗村,江华八景之一。宝镜古村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其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2015年由湖南日报,红网,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记住乡愁——寻访最美的古村镇、老手艺”活动,进行了评选,共评出首批“最美古村镇古民居”10个,其中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在列。

2、村名来源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隐藏在一块纵贯湖南、广西边界的岭间盆地间,南岭的萌渚岭脚下。盆地中央,是一个有着近360年历史,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古村落——大圩镇宝镜村。

在集镇边,隔着一片稻田,远远地可以看到一片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古屋。这,就是湘桂边境百里瑶山中最大的古建筑群。古村始建于清初。清顺治7年(1650年),名士何应祺从道县沿秦汉时期开拓的潇贺古道溯水而上,走到这里见青山绿水环绕,松林古藤茂盛,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宅定居,繁衍子孙。因村旁一股清泉从山中涌出,在村前田峒形成一井塘水,清澈如镜,得村名“宝镜”。

何氏家族生息繁衍至今历18代,300多年间这里走出无数名人逸士、高官显贵。据《何氏族谱》记载,有清一代村里就出了进士、翰林侍召、卫千总、巡检、知县、典史等34名,至今,从村前秧田中挺立的宝塔,村前大路旁“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石碑,堂屋里悬挂的“积德延龄”、“厚德载福”、“望重古稀”等古牌匾,仍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荣耀与显赫。

3、古今历史

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百色转战井冈山时,曾在此住过。近年,到古村观光的游客日增,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到此地拍摄电影《多喜之家》。1997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到此地拍摄过《漫长的边界》。200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宝镜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当地旅游部门将宝镜古建筑群开发为旅游景点。

4、风景特色

古村庄园式建筑群是湘桂边界远近闻名的“宝镜老屋”。当地民谣云:“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宝镜村的屋,四蓝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马鞍村的嘴。”说的就是岭东几个最有名的村寨的特点。整个宝镜古民居群布局坐东朝西,建筑风格类似于江南民居,占地80余亩,房屋108间。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耗时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设就耗时9年。走进宝镜老屋,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108栋房屋浑然一体,晴不顶日,雨不具伞,空气通畅,冬暖夏凉。大院重楼叠室,青石铺地,整齐庄重;木雕门窗,彩绘壁画,随处可见,为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格局。走在迷宫般的“宝镜老屋”里,那庭院深深、九井十八厅的“三进大堂屋”;天井内寓意升官发财、连升三级九个银锭状石阶墩;随处可见形象惟妙惟肖、内容富贵吉祥,具备圆雕、浮雕及镂空多种手法的木雕和石雕;村后临山处四层高的炮楼和了望台——“明远楼”……处处可见江华瑶山民间建筑艺术的精致与机巧。

老屋建在瑶山,因势而为,充分汲取了瑶族人民的智慧。老屋内吊脚楼风格的民居;村口近百米长的两层楼房,下面九厩、上面十八间长工房的建筑结构,都体现出明显的瑶族建筑特色。瑶汉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宝镜的光彩还不止于此。村后,螺岫浮岗、响泉逸韵;村口,珠塘漾碧、曲水回澜;村旁,松林淡月、槐社夕阳;村前,宝塔涵青,虹桥锁翠……小小一个村子,也有“宝镜八景”,把古村渲染得如人间仙境一般,实在难得。尤其是秋冬来访,古松参天,红枫似火,村庄如诗,田野如画,让人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古村落地处潇贺古道的必经地,瑶汉文化的交汇点,其历史悠远、绚丽多姿的地域民俗特色,更让远方的客人大开眼界,乐不思归。

5、招牌景点

走马吊楼

人还远在千米外的路上,看到建筑群中那幢“走马吊楼”,造型有如军舰。桂湘边界拔地而起的山包群、绿得生烟的生态,它看上去有如航行在翻滚的绿浪中。走马吊楼下那丘禾苗茂密的水田,当年是崇水一个回水湾,湾水澄澈,平静如镜。360多年前,道县人何应棋从老家赶着一群鸭子沿沱江而上,来到“宝镜”之前,为这里的“好风水”而心动,在这里停下、定居,将村名改成“宝镜”

何家后代家智在京中了进士、头戴官顶,衣锦还乡。经武汉,渡长江,夜晚见江里轮船如楼、灯火通明,觉得十分好看,回到宝镜后便建造了这幢船形吊楼。还在八字门楼前筑了一个半圆形石板台阶,也就是上下“轮船”的码头和上马石。走马吊楼房长80米,深10米,上下两层。楼上住长工,楼下养骏马。

八字门楼

进入宝镜古建筑群,首先要经过一个八字门楼。在明朝,建八字门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么官至三品以上,要么功勋卓著,要么皇帝恩准。清朝虽没有明确规定,但财不高,势不大,也不敢突破传统。何家自搬入宝境后贵了阔了,八字门前那块条石就是明证。石称“马到止(址)”,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宝镜古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同治三年,何家第6代育粟成了贡生,即在京城国子监读书的秀才,何家和宝镜由此进入上流社会。何育粟的儿子步廷、步月更上层楼,先后中了进士,做了朝廷要员,宝镜也就兴旺起来。何家大兴土木,把村内房屋建设得鳞次栉比,重楼叠室,逐渐形成“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的庄园式格局。它自北往南依次分布着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五个部分,八字门楼为总入口。

九井十八灯

与一般古建筑群相比,宝镜有许多独特之处,许多建筑元素既美丽又实用,体现主人对精致的追求。譬如说“九井十八厅”。这个结构就在宝镜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屋里。新屋的堂屋由下、中、上三部分构成,进深达50米,一厅高于一厅,每厅均有天井,号称“三进大堂屋”,从上堂屋左右侧门可通往两边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开门,与两旁厢房构成长房,前面各有天井三个,井旁各设厅屋。如此,新屋里共有九井十八厅。

雕花

雕花本是古民居基本元素,然而一般也就在门窗上做文章,而宝镜村的雕花可谓无处不在。虽然,雕花对象也就是木、石,雕技也就是圆雕、浮雕及镂空雕等,雕的内容也还是梅兰松菊、鹊麒龙凤等,然而其鲜明特色却是雕花“无处不在”。目光到达之处,雕花必是一景,就一个小拐弯处也会用雕花装饰起来。在主人的卧室里,牙床精雕细刻自不用说,最养眼的却是其侧旁镂空花窗上的一个木架,用时可挂放主人衣物,不用时可收回,即为雕花窗阁,既美观又实用。就是天井里的垫脚石,也雕成了元宝状,三横三竖的摆设,寓意着“步步高升,财宝堆积”。

6、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十月三十是宝镜村最隆重的节日,堪比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插彩旗,张灯结彩.早上八点村里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拥有百年历史的何氏宗祠举行祭祖祈福大典,而晚上8点开始的烟花盛宴,把节日推向最高潮,十里八乡共享这一盛宴.

7、相关报道

古村保护影像计划:湘南清代民居建筑博物馆——宝镜村

据凤凰网2017年8月8号报道,2017年5月28日晚,“湘潭市绿叶环保志愿者协会第一次理事会暨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寻找逝去的家园|古村保护影像计划”应运而生,经协会理事会、中共湘潭市绿叶环保志愿者协会支部委员会一致通过,由湘潭市知名摄影师、协会理事肖湘平(网名:摄瘾无边)全权负责“寻找逝去的家园|古村保护影像计划”项目,将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古村,推动当地政府对在地古村的保护,留住历史。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宝镜村的知识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宝镜村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hishi/2023-467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