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2)醴陵籍国民党将军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周小树来源:百度新闻

醴陵,山俊水曲,人杰地灵。在战争年代是将军的摇篮, 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及左权、耿飚、宋时轮、蔡升熙、程潜、陈明仁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军和仁人志士。有很多文史资料上记载,醴陵在民国时期出了一百多位将军(也有一种说法是两百多),仅次于老蒋的故乡浙江奉化,为民国的第二大将军县。同时,民国时期醴陵在军政界的人物也仅次于安徽合肥,位列第二。四九年去台湾的人数也仅次于浙江奉化,排在第二位。民国时期,在军政界盛行裙带风,同乡的概念也是很强的。就醴陵这些将军而言,何键柳漱风、李明灏等都曾经在程潜手下当官,刘建绪、钟光仁等又在何键手下干过。陶广和陶柳等又是在刘建绪手下当差。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起义的时候,下面的不少将领就是醴陵人。醴陵籍将军以黄埔军校出身的为最多。当年,身为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长的程潜奉孙中山之命组建广东陆军讲武学校,负责招生工作的就是醴陵人李明灏和柳漱风。所以当时很多醴陵有志青年纷纷报考陆军讲武学校,因为醴陵的学生实在太多,最后为了避嫌,凡是醴陵来报名的一概不收。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陈明仁开始就没有被接收,只好将籍贯改为浏阳,才被录取。后来,陆军讲武学校并入黄埔军校,这就是黄埔军校一期第六队。所以,黄埔军校第一期醴陵籍的最多。而且,从黄埔二期到在大陆的最后二十三期,醴陵的学员也不在少数。从网上的资料来看,军校后期的醴陵籍学员的姓氏和通讯地址等,多有与前几期相同之处,可以推测,后期的醴陵籍学员多有是前期的学员和军政界人士的子弟和族人。军校第十九期学生陈扬钊就是第一期陈明仁的儿子,是为黄埔军校一对“父子兵”。裙带风,同乡关系也是民国时期醴陵籍将军很多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醴陵人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始建于东汉,偏僻于吴头楚尾的江南小县城没有在历史的尘埃中淹没,而是历经数次屠城后,仍然发展成今天烟花鞭炮。陶瓷制造名城。这种精神,也就是被称道的湖南人那种“霸蛮”的精神,也就是洋溢着辣椒同样的辣劲的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精神。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醴陵人更是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热情奔放,敢爱敢恨,聪明睿智,诙谐乐观,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也就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众多的革命领袖、优秀将领和仁人志士。由于本人对这方面的兴趣,一直想收集一份完整的民国醴陵籍将军名录。只可惜手上没有任何文史方面的资料,能够收集到的也是从网上查找的。而能够在网上找到的也只能是那些在那段历史时期有重大或者比较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他的根本就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我下面列出的五十多位将军的名录,肯定存在比较多的错误,也肯定还有很多的遗漏,希望同样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能够提出意见,加以改正和补充,不胜感谢。1、上将:程 潜(1882~1968)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程潜,字颂云,醴陵市官庄人。清末秀才,后弃文习武,先后入湖南武备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学校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先后任护法军湖南总司令,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长兼陆军讲武学校校长,北伐军第六军军长,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军委会西安行营主任、天水行营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军委会武汉行营主任,国民政府主席武汉行辕主任。曾竞选民国副总统,竞选失败后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于1945年8月和学生加同乡陈明仁通电起义,和平解放湖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常委和副主席等职。程潜擅书工诗。书宗魏碑,笔力雄浑豪迈,古朴苍劲。诗以五古独步一时,借诗叙史,气魄宏大。著有《养复园诗集》。1984年,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程潜诗集》,共收不同历史时期诗作179首。何 键 (1887~1957)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何键,字芸樵。醴陵茶山岭人。先于崇古学堂,湖南公立法政学堂,湖南将校养成所学习。后相继在南京入伍生队、湖北陆军第三中学、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历任湘军第一师第一旅少尉排长,醴陵游击队司令,骑兵团长,第四师第九旅旅长。后随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后升任第三十五军军长。于1927年在长沙幕后策动了马日事变。宁汉战发后,于8月率部进安徽,进窥商京,兼代安徽省主席。11月,唐生智败,何回湖南。1928年3月以后,向桂系靠拢,脱离唐生智。桂军入湘后,兼湖南全省清乡督办署督办。1929年2月,继鲁涤平任湖南省主席,3月蒋桂战发,何加蒋反桂,被蒋委为讨逆军第四军军长和湖南编遣特派员,4月,桂系败,蒋再任其为湖南省主席。后相继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追剿红军总司令、追剿第一路军司令,率部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抗战时期,任内政部长,从此结束统治湖南9年的历史。1939年春,调任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因病辞职,以后长期休养。1949年迁香港。1950年夏到台湾,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l956年4月25日卒于台北。刘建绪(1892-1978)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刘建绪,字恢先醴陵仙霞人。民国初,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毕业后回湖南,入唐生智、程潜等所部湘军,与北洋军作战,由排长递升团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第二师在武汉扩编为三十五军,升任副军长兼师长。“马日事变”后,随何键投靠蒋介石。1929年1月,三十五军扩编为第四路军。任二十八军军长。跟随何键,配合蒋介石嫡系部队“围剿”红军,屠杀工农群众。1935年9月,任第四路军总指挥。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以递补执行委员。次年晋升为陆军上将。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四路军改编为第十集团军。任总司令,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战役,旋兼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此前,在长沙创办复兴银行,自任董事长。1941年8月,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免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保留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空衔。解放战争时期,福建省地方势力要求“闽人治闽”,遂辞职回湘。暗中赞同程潜等酝酿起义。1949年春,携家眷赴香港。8月13日,在香港与刘斐、龙云、黄绍厷、李默庵等国民党中委、立委44人,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联合宣言,表示与国民党划清界线,拥护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但是对于返回大陆一直犹豫不决,在香港观望一年之久。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于1951年初在报纸上发表反共启事,随后去巴西定居。1978年3月,病死于巴西。刘詠尧(1909—1998)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刘詠尧,醴陵人,1922年毕业于湖南省立岳云中学,1923年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8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六队学习,成为黄埔军校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参加了两次东征,任冲锋队队长,在战斗中勇猛善战,被提升为营长1925年12月,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营、团长。1929年起担任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政治总教官、师政治部少将主任、第五路军总指挥部政训处中将处长、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怒潮剧社》和《扫荡日报》社长、力行社南昌分社书记、中央干事、赣粤闽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军委会政训处副处长、中华复兴社中央干事、军委会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南京新生学校(后改中正学校)校长。曾于1936年在南京组织指挥了逾万人参加的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活动,曾轰动一时。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中正大学校长、国民党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二、一厅厅长、诠叙厅代厅长等职。1945年从国民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毕业后,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防部人事司司长、部长办公室主任。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1948年1月代理国民政府国防部部务,5月任国防部次长,并代理部长之职。1949年去台湾后,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1年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从此,他将很大精力转向中华文化复兴与社会改革工作。1951年创办国防丛刊并任社长,同时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正日报》董事长、世界大同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兼任“中国历史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醴陵县同乡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界联谊会”首席顾问。他在台湾军政界有“儒将"之称,留下大量诗文,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等书。于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台湾。此公就是现在台湾当红艺人刘若英的爷爷。2、中将:陈明仁(1903~1974)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陈明仁,字子良。醴陵洪源人。1924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转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四营三连见习排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战斗。次年10月,第二次东征惠州之役,陈明仁腰缠手榴弹,手持驳壳枪,直上云梯,一跃登城,将青天白日旗插上惠州城楼,由连长擢升营长。16年春至18年,先后任上校队长、大队长、五十六团团长、二十八旅旅长、独立旅旅长等职。1933年,任八十师中将师长,率部“进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后调庐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学习,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继调军委会参议。1935年毕业于陆军大学13期。9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后任驻赣第四绥靖区司令部参议等职。抗日战争爆发,任预备二师师长,率部队参加抗击日军的九江会战、桂南会战。1944年,任七十一军中将军长,赴中缅边界作战。指挥所部相继攻克松山、龙陵,并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炮兵和盟国航空兵,苦战一天,攻克久攻不下的回龙山,取得远征军滇缅边界作战较大胜利,打通滇缅公路。不久,率七十一军与中国驻印远征军在中国畹町和缅甸芒龙胜利会师。后回师贵阳,进军广西,收复柳州、桂林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七十一军开赴东北,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攻沈阳,进驻辽北省政府所在地四平。任国民党东北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后任四平街保卫战指挥,在四平一战中,打退解放军的进攻。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获青天白日勋章。后因国民党内部倾轧,旋被撤职,调南京总统府中将参军。1948年任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和二十九军军长、第一兵团任司令员。1949年2~7月,先后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一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湖南保安司令部司令和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同年8月4日,和老师及同乡程潜领衔发出起义通电,宣布长沙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拍电嘉勉,任陈明仁为湖南省府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经过整训,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陈任司令员,率部赴广西剿匪。1952年秋,兵团建置撤销,任五十五军军长,率部开赴广东湛江市,肩负海防重任。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后相继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中南军政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三届、四届常务委员等职。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李明灏(1897-1980)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李明灏,字仲坚。醴陵新阳人。幼入私塾。1922年7月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归国后,相继任长沙陆军讲武堂少校队副、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铨叙科科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先后任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攻鄂军司令部参谋、参谋处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五十四团团长。次年升任第十七师师长。1928年4月,任第六军军长,旋被解职。次年1月,任南京训练总监部监员。1932年12月,任武汉“剿匪”总司令部少将参议。1933年6月,在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兼庐山军训团和四川峨嵋山军训团兵器官期间,通过在上海的中共党员曾希圣、黄龙等,先后给中央地下组织提供有关国民党进攻红军的重要情报、文件和地图,并要求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先后派聂荣臻、刘仁霖等劝李留在国统区。1935年9月,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主任,时政训处长任觉伍准备密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400多人,李设法保护了这批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湖南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主任。5年多时间,为抗日战争培训了大批中层军官,被誉为军事教育家。1943年3月,任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与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等联系密切。因特务告密,被撤销军长和警备司令职务。1946年7月,任中央训练团庐山分团主任,10月,因不满时政而辞职,蒋介石批“永不录用”。遂闲居香港、上海、沈阳等地。1947年,李秘密会见陈明仁、劝其早日弃暗投明。次年,毅然向白崇禧递交脱离国民党声明。11月,只身秘密从天津泊镇进入华北解放区。两次到河北省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接见。随后即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工作,转任华北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总队长,负责培训、改造蒋军军官。1949年6月,李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先遣代表身份到达长沙,会晤程潜、陈明仁、商谈起义大计,促成湖南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副省长等职;相继当选为全国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湖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和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对湖北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民兵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多所擘画。1955年9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李明灏是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少数没有购置产业的高级将领之一。1980年8月25日在武昌病逝。悼词称誉李为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合作共事的老朋友。刘 斐 (1898-1983)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广东西江讲武学堂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刘斐,字为章,醴陵人。早年就学于广西南宁讲武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学堂。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作战主任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留学日本,1933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回国后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少将高参、广西民团干校教育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国防专门委员会委员,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台儿庄战役。后任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组长,第五战区临时参谋团成员、参谋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组组长,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军政部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1949年4月任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和谈破裂后赴香港。同年8月与刘建绪等44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9月以特邀人士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1年11月至1983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中央刘建藩(1887~1918) 民国护法军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保定军官学校刘建藩(1887~1918)字昆涛。醴陵仙霞人。先后入湖北武备普通学堂、保定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分发广西新军,任混成协督队官、骑兵管带兼学兵营教官。民国元年(1912)4月,南北和议告成,刘建藩任南京第八师参谋长兼骑兵第八团团长。曾奉命回湘招募新兵3000人,充实第八师。“二次革命”爆发。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任刘建藩为第八师前敌指挥,率部攻占徐州。旋奉令回师江宁。讨袁失败,随黄兴、李烈钧避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研习法政。1916年返国,相继任湖南护军第一军第二师团长、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17年8月29日,刘建藩取代段祺瑞亲信望云亭,出任零陵镇守使,所部由12营扩编为20营。9月8日与衡阳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联名通电,宣布“衡、永自立,与段政府脱离关系,以湘南24县为戒严区域”,并宣称“一切军民政务,均与海军及两广、云南各省一致进行,直至约法有效、国会恢复、正式政府成立为止。”段祺瑞派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为正副司令,率三路大军进逼湘南,护法军分三路迎战。1918年1月和粤桂援军一道奋勇夹击,大破北军,收复岳阳宣告,2月,段祺瑞调北洋精锐,分三路入湘。刘率部趋平江,与敌军战于南江桥、九岭,连战皆捷。后被任为湘军总参谋长,分五路攻攸县城,两路攻攸县小集。时北军张怀芝部已由萍醴攻入攸县,刘率部抢占要隘,以3000人抗击10倍之北军。粤桂军由间道进扑,敌阵大乱,弃攸县退醴陵。旋增兵一旅据皇图岭力抗。刘督阵合围猛攻,北军大败,焚渌江桥,分向萍乡、长沙、济阳溃窜,遂占领攸县、醴陵。张敬尧遣一旅至白关铺增援。湘军分兵袭击,北军退守株洲。5月7日率部直扑株洲,龙头铺伏兵突击,刘指挥队伍登山作战,在过徐家桥时,人拥桥断,坠河殉难。护法军政府追赠陆军中将,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墓门题“护国元勋”。王芃生(1893-1946)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陆军军需学校和日本陆军经理学校毕业王芃生,醴陵北乡七里山人。少年就读醴陵县立高等小学、湖南瓷业学堂。1910年考入长沙湖南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参加过长沙新军起义。1912年2月入陆军军需学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因对日本发生浓厚兴趣,改习日文,阅读有关日本情况的图书史料,开始研究日本问题。1916年至1921年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经理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秋,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妄图谋取远东和太平洋霸权。撰写了《华盛顿会议之预测与中国应有之准备(纲目)》的长篇论著,予以揭露,倍受中国政府代表团高等顾问汪大燮的赞赏,被汪推荐聘为中国代表团咨议,赴美国华盛顿参与筹划会谈策略。从此,步入外交界,崭露头角。华盛顿会议结束后,出任鲁案善后督办公署调查委员会调查部副部长、行政处副处长和胶济铁路评估接收委员会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中国收回被侵占长达28年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大片领土的有关事宜。后任胶澳督办公署政务处长兼法规编查委员长,参与接收青岛及善后工作。1924年改任山东省省长公署统计处处长兼山东统计讲习所所长,掌管全省统计工作。1925年4月,因参与反对张宗昌督办山东事败,避走日本。1926年回国,先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谋、第三十五军参谋长、江右军总指挥部参谋长,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四集团军江右军中将总参议兼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宁汉合流后,退出军界,从此专门致力于外交和对日情报工作。1928年6月,奉外交部密令,东渡日本游说宣传,阻止日本军阀破坏签约和干扰中国收回关税权的阴谋,敦促日本政府承认国民政府。回国后,任湖南省政府顾问。1932年应聘为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委员,负责主编《外交月报》。1934年11月出任驻土耳其公使馆参事,1935年冬改任驻日本大使馆参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交通部次长,专赴越南、缅甸开展外交活动,协商开辟滇缅公路以利抗日之需;继而成立隶属军事委员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任中将主任,专门从事对日情报工作。抗战8年中,他所主持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广泛收集敌友情报,剖析国际形势,对德军进犯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及日本的投降等重大事件,均在事先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他所领导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成为有名的军事情报机构。他本人更是成为驰名中外的研究日本问题的权威,有“日本通”之称。他还在《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抗战过程应有的基本认识》、《不降必胜的道理》、《看清日本的真相》、《中国抗战对世界大战的贡献》等大量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抗日必胜的文章。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他一生著述较多,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出版《时局论丛》,收入文章32篇。著有《日本古史辩证》、《日本古史之伪造》、《土耳其论文集》、《匈奴史之新研究》、《小梅溪堂诗存》等书。陶 广(1887-1951)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北京宪兵学校及南京江南讲武堂毕业陶广,号思安。醴陵陶家垅人。18岁入湖南瓷业学堂,毕业后为湖南瓷业公司彩绘工人。后入北京宪兵学校及南京江南讲武堂学习。学成后在蔡锷部下任参谋。继回湖南,在程潜、唐生智部任职。1926年,任北伐军第八军二十六团团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有功,升任旅长。10月,在攻克武昌战役中,缴获枪枝近万。次年晋升师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率部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24年任第二十八军中将军长。1937年9月,奉命率二十八军所辖六十二师、一九二师、十六师、六十三师,由湘西开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线布防。日军在金山卫登陆,遭到陶部顽强抵抗。天马山、凤凰山之役,日军伤亡惨重,六十二师三六七团团长张空逸、一营营长谢康全等800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陶广升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1939年5月,率六十二师进入浙西杭嘉湖地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陶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新四军共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对游击区“扭荡”。因未卷入1941年1月蒋介石、顾祝同制造的“皖南事变”,蒋介石对陶广猜忌更深,便调走十六、六十三两个师、削弱陶广军事实力,并派特工人员监视。1943年,由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改任浙苏皖边区挺进军副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裁撤挺进军总部,令陶广部原地待命,不得向杭沪地区推进。陶部中下级军官均编入军官教导总队。陶广退役,隐居杭州。1946年,李济深从香港到杭州,与陶广在净慈寺密商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事宜。1948年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密嘱旧部,弃暗投明,相机起义。陶的活动引起特务怀疑而遭秘密监视。1949年3月30日被密捕,经程潜多方营救,4月25日获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致函陶广,表示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前往看望并同陶广到上海会见陈毅。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西陶 柳(1890-1949)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湖南讲武堂毕业陶柳,醴陵陶家垅人。清宣统三年(1911)投入陶广部任文书。后考入湖南讲武堂。毕业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34年任第二十八军六十二师师长。曾多次参加“围剿”红军的战斗。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犯上海,陶奉命率六十二师离湘西赴第三战区浙江东海前头线。在金山卫、萧山一带阻击日军,掩护主力安全转移。次年6月,为策应浙赣大会战,牵制南京、上海之日军,陶柳率六十二师在海宁、海盐、平湖、余坑、德清、吴兴、崇德、嘉兴等地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盘踞的杭州、富阳、海盐等大小城市,拔除日军水陆要隘、据点;挖断京坑国道,破坏沪杭铁路,堵塞崇德、杭州、吴兴、上海间运河航段;炸车、炸艇、炸桥、炸碉堡,孤立、牵制日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消灭日军有生力量。1942年8月,晋升为第二十八军军长,授中将衔。1947年,任湖南洞庭屯垦局局长,1949年1月6日逝世邓文仪(1905—1998)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邓文仪,字雪凉,醴陵人。1923年参加广东政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教导营学兵连,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参加了到韶关随侍孙中山的勤务工作。毕业后随同黄埔军校教导团参加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斗,曾负伤。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月回国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授少将。1928年任总司令部侍从参谋。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秘书8年,参加发起"新生活运动",曾获宝鼎勋章。1935年被派赴莫斯科,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首席武官。1936年任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参与处理西安事变。1938年调任成都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委员长成都行辕政治部主任,授中将,主持训练3万多名军官和学员。1941年调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1944年任国民党青年军政治部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两度赴新疆视察。1946年任中华民国国防部新闻局局长。1947年任国防部政工局局长兼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49年8月初,作为国防部政工局局长,曾奉蒋介石之命到湖南长沙劝阻陈明仁将军起义,未果,匆匆飞离长沙。后去台湾。1950年任台湾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1951年任"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代主任。1952年起任"行政院内政部"政务次长,6年,负责实施台湾土地改革及地方自治。1957年任"行政院"退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起任国防研究院讲师10年。后任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曾获香港世界大学颁赠文学名誉博士。晚年积极筹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主张和平统一中国。著有《游踪万里》、《台湾游记》、《农村访问记》、《耕者有其田记实》、《黄埔精神》、《冒险犯难记》、《从军报国记》、《民族复兴记》、《青年、战争、革命》、《政治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等文稿。傅正模(1904-1968)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傅正模,字镜磨。醴陵枫林市人。1924年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任黄埔学生军队长、排长。两次参加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在贺胜桥、汀泗桥、攻克武昌等重要战役中,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提升为中校营长、上校团长。后参加“围剿”工农红军。1938年,任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师长期间,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晋升为五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后转战云南。入印度兰姆伽美国陆军战术学校学习后,任军政部部副。1949年1月起,任陆军编练司令部副司令、湘鄂赣边区绥靖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1949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任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区高级参议,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中南行政委员会在事室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民革中央委员。1957年,傅正模被错划为右派。1968年9月22日,病逝于武汉。1978年改正。贺光谦(1903-1958)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毕业贺光谦,字挥吉。醴陵板杉人。自幼随父攻读,后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毕业于长沙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次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即参加讨伐陈炯明战斗,率部攻入惠州城,以一连兵力,缴敌一个团枪械,被擢升为营长、团长。1928年,任第三师第七旅副旅长、少将副师长,参与“围剿”红军。民国1934年考入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步科及骑兵专科。组织留欧军学研究会,写有《留德》等专文。1935年9月归国。次年任武昌军校军官教育队队长、第十二期学生队总队长。编译《小部队之战斗》一书。1939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一补训处处长,以丹麦、美国最新装备,组训官兵12个团。次年奉命将十二个团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军五十一师,并任师长。驻防南津关,转战白河、襄樊、荆门、当阳、远安、麻城一带。时日军以3个师团兵力,向麻城进犯,贺奉命率部阻击,掩护主力转移。在麻城木子店伏击战中,全歼日军第七旅团,击毙敌旅团长1人,敌师团长亦受重伤,胜利完成阻击任务。1943年9月,先后任九十八军副军长、骑兵第三军中将军长,驻防陕西陇县。1945年,任西安军委会中将参议、中央训练团将官将第二组中将组长。因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发动大规模内战日益不满,于1947年11月12日参与组织300名将官到紫金山中山陵哭陵。次年2月,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将部员兼点验督导组长。1949年8月,贺光谦随程潜、陈明仁在长沙起义,任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4年,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8年在郑州病<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弃妃犯桃花
  • 2、龙若中文网
  • 3、合租奇缘
  • 4、哪有伊人不湿鞋
  • 5、僵尸大行动国语
  • 6、网游之恶魔猎人txt
  • 7、池小c
  • 8、重庆风行车友会
  • 9、僧尼孽海
  • 10、连裤袜小说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