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张新生(张新生书法)

更新时间:2023-05-19 13:01责任编辑:郑果果关键词:书法,张新生

张新生的人物故事

立志从医

1931年,张新生出生在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庭,父亲为国民党空军少将。作为长子,从小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能成人成才。

张新生的少年时代,正当日寇侵华战争时期。随着父亲不断调任,他和家人先后辗转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生活。虽然学无定所,但勤奋好学的他,不管转学到哪,都很快成为学校的佼佼者。

在随家人辗转迁移途中,年少的张新生亲眼目睹了旧社会贫苦百姓有医不能求、有药不能问、有病不得治的悲惨境地,他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这时他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专为贫苦老百姓看病的医生。

1948年夏,张新生正在为考大学紧张忙碌地准备着。一天,父亲问起他对报考志向的打算,张新生毫不犹豫地答道:我想当医生!

儿子要当医生,而在父亲看来,如果儿子走上仕途,前途将会更为广阔。 于是他便问张新生:为什么要当医生呢?

我想当一名医生,为百姓看病,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一向倔犟而又有主张的张新生坚定地告诉父亲。

1948秋天,年仅17岁的张新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向自己从医报国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白求恩的“粉丝”

一个清瘦的高鼻梁外国大夫,身着一身八路军旧军服,佩带着八路臂章,穿着一双草鞋,躬着身在一个破庙里面给伤病员动手术……这个清晰的画面经常会在张新生的记忆中闪现。这个高鼻梁的外国大夫不是别人,他就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白求恩也是张新生一生中永恒的偶像。

在文革时期,张新生天天读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至今他还能完整地背下来。张新生认为文中提到的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是对医务工作者道德约束的高度概括。这两个极端两个精言简意赅,是古今中外对医疗道德最深刻、最精辟、最全面的高度概括,是医务工作者永恒的职业情操,是每个人可奉为一生的座右铭。张新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你对社会奉献了,创造了价值,这就是你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索取的东西不叫价值,医生的价值就应该把自己的医术为广大人民服务。白求恩同志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最伟大的医生。他这么高的地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抗日战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这种精神值得永远学习发扬。国家卫生部把每年11月16日正式确立为白求恩纪念日。张新生听了很激动。他说这样至少可以让现在的医生,在这个日子里知道什么是医德、什么是医道。

好典型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引领力量是无穷的。张新生一直将白求恩视作人生价值方向的航标,始终在服务病患、奉献社会中书写着自己的价值人生。他正是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名医大家的。

书籍比生命都重要

张新生一生学识渊博,医术精深,这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

为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医学动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新生就已经开始自费订阅一些英文版的医学杂志。

1983年,张新生被调到202医院当院长,为他搬家的同志清楚地记得:当时,张新生的家里除了一个衣柜,一个水壶外,就是一箱一箱的书了。

张新生有个特点,就是把书籍看得比金钱甚至生命都重要。

有一次,张新生居住的单位宿舍楼翻修搬家,恰逢他正生病在病房打吊瓶。爱人怕影响他养病就偷偷请来了勤务连的战士帮忙,可还是没有瞒过张新生,他全然不顾医生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子就赶了过来。坚持亲手把书籍一本一本地整理好,然后细心装箱,看着战士们抬上车。即使这样他还不放心,装车运输时,自己还要亲自押运,大家谁也拦不住。

当汽车行驶途中,由于路况不好,车子一路颠簸。突然间,一箱书就要掉到地下,张新生反身伸手抓住箱子的一角,死死不放。眼看连人带书就要掉下去,但他还是不撒手。要不是身边的战士眼疾手快,他非得出现意外不可。事后,每当爱人在他面前唠叨时,他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这些书可是我半辈子的命根呀,我可舍不得损坏呀!

的确,张新生一直把书视同生命一样重要,也把书当成了自己奋斗中的良师益友。如今,在书桌案头,还一直放着一摞厚厚的、有些发黄的手写资料,这也是他行医几十年精心整理积累的文献卡片,据说加在一起大概有上百万字,而且还有几十万字的医学资料是用英文书写的。

两大镇院“法宝”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生命!也许用在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身上更为直接而贴切。

张新生认为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是一个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两座基石,基础理论不牢就领悟不深,外语不精就视野不广,理由有二:其一,如果一个临床医生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作为根基,对一切临床现象就不可能灵活运用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本理论作出解释,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对各种情况复杂的病例就难以做到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对症施治。其二,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浩如大海的医学文献80%是以英文发表的,主要文献工具书如医学索引、医学文摘、生物学文摘等都是以英语发行的。如果不精通外语,就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世界前沿的信息为我所用。

张新生就是伴着对基础理论和外语不断地学习探索,来不断拓宽自己的医疗事业之路的。对医学基础理论和外语知识的学习,在他习医、从医60年来从未间断过。张新生曾下苦功夫通读了有关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本理论的英语医学专著以及大量的英文版文献,一部英文版的孔氏实用解剖学他几乎可以背下来,并把重要的图绘制下来保存至今。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外语功底,是张新生用来治病救人和从事医疗科研的两大法宝。

疾病虽然分科而治,可病人是不分科的,许多情况都是掺杂交织在一起的!为了救治病人,张新生博采众长学习了许多与外科有关的内科知识,读过三册不同版本的心电图学,甚至广泛学习了五官科、妇产科等学科知识。尽管这并非他的专业,他却成了这一方面的内行,并以此纠正了许多偏颇。

在202医院任职时,一名护士排便困难,便血。医院普外科诊断为直肠癌,准备要手术切除直肠。在会诊时,张新生推翻了先前普外科的判断,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少见的妇科病例。手术方案改变了,直肠被保留了,病人治愈了。当有人问张新生这一闻所未闻诊断结果出自哪里时,张新生坦然地告诉大家,曾经在一本外文专著看到类似病例。他的回答,使大家又一次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生命!的真正内涵和力量。

任202医院院长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期间,张新生针对部分医务人员对基础理论不够重视,英文水平不高的实际,亲自组织和主持英语临床病理讨论会,英语基础医学知识竞赛、英语查房、医学英语竞赛、英语晚会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外语水平。

多学科专家

张新生精湛的医术涉及外科的多个分支学科,他做过的手术涵盖普外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多个学科。孔祥文(321医院外一科主任,张新生带教的学生)这样评价张新生:我总觉得张新生简直像神一样,没有他不会的东西。

一次,一个胸椎结核的病人,手术后,推到病房就昏迷了,并呼吸、心跳停止。

为什么会昏迷?呼吸、心跳为什么会停止?

医院马上进行讨论,张主任听到病情后立即问道:胸腔放链霉素没有?

当得知放了链霉素后,他立即得出链霉素在麻醉剂协同下发生了神经肌接头阻滞反应,致使呼吸停止的结论,并指导医生开始抢救。

一些资格较高的医生感到张新生只是个外科医生,不可能对药理如此精通,但又拿不出可行的救治方案。

一些年轻的医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由,问为什么要这么救呢。张新生严厉地说:现在先抢救病人不要问,回去再讨论。

按照张新生的指导,很快那个病人呼吸就恢复了。后来,张新生找来年轻的医生为他们仔细讲解。

由于他技术全面,许多内科的病人都找他抢救。

有一个做过大手术的病人,输了不少的血,按照惯例,医院为病人输了葡萄糖酸钙。很快病人就发生了肺水肿,并产生了心衰。在抢救中,大家在用不用西地兰这种药物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因为在理论上,如果用了西地兰,就不能用葡萄糖酸钙。否则会发生洋地黄心脏毒性,病人会死亡。

争执仍在继续,但没有一个人敢拍板做决定。最后,还是张新生果断表示:可以用。他的解释是,理论上讲先用西地兰,不能用葡萄糖酸钙,然而,先用了葡萄糖酸钙,已和输血中的抗凝剂枸椽酸结合,又经过代谢,钙离子通道功能已恢复,可以放心地用西地兰。

果然,用了之后,肺水肿消失了, 心衰也纠正了。

有一次,202医院有一位护士长在妇产科住院,她52岁,老来得子也是个喜事,还是个双胞胎,可眼看快生了,腹部突然疼得受不了,这可急坏了她的家人,弄不好大人和孩子都保不住啊,这也急坏了妇科的医生,不知该如何治疗!

尽管张院长不是妇科大夫,但病人的家属还是找到了他。人命关天,作为院长,他火速来到妇科病房,经过诊断,张新生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并指导医生采用下管引流的办法进行治疗。没过多久,病好了,还平安生出一对龙凤胎。

没有“金刚钻”也能干瓷器活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一时举国震惊,全国、全军救援队伍纷纷奔赴唐山,张新生也在救援的队伍里。

战士小吴救灾时不小心从高架桥上掉了下来,造成后脑摔伤、颅内大出血,当时就昏死了过去,情况非常紧急,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地震后的唐山一片废墟,手术室都设在野外帐篷里,条件非常简陋,没有CT、磁共振等设备,也没有脑外科专家,医生们急得都急得搓手,但就是谁也不敢轻易冒险做手术。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失,战士的生命体征也越来越弱……

我来试试。晚上9点多钟,正当大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不大的声音突然从人群后面传来,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刚刚赶来的321医院医疗队副队长、胸外科副主任张新生。

终于有人敢上手术台了,大家不仅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充满疑虑,他行吗?和张新生一起来的孔祥文更是担心不已,这种手术并非他的专业。

微弱的灯光下,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换上手术服的张新生站在手术台前,寻找出血点,缝合洗消包扎,一切有条不紊,一切有序进行。两个多小时后,手术圆满结束,小吴也慢慢恢复了意识,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人们的欢呼和掌声中,张新生疲惫地走出帐篷,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不禁长吁了一口气。你怎么就上去了呢?不害怕手术失败啊?作为张新生的战友和党小组长,孔祥文担心地问。

我当时眼里只有病人了,张新生微微一笑。

连续16次电击创造奇迹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病人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张新生行医的信条,他视患者如亲人,对病人一直是不抛弃不放弃,在救治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是由于这种坚持,才使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才使一名又一名患者绝处逢生。

1975年,321医院收治了一个患心脏二尖瓣狭窄的病人,是一个年轻的林业工人的妻子。手术后的一天,病人突然发生心室纤颤,一时大家束手无策。

此时,作为主治医生的张新生,与其他的同事正在学习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听到情况后,张新生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赶紧跑到病房,抱着那名患者就往抢救室跑,在抢救室,张新生决定采用高能量直流电击心脏除颤来抢救病人。要知道,当时医院还是头一次使用这种新技术。

一次,两次,三次……

当进行到第四次时,有人就劝张新生说:咱们已经尽力,不行就放弃吧。大家的劝说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当时国内的学术报告中,这种电击没有超过四次。

医院又电话求助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也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也没有超过四次电击的病例。

然而,张新生为病人做了检查后认为,仍然要求继续进行电击抢救。他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病人就只有等死了,电击还有一丝希望。

十三,十四,十五…… 在张新生的周密指挥下,抢救组在一天内进行了创纪录的16次电击,消除了45次室颤,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这在医学史上可以算做一次奇迹。后来,《中华内科杂志》刊发他的这一成功抢救案例。

甘为人梯

张新生为人清正,胸怀宽广。作为领导他没有官场的功利和浮躁;作为学者,他没有文人的轻浮和自傲。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深,却毫不保守。为了帮助周围同志向专业技术高峰攀登,他甘当一根无私的拐杖,一块可敬的垫脚石。

原321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周长轩,一次要参加军区卫生部组织的临床急救会议,忙着准备学术论文。题目想好了,可是手头典型病例资料却少了点。一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发愁时,张新生知道情况后,主动把自己多年来精心收集的二千六百多个病例资料翻出来,连夜查选了几十个典型病例资料,写成三份清楚的索引,塞到他手里。叮嘱他好好准备,争取为医院争光。

军区总医院整形科刘晓燕主任即将完成一篇重要的学术研究论文,可就在最后的关键环节,一项疑难的外文学术翻译成为拦路虎。听说张新生院长在外文知识方面渊博,刘主任前来请张新生帮忙。他二话没说,带病连续在书房里忙了六个昼夜,终于使论文顺利脱稿。

当医生必须要严谨

张新生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有严谨的态度,不允许有半点掺假,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他认为,这是对病人负责的最基本要求。

张新生看病例最烦医生打问号,他要求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必须有明确的诊断。

张新生要求医生对病人的病例、病案号、年龄、姓名、各种化验单子都要一个不落地背下来。

报告病例,他要求医生错一个字都不行,而且用词必须严谨。一次,一个老医生汇报病例时,没有用专业术语,张新生听到后,立即对他提出批评:我们做学术讨论,必须严谨。

张新生要求医生填写病历,不能有错别字,不能出现话语不通的现象,一经发现,张新生便会立即要求医生重新填写。

一次,张新生看到一名医生在一位病人的病历上填写:心肺未见异常。这四个字在现在一些医院的病历上时有出现,但张新生看到后大为恼火,他批评那名医生说:就你这个态度,你当不了医生。

张新生要求医生,在检查心脏时,要严格坚持视、触、叩、听,心界要以图表标出,杂音要描写的一清二楚,不能只看胸片、B超,一定要亲眼、亲手亲耳检诊。

丹东籍的名人都有谁?

周 桓——(1909——199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八大中央候补委员、沈阳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沙克——(1907——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空军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范长龙--济南军区司令员,2008年7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吕永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

任国桢——最早加入中共的丹东人,1898年生于安东县滨江村(现同兴镇变电村任家堡子)。领导了奉天学生声援“五卅”的“六十”运动。

李春润——(1901~1933年9月14日)义勇军第三军团指挥

邓铁梅——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凤城县政府把凤城主要街道——市场街命名为邓铁梅路。

苗可秀——少年铁血军创始人,1946年凤城县政府将凤城站前街命名为苗可秀街。

左子元——抗联师长,1906年生于宽甸步达远,1937年2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

于万利——抗联旅长,1904年生于宽甸牛毛坞,1938年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范东洲——民众抗日同盟军将士,原名范福林,1898年生于凤城草河,1933年7月下旬,在平定堡驻防时,与地主武装的战斗中牺牲。

邓玉琢——喋血蒙冤,字温璞,1903年生,前阳石门村邓家堡人。1937年11月,淞沪战役爆发,邓部临危受命,掩护主战场撤退。在著名的“松江三日"中壮烈殉国。后被国民党诬为“投敌叛变",蒙冤四十余截。

张新生——为真理而献身的传奇人物,化名张惠民、王立川,1887年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8月被派往苏联进行搜集情报的技术训练。1934年回国后在齐齐哈尔建立了情报站。1936年11月被捕牺牲。

王建极——兴教济贫的商界名人。

孙荣明——安东商会会长。

李献廷——东边道教育会长。

吕其恩——安东市民主政府第一任市长。

段永杰——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的市长。

于小慧——《和平年代》、《情有千千劫》、《警戒线》、《荣誉》、《解放》、《周恩来在重庆》、《郑和下西洋》等。

李明启——《还珠格格》、《双面胶》、《小城往事》、《家有九凤》。

句号—— 相声演员 ,《俺和连长》、《关上门说》、《抗洪交响曲》、《倒爷当兵》。

马文龙——《明天我不是羔羊》、《离婚进行时》、《小城风云》、《烽火别恋》。

徐子崴——《有缘人》、《好久没回家》、《好中国》、《中国之最》、《围城》、《相爱的人》、《三生二世一辈子》。

谷智鑫——《骆驼祥子》、《鲁班大师》、《恰同学少年》、《青铜匕首》、《我是特种兵》。

孙继堂——《开天辟地》《巨人握手》《赵世炎》《孙中山》《日出东方》。 蔡飞雨——《红楼梦》、《婚姻保卫战》。

徐大庆——《你是我上辈子的情人》、《同桌的她》、《孩儿他妈》、《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马一鸣——《百鸟朝凤》《好中国》《幸福谣》

刘文治——《水晶心》、《失去的歌声》、《寒夜》、《孙中山》。

潘雨晨——《走进重工街》《省长一家人》《井冈山》《静静的白桦林》《保卫延安》

耿宁——歌手, 歌曲《一千个轮回》、《香帅传奇》片尾曲、《往事如烟》、《秦淮人家》主题歌 、 央视《踏着红军足迹,走进青春娄底》。

衡越——歌手《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等

王丽萍——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得主

唐宾—— 2008年 北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冠军,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在赛艇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李晓勇——前国家男篮队员

王仕鹏—— 国家男篮队员

周鹏—— 国家男篮队员

孟铎—— 篮球运动员

王维麟——2010年CCTV模特大赛8强选手

陈骁——快乐男声23强,8090成员

于晓光——歌手,演员,全国青年游泳、皮划艇比赛冠军

张大伟——歌唱家,2005年在意大利维罗那举办的歌剧《Don Giovanni》角色选拔中获得第三名

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个人单项决赛第十三名,上2011年春晚

江礼坤——国内知名网络营销推广专家、知名站长,著名营销推广网站推一把创始人。

现任202医院院长

张新生,湖北绵阳人,1931年3月出生,1951年9月入伍,1954年毕业,1977年2月入党,2007年退伍。是中国全军著名的外科专家,专业技术一级的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硕士(参考)主编《急诊丛书》、《心脏外科》等大型学术专著4部。多次立功受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余项。

历任第五军医大学原助教,第321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副院长,第202医院院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沈阳军区医疗专家组组长。

张新生的个人简介

张新生,湖北沔阳人,1931年3月出生,1951年9月入伍,1954年毕业,1977年2月入党,2007年退休,全国全军著名外科专家,专业技术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医疗专家。

主(参)编急症学丛书、心脏外科学等大型学术专著4部。多次立功受奖,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余项。

历任原第五军医大学助教,第321医院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副院长,第202医院院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沈阳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

张新生的经历与成就

一、从解放前夕“拒绝赴台”到投身革命报效国家,他始终把信党爱党、铁心跟党作为终生信仰

张新生从出生在旧社会的一名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到受党的进步思想熏陶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好军医,他始终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即使在“文革”期间,因国民党将门子弟的家庭背景,遭受诸多不公正待遇,他一心向党、忠诚报国的政治信仰也没有丝毫动摇,而是愈挫愈坚、历久弥坚。

面对考验矢志不移。南京解放前夕,张新生的父亲时任国民党空军少将,决定携全家飞往台湾,但年仅17岁的张新生,因学生时代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初步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违抗父命,留在南京,迎接解放。尽管父亲多次发电催他“火速来台”,但他毅然决然地坚持留在大陆,并于1951年报名参军,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然而,令张新生没想到的是,这次抉择,既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挫折和考验,也使他对党的追求和信仰更加坚定。他每年都向党组织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一直写了23年,都因政治历史不清未能如愿。但他觉得,这很正常,自己的家庭背景复杂,组织上的考验自然要比别人严一些、时间长一些。20多年,他一直信念不改,积极表现,努力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组织查清了他的历史问题,46岁的张新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入党宣誓那天,他激动不已,庄重承诺:“绝不辜负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一定加倍努力,用行动为党争光。”

饱受磨难信念如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新生因父母在台湾,政治上受到诸多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信念坚定,投身革命热情不减。下连当兵被评为“五好战士”,下乡务农被树为“三好社员”。1972年,作为医院外科副主任,无论是业务还是工作,他都是医院外科主任的最佳人选,但由于“身份特殊”,他亲手带起来的学生被越级提拔,成了他的领导。对此,张新生毫无怨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从科室副主任先后走上了第321医院副院长、第202医院院长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

难舍亲情忠诚祖国。从1948年10月张新生的父母带着弟弟妹妹离开大陆的那天起,就一直杳无音信。直到“拨乱反正”后,隔绝29年的亲人才有了音讯。一天,他接到父亲的来信,得知离别后,他成了父母一生的牵挂。母亲因念儿心切,不幸早逝,临终前还念叨着他的名字。惊闻噩耗,张新生失声痛哭。父亲在信中说,他现在已经退休养病,弟弟妹妹先后定居美国,希望有生之年能一家团聚。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亲情血脉,一边是挚爱的军队医学事业。在人生的艰难抉择面前,他再次将感情的砝码倾向祖国。在回信中,他劝说父亲,落叶总要归根,早日回归故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余热。直到父亲病逝,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掀起一股出国热,弟弟妹妹希望他出国发展,他不但不为所动,还告诫子女,人不一定出国才算有出息,在国内一样能大有作为。

二、从不求闻达的青年医生到寿登耄耋的知名专家,他始终把精医敬业、精益求精作为毕生追求

张新生从医以来,无论是在边疆草原还是在繁华省城,无论是普通医生还是“将军”院长,不管条件怎么艰苦、岗位怎么变换、职务怎么调整,他始终牢记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责任,孜孜以求,敢于创新,勇于超越,把对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化作生命的全部。

勤学苦读追求新知。张新生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热情。在“文革”期间,他当厕所清洁工、被剥夺行医权力,也未放弃对医学基础理论、英语知识、前沿课题的学习钻研。走上领导岗位后,张新生更是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每天晚上除了看新闻联播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的妻子王文霞说:“他这个人,一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每天都11点以后睡觉。”结婚头十几年,他俩一直在单位食堂就餐,三个孩子都是刚满月就送到上海岳母家寄养。家庭、病房、图书室是他生活的全部。这些年,他翻译的学术论文、文献卡片、医学绘图加在一起足有上百万字,对《克氏外科学》、《希氏内科学》和英文版《孔氏实用解剖学》他基本上都能背下来,对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亚细胞结构、医学统计学等他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被全院上下誉为“百科全书”。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张新生对医学事业的追求,坚持在实践中探索起步,从看图和动物实验开始手术,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一步一个支点地攀登,先后掌握了门体分流、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肝叶切除等27项最新技术。在第321医院工作那些年,在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缺少设备和指导的情况下,他率先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中肝叶切除术等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一期心包切除术治疗一组化脓性心包炎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评价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肝外科工作开展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进入省城医院后,他更加珍惜先进的医疗条件和优越的医疗环境,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医疗技术的创新中,先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和军队奖项10余项。凭着这种追求卓越、勇于超越的探索精神,张新生练就了一身绝技。患者称他是“神医”,说没有他治不了的病;同行称他是“主心骨”,不管哪个科遇到多难治的病,只要他到场大家就感到有底儿;作为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关键时刻他都亲自出马,深受军区医学界同仁的景仰。

科学严谨高度负责。张新生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对待患者他严谨认真,每个患者入院,都认真诊察,慎重做出诊断;每次做完手术,都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恢复情况;每次查房,都仔细阅读病历,防止出现任何纰漏和失误。问题面前他敢于较真,坚决不允许医生在病情诊治、病历填写上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医生在病历上只写着“心肺未见异常”,当场就作了严厉批评。这对很多医生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但在他看来,这是对工作不认真、对病人不负责。风险面前他敢于担当,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个患心脏二尖瓣狭窄的病人,手术后突然发生心室纤颤,生命垂危。他决定采用高能量直流电击心脏除颤来抢救病人。但连续电击四次室颤仍未消除。不救,病人马上就会死亡;救,还有生还希望,但电击超过四次,一旦发生意外,就要承担责任。为抢救生命,他果断决定继续电击,终于使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和他共事20多年的老专家汪曾炜说:“他是一个为了患者生命而敢于担当的人”。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他始终把忠于使命、奉献病人作为人格坚守

从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到改革开放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价值取向如何多元,他都始终保持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恪守职业道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铸就了以人为本的大爱医魂,彰显了践行崇高、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始终视患者如亲人。在张新生眼里,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之别。无论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他都一样平等真诚对待,一样倾注满腔热情。在下乡劳动和牧区巡诊期间,他经常用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抓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给老乡看病,想尽一切办法解除群众的病痛。为了抢救一个患急性肺炎的牧民婴儿,他只身赶了六十多里山路,在牧民小土坑上治疗护理了五天五夜,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在给一位老人治病过程中,患者突然喉头发生痉挛,嘴里吐出恶臭黏稠的秽物,引起窒息,他毫不犹豫地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从解放战场下来的张兴旺,20年前被查出肺癌晚期,许多专家都说他没救了。但张新生认为,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作为医生就不能放弃。他先后两次亲自主刀,切除张兴旺的肝脏、肾脏等8组器官和结构,让他奇迹般健康地活到现在。得救的张兴旺把手术这一天定为他的第二个生日,以此纪念张新生救命的大恩大德。

始终视岗位如战场。张新生常说,抢救病人就是一场战斗,急救室、手术间就是战场,如果离开这个战场,外科医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参加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不顾身患痔疮、每天便血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在50多天里做了100多例手术。这些年,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科室遇到疑难杂症他都有求必应,只要医院有重大抢救任务他都必到现场。有一年,他患心肌炎住院期间,外科在给一名患者做全肺切除手术时,肺动脉的结扎口突然脱落,鲜血从指头粗的动脉喷射出来,主刀医生慌了手脚。得知情况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走上手术台抢救治疗。病人得救了,他的心脏却因此落下了后遗症。离开领导岗位退休后,他被医院返聘为专家组成员,说是退休了,其实比以前更忙了,找他看病的人更多了。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除去正常的专家门诊、疑难病症会诊,平均每周还要做两到三个大手术。2007年他因嗜酸性粒细胞胆囊炎做了手术,术后第二天就坚持在病床上为疑难杂症患者会诊,住院两个星期,诊断了20多个科室、30多位患者。张新生就是这样,心中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为了患者生命,敢于拼命。

始终视医德如生命。张新生经常讲,医德是涉及人生命的道德,医生的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切为病人着想。这些年,他做的每一例手术,都千方百计地为患者省钱,从来不开“大处方”。他把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红包、提成、回扣称为“三害”,说:“三害不除,院无宁日,医无宁日。”行医几十年,他治病救人无数,但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张新生走到哪身上都透着一股正气。

四、从医学院助教到军区医学专家组长,他始终把培育人才、提携后来人作为使命责任

张新生怀有强烈的爱才意识,始终把培养人才、扶植人才视为己任,作为推动军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单位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紧抓不放。他虽然没有博士硕士的头衔,却是众多博士硕士的老师;没有顶端的奖项,却培养出顶尖的学科带头人;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却带出一批出国归国的优秀人才。

坚持以博爱的胸襟带人。张新生学识渊博、医术精深,帮带身边人从来都是大公无私,毫无保留。为帮助青年医生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他甘当“拐棍”和“垫脚石”。哪有需要,他随请随到;谁有困难,他主动帮忙,经常把典型病例资料送给年轻的主任、医生作参考,为年轻的医生、护士修改论文,翻译学术文章。利用查房、疑难病例会诊讨论等时机,进行临床教学、答疑解难。每搞成一项手术新技术,他都马上教给别人,让出主刀,自己先当第一助手,再做第二助手,最后做台下指导。1994年,第205医院收治了一名胸部巨大肉瘤患者,邀请他去做手术,他坚持让本院的科主任主刀,在12个小时的手术时间里,他始终站在一旁“保驾”。仅去年一年,由他作助手让别人上一线主刀的复杂危重手术就有10多例。经他亲手帮带的医生都深有同感地说,和张院长做手术,既长见识,更长本事。

坚持以前瞻的思维选人。张新生是“千里马”,更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作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亚太地区和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现任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提起张新生,一脸仰慕之情。1992年,张新生带专家组对正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博士的韩雅玲,进行晋职考核,发现她基础理论掌握特别扎实、对前沿学科了解非常精深、对外文资料翻译十分流畅。他兴奋不已,向院党委建议,这样的好苗子必须破格使用、委以重任。那一年,韩雅玲不仅提前晋升为副高,在博士还没毕业的情况下,成为全军各大军区总医院最年轻的心血管内科主任。任专家组长以来,他始终以求贤若渴的精神积极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摸索出既考虑全面又兼顾特点的衡量标准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几乎走遍了战区所有医院,考核干部近千人,为战区医学人才成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旦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他都备案在册,跟踪培养,定期询问,经常帮带。这些年,经他考核推荐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有60多个,现大多都已走上科室主任的岗位,其中有19人成为军区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坚持以宽广的思路育人。任专家组组长以来,他始终注重医院和临床医学建设的整体性,倡导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临床综合素质提高,确保医院和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根据医学人才队伍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出“二年轮转打基础、三年专科定向培训、一年总住院医师全面锻炼”的“二三一”培养模式。针对部分医务人员对基础理论不够重视、英文水平不高的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对高学历人才考核考察时,加大对基础理论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并亲自组织临床病理讨论会、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医学英语竞赛、外语晚会等活动,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充分借鉴同类医院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推行《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带领专家组成员科学论证、跟踪指导,切实发挥专家组在任期目标评审中的职能作用,提高了医院学科总体建设水平。他还通过深入调研,向军区党委写出医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报告,提出在人才培养上重点抓好医院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构想。1996年他荣获军区科技人才培养专家一等奖,1998年被总部聘为全军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成员。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