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三国演义空城退敌读后感: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读后感,字数100

admin 读后感 2021-06-04 03:19:18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读后感,字数100

三国演义1-6回合分别读后感有点多,《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

三国演义空城计读后感300字

诸葛亮到西城搬粮食,士兵说司马懿率军向西城杀来。现在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名士兵,身边没有大将,文官听到消息非常害怕,但诸葛亮很镇定,他让士兵装扮百姓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在城上悠闲自得的弹琴。看这里非常平静,怕有伏兵就撤退了。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遇事沉着冷静,让敌人撤退。我们身边也有非常聪明的人,我遇事冷静,我和同学一起玩沙包,我们玩的很开心,但是有一个同学把沙包扔到了树杈上,大家纷纷想办法解决。

空城计读后感400字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我看到一本书上有《空城计》这个故事是写诸葛亮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求名著《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600字)!!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可谓智勇双全。今天,我看到一本书上有《空城计》这个故事是写诸葛亮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

读三国演义孔明用空城计退敌的感受

我从历史书中了解了一篇让我赞不绝口的文章——《空城计》。文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时期,只有诸葛亮沉着稳重,使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埋伏,千万不要手足无措,慌慌张张,不慌不忙,这样才能战胜敌人。2.我读完《空城计》这个计谋,有一天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孔明,孔明看见司马懿攻打过来,孔明十分害怕,因为他的身旁没有大臣,也没特别准备,孔明想了个办法,让士兵打开城门,其余的士兵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扫地,孔明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看见就进去看见孔明在城楼弹琴,司马懿猜一定有埋伏,在这个时候孔明最紧张,怕再司马懿领军再冲过来。在最紧张的时候司马懿犹豫了,决定让士兵撤退,不一会就原路返回了。最后孔明用《空城计》保住了全城百姓的性命。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还没试一试就放弃了。都要拥有必胜的信心,3.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把军队驻扎在阳平大部队派出城去攻打魏军,城中只剩下了一老弱残兵。魏军大都督司马懿乘机率领大队人马前来攻城。城中的蜀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们各守哨位大开城门,每一个城门前安排二十名士兵假扮成老百姓,诸葛亮头戴纶巾,眼前的情景让司马懿感到十分困惑。司马懿心想诸葛亮想来办事谨慎,从不做冒险的事,现在他大开城门,城内肯定设有伏兵,司马懿急忙下令退兵。诸葛亮的这个计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不能被外表所迷惑。

三国演义的空城计的故事!

琳琅故事会

三国演义空城计概括` 100字左右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398178.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