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600字

admin 文化作文 2022-04-25 08:18:00 民俗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600字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作文600字 篇1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民俗作文600字 篇2

  十一假期,我跟随父母一起游览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黄县人家民俗博物馆”。

  黄县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因明洪武二十一年修建的龙口墩而得名“龙口”。龙口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湾南畔,东与蓬莱市毗邻,南与栖霞市、招远市接壤,西、北濒渤海,隔海与天津、大连相望。

  黄县人家,位于黄水河湿地公园“记忆龙口”游览活动区内,建筑面积5727.4平方米,由7个代表“老黄县”不同文化特色的清代仿古式建筑院落组成。沿街而行,你会看到一组浓缩“老黄县”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餐饮、商业作坊、古戏楼演艺等文化体验景点。馆内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新颖的声光电展示空间充分反映了莱夷先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一件件老物件,勾起人们尘封已久的回忆。纺车、火坑、老式收音机……让上了年纪的老人倍感亲切,他们说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羔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的夹砂红陶鸟形器陶鼎、国家三级文物清代的账本、民国时期的黄县地契等镇馆之宝。其中黄县窗染花、黄县民居雕刻技艺、徐福传说、黄县布老虎制作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令我称奇的就是那些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各异的面塑了。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相传古 代祭天地、敬鬼神时,人们用白面做出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作为供品,并在其上刷上各种面色,称之为“花供”。后来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有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真是令我叹为观止。

  一天的游览结束了,使我有一种穿越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黄县人家民俗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龙口悠久民俗文化的对外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看了我的文章你是不是也想来看一看。

  “黄县人家民俗博物馆”,也在欢迎你的到来!

民俗作文600字 篇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具不同的特色,各有不同的习俗。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竹竿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为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半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等地演出,形式与风格具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不用戏台,就可以在广场演出,演出时,贴近观众,易于人们接受。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不用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藏戏传统目具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等,大多含有佛教内容。民间藏戏剧团在西藏是十分普遍的。随时可见农村的广场上,或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引得方圆十里的群众赶来观看。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藏戏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有时独舞,有时两个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中心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景象。每逢喜庆场合,维吾尔族人都要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同学们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就和我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就是民风民俗,你是否走进了民风民俗的大观园呢?

民俗作文600字 篇4

  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坟山,这是个美丽的村庄,住的都是山哈(畲族人自称)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山哈村。

  我们山哈人有许许多多传统风俗,如三十夜摇毛竹、三月三歌会,九月九对山歌。四月八吃乌饭、抢“馒头”,以及婚嫁时抢狗洞包,讨新娘饼。捉“蛤蟆”等等。我最喜欢畲族人嫁女儿时的捉“蛤蟆”了。

  堂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酒席没散,我和小伙伴们就吵着嚷着:“我要捉‘蛤蟆’,我要捉‘蛤蟆’!”酒席好不容易结束了,我们就在大人的指点下,迫不及待地在厅堂中央摆上两张长凳和两脸盆热水,边唱着山歌,边把来自男方的媒人、客郎请过来。我指着脸盆里的热水说:“媒人大官,客郎官,洗洗脸儿擦擦嘴,扑通扑通‘蛤蟆’跳下水。”媒人、客郎应声道:“脸儿洗洗嘴擦擦,扑通扑通‘蛤蟆’会下水。”说完,媒人和客郎捞起毛巾,洗了脸,擦过手后把毛巾盖在脸盆上,再从口袋里摸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扔进脸盆里。听到“当当”的硬币落水声后,我就高高兴兴地把脸盆端走了。看见我有“蛤蟆”捉了,边上的小伙伴也赶快把准备好的脸盆端了上去。真幸运,第一轮我就捉了两个“蛤蟆”,我赶紧换好了水,再捉一轮“蛤蟆”。

  捉“蛤蟆”是我们畲族人嫁女儿时,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进行的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游戏。可是“蛤蟆”也不是那么好捉的,捉了几次后,媒人、客郎就会以天气冷、溪水凉、天气干旱。“蛤蟆”少等种种理由来推托。这时候就要比耐心、比机灵了。我们会变着花样,使出一些绝招,比如在媒人和客郎脸上抹泥巴、抹上锅烟灰,把媒人和客郎的脸上弄得灰不溜丢的'。经不起我们的软磨硬泡,媒人和客郎只得拿起毛巾把大花脸擦干净,然后让大“蛤蟆”跳入水中。到了最后,他们干脆会让一大把“蛤蟆”同时跳入水中,热闹而有趣的游戏也结束了。

  这一晚,为了多赚喜钱,我来来回回不停地端水,请客郎洗脸和摸“蛤蟆”,赚到了二十多元喜钱呢!

  你说,我们畲乡这捉“蛤蟆”的风俗开心吗?

民俗作文600字 篇5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的节气风俗习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在山东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在临沂地区的一些农村,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过,在山东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山东南部的地区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山东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的风俗。

民俗作文600字 篇6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4/286891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