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admin 文化作文 2022-05-13 08:18:00 国学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600字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不断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让人看到希望,也像严冬中的热火,让人感到温暖,更似盛夏中的一捧凉水,沁人心脾。国学经典深深镶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国学经典。依稀记得,上小学时在课文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时,我不太明白,后来老师告诉我说:“这句话就是让你珍惜时间,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当年没用心好好学习!”我当时一听,立马下定决心要改掉贪玩的习惯,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落了个“空悲切”的下场。国学经典就像我的启蒙老师,使我从小就定下了以后努力的目标。

  记得有一次,我犯了错,不知怎么的,虽然老师没罚我,但我小小的心却总是在埋怨自己,连着好几天没有心情上课,老师见我这样,递给我一张纸条并对我笑了笑,示意我打开它。我看了看纸条,上面是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我一子就开朗起来,是啊!人怎么可能不犯错呢?但只要我们调整心态,敢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那这就是一次锻炼,只有我们不断改正错误,才能更加接近完美。这时,国学经典又像一个朋友,拉着你走出了迷惘的阴霾。

  国学经典,是在古代历史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瑰宝,其中蕴涵的哲理为我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将与它共同前行,走向那光明的未来。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篇2

  礼仪是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揖礼,同学礼,各种各样,方式各异。

  蒋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学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的课堂,告诉我们君子是仪表堂堂,衣着整洁,有诚信等等。而关于有诚信的看法,一位小同学回答:“有诚信即诚实,不说假话,只说实话。”她的观点受到了其他同学和蒋老师的认可。然后老师教我们作揖礼。“左手在右手前面,大拇指靠着食指,表示谦卑;如果是给孔子行礼,还要齐唇,齐眉,齐额,身体下倾90度……”在蒋老师详细的指导下,我们个个都熟练地向老师作揖礼,大家都学得十分认真,还相互作揖礼,大家做得兴高采烈。我们的揖礼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

  老师说孔子说过关于礼的话。正如:子曰:礼者,敬人也。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谁想来讲三个小金人的故事?”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三个小金人。“我,我来!”大家顺着声音望去,一个小妹妹举着手。“好,”老师和蔼可亲地说,“请你来讲讲吧。大家鼓掌欢迎!”啪啪啪……掌声如雷。“从前,有个国家……”小妹妹胸有成竹的讲道。故事讲得非常生动,大家听完了故事,大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把听进的话转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也不是眨眼之间就告诉别人。

  老师还告诉我们学礼的作用。一、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养。二、有助于改善自己的关系。三、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还要注意以下3点:1、问候的次序。2、会微笑地问候礼仪。3、问候的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礼仪的知识。同时也深受启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们追逐成功的同时,忽视了自我内在的成长,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国学礼仪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所以从我们小学生开始做起,学好国学礼仪,做好国学礼仪传播,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篇3

  儿时,妈妈常常在我耳边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学了,老师又教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我和小伙伴们来到新华书店,参加了国学讲座,我深有感触。

  9岁的我,性格开朗,但有时候会有些任性,会有些小脾气。记得有一次,到了午饭时间,我在观看最喜欢的综艺节目《黄金100秒》,妈妈喊我去吃饭,我装作没听见,没有搭理她。妈妈很生气,走到我跟前把电视关了,我对她大吼起来,赌气就是不吃饭。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让我明白了:之前的任性、发脾气,是错误的。当我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责备时,应该虚心接受,不要强词夺理。因为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

  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学习语文时,我也很自信。因为一向成绩优秀的我,认为没有什么难得倒我。但却有一次语文测试,我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整个一题,都因为自己的大意,丢失了全部分数。当看到这样的成绩时,真不敢相信。原来,审题很重要,不能轻视任何一种类型的题目,它使我很自责。当我读到《论语》中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在学习中,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不能合理地运用书本中的知识,学习不仅要实实在在,还要不断思考、钻研。做个学习的小主人,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有趣的,积极的。

  其实,经典的诗句总是在不断启迪着我,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懂得珍惜友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懂得珍惜粮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懂得要珍惜时光;“一日之师,终生为父。”它教会我要尊重师长。中国文学真是博大精深,它不断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伴随我成长。它就像一盏指明灯,照亮着前行的路,我也会与它相伴,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篇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国学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国学,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学以致用.

  记得《论语》中有一句话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傍晚,我写完作业在院子里玩。这时,邮递员送来了我们家订的报纸,我拿起报纸跑回家,开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则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体内容这样的:一对母子在逛商场出来的时候,母亲很不经意的把一个矿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亲说:“妈妈你把那个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吧!”妈妈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扔小瓶子没事的。”而那个孩子 却不这么认为,他跑过去,捡起瓶子扔进了一个离那里很远的垃圾箱里。读完这篇文章,我合上报纸,思绪万千:“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一个大人却没有。”“五城连创,人人有责”你看,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一天天起早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城市清洁。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她们的劳动,另一方面,城市的卫生也要我们所有人都 来保持。我们都应该有文中孩子那样的思想品德,要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贵在坚持。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黄香九岁里的冬天,每天晚上都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替父亲把那冰凉的被褥温暖过来之后,自己才去睡觉。而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皇帝”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想让别人替自己做,而自己不想动手,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学习了黄香温席以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体贴别人,多给别人一点爱,因为爱是信任,爱是承担,爱是分享,爱是荣耀。

  学习国学,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处事,懂得了感恩,我爱国学,更爱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作文600字 篇5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国学经典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前不久,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这一节目之后,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中。

  人人都皆知,百善孝为先。在国学经典《孝经》中的一句话使我深深的领悟了这个道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出对父母对的爱。我们应该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国学经典》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觉得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多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

  《国学小名仕》这一节目让我认识到了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同学们,中国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一定要好好认识一下,好好来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5/2884349.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